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

與我們認知類似的其他宇宙
多元宇宙是一個理論上的無限個或有限個可能的宇宙的集合,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所有的空間、時間、物質、能量以及描述它們的物理法則和物理常數。多元宇宙所包含的各個宇宙被稱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亦稱平行世界(parallel worlds)、平行時空(parallel spacetimes)、平行次元(parallel dimensions)和代替宇宙(alternative universes)。通常所說的平行宇宙,是指在我們的宇宙之外還可能存在的與我們所認知的宇宙類似的其他宇宙。
    中文名:平行宇宙 外文名:parallel universes 别名: 别稱:平行世界,平行次元,多元宇宙,代替宇宙 表達式:在“這”沒有完成的事,或許在“那”完成了 提出者:埃弗雷特 提出時間:20世紀50年代 應用學科:物理 适用領域範圍:理論天文學,膜理論,宇宙學、思想學

定義概念

平行宇宙是指從某個宇宙中分離出來,與原宇宙平行存在着的既相似又不同的其他宇宙。在這些宇宙中,也有和我們的宇宙以相同的條件誕生的宇宙,還有可能存在着和人類居住的星球相同的、或是具有相同曆史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着跟人類完全相同的人。同時,在這些不同的宇宙裡,事物的發展會有不同的結果:在我們的宇宙中已經滅絕的物種在另一個宇宙中可能正在不斷進化,生生不息。

相互平行的兩個宇宙,既不重合,也不相交,可謂“井水不犯河水”。雖然有時通過一些偶然的事件,兩個宇宙能相互感知對方的存在;但一般而言,仍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有學者描述平行宇宙時用了這樣的比喻,它們可能處于同一空間體系,但時間體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條鐵路線上疾馳的先後兩列火車;它們有可能處于同一時間體系,但空間體系不同,就好像同時行駛在立交橋上下兩層通道中的小汽車。

提出背景

平行宇宙的概念,并不是因為時間旅行悖論提出來的,它是來自量子力學,因為量子力學有一個不确定性,就是量子的不确定性。平行宇宙概念的提出,得益于現代量子力學的科學發現。在20世紀50年代,有的物理學家在觀察量子的時候,發現每次觀察的量子狀态都不相同。而由于宇宙空間的所有物質都是由量子組成,所以這些科學家推測既然每個量子都有不同的狀态,那麼宇宙也有可能并不隻是一個,而是由多個類似的宇宙組成。

哥本哈根解釋

從20世紀20年代起,許多物理學家都為量子力學提出了不同的“诠釋”,目的是為測量問題提供一個可靠的解釋,并能讓人們理解波函數的坍縮。在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的狀态用波函數(Wave function)來描述。當微觀粒子處于某一狀态時,它的力學量(如坐标、動量、角動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數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個可能值以一定的概率出現(宏觀物體處于某一狀态時,它的力學量具有确定的數值)。也就是說,微觀粒子的運動具有不确定性和概率性。波函數就能描述微觀粒子在空間分布的概率。

物理學中著名的“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正是微觀粒子運動不确定性和随機性的體現。在這個實驗中,單電子通過雙縫後竟然發生了幹涉。在經典力學看來,電子在同一時刻隻能通過一條縫,它不可能同時通過兩條縫并發生幹涉;而根據量子力學,電子的運動狀态是以波函數形式存在,電子有可能在同一時刻既通過這條狹縫,又通過那條狹縫,并發生幹涉。但是,當科學家試圖通過儀器測定電子究竟通過了哪條縫時,永遠隻會在其中的一處發現電子。兩個儀器也不會同時偵測到電子,電子每次隻能通過一條狹縫。這看起來好像是測量者的觀測行為改變了電子的運動狀态,這種反常的現象又作何解釋呢,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著名的“哥本哈根解釋”:當人們未觀測時,電子在兩條縫位置都有存在的概率;但是,一旦被測量了,比如說測得該電子在左縫位置,電子有了準确的位置,它在該點的概率為1,其他點的概率為0。也就是說,該電子的波函數在被測量的瞬間“塌縮”到了該點。

