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宮變

沙丘宮變

趙國政變
沙丘宮變是發生于中國戰國時期的趙國的一次政變。前299年,趙武靈王為圓寵姬吳娃遺願,乃廢太子章而傳位于愛子何,自為主父。前296年,主父封故太子章為代安陽君,使田不禮佐之。章以長失位,内實甚不平。次年,趙主父遊沙丘宮,憐章長而不得立,乃欲分其王于代。數日後,章及其傅田不禮作亂。欲殺惠文王何,王傅肥義代死。趙臣李兌及公子成以兵平亂。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懼主父追罪,二人乃獨閉主父于沙丘宮,三月後主父餓死,其後兌及公子成專趙政。史稱沙丘宮變。[1]
    中文名:沙丘宮變 外文名: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時間:公元前299年 主角:趙武靈王 補充:趙章趁機發動叛亂,欲殺惠文王

事件起因

趙主父,嬴姓,名雍,即趙武靈王,趙肅侯之子,戰國中後期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大型軍事改革使趙國的實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成為了戰國後期與秦逐鹿天下的最大競争者。

前299年,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做出了一個驚天之舉——禅位,不顧長子趙章,直接傳位于小兒子趙何,即趙惠文王,并派三朝元老肥義輔佐,趙武靈王自号“主父”。趙主父的想法是以此舉擺脫繁瑣的朝務,全身心的投入與天下諸侯的争霸戰争。

趙主父帶兵駐代地,不斷的對樓煩、中山、匈奴用兵,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前296年,趙主父滅中山,獨吞其地,順勢又北略胡地,拓野千裡。

事件經過

趙武靈王第一位夫人是韓國國王的女兒,生太子趙章後不幸去世。趙武靈王後來娶了一個美女叫吳娃,吳娃相貌端莊,性格溫柔,深得武靈王寵愛,吳娃生下一子,名何,後來成為趙國國君。過了沒幾年吳娃病逝,對此趙武靈王十分悲痛,每當想起吳娃,總是愁腸百結,為了報答吳娃對自己的鐘愛,趙武靈決定廢太子章立吳娃的兒子何為王。從此,他讓曾經輔佐自己立足王位的國相肥義,教導扶助次子趙何。天賦聰敏的趙何,在肥義的幫助下很快進入了王的角色。趙何學會了治理趙國的一套本領。

次子趙何日益坐大,不足50歲的趙武靈王徒然生起了一種失落感。他看着被廢的公子章大度無私一如既往的孝敬自己,後悔自己當時的一時沖動,廢了太子又讓了王位。在深感内疚的同時,計劃着一個彌補公子趙章的辦法。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打算把趙國最北面代郡分封給公子章,讓公子章做代郡王,趙王何和代郡王兩王并行,自己做父王統治二王東山再起重掌趙國朝政。但這個計劃遭到宰相肥義的明确反對。

肥義把趙武靈王的想法告訴了趙王何,并一塊商議對策。肥義要趙王何做好準備,控制軍隊,以防事态起變。趙武靈王見肥義不同意,就把此事告訴了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禮,暗示他們有所準備,采取必要的行動,奪回王位的權利。

前295年,趙主父攜二子趙何與趙章遊沙丘宮(今河北廣宗大平台村),趙章與其親信田不禮謀,乃假主父之命,召趙何。趙何欲往,肥義察覺情形不對,為保趙何,自己先親往。肥義在去主父宮途中慘遭刀斧手殺害。趙章見事情敗露,急領親兵攻打趙何宮。朝臣李兌與公子趙成早有防備,保護趙王,殺退趙章。趙章見奪位無望,便快馬逃亡主父宮,要求父親庇護。主父心軟,遂納趙章。很快,李兌、趙成帶兵包圍主父宮,要求主父交出趙章,主父不允。李兌、趙成乃遣人索之于宮中,得趙章而殺之。

李兌、趙成思忖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他們倆無疑也想置主父于死地來保證自己的安全。此時趙何是法律上的國君趙惠文王,除掉相當于“太上皇”的主父,肯定符合趙何的利益。但是趙何、趙成、李兌誰也不願意,也不敢擔待這弑父弑君之名,便又生一條毒計。

趙成、李兌向主父宮中喊話:“後出者夷!”宮中侍從聞此言,如地震來臨一般,紛紛外湧,傾巢而出,但唯獨不放主父出來,高大巍峨的城牆内隻留下主父一人。主父欲出不能,欲食不得,他們不弑君,而是困住主父,讓其在宮中自生自滅。

三個多月後,趙成、李兌進主父宮,見主父已死,且形如枯槁,其狀之慘,令人悚然。趙何與李兌、趙成為主父發喪,共歸邯鄲,建立起自己的統治秩序。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15歲親政,他因推行胡服騎射政策使趙國雄居列國,使他成為群雄争霸中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執政31年,政績卓着,曾被梁啟超稱為“黃帝以後第一偉人”。後因王位的傳遞問題,在河北平鄉縣沙丘離宮,被次子趙惠文王“以圍代誅”,餓死宮中。終年46歲。

武靈王為什麼要推行胡服騎射政策和不竭馀力的大規模建設廣宗、平鄉沙丘地區的離宮别館呢?

一方面沙丘之地是中原地區一個難得遊牧景區。沙丘地區地處平鄉、廣宗、巨鹿三縣交界處的,地勢平緩,與趙都咫尺相望,域内沙丘連綿,水泊縱橫,林草繁茂,生活着許多奇珍異獸。同時,在方圓幾十裡地的範圍内,還散布着先帝王們留下的多個禦苑離宮。

另一方面趙國是一個輕農耕重遊牧文明的國家。趙國與北方戎狄各族交流密切,相互通婚比較普遍,特别是貴族階層中的通婚成為一種政治聯姻,包括趙武靈王在内的君王臣子,除了漢族人的血統之外也混和着戎狄人的血脈。趙國文化無疑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混合體。趙武靈王即位後,重用出身于匈奴的仇液等戎狄外族之臣,采用異地任職的辦法,把華夏族大臣和戎狄族大臣異地交流任用,從行政體制上加速了兩大文化的融合。趙武靈王的宰相肥義就是胡人之後。沙丘之地類似北方戎狄人居住地的自然風光,正适合了趙武靈王的潛在意識。

再一方面彰顯趙國的國力。趙國建國于公元前403年,到趙武靈王去世時已經曆了近百年,經多年的争戰,特别胡服騎射的政策改革,趙國已從群國争霸的縫隙裡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中極少數敢于與秦國叫闆的國家。國家的強盛要有國家的象征,所以趙武靈王決心把沙丘一帶建成一流的離宮禦苑。他讓重臣肥義和其它戎狄族大臣進行籌劃,調集趙國各地民工在平鄉、廣宗的沙丘之地大興土木,建成了讓趙武靈王引以自豪的皇家離宮。除了休閑之外,趙武靈王在此多次接待齊、楚、燕、韓、衛、秦等國賓客和來自北方的戎狄族首領,使其成為顯耀趙國國力的地方。

遺址

沙丘宮平台遺址位于廣宗縣平台村南,是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廣宗縣境内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宮也得名于此。據史書記載,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龍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紛紛落馬,不甘心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秦漢以來,此地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詩文--“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魚分龍臭曾茲台,野寺清鐘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間廣宗縣吳存禮的《沙丘宮懷古》,堪為其中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