縣

漢語漢字
縣(拼音:xiàn、xuá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懸首于木上的樣子;本義指懸挂,是“懸”的古字,讀xuán。又引申指維系、差别大、距離遙遠等。周代制度:“天下地方千裡,分為[1]百縣而系于國。”到了秦代和漢代,縣系于郡,把“縣”這個字作為郡級以下的行政區域的名稱,意思是地方政權直系中央,讀xiàn,還留有“挂”的原義。現代的縣隸屬于省、自治區、省轄市、直轄市、自治州之下。“挂”“維系”和“距離遙遠”之意均由“懸”字代替。
  • 拼音:xiàn xuán
  • 繁體:縣
  • 名稱:縣
  • 英文:county, district, subdivision
  • 部 首:厶
  • 部外筆畫:5
  • 總筆畫數:7
  • 異體字:県
  • 五筆86:EGCU
  • 倉 颉:BMI
  • 五筆98:EGCU
  • 四角号碼:77732
  • Unicode:CJK統一漢字 U 53BF
  • 筆順編号:2511154
  • 筆順讀寫:豎折橫橫橫折捺
  • 漢字首尾分解:且厶
  • 漢字部件分解:且厶

字源演變

會意字。縣字,繁體作“縣”。在西周金文(圖1)中,“縣”字的左部是一棵樹(圖A,木),右上方是挂在樹上的一根繩子(圖B,“幺”),右下方則是一個懸挂在繩子上的人頭(圖C,即“首”字)。這是古時一種刑罰,在樹上用繩子高挂人頭以示懲示威,即所謂的“斬首示衆”,也叫“枭首”。“縣”是由“木”“幺”“首”三個獨體象形字合起來的會意字。本來說的是古代奴隸主和封建領主為了鎮壓農奴與人民的反抗鬥争而采取的嚴刑酷法,把人殺了,在樹上挂頭示衆,殺一以儆百。所以這個字也就有“挂、懸在空中,沒有着落”的意思。

發展到金文階段,字的形體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圖3的金文裡,“木”旁已搬到字的左邊;戰國文字(圖4)在原有的基礎上省去“木”旁;小篆中(圖6),人頭則變為倒寫的“首”了,剩餘的部件整合為“系”字。以後,又以小篆為基礎,演變為隸書(圖7-12)和楷書。繁體“縣”字十六畫,書寫速度慢,于是後來又根據簡化漢字的“局部删除”法把“縣”字去掉“系”旁,隻剩下倒挂的人頭形了;又進一步寫成“縣”。 

“縣”的本義從上面的形體分析不難看出是表示懸挂的意思,是從古代的枭首示衆發展而來的文字。“縣”後來産生了一個常用義項,即行政區劃名稱。“縣”之所以成為行政區劃名稱,要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發展談起。中國地方行政區劃,目前可考的始于周代。周代的政治制度,是所謂“分封制”,即天子将國家土地的大部分分給他的親屬或功臣,形成衆多的所謂“諸侯國”。這種分封制,實際是氏族社會時代分族而治制度的傳承形式,諸侯國盡管也臣屬于天子,但在其内部,還是由作為領主的諸侯自治,特别是他們的爵位是由其子孫世襲的。所以諸侯國并非是天子的直屬領地,或者說它并不直接懸(縣)系于中央政權。諸侯對于他的大夫,也仿此例,把相當部分的國土分給他們作為自治的采邑,這種大夫的采邑也同樣不直屬于諸侯政權。這樣一來天下的政治格局,便形成了一個統治政權總有直接統治區和間接統治區兩種性質領地的狀況。相對間接領地來說,直接領地直系于政權,就像懸挂着一樣,所以自然獲得了“縣”的稱名。

由于郡縣制的普及,“縣”字的使用日益頻繁,為了與行政區劃的“縣”相區别,大約在漢魏時代,人們在表達“懸挂”之義時,“挂”“吊”和“距離遙遠”之意由“縣(縣)”下加“心”的“懸(懸)”字表示,和“縣”區别開來。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iàn

名詞

行政區劃單位。

county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部》: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分為百縣則系于國,秦漢縣系于郡。

縣城;縣志;縣治;縣令

古代天子所治之地,在京都周圍千裡以内,即王畿。

local authorities

《禮記·王制》:天子之縣内,方百裡之國九。

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

《呂氏春秋·孟夏》:命司徒,循行縣鄙。高誘注:“縣,畿内之縣,二千五百家也。”

