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

幽州

古代行政區劃
幽州是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範圍大緻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甯一帶。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戰國時,燕與其他六國并為七雄。秦始皇滅燕,在燕地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東漢時,轄郡、國十一,縣九十。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甯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中文名:幽州 外文名:Youzhou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 面積: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所在地:河北北部及遼甯一帶 記載:《周禮·職方》

曆史區域

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範圍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甯一帶。

幽州所部凡九郡,至晉不改。

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戰國時,燕與其他六國并為七雄。秦始皇滅燕,在燕地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

東漢時,轄郡、國十一,縣九十。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甯南部及朝鮮西北部。魏晉以後,幽州轄境日漸縮小,至北魏時僅領燕、範陽、漁陽三郡。

隋炀帝大業初罷州置郡,故改幽州為涿郡。

南北朝-北朝魏-幽州等(公元497)

唐武德元年(618)複為幽州,天寶元年(742)改為範陽郡,乾元元年(758)又為幽州。州治薊縣。另有範陽縣,本幽州或範陽郡屬縣,大曆四年(769)後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與此不同。

交通中心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隋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炀帝楊廣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同年,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餘裡”。由于永濟渠的鑿通,運河的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

軍事重鎮

隋唐時,幽州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為行宮,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句麗,都以涿郡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唐貞觀十八年(644)出兵高句麗,分水陸兩路,陸路也以幽州為後方大本營。

唐代中期,東北諸族勢力強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節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寶元年改為範陽節度使,兵力九萬餘人,約占全國十節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寶末,安祿山身兼範陽、平盧(治柳城郡,今遼甯朝陽)、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一帶)三節度使、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即以範陽為根據地,發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為燕帝,以範陽為燕京。廣德元年(763)改範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史朝義部下李懷仙降,唐即授為幽州節度使;時平盧已沒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盧龍),平州城内駐有盧龍軍,幽州節度使遂兼領盧龍節度使。此後或稱幽州,或稱幽州盧龍,或隻稱盧龍。幽州為安史亂後長期不奉朝命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之一。直至五代後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為晉王李存勗所滅,割據達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

商業都會

據房山雲居寺石經題記,安史之亂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絲帛行等,行是當時經營同類行業的組織,可見當時幽州商業和手工業之盛。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

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範圍大緻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甯一帶。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戰國時﹐燕與其它六國并為七雄。秦始皇滅燕﹐在燕地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漢高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東漢時﹐幽州治所在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魏晉以後﹐幽州轄境日漸縮小﹐至北魏時僅領燕﹑範陽﹑漁陽三郡。隋炀帝大業初罷州置郡﹐故改幽州為涿郡。唐武德元年(618)複為幽州﹐天寶元年(742)改為範陽郡﹐幹元元年(758)又為幽州。州治薊縣。另有範陽縣﹐本幽州或範陽郡屬縣﹐大曆四年(769)後為涿州治所﹐故治即今河北涿縣﹐與此不同。

相關資料

唐代的北京城名為“幽州”,是北方的軍事重鎮。幽州城的規模,據《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載:“薊城南北九裡,東西七裡,開十門。”城周長32裡,約合今23裡(每唐裡約合今0.72裡),呈長方形。城的四至史書缺載,根據出土的唐墓志及石經山的唐代石經題記等,大緻可以斷定東城垣在今西城爛缦胡同與法源寺之間的南北一線;西城垣在白雲觀西土城台至小紅廟村之南北一線;北城垣在白雲觀至頭發胡同一線;南城垣在今西城姚家井以北的裡仁街東西一線。n幽州城的位置與北魏薊城的位置基本一緻。城内西南設有子城、坊、市。

前秦幽州

東晉永和九年(353),前秦符健僑置幽州,治裴氏堡,故址在今山西垣曲縣古城鎮東南。十一年(355)為前燕慕容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