玻爾把觀察者及其意識引入了量子力學,使其與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态發生關系。但觀察者和“塌縮”的解釋并不十分清晰和令人信服,也受到了很多科學家的質疑。例如,塌縮是如何發生的,是在一瞬間就發生,還是要等到光子進入人們的眼睛并在視網膜上激起電脈沖信号後才開始。

多世界解釋

那麼,有沒有辦法繞過這所謂的“塌縮”和“觀測者”,從本應研究客觀規律的物理學中剔除觀察者的主觀成分呢?

埃弗雷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波函數沒有“塌縮”,則它必定保持線性增加。也就是說,上述實驗中電子即使再觀測後仍然處在左/右狹縫的疊加狀态。埃弗雷特由此進一步提出:人們的世界也是疊加的,當電子穿過雙縫後,處于疊加态的不僅僅是電子,還包括整個的世界。也就是說,當電子經過雙縫後,出現了兩個疊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個世界裡電子穿過了左邊的狹縫,而在另一個世界裡,電子則通過了右邊的狹縫。這樣,波函數就無需“塌縮”,去随機選擇左還是右,因為它表現為兩個世界的疊加:生活在一個世界中的人們發現在他們那裡電子通過了左邊的狹縫,而在另一個世界中,人們觀察到的電子則在右邊。以“薛定谔的貓”來說,埃弗雷特指出兩隻貓都是真實的。有一隻活貓,有一隻死貓,但它們位于不同的世界中。問題并不在于盒子中的發射性原子是否衰變,而在于它既衰變又不衰變。當觀測者向盒子裡看時,整個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在其餘的各個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區别在于其中一個版本中,原子衰變了,貓死了;而在另一個版本中,原子沒有衰變,貓還活着。前述所說的“原子衰變了,貓死了;原子沒有衰變,貓還活着”這兩個世界将完全相互獨立平行地演變下去,就像兩個平行的世界一樣。量子過程造成了“兩個世界”,這就是埃弗雷特前衛的“多世界解釋”。

這個解釋的優點是:薛定谔方程始終成立,波函數從不塌縮,由此它簡化了基本理論。它的問題是:設想過于離奇,付出的代價是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樣真實的。這就難怪有人說:“在科學史上,多世界解釋無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膽、最野心勃勃的理論。”

發展曆程

思想雛形

公元前5世紀,德谟克利特就提出“無數世界”的概念,認為“無數世界”是原子通過自身運動形成的。他說:“原子在虛空中任意移動着,而由于它們那種急劇、淩亂的運動,就彼此碰撞了,并且,在彼此碰在一起時,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就彼此勾結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世界及其中的事物,或毋甯說形成了無數世界。”

公元前1世紀,盧克萊修指出,在我們這個“可見的世界”之外還存在着“其他的世界”,居住着“其他的人類和野獸的種族。”

公元前4世紀,伊壁鸠魯表述了世界多元性的思想:“存在着無限多個世界,它們有的像我們的世界,有的不像我們的世界。”“在一切世界裡,都有我們這個世界裡所見到的動物、植物以及其他事物。”

萊布尼茨提出了他的“可能世界”的概念,設想在必然世界(可觀測的宇宙)範圍之外還存在着無窮多個“可能世界”。他認為世界由無限的單子組合而成,單子之間沒有因果關系,而是某種前定的和諧關系,單子雖然各自獨立,但它們之間有品極高低的差異。萊布尼茲把某個現實事件的出現,例如,具體的人,闡釋為許多單子組合的結果,各種不同的組合的結果與單子中更勝一籌的單子的主導作用有關。這意味着世界可以用不同的樣子,任何事件都是偶發的,甚至整個宇宙也是如此。

