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

康縣

甘肅省隴南市轄縣
康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嘉陵江上遊,西漢水之濱。東經105°18'—105°58',經間距離41°14';北緯32°53'—33°39',緯間距離45°59'。南北長84.9公裡,東西寬64.2公裡。東鄰陝西略陽縣,南鄰陝西甯強縣,西與武都區毗連,北以西漢水為界與成縣相望。1929年置康縣。康縣下轄18鎮、3鄉,全縣總面積2967.95平方公裡。康縣漢族為主,漢、回、滿、壯、藏、蒙、瑤、維吾爾族雜居。縣政府駐地幾經遷徏,現為城關鎮。[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康縣常住人口162418人。2020年,康縣實現生産總值233877萬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3107萬元,比上年增長4.9%;第二産業增加值34318萬元,比上年下降2.9%;第三産業增加值156452萬元,比上年增長2.7%。三次産業結構比為18.43:14.67:66.9。
  • 中文名:康縣
  • 外文名:Kangxian County
  • 别名:永康縣,隴上江南,隴上西雙版納
  • 行政區劃代碼:621224
  • 行政區類别:縣
  • 所屬地區:甘肅省隴南市
  • 地理位置:甘肅省東南部,陝甘川交界地帶
  • 面積:2967.95
  • 下轄地區:城關鎮、平洛鎮等18鎮、3鄉
  • 政府駐地:城關鎮中街8号
  • 電話區号:0939
  • 郵政區碼:746500
  • 氣候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陽壩亞熱帶生态旅遊風景區、花橋村、白雲山森林公園等
  • 機場:
  • 火車站:
  • 車牌代碼:甘K
  • 地區生産總值:
  • 方言:中原官話秦隴片
  • 人口數量:162418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 地區生産總值:233877 萬元(2020年)

建制沿革

夏時康境為《禹貢》雍州之域。

商、周為氐人住地。察代康屬秦轄白馬氐部族住地。 

東周戰國時期屬苴國境内(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開明氏蜀國滅“昔阝”、“平周”二國後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定國都吐費城)。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嬴驷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軍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置蜀郡,分其地為三十一縣,康縣時屬蜀郡葭萌縣(縣治今昭化區石盤村)境内。

漢朝: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武都郡,康地屬之。郡治洛谷(今西和縣洛峪)。東漢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武都郡由益州刺史部改隸涼州刺史部,郡治移下辨。康地為武都郡之一部。

三國:魏文帝分隴右為秦州,武都郡屬秦州。蜀漢建興七年(229年)蜀取武都、陰平二郡歸并于蜀。魏景元四年(263年),魏将鄧艾率兵南下,攻滅蜀漢後,以原蜀漢轄地分梁、益二州,武都郡入梁州,郡治依舊。

西晉郡屬多變,但康境一直屬武都郡。東晉從304年到420年,割據紛起。西晉元康六年(296年),氐人楊茂搜建立仇池國後,康随武都郡入仇池國。鹹安元年(371年)前秦克仇池,設南秦州,置劉史,武都郡屬之。

南北朝康地曾先後隸屬南朝宋、北魏、西魏和北周。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武都郡入宋轄南秦州。北魏始置“平樂縣“,境初屬梁州修城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屬南秦州修武郡。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複置修城郡,郡治廣長,康地分屬修城郡所轄平落、廣長等縣。西魏文帝大統十二年(546年)後,康境改屬南秦州修城郡。廢帝元年(552年)改武都郡為武州,治武都石門。廢帝三年(554年)又改南秦州為成州,康境随屬成州修城郡之廣長、平落等縣。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三月,以廣業、修城二郡設置康州。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廢康州并入武州,康境随入屬之。

隋開皇元年(581年)武都郡改為武都縣,康屬之。大業三年(607年)後,今康縣迷壩、大南峪、王壩鄉之一部屬順政郡,餘屬武都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武都郡為武州,康随覆津縣屬武州。天寶元年(742年)複改武州為武都郡。乾元元年(758年)又還為武州。廣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攻占,州、縣俱廢。鹹通年間收複,康仍屬武州覆津縣。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武州改名為階州,治所移遷蘭臯鎮(今康縣大南峪)。