(Xiàn)姓氏用字。

周代一種劃分田地的單位。

《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甸為縣,四縣為都。鄭玄注:“四甸為縣,方二十裡。”

周代公邑。

《周禮·秋官·縣士》漢鄭玄注:“都縣野之地,其邑非王子弟公卿大夫之采地,則皆公邑也,謂之縣。”

xuán

動詞

〈文言〉懸挂。

hang

《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縣車;縣門

〈文言〉維系;聯結。

tie;maintain

《莊子·寓言》:弟子間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縣命;縣絕;縣聯

〈文言〉懸殊;相差大;距離遠。

separated

《荀子·天論》: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文言〉出示。

reveal

《周禮·春官·小宗伯》:縣衰冠之式于路門之外。”

縣法

〈文言〉用繩子勒死。

《國語·晉語一》:骊姬請使申生主曲沃,以速縣。韋照注:“縣,缢也。”

〈文言〉憑空。

王安石《答段縫書》:縣斷賢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文言〉稱;量輕重。

weigh

《漢書·賈山傳》:縣石鑄锺虡。

名詞

〈文言〉秤錘。

《禮記·經解》:故衡誠縣,不可以欺輕重。鄭玄注:“縣謂錘也。”

(Xuán)姓氏用字。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九】【?部】胡涓切(xuán)

系也。從系持?(jiāo)。

【注釋】徐铉等注:此本是縣挂之縣,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别作懸,義無所取。

說文解字注

系也。系當作系,系者,系

從系持會意。胡㳙切。十四部。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并胡涓切,音懸。《說文》:系也。注:徐铉曰:此本是縣挂之縣,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别作懸,義無所取。《易·系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詩·周頌》:應田縣鼓。《周禮·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儀禮·燕禮》:樂人縣。《左傳·成二年》:曲縣繁纓以朝。《前漢·高帝紀》:縣隔千裡。

又《廣韻》黃練切。《集韻》熒絹切,并音炫。《正韻》:形甸切,音現。《釋名》:縣,懸也,懸系于郡也。《廣韻》:古作寰。楚莊王滅陳為縣,縣名自此始。《周禮·天官·大宰》:邦縣之賦。注:邦縣四百裡。

又《地官·小司徒》:四甸為縣。

又《遂人》:五鄙為縣。《魯語》:三鄉為縣。《史記·秦始皇本紀》:大矣哉,宇縣之中。注:縣,赤縣。《前漢·地理志》:分天下為郡縣。

又《史記·绛侯世家》注:縣官,謂天子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

又姓。《禮·曲禮》:縣贲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縣單父。按,《說文》在

廣韻

胡㳙切,平先匣 ‖ 縣聲元2部(xuán)

《說文》雲:“系也。”相承借為州縣字。

黃練切,去霰匣 ‖ 縣聲元2部(xiàn)

縣,郡縣也。《釋名》曰:“縣,懸也,懸于郡也。”古作寰,楚莊王滅陳為縣,縣名自此始也。又姓,孔子門人縣單父。黃練切。十五。

【校釋】切語下字為開口字,按反切黃練切與胡甸切同音,然黃練切韻圖置于合口。《王二》本小韻作玄絢反,《說文》徐铉注音黃絢切,開合不違。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❶“且”長、寬,“厶”扁、窄。

❷“且”,“厶”上下等寬;框内下橫在橫中線;長橫在橫中線下方。

❸“厶”,居下居中;(撇折)起筆于豎中線。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wan

先秦

王力系統

ɣ

iw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iuæ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ew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w

ian

西漢

東漢

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w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iw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iwɑn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ɣ

iwe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ɣ

iwen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ɣ

iuɛn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ɣ

iuɛ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ɣ

iwen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ɣ

iuen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一先

合口呼

四等

全濁

胡涓切

ɣiuɛn

去聲

三十二霰

合口呼

四等

全濁

黃絢切

ɣiuɛn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四等

全濁

胡涓切

ɣiuɛn

去聲

合口呼

四等

全濁

熒絹切

ɣiuɛn

禮部韻略

去聲

熒絹切

增韻

去聲

熒絹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先天

全清

xiɛn

中州音韻

去聲

先天

奚見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全濁

胡涓切

ɣyen

去聲

十一霰

全濁

形甸切

ɣie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三鴛婉怨乙

陽去

第十三鴛婉怨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