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管圓線蟲

廣州管圓線蟲

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
廣州管圓線蟲病又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脊髓膜炎。[1]該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因進食了含有廣州管圓線蟲幼蟲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其幼蟲主要侵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腦膜和腦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緻死或緻殘。廣州管圓線蟲病是在鼠類體内發現并命名的廣州管圓線蟲所引起的疾病,如今已被列為國家新發傳染病。據悉,這是國家新發傳染病中首個以廣州命名的疾病。
    中醫病名:廣州管圓線蟲病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不當進食 常見症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 傳染性: 傳播途徑: 傳染源:鼠類 流行地區:東南亞地區、太平洋島嶼、我國台灣、廣東、浙江、黑龍江等地 預防: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生菜、生水,滅鼠

簡介

廣州管圓線蟲是一種寄生在鼠肺部血管的寄生蟲,最先于1935年在廣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被檢出的,故而用“廣州”命名。

偶可寄生人體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

人體首例廣州管圓線蟲病于1994年在台灣省發現

人是非正常宿主

詳細信息

形态

成蟲線狀,細長,體表有微細環狀橫紋

雌蟲:17~45x0.3~0.7mm,尾斜錐形

雄蟲:11~26x0.2~0.5mm,交合傘對稱,呈腎形

生活史

終宿主:鼠(犬、貓和食蟲類也可)肺動脈内

一期幼蟲經呼吸道至消化道随糞便排出

在體外潮濕或有水的環境中發育3周

中間宿主:螺、蛞蝓

轉續宿主:蟾蜍、蛙、蝸牛、魚、蝦、蟹

在中間宿主(螺、蛞蝓)體内為感染期幼蟲

鼠因吞食中間宿主、轉續宿主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人感染的方式和途徑

生食或半生食中間宿主和轉續宿主

生吃被幼蟲污染的蔬菜、瓜果

喝含幼蟲的生水

緻病

幼蟲在人體移行,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

特征:腦脊液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升高

病變部位:大腦、腦膜、小腦、腦幹、脊髓等腦組織

症狀:劇烈頭痛、頸項強直、軀體疼痛、低中度發熱

潛伏期:1-27天,平均10天

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有吞食或接觸本蟲中間宿主或轉續宿主的經曆

症狀和體征:神經系統受損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細胞超過10%(正常1-2%)

免疫學檢查:用ELISA檢測病人血清中特異性抗體

從腦脊液中查出幼蟲或發育期的成蟲

流行與防治

流行:東南亞地區、太平洋島嶼,我國主要在台灣、廣東、浙江、黑龍江等地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報道

傳染源:鼠類

中間宿主、轉續宿主多達50餘種

本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人是非正常宿主,幼蟲位于中樞神經系統内,不能離開人體繼續發育

治療:阿苯哒唑,及時治療效果好、預後佳

預防: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生菜、生水,滅鼠

上一篇:腸系膜淋巴結炎

下一篇:輸卵管結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