五代十國:後梁貞明元年(915年),階州入前蜀,州治蘭臯鎮。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階州入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州治由蘭臯鎮遷福津縣(今武都三河)。清泰二年(935年)入後蜀,尋仍收複。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階州入後晉,仍治福津。後晉出帝開運三年(946年),契丹入開封,中原大亂。雄武節度使何建(一作何重建)以秦、成、階三州降孟艇,康随州入後蜀。後周顯德二年(955年),世宗伐蜀,成、階二州降後周。

北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階州屬陝西路。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階州劃入秦風路。神宗年間,又分陝西為永興路和秦鳳路,階州屬秦鳳路,下轄福津、将利二縣,康境屬福津縣。後将峽西地分為利州路和夔州路,階州入利州路。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又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階州屬利州西路。嘉定十二年(1219年)合并利州東、西兩路為利州路,階州仍屬利州路。

元統一中國後,階州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都總帥府管轄,府治隴西縣,州治柳樹城(今武都角弓柳樹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廢福津、将利二縣并入階州。

明朝:階州屬陝西布政司所轄鞏昌府,康地為階州之域。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為縣,移治今武都,十年(1377年)複為州。六月設七防關(今雲台鎮大山貧)巡檢司。

清朝:階州轄于陝西右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右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階州随入甘肅省,雍正七年(1729年)升階州為直隸州,康境設白馬關(今雲合)州判。乾隆元年(1736年)分置白馬關為階州直隸州分州(即右堂督糧廳),轄今康縣。

中華民國:民國2年(1913年)設立渭川道(即隴南道),治所天水,下轄14縣,階州改為武都縣,康境屬之。民國3年(1914年)白馬關設警察所,屬武都縣,上歸渭川道。民國18年(1929年)1月29日,廢白馬關警察所置縣,初名“永康縣”,後裁“永”字為康縣,取“安甯、康福”之意,以北周時之康州而得名,縣治白馬關。民國24年(1935年)甘肅全省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康縣為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天水。民國31年(1942年)全省改劃8區,康縣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武都。民國33年(1944年)5月,縣治由雲台遷岸門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2月7日康縣解放,劃屬武都專區。1957年3月,縣治遷嘴台(今城關鎮)。1958年4月11日,康縣并入武都縣,同年12月正式入武都縣。1961年12月5日,恢複康縣建制,縣人民委員會正式遷駐嘴台。1985年6月,撤銷武都地區,設立隴南地區,康縣随屬隴南地區。2004年1月,撤銷隴南地區,設立隴南市,康縣随屬隴南市。

2020年2月,經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康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批準退出。

2021年6月4日,康縣列入2021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名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康縣轄8個鎮、20個鄉:咀台鎮(後改城關鎮)、平洛鎮、大堡鎮、岸門口鎮、兩河鎮、長壩鎮、陽壩鎮、雲台鎮、望關鄉、鞏集鄉、寺台鄉、大南峪鄉、迷壩鄉、三官鄉、王壩鄉、碾壩鄉、豆壩鄉、店子鄉、豆坪鄉、賈安鄉、白楊鄉、秧田鄉、太石鄉、銅錢鄉、托河鄉、李山鄉、三河壩鄉、太平鄉。

2015年1月,豆坪鄉、望關鄉、王壩鄉、大南峪鄉、碾壩鄉、豆壩鄉6個鄉撤鄉改鎮,同時将豆坪鄉改為周家壩鎮。

2018年3月,撤銷銅錢鄉、三河壩鄉、白楊鄉、寺台鄉,設立銅錢鎮、三河壩鎮、白楊鎮、寺台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3月,康縣轄18鎮(城關鎮、平洛鎮、大堡鎮、岸門口鎮、兩河鎮、長壩鎮、雲台鎮、陽壩鎮、周家壩鎮、望關鎮、王壩鎮、大南峪鎮、碾壩鎮、豆壩鎮、銅錢鎮、三河壩鎮、白楊鎮、寺台鎮)、3鄉(迷壩鄉、店子鄉、太石鄉)。

