彘

漢語文字
彘,漢語二級字,讀作彘(zhì),本指大豬,後泛指一般的豬。雞豚狗彘。――《孟子·梁惠王上》《山海經.南次二經》:浮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1]
    中文名:彘 拼音:zhì 繁體: 部首:彑 字碼: 五筆:XGXX(86),XXTX(98) 倉颉:VMPOP 鄭碼:ZMMR 筆順:折折橫撇橫橫撇捺橫折撇折 字級:二級(5331) 平水韻: 注音:ㄓˋ 總筆畫:12 造字法:形聲

現代釋義

象形字“彘”本義指野豬,下方的“矢”字和兩邊的符号表示箭射入了野豬。

彘本指大豬,後泛指一般的豬。

彘,即豬的意思。如:彘狗不如。

彘,豕也。後蹏廢謂之彘。――《說文》

彘,豬也。――《小爾雅》

食黍與彘。――《禮記·月令》。注:“水畜也。”

彘者,北方之牲也。――《賈子胎教》

竹山有獸焉,名曰毫彘。――《西山經》。注:“貆豬也。吳楚呼鸾豬。”

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雞豚狗彘。――《孟子·梁惠王上》

賜之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曾參(曾子,孔子的弟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适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禮記》

現如今在中國---陝西省的關中平原西部---寶雞(關中西府地區)依然将“豬”讀作“彘”。這也許就是對古漢語的最好闡述吧。

浙江溫州泰順一帶的吳語方言莒江話亦把豬讀作zhi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

又草名。《本草》茢薽,一名彘顱。

又司彘,國名。《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司彘之國。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河東郡彘縣,順帝改曰永安。

又姓。《廣韻》左傳有彘恭子。

又與璏通。《集韻》璏省作彘。

上一篇:金倉數據庫

下一篇:彈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