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貨币

廣義貨币

貨币供給的一種形式或口徑
廣義貨币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和狹義貨币相對應,貨币供給的一種形式或口徑,以M2來表示,其計算方法是交易貨币以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1]但由于曆史原因,在不同國家其統計口徑及表示方法會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國的經濟統計中,常常以M3表示廣義貨币;而在英國,則以M4表示。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裡,作為貨币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币的好處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币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币。
    中文名:廣義貨币 外文名:broad money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英文名:M2 所屬:經濟學概念 相對應:狹義貨币 含義:貨币供給的一種形式或口徑

定義

狹義貨币(M1)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由于各種定期存款一般可以提前支取轉化為現實購買力,把它算作貨币,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貨币流通狀況,便于分析和控制市場金融活動。依此類推,儲蓄存款、可轉讓定期存單、易轉手的短期債券等作為具有通貨性質的準貨币,也可按其流動性狀況囊括進來,通常用M2、M3等作代号進行分類統計,依次遞增的準貨币在流動性上依次遞減。各國中央銀行對這些分類指标的規定有所不同,廣義貨币分類指标的多少在一國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同時期也不盡相同。

中國中央銀行目前采用的分類方法如下: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托類存款+其他存款廣義貨币的供應量是中央銀行的一項貨币供應量統計指标。

與狹義貨币

所謂廣義貨币,它既包括那些流動性的現金、活期存款,又包括流動性稍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貨币。

國際上大緻的劃分

通貨(M0)=銀行體系外的紙币或鑄币

狹義貨币(M1)=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以及轉賬信用卡存款)

廣義貨币(M2)=M1+儲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儲蓄存款)另外還有M3=M2+其他短期流動資産(如國庫券、銀行承兌彙票、商業票據等)

我國對貨币層次的劃分

M0=流通中現金;

狹義貨币(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廣義貨币(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托類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還有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其中,M2減M1是準貨币,M3是根據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而設置的;

M1反映着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2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中央銀行和各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定貨币政策。M2過高而M1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有危機風險;M1過高M2過低,表明需求強勁、投資不足,有漲價風險。

貨币供應量

是指一國在某一時期内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内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币和現金貨币兩部分構成。世界各國中央銀行貨币估計口徑不完全一緻,但劃分的基本依據是一緻的,即流動性大小;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類存款;

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

相關内容

央行在《201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币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前期物價漲幅總體保持回穩态勢,但對未來通脹風險仍不可掉以輕心,仍有必要防範未來物價出現反彈,需要宏觀政策繼續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報告中還表示2012年,廣義貨币供應量M2初步預期增長14%左右。

央行公式

中國人民銀行在确定來年貨币供應量時主要依據的是這樣一個公式:M2=GDP+CPI(居民消費價格)+X,即名義經濟增長加上一個“變量”X,而“變量”的存在主要是因為物品(土地)貨币化的需求。

引發争議

自2009年開始,貨币超發便成為一個各界争論不休的話題。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稱“我們看到貨币供應量的确在2009年之後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存在貨币嚴重超發的情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新著《國際金融危機:觀察、分析與應對》對貨币超發進行了反駁,由于多數研究和實證檢驗證明,調控貨币供應量與中央銀行保持物價穩定的目标之間并無必然聯系,貨币供應量這個指标,在西方學術界基本上已被棄用。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在2011年初發表的《穩健貨币政策應該回歸中性》一文指出,随着我國貨币化的基本完成和直接融資的發展,加之穩健貨币政策的實施,M2以及貸款增速與GDP和CPI增速之和的差距均應逐步減小。

所謂差距即是這個“變量”。統計數據顯示,在1990年以來的22年裡,除了1994年、2007年之外,其他年份“變量”都是正值。以2009年為例,央行年初M2增速目标值是17%,而最終的結果卻是27.7%。當年GDP增長8.7%,CPI下降0.7%,意味着“變量”激增了19.7%。

長達20多年“變量”和CPI的不斷累計,使得2011年中國的M2/GDP的比值變大達到了181%,而美國的該比例隻有86%。基于此數據,包括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前央行貨币政策委員會委員周其仁在内的學者認為,我國貨币超發已經十分嚴重了。

政策特點

經濟轉軌過程中存在過熱沖動,始終強調防通脹;

貨币政策多目标制,包括低通脹、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四個目标;

重視金融機構健康化,貨币政策傳導機制要使銀行、企業、家庭充分相關公司股票走勢響應政策信号;

貨币政策手段上向更加面向市場轉變;

準确把握彙率改革進程,先商業銀行改革,使其面對彙改有正确選擇;

雙順差格局下做好流動性對沖;

啟動宏觀審慎框架,豐富貨币政策工具箱;

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應對危機反應快,力度足;

泰勒規則,不斷測算産出缺口、經濟潛在增長能力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