區劃

面積(km²)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社區

行政村

村民小組

康縣

2958.46

城關鎮

746500

8

350

1640

城關鎮

107.83

咀台

746500

3

20

98

平洛鎮

118.08

平洛

746502

-

15

91

大堡鎮

96.32

大堡

746504

1

17

102

岸門口鎮

193.5

街道

746507

1

20

105

兩河鎮

165.27

兩河

746509

-

12

58

長壩鎮

153.27

長壩

746503

1

18

114

雲台鎮

116.28

雲台

746505

1

19

129

陽壩鎮

504.93

上壩

746511

1

34

120

周家壩鎮

121.01

周家壩

746501

-

23

109

望關鎮

78.77

望子關

746503

-

11

56

王壩鎮

70.3

王家壩

746500

-

14

44

大南峪鎮

121.29

大南峪

746505

-

21

98

碾壩鎮

110.63

田壩

746506

-

14

73

豆壩鎮

109.16

豆壩

746506

-

15

50

寺台鎮

59.12

楊灣

746504

-

13

67

迷壩鄉

141.49

河扁裡

746505

-

12

46

店子鄉

140.38

小河

746506

-

16

50

白楊鎮

198.27

白楊灘

746508

-

15

76

太石鄉

50.75

河口壩

746501

-

11

37

銅錢鎮

93.98

銅錢壩

746510

-

13

46

三河壩鎮

221.2

三河壩

746510

-

17

73

康縣轄18鎮、3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康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位于北緯32°53'至33°39',東經105°18'至105°58‘之間,東西寬63.898公裡,南北長85.069公裡。東臨陝西省略陽縣,南接陝西省甯強縣,西與武都區毗連,北隔西漢水與成縣相望。

地形地貌

康縣處西秦嶺南側隴南山中,地質構造為昆侖秦嶺地槽褶鄒地帶,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最高海拔2483m,大龍王山為境内最高峰;最低海拔560m。康縣全境處于南秦嶺加裡東褶皺帶内。該帶間發育有兩套複理式變質岩系。一套大緻分布在武都陳家壩至四川昭化、白水街間,叫“碧口群”,其下部為塞性火山岩系,上都為千枚岩、闆岩系,總厚達1000米。另一套分布在上述變岩系以北的武都兩水鎮至兩河口間,叫“白龍江群”,其下部為砂礫岩系,中部為闆岩、石灰岩系,上部為千枚岩、闆岩系,總厚度5000~6000米。南秦嶺加裡東運動以後的沉積全屬地台型,康縣即屬此類型。在這個褶皺帶中,地層發育比較齊全,除寒武、奧陶系外,從上元古界至第四系皆有。其地層分布主要受東西向構造的控制,印支運動尤其明顯。三叠紀及其以前的地層主要是海相碎屑岩和碳酸鹽岩沉積。侏羅紀開始,則全為山間盆地的陸相沉積。

氣候

康縣境内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光照充足,年總降水量968.1毫米,年均氣溫11.8℃,年總日照時數1801.5小時,無霜期213天。

水文

康縣屬于長江流域外流地區,嘉陵江水系。境内溝道交錯,流水縱橫。積水面積在50平方公裡以上,極端最枯流量不少于0.05立方米/秒的大小河流15條。以萬家大梁為界分别流向南北,組成兩組小河系——西漢水河系和燕子河河系,最終彙流于嘉陵江水系。各河徑流主要依靠降水補給。康北平洛河流域降水量為554.2毫米,植被覆蓋率低,蒸發量大,降水後滞流調節能力較差,各徑流流量普遍較小,遇連續降雨,河水猛漲,雨停後,流量逐漸減小。因其穿行于黃土邊緣溝壑地帶,汛期泥沙含量高。康南地區植被較好,降水量在963.8毫米左右,且溝壑陡峭,流水落差較大,徑流量多且穩定,泥沙沉積較少。

西漢水是嘉陵江上遊的主要支流之一,在太石鄉王寺溝入境,流經太石、豆坪、寺台、雲台、迷壩5個鄉鎮後于迷壩李家河出境,至略陽縣西河口彙入嘉陵江。總集水面積9569平方公裡,境内全長76公裡,集水面積1033.25平方公裡,年徑流量15.14億立方米,平均流量48立方米/秒,PH值8.0,河水含沙量13.42公斤/立方米,是康縣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也是康成兩縣的自然界線。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康縣共有一江十四河,其中:跨境河流7條,境内河流8條。全縣各河流多年平均水量為23.866億立方米,其中:縣境自産量9.768億立方米,境外來水量14.089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理論)9.98萬千瓦,可開發量約占3.68萬千瓦。