正式提出

物理學家埃弗雷特提出了自己對量子測量問題的想法。他指出,在量子力學中,存在多個平行的世界,在每個世界中,每次量子力學測量的結果各自不同,因此不同的曆史發生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多世界解釋認為,對測量裝置的觀察,會使得測量裝置被分解為兩個。并且在這個測量鍊上,這種分解會不斷地進行下去。伴随着這種分解,一定有一個完全的宇宙的複制。也就是說,隻要有一個量子測量發生,那麼,每個宇宙分支,以及這個分支中的分量就會導緻一個可能的測量結果。每個處在特殊宇宙分支中的人都會認為,他的測量結果和所處的宇宙是唯一存在的。也就是說,一次測量産生了一次新的宇宙。這些各自不同的新宇宙,除非完全相同,否則絕無重合的可能。這一理論的發表,标志着平行宇宙概念的正式提出。

研究現狀

存在證據

英國天文學家稱找到了支持平行宇宙論的證據。通過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的研究,他們發現了四個由“宇宙摩擦”形成的圓形圖案,這表明我們的宇宙可能至少4次進入過其他宇宙。

2007年8月,科學家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信号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冷斑(cold spot),其中完全是“空”的,沒有任何的正常物質或者暗物質,也沒有輻射信号,為什麼宇宙中會存在如此怪異的時空。為了尋找這個答案,科學家認為這是另一個宇宙的證據,冷斑現象可能使得宇宙學家推出一種結論,暗示人們所處的宇宙之外還存在平行宇宙。科學家通過普朗克望遠鏡觀測到的輻射數據發現我們的宇宙可能是10億個宇宙中的一個,第一次有證據顯示平行宇宙是存在的。

普朗克望遠鏡繪制的地圖顯示了微波背景輻射的分布情況,科學家認為大爆炸後期殘留的輻射均勻分布于宇宙空間中,尤其是在南天。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理論物理學家勞拉·梅爾西尼-霍頓博士與來自卡内基·梅隆大學教授理查德·霍爾曼在2005年就預言了異常輻射的存在,并認為由于平行宇宙的存在導緻了輻射分布異常。梅爾西尼-霍頓博士認為普朗克探測器的數據支持了平行宇宙存在的假設,這意味着在人們所處的宇宙之外還存在無限多的宇宙,正是由于其他宇宙的拖拽效應使得南天出現分布不均的輻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信号中的巨大冷斑跨度差不多達到10億光年,位于波江座方向上,理論物理學家勞拉·梅爾西尼-霍頓博士認為這是另一個宇宙的信号,如果該發現被證實,那麼這将是人類有史以來在本地宇宙時空外發現的第一個宇宙。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來自于宇宙大爆炸後殘留的信号,存在于微波波段,NASA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和斯隆數字巡天拍攝的圖像也顯示我們的宇宙存在巨大的空洞,這一證據在2004年就被科學家發現。

事實上,關于冷斑的問題已經成為天文學家研究的重點,後來的研究顯示這片神秘的宇宙時空并非完全不存在物質,在其周圍存在小規模的星系,比起其他天區的星系,這些星系的跨度以及輻射都十分小,計算表明,宇宙空洞附近天體的輻射量比宇宙中其他可見時空輻射量減少大約20%至45%。然而,為什麼宇宙中會形成如此奇怪的時空呢?比如距離銀河系80億光年處就存在一個直徑大約為90光年的宇宙空洞,當前的宇宙大爆炸以及宇宙形成理論很難解釋為什麼可以形成這些空洞,它們的形成機制至今依然是個迷。

梅爾西尼-霍頓博士為主的研究小組認為這是另一個宇宙存在的證據,根據弦理論預言,宇宙之外還存在其他宇宙,每一個宇宙都擁有獨特的物理屬性。另一種觀點認為冷斑的出現與宇宙膨脹有關,作為引力長程作用的結果,宇宙中出現了大型空洞,目前觀測到的大空洞出現在北半球的天區,科學家預測在南半球天區也存在一處巨大的冷斑,但是研究小組認為宇宙空洞的出現存在随機性。

