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召開的會議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陳獨秀、李大钊、毛澤東、蔡和森、陳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張國焘、李立三、項英等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會,他們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參加了會議。[1]
    中文名: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外文名: 别名: 簡稱:中共三大 會議時間: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召開時間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山恤孤院31号(現恤孤院路3号)召開。陳獨秀、李大钊、毛澤東、蔡和森、陳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張國焘、李立三、項英等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會,他們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參加了會議。

會議内容

陳獨秀主持會議并代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作報告。總結中共二大以來的工作情況,特别是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經驗教訓,着重闡明中國共産黨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的必要性。馬林作了關于國際形勢與國際工人運動的報告,瞿秋白作了關于出席共産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的報告。各地區代表報告了本地區的工作情況。大會讨論中就如何與國民黨合作問題發生了激烈争論。陳獨秀、馬林贊成全體共産黨員和産業工人都應參加國民黨,并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以此推動國民革命運動;張國焘、蔡和森等強調保持共産黨的獨立性和加強黨對工人運動的領導,反對全體共産黨員特别是産業工人加入國民黨。經過兩天的激烈争論,大會接受共産國際關于共産黨同國民黨合作的指示,決定采取黨内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同時規定了保持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的一些原則。 

大會的主要議程有三項:一、讨論黨綱草案;二、讨論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問題;三、選舉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讨論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陳獨秀在報告中,着重說明了中國共産黨決定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依據和過程。代表們就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讨論。

經過讨論,大會接受了共産國際關于中國共産黨同中國國民黨進行合作的指示,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文件。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黨在現階段“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采取黨内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的重要任務。文件還規定了要保持中國共産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的一些原則。

大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大钊、譚平山、王荷波、毛澤東、朱少連、項英、羅章龍等9人為中央委員,鄧培、張連光、徐梅坤、李漢俊、鄧中夏5人為候補中央委員,由陳獨秀、蔡和森、毛澤東、羅章龍、譚平山(後由于譚調職,改為王荷波)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羅章龍擔任會計,負責中央日常工作。

黨的三大根據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策略原則和共産國際的指示,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揚民主,在分析中國社會矛盾和明确中國革命性質的基礎上,正确解決了建黨初期黨内在國共合作問題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統一了全黨的認識,正式确定了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進行黨内合作的策略方針,使黨能夠團結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黨的三大結束的當天,代表們來到黃花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同志的指揮下高唱國際歌。中國共産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就在雄壯有力的國際歌聲中勝利閉幕了。 

召開意義

黨的三大之後,在中國共産黨的推動下,孫中山先生對國民黨進行了改組,确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召開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衆運動,勝利地舉行了北伐戰争,促進了中國革命的高漲。但是,大會對于無産階級領導權問題、農民問題和軍隊問題沒有給以應有的重視。中共三大根據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策略原理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正式确定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決定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共同進行和發展國民革命運動,為國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來,做了思想上、理論上和策略上的重要準備。但中共三大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沒有提出工人階級應當努力争取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