生物資源

康縣素有“萬寶山”之美稱,境内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餘種,活立木蓄積量80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60%以上;有國家和省列珍貴樹種如香樟、銀杏、紅豆杉等28種,各種菌類96種;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藥材576種,其中龍神茶、黑木耳等産品和薇菜、核桃仁等上百種山野食品在國内外享有盛譽。

康縣境内共有野生動物300餘種。其中:兩栖動物32種;爬行動物63種;鳥類100多種,哺乳動物163種。有大熊貓、金絲猴、麝、猞猁等世界珍貴動物,并對梅花鹿、大鲵進行人工飼養。野生動物中,屬于國家保護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05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30種;二級保護動物75種。屬于省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18種。

礦産資源

截至2003年已探明礦種有金、銅、鐵、煤、硫、磷、水晶石等20餘種,已探明銅儲量400多萬噸,僅開采的陽壩銅礦儲量達260多萬噸,品位達到0.367/立方米。黃金儲量豐富,屬陝南、隴南、川北“金三角”地帶,沙金、礦金儲量頗豐。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康縣常住人口為18.0061萬人,康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95624人,占53.1%;女性人口為84437人,占46.9%。

2015年,康縣總人口20.2萬人,出生率12.13‰,死亡率8.02‰,人口自然增長率4.11‰。常住人口17.9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81萬人,城鎮化率為21.23%。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康縣常住人口162418人  。

民族

2014年末,康縣居住着漢族、回族、滿族、壯族、藏族、蒙古族、瑤族、維吾爾族等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7個,漢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9.7%,少數民族人口59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3%。

政治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李廷俊

縣委副書記

趙亞軍

縣委常委

文元旦、易紅斌、馮繼才、楊永貴、張樹斌、蒙豔琴、張小虎

縣人大主任

杜登芳

縣人大副主任

周紹強、盧雲青、趙金耀、楊波

縣長

文元旦

副縣長

楊永貴、廖五洲、郭力逢、靳文君、馬克軍

縣政協主席

黃義成

縣政協副書記

李旭、林曉峰、李樹榮、胡峰濤

康縣主要領導

經濟

概況

2015年,康縣實現生産總值19.22億元,比上年增長9.2%。第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占生産總值的比重分别為23.88:28.98:47.14,人均生産總值10681元。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5.1231億元,比上年增長9.4%。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0.65億元,比上年增長19.05%。實現大口徑财政收入3.062億元,比上年增長16.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362億元,比上年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2元,比上年增長1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8元,比上年增長9.7%。 

2020年,康縣實現生産總值233877萬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3107萬元,比上年增長4.9%;第二産業增加值34318萬元,比上年下降2.9%;第三産業增加值156452萬元,比上年增長2.7%。三次産業結構比為18.43:14.67:66.9。

項目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生産總值(億元)

7.2717

8.1204

9.4845

11.2015

12.9424

15.29

16.46

19.22

比上年增長(%)

11.9

12.5

11.8

12.0

12.

13.5

9.7

9.2

2008年——2015年生産總值及增長速度

第一産業

2015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46.47萬畝,比上年減少0.55%;油料種植面積0.77萬畝,比上年增長8.45%;蔬菜種植面積2.73萬畝,比上年增長4.97%。全年糧食産量77321.5噸,比上年增長3.5%,其中:夏糧産量35370噸,增産3.5%;秋糧41951.5噸,增産3.49%。肉類總産量5570噸,比上年減少1.4%;禽蛋産量1322.7噸,比上年減少0.9%;水産品産量98噸,比上年增長2.2%。完成造林面積4.62萬畝(其中,退耕還林2.0萬畝),封育面積7.03萬畝,森林覆蓋率66.7%,城市綠化率37.0%,綠地率22.72%;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035畝,新增水平梯田9029畝,水平梯田總面積7.93萬畝,比上年增長8.3%。 

第二産業

2012年,康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6060萬元,比上年增長19.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0660萬元,比上年增長24.5%;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3660萬元,同比增長21.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7000萬元,同比增長26.4%。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80417萬元,比上年增長25.6%;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123萬元,比上年增長13.4%。

2015年,全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51231萬元,比上年增長9.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9052.7萬元,比上年增長9.3%;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31066萬元,比上年增長3.0%;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7987萬元,比上年增長5.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4654.1萬元,比上年增長7.5%;實現利潤總額14927.7萬元,比上年減少24.5%。工業企業産品銷售率53.9%,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全年建築業增加值0.44億元,比上年增長10.5%。 