根據普朗克探測器的數據,梅爾西尼霍頓博士認為自己的假設已經被證明,在人們所處的宇宙之外還存在更多的平行宇宙,由于這些宇宙的存在,導緻了背景輻射的異常,這一切都體現在宇宙學理論無法解釋的冷斑時空中。隸屬于歐空局的普朗克空間望遠鏡具有非常高的觀測精度,其繪制的精确CMB圖像為科學家打開了一扇通往另一個時空的大門。

據《星期日泰晤士報》稱,劍橋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馬爾科姆·佩瑞認為,該發現有極高的可能來佐證“多重宇宙”的存在。他的同事天體物理學教授喬治·埃弗斯塔西歐對此也表示支持:“多重宇宙的論調現在聽起來仍然讓有些人感到怪異,這情況就像當年大爆炸理論的提出一樣。不過,現今我們已經掌握了有力的證據,這必将徹底改變人們對于宇宙的認知。”

理論進展

2014年10月31日,物理學家稱,“平行宇宙”的确存在,給不同版本的“我們”提供生存空間。不僅如此,平行宇宙之間還會相互影響,所以才會出現微觀層面種種奇怪的物理學現象。英國格裡菲斯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學者聯合提出上述理論。他們認為,平行宇宙不僅存在,而且相互影響,并非各自獨立地發展變化;而相互作用,恰好能夠解釋微觀物理研究發現的粒子奇怪的反應。

格裡菲斯大學物理學教授霍華德·威斯曼說:“大概在1957年左右,量子物理學界出現了平行宇宙的想法。照此推斷,量子測量每進行一次,一個宇宙就會産生出新的分支宇宙。所以就産生了無數的可能性——在有的宇宙裡,隕石沒有砸中地球,恐龍們幸存下來。再換一個宇宙,澳大利亞就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了。

此前,學者休·埃弗雷特發現量子粒子能夠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狀态,因此提出了粒子以不同狀态在不同世界同時存在的理論。按照這一理論,粒子在兩種狀态、兩個世界之間不必二選其一,而是可以二者兼得。威斯曼和同事們認為,人們所處的宇宙不過是浩如煙海的衆多的宇宙中的滄海一粟。這些宇宙同時存在,有的和人們所在的宇宙相似,有的則大不相同。威斯曼還表示,比較“靠近”的宇宙會相互排斥,增加相互之間的差異。

研究前景

科學家将會有多種方法檢驗這些平行宇宙的理論,甚至可能排除其中的一些。在今後幾十年,随着宇宙測量技術的巨大進步,通過諸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大尺度物質分布測量等,科學家會進一步限定空間的彎曲和拓撲結構,從而檢驗第一層平行宇宙理論。而更精确的暴脹測量,可以用來檢驗第二層平行宇宙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和高能物理學的共同進步,也會确定物理常量的微調程度,從而削弱或加強第二層的存在可能。如果現在全球制造量子計算機的努力能夠成功.那麼它将會為第三層宇宙的存在提供進一步的證據,因為它在本質上要利用第三層平行宇宙的平行性來做平行計算。相反,糾正不守恒的實驗證據則會排除第三層。最後,現代物理的重大挑戰,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的成功或失敗,會給第四層宇宙的研究帶來更多啟示。科學家可能最終找到一個和人們的宇宙相匹配的數學結構,也可能突然碰到不可思議的數學有效性極限,從而不得不放棄第四層。

主要分類

在2003年的《科學人》雜志裡,有一篇由美國宇宙學家Max Tegmark寫的關于平行宇宙的專文,在文中他将平行宇宙分成四類:

第一類

這類的宇宙和我們宇宙的物理常數相同,但是粒子的排列法不同,同時這類的宇宙也可視為存在于已知的宇宙(可觀測宇宙)之外的地方。

第二類

這類的宇宙的物理定律大緻和我們宇宙相同,但是基本物理常數不同。

第三類

根據量子理論,一件事件發生之後可以産生不同的後果,而所有可能的後果都會形成一個宇宙,而此類宇宙可歸屬于第一類或第二類的平行宇宙,因為這類宇宙所遵守的基本物理定律依然和我們所認知的宇宙相同(以上一顆球落入時光隧道,回到了過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無法進入時光隧道詭論的平行宇宙解決辦法屬于此種)。

第四類

這類的宇宙最基礎的物理定律不同于我們宇宙,而基本上到第四類為止,就可以解釋所有可能存在(也就是可想象得到的)的宇宙,一般而言這些宇宙的物理定律可以用M理論構造出來。

類型層次

截至21世紀初,科學家們讨論過多達4種類型獨立的平行宇宙。但關鍵的已不是多重宇宙是否存在的問題了,而是它們到底有多少個層次。

第一層次

視界之外

所有的平行宇宙組成第一層多重宇宙。這是争論最少的一層。所有人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雖然我們此時此刻看不見另一個自己,但換一個地方或者簡單地在原地等上足夠長的時間以後就能觀察到了。就像觀察海平面以外駛來的船隻--觀察視界之外物體的情形與此類似。随着光的飛行,可觀察的宇宙半徑每年都擴大一光年,因此隻需要坐在那裡等着瞧。當然,你多半等不到另一個宇宙的另一個你發出的光線傳到這裡那天,但從理論上講,如果宇宙擴張的理論站得住腳的話,你的後代就有可能用超級望遠鏡看到它們。

第一層多重宇宙的框架通常被用來評估現代宇宙學的理論,雖然該過程很少被清晰地表達。

第二層次

膨脹後留下的氣泡

一個擁有無窮組第一層多重宇宙的結構:組與組之間相互獨立,甚至有着互不相同的時空維度和物理常量。這些組構成了第二層多重宇宙--被稱為“無序的持續膨脹”的現代理論預言了它們。

第二層多重宇宙與第一層的區别非常之大。各個氣泡之間不僅初始條件不同,在表觀面貌上也有天壤之别。當今物理學主流觀點認為諸如時空的維度、基本粒子的特性還有許許多多所謂的物理常量并非基本物理規律的一部分,而僅是一種被稱作“對稱性破壞”過程的結果而已。

第三層次

量子平行世界

量子平行宇宙。量子理論指出宇宙并不像經典理論描述的那樣,決定宇宙狀态的是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而是一種叫作波函數的數學對象。根據薛定鄂方程,該狀态按照數學家稱之為“統一性”的方式随時間演化,意味着波函數在一個被稱為“希爾伯特空間”的無窮維度空間中演化。盡管多數時候量子力學被描述成随機和不确定,波函數本身的演化方式卻是完全确定,沒有絲毫随機性可言的。

第四層次

其他界構

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宇宙。第四層多重宇宙的假設作出了可驗證的預言。在第二個層次上,它包含了全體可能(全體數學結構)和選擇效應。

理論争議

無窮宇宙(開放宇宙)理論

無窮宇宙,在宇宙中存在有大量的可觀測區(有着紅色十字中心的紅圈),我們的宇宙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可觀測區而已開放宇宙理論認為,我們目前所知的宇宙隻是整個宇宙中可觀測的一小部分,在這個部分之外,整個宇宙尚有無限大的未被觀測的空間;根據相對論,光速為宇宙最快的速度,我們所看到的部分(可觀測宇宙)為已經到達地球的光線,而我們所觀測到的範圍又被稱做哈伯體積,哈伯體積直接取決于宇宙的年齡(因為若宇宙誕生于n年前,則能到達地球的光線最遠隻能在n光年處,再更遠的光線則尚在路途上,故未能被地球上的觀測者所觀測),哈伯體積的膨脹是因為有越來越遠處的光線到達地球。