第三産業

2010年,康縣共接待各類遊客43.8萬人次,同比增長93.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581.9萬元,同比增長121.6%。

2012年,康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749萬元,比上年增長17.23%。分銷售地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449元,增長17.5%,其中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469萬元,增長17.5%;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00萬元,增長15.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3979萬元,增長17.8%;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70萬元,增長15.7%。201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06107萬元,比年初增長8.94%,其中:儲蓄存款餘額157033萬元,比年初增長17.8%。年末各項貸款餘額117288萬元,比年初增長22.68%。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止2015年末,康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63所,其中,小學116所(含40所完小和76個教學點),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初級中學8所,完全中學3所(含民辦學校1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1所,幼兒園27所(含民辦幼兒園2所),教育培訓中心1所,現有在校學生25604人(女生12587人)。其中,幼兒園5180人(其中民辦幼兒園270人),小學12122人,初中4683人(其中民辦學校56人),普通高中3245人(其中民辦學校435人),職中374人。有在職教職工1916人(含民辦學校57人),其中,中小學1636人,幼兒園207人,中職53人,培訓中心17人,專任教師1832人(民辦學校44人)。幼兒園入園率74.1%,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89%,小學畢業生普通初中升學率98.92%,全縣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達80.1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2.11%,高考二本上線率23.76%。

醫療衛生

2010年,康縣醫院傳染病區和CT室已建成投用;康縣有衛生機構27個,其中:中心衛生院4個,普通衛生院17個,衛生院分院3個,衛生院醫療點3個,擁有床位412張,縣級醫療機構及鄉鎮中心衛生院均配備了全自動生化分析儀、X光機等醫療設備。

截止2015年,康縣現有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79個)109個,其中:綜合醫院(縣醫院)、中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站、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各1個,鄉鎮中心衛生院4所,普通衛生院17所,衛生院分院3所。擁有床位1061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689人,其中:執業醫生155人,注冊護士281人。

文化事業

2014年,康縣建成“鄉村舞台”172個,其中一類15個,二類42個,三類115個。攜手央視成功組織 “鄉村大世界”走進康縣拍攝活動。全年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5836萬元,從業人員768人;年末公共圖書館總藏量達10.0萬冊。 

社會保障

2010年,康縣下撥各類救災款162.2萬元,低保資金179.4萬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020人,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4.5%。

2015年,康縣城鎮養老保險人數2451人,城鎮醫療保險人數9042人(其中職工人數6933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518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302人,發放低保金1225.4萬元。農村低保34489人,發放低保金6242.8萬元;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16.8487萬人,參合率達99.92%;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7509萬人,參保率達98.0%。全年發放民政救災救濟資金848萬元、政策性惠農補貼資金1.72億元。城鎮新增就業369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9%。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120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400戶30萬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500戶。

廣電事業

2014年,康縣擁有廣播電視台一座,350個行政村全部通廣播電視,全縣村村通用戶2.42萬戶,戶戶通用戶2.1萬戶,已通有線電視的村44個。全縣廣播和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到98.29%。通信,全縣農村350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電話,固定電話用戶0.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4.7萬戶,互聯網上網用戶0.69萬戶,全面完成了縣内移動通訊4G網絡升級改造,一些重要旅遊景區節點實現了WiFi全覆蓋。

環境整治

2019年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給予2000萬元激勵支持。

曆史文化

民間藝術

寺台造紙術:造紙,康縣當地群衆又叫做“抄紙”。據《康縣縣志》記載,手工造紙在康縣形成規模曆史久遠。一般認為是從清代初期開始,手工造紙術傳入康縣境内。

康南鑼鼓草:鑼鼓草,又叫薅草歌。康南有山大溝深,坡陡地薄的特點。長久以來形成了刀砍火種、大集體務作的生産方式,每當集體勞動,大家一邊唱薅草歌。

豆坪唢呐:康縣唢呐有許多曲牌,其中流行最廣的就有一百多個,有喜慶的《開财門》、《大開門》、《八仙上壽》、《全家福》;悲苦的《哭長城》、《哭五更》、《吊孝》等。

康縣木籠歌:亦名花兒姐,是起源于康縣,廣泛流傳于隴南乃至甘肅全境的叙事長篇民歌,它充分反映了西部農民追求真理、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