開放宇宙理論說明了第一類平行宇宙的可能性。

泡沫宇宙理論

泡沫宇宙理論認為存在有無限多的開放宇宙,而這些開放宇宙本身有着不同的物理常數,這些開放宇宙的“距離”比我們的開放宇宙的“邊緣”還要遠,意即這些宇宙存在于無窮遠的地方之外。

這個理論由安德烈·林德最早提議,而泡沫宇宙理論本身能和暴脹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契合,而這個理論本身牽涉到了宇宙可能是由某個“親宇宙”的量子泡沫,中所誕生的可能,而這些量子泡沫産生于能量的起伏,這些能量的起伏可能會産生微小的“泡沫”和蟲洞,若這些“泡沫”本身不是非常地巨大,則它們會像膨脹的汽球一般,到了最後消失無蹤,不過如果能量起伏大于某個常數,那麼這個泡沫就會不斷地膨脹,甚而産生一個“子宇宙”,而“子宇宙”的體積可能會大到足以讓宇宙大尺度結構存在的地步。

2005年,美國的理論物理學家Laura Mersini-Houghton和Richard Holman預言宇宙輻射存在不規則分布的原因是其他宇宙的牽引。普朗克天文望遠鏡的宇宙背景輻射圖在理論上是分布均勻的,但實際結果顯示南半部天空中存在一個強大的中心,以及一個無法用現有物理學知識解釋的冷斑點。Mersini-Houghton認為這證實了自己的預測。

大反彈理論

根據回圈量子重力理論,大霹靂可能隻不過是宇宙的膨脹和收縮時期組成的周期中,一個新的膨脹時期的開始而已,每個周周期開始于大霹靂、結束于大擠壓(Big Crunch ),而這個周期的輪回是無限的,這個模型被稱為是振蕩宇宙,在大霹靂之後宇宙膨脹,而之後在重力的作用之下宇宙開始收縮,然後接着是大擠壓,在大擠壓之後的下一次大霹靂被稱為大反彈,雖然這個模型曾經一度被否決,但是膜宇宙論近年來已重拾此模型(振蕩宇宙模型)。

在每個周期中宇宙可能會有不同的宇宙常數,而因此這些不同周期時的宇宙可視為第二種平行宇宙。

泡沫宇宙理論和大反彈理論使得第二種平行宇宙的存在成為可能。

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是一種主要的量子力學解釋,在由此解釋方式中的衆平行宇宙共有一個關于時間的變數,而這些平行宇宙彼此之間有著相同的起源,而這些宇宙彼此之間的基本物理定律相同,但物理常數可能會有所不同,而它們亦可能處于不同的狀态,而且這些宇宙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的聯系,因此它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訊息互通,這些宇宙彼此之間的關系由它們之間的疊加态決定。

此理論為第三類平行宇宙的基礎。

M理論

根據M理論,我們的宇宙很可能是産生于11維薄膜的碰撞當中,基本上由此産生的宇宙可以和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裡所說的宇宙極為不同的宇宙。

由M理論可推出第四種平行宇宙的存在。

弦論“地景”

根據IIB型(Type IIB)的弦論,從十維弦論的世界到我們所知的四維世界有極多種的變換方式,而不同的變換方式會産生相當不同的宇宙。

問題批評

觀點一

有些人認為平行宇宙理論缺乏對經驗主義的關聯性以及可測性,同時缺乏物理學上的證據和可否定性,因為這個理論以目前的科學方法無法證實或否定,而且這些理論目前而言太過形而上學且隻是在數學結構上有可能而已;不過馬克斯·鐵馬克注意到了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物質大規模分布的測量的改進可能會否定或實證其中兩種的平行宇宙存在的可能性,并進而能證實或否定開放宇宙理論和混亂暴脹理論,意即平行宇宙理論最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可測的。