康南毛山歌:是一種具有地域特點的原生态民間演唱形式,廣大群衆在生産、生活中觸景生情,即興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切地反映出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産狀态,是康南廣大人民集體創作成的民間音樂作品。

地方特産

黑木耳:康縣是“黑木耳之鄉”,康縣黑木耳2008年以來獲得國家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證明商标、地理标志産品。 

茶葉:康縣是甘肅茶葉的主産地。康縣茶園面積6.48萬畝,茶農6500餘戶,年産綠茶42萬公斤,産值達4200萬元。 

其他特産:核桃、闆栗、龍須菜、花椒、土蜂蜜、櫻桃、猴頭菇、蕨菜、猕猴桃、五味子、天麻、蠶桑等。

風景名勝

康縣具有開發價值的自然景觀達100多處,人文景觀50多處。著名的景區景點有:康縣陽壩自然風景區、康縣梅園河國家濕地公園、白雲山森林公園、花橋村等。

陽壩景區

康縣陽壩自然風景區(4A級景區)位于甘肅省康縣東南部,景區總面積504.93平方公裡,境内氣候溫潤、景色秀麗,有紅豆杉、香樟、白皮松等國列珍稀樹種近40種;有金絲猴、金貓、大鲵等國列珍稀動物36種,又自然景觀200餘處,森林覆蓋率高達70%以上,居全省之首。景區内大部分為原生态森林。 

梅園河濕地公園

康縣梅園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康縣陽壩鎮,面積555.8公頃,是以永久性河流濕地為主,灌叢沼澤濕地、草本沼澤濕地組成的複合濕地,是隴南市獨具特色的天然生物園,具有典型的河流濕地生态系統特性。濕地公園建立後,不僅能夠提供巨大的生态功能,在涵養水源、維持生物多樣性、保障流域内人民群衆生産生活和推動當地生态旅遊業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白雲山森林公園

白雲山森林公園,主峰海拔高2500米,白雲山具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峨眉之秀、張家界之靈于一身。園内風景如畫,奇峰險竣,蒼翠秀麗、花木繁茂。白雲主峰壁立千仞,直指蒼穹。2003年被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它依山面水局新穎别緻,結構脫俗獨特,如畫卷垂挂白雲山頂,似彩屏直豎燕子河南。每當東方破曉,河谷裡,晨霧或如輕紗,遊移飄乎,變幻莫測,或似重幔,匿大橋、迷高樓,山形花影在霧海中沉浮隐現。當夕陽銜山,晚霞滿天,河面抹上淡淡的紅光,微波起伏,園林倒映,又給公園增添了“一道殘陽鋪水中”自然景觀。

1985年10月4日,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康縣時,曾飽醮濃墨,揮毫題寫的“白雲山公園”園名鑲嵌在大門上方,兩邊刻有隴南味純汪廷湖題寫的對聯“百世風光當代裝點多秀美,千古歲月今朝耕耘更香甜”,大門背面是全國政協常委楊植霖題寫的“留贈康縣” 一詩。

花橋村

花橋村(4A級景區)位于白望路沿線,距康縣縣城26公裡,距望關成武高速入口5公裡,距隴南市70公裡。花橋村景區是西北地區集鄉村養生養老、田園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體驗、鄉村旅遊培訓及農特産品加工、展示、銷售等産業鍊融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景區。花橋村森林覆蓋率高達70%,年平均氣溫11℃,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村莊内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健全。2014年花橋村被列入國家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2015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同年被列為全市鄉村旅遊示範點。2016年在全省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現場會上被授予“中國茶馬古道文化藝術之鄉”、“甘肅省鄉村旅遊培訓基地”、“全省農民回鄉創新創業基地示範區”等榮譽稱号。

茶馬古道

康縣毗鄰陝西、四川,自古是連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康縣境内的茶馬古道是國内發現僅有的碑文佐證的茶馬古道。

城市榮譽

2020年3月,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号,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予以通報表揚。同年5月26日,被甘肅省交通運輸廳評為“2019年度甘肅省ETC發行服務工作先進縣”。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10日,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财政部确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21年7月,入選2021年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公示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9月,入選“2021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