觀點二

一些人認為科學家的職責就是要在不涉及觀察者的狀況下對已觀測的現象提出基本的解釋。回歸到人擇原理在解釋會建構出所謂的“懶惰出口”,而這些解釋的種類包括了“很明顯地為生命的存在微調過的宇宙參數”等等;不過李奧納特·蘇士侃宣稱:某些形式的平行宇宙是無可避免的,在給出對現有宇宙狀态的解釋時,觀測者效應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得在其他的科學中獲得解決。

觀點三

洪志和認為,平行宇宙理論會被奧卡姆剃刀給排除,因為假設一些我們無法觀測且無法看見的宇宙來解決我們所看見的,就像是帶着額外的行李走到盡頭一般;不過對此馬克斯·鐵馬克反駁:“這四種平行宇宙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默認平行宇宙的存在模型是最簡單且最優雅的模型。如果一個人要否決這些多重宇宙的存在,他需要在實驗上地對多重宇宙論的不支持,并且要加入以下的假定:有限空間、波函數崩潰和本體上的不對稱是正确的,而這些過程會複雜化整個理論。因此我們的對于誰比較不優雅且較為浪費的裁決就變成了以下兩者:多重宇宙或者是大量的文辭”。

觀點四

有時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可能存在的宇宙,因此讨論這些“其他的宇宙”是很明顯地無意義的。愛因斯坦在思考其他種類的宇宙存在的可能性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關于宇宙結構是否隻有一種可能的問題的解答的希望被認為在于理論上可統一全部物理理論的萬物理論當中。

觀點五

對于平行宇宙的觀測證據的支援被認為來自于人擇原理:“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對生命是友善的,要不然就不會被觀測到。雖然這似乎是老調重彈,但是當生物體對物理法則和宇宙狀況的敏感性、被考慮時,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據;在另一方面,許多關鍵的物理常數似乎不會對于生物體造成嚴重的不适”;其他對于微調論證的批評是:就我們所知,在我們所知的物理常數之下可能還有更多的基本物理法則,而這些法則背後可能會有更多的參數存在,因此,給出這些定律,這些已知的物理常數未必落在生命許可的生存範圍之内。

觀點六

多重宇宙支持者經常對于常數如何從已定義的整體中選取感到茫然。假設存在個“定律中的定律”或者基本定律描述說常數如果被從一個宇宙到下一個宇宙中指定,那麼我們不過隻是将宇宙學的問題給往上移了一個等級而已,因為我們必須解釋這個基本定律從何而來。另外,這個基本法則是無窮大的,因此我不過是把問題從“為什麼是這個宇宙”給置換成了“為什麼是這個基本法則”。在援引平行宇宙論時這似乎是一個要點,尤其當假定隻存在一個宇宙和一個原理會更簡易時更是如此;但在馬克斯·鐵馬克的平行宇宙理論裡,這個問題是被避開的,因為在那種狀況當中,所有可能的基本理論被實行的,而且被用以描述真實存在的平行宇宙。

觀點七

對于虛拟宇宙和平行宇宙之間的關系依舊是個問題。多數的科學家已經準備好要接受自覺機器的可能性,而有些人工智能學者甚至于已經說我們快要能制造自覺電腦了,在距離達讓自覺生物住在虛拟世界方面僅剩一步之遙。對于那些生物而言,他們的“假”宇宙和我們的真宇宙可說是無分别的。因此我們應該将這些虛拟宇宙算在平行宇宙中嗎?如果不是的話将我們自身存在的宇宙和這些虛拟宇宙劃上等号有意義嗎?

觀點八

對于現有的平行宇宙論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對于宇宙的定義。對多數的平行宇宙論者而言,宇宙是由物理法則和常數,以及初始條件定義的。這項論點可能會因為它的狹隘和沙文主義的性質而招緻反對;對于将人類理解之外的事物予以分類也可能會招緻批評。

上一篇:藏藥

下一篇:水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