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

平涼市

甘肅省所轄地級市
平涼是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泾河上遊,為陝甘甯交彙幾何中心“金三角”,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陝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甯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平涼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甘肅省主要農林産品生産基地和畜牧業。平涼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的重鎮,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隴東傳統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沖,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
  • 中文名:平涼市
  • 外文名:pingliang
  • 别名: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類别:
  • 所屬地區:
  • 地理位置:北緯34°54'--35°43',東經108°30'--107°45'之間
  • 面積:11325平方千米
  • 下轄地區:六縣一區
  • 政府駐地:崆峒區
  • 電話區号:
  • 郵政區碼:
  • 氣候條件:隴東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崆峒山,王母宮,龍泉寺,古靈台
  • 機場:
  • 火車站:平涼站、平涼南站
  • 車牌代碼:甘L
  • 地區生産總值:
  • 人口:209.8萬(2015年)
  • 知名企業:中國聯通平涼分公司坑口電廠
  • 電話區碼:0933
  • 郵編區碼:744000
  • 行政類别:地級市
  • 地方方言:中原官話

曆史沿革

平涼市位于隴山東麓,泾河上遊,是關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沖;又依六盤三關之險,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曆史悠久,建制變革較大。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涼入秦的版圖,屬北地郡。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甯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境),平涼全境改屬安定郡;東漢并泾陽入朝那,平涼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烏氏二縣。

三國時曹魏于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複了泾陽縣。西晉又廢泾陽縣,新置都盧縣,平涼市境東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

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涼全境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公元358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初治高平鎮,後治鹑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于史冊。以後,前秦苻堅曾以平涼為根本,向後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于平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2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涼縣,屬長城郡。是平涼市建制的開始,距現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4年)廢郡置州,平涼市屬原州。大業初又廢州置郡,平涼市屬平涼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複置原州,治平高。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再改平涼郡,旋複為原州,平涼市屬原州。貞元七年(公元791年)泾原節度使劉昌築平涼城扼彈筝峽口,奠定今平涼市城址,距現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涼,平涼市廢。廣明初複陷吐蕃,中和四年收複為渭州治。

唐末,李茂貞據鳳翔稱岐王,渭州屬于岐,曆後梁。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滅岐,渭州屬後唐。後唐清太二年(公元935年)以原平涼市的安國、耀武二鎮複置平涼市,屬泾州;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改屬渭州。

宋代,仍為渭州治所,屬泾原路,為泾原路經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至大觀二年,共領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泾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置平涼軍,設節度使。

金代開六盤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始置平涼府,轄五縣,屬鳳翔路。平涼市為府治所。

元代仍以平涼為府,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并潘原縣入平涼市,平涼市仍為府治所。自此,平涼市的轄境再未有大的變動。

明代的平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陝西布政使司關内道;平涼市仍為府治所。

清初沿明制,屬陝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泾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泾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

1912年即民國元年廢府,仍設道。1913年改平慶泾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後改為泾原道,設道尹。1927年改設泾原區行政長,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涼縣為道、署駐地。

1949年設平涼專區,專署駐平涼縣。轄平涼、化平、靈台、崇信、華亭、固原、莊浪、隆德、泾川等9縣。

1950年2月,以原平涼縣城區轄境設平涼市,平涼縣另列。5月25日,靜甯、海原、西吉3縣由定西分區劃歸平涼分區,莊浪縣劃歸天水分區。10月18日,化平縣改名泾源縣。

1951年4月,平涼分區更名為平涼區。

1953年5月11日泾源縣改為泾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3月24日改為泾源回族自治縣);6月14日,平涼市改為(省)直轄市仍由專署監督領導;同年10月29日,西吉、海原、固原從平涼析出另成立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專區級)。

1955年,實行省、縣二級制,改設專區,作為省政府派出機關。同年10月10日,慶陽專區并入平涼專區。全區轄平涼市及平涼、華亭、泾川、靈台、崇信、靜甯、隆德、泾源、慶陽、鎮原、甯縣、正甯、合水、環縣、華池16個縣(市)。

1956年1月,莊浪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8年3月,隆德、泾源縣劃歸甯夏回族自治區;4月4日,崇信縣并入華亭縣;12月20日,莊浪縣并入靜甯縣,靈台縣并入泾川縣;撤華亭縣,其境分别劃屬平涼市和泾川縣,平涼縣并入平涼市。

1961年11月25日,恢複慶陽專區,原所轄7縣一并從平涼專區析出。12月15日,恢複華亭、靈台、莊浪和崇信縣建制。

1964年6月5日,平涼市改為平涼縣。

1969年10月1日,改專區為地區。

1983年7月,撤銷平涼縣,恢複平涼市。至此,平涼地區轄平涼、華亭、泾川、靈台、崇信、靜甯、莊浪7縣(市)。

2002年6月,撤銷平涼地區和縣級平涼市,設正地級平涼市和縣級崆峒區。

行政區劃

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轄六縣一區,共102個鄉鎮。

崆峒區(17個鄉鎮):四十裡鋪鎮柳湖鄉白水鎮花所鄉崆峒鎮安國鄉香蓮鄉草峰鎮索羅鄉麻武鄉峽門回族鄉上楊回族鄉西陽回族鄉白廟回族鄉大寨回族鄉寨河回族鄉大秦回族鄉。

泾川縣(14個鄉鎮):城關鎮玉都鎮荔堡鎮紅河鄉黨原鄉泾明鄉豐台鄉羅漢洞鄉太平鄉王村鎮飛雲鄉汭豐鄉窯店鎮高平鎮溫泉開發區。

靈台縣(13個鄉鎮):中台鎮朝那鎮什字鎮獨店鎮梁原鄉龍門鄉蒲窩鄉上良鄉邵寨鄉西屯鄉新開鄉星火鄉百裡鄉。

崇信縣(6個鄉鎮):新窯鎮黃寨鄉柏樹鄉黃花鄉木林鄉錦屏鎮。

華亭縣(10個鄉鎮):安口鎮東華鎮策底鎮西華鎮馬峽鎮硯峽鄉上關鄉河西鄉山寨鄉神峪鄉。

莊浪縣(18個鄉鎮):水洛鎮南湖鎮朱店鎮萬泉鎮韓店鎮嶽堡鄉楊河鄉趙墩鄉柳梁鄉卧龍鄉大莊鄉陽川鄉良邑鄉通化鄉永甯鄉鄭河鄉南坪鄉盤安鄉。

靜甯縣(24個鄉鎮):城關鎮八裡鎮威戎鎮李店鎮界石鋪鎮城川鄉司橋鄉曹務鄉古城鄉雙硯鄉雷大鄉餘灣鄉仁大鄉賈河鄉深溝鄉治平鄉新店鄉甘溝鄉細巷鄉紅寺鄉四河鄉三合鄉原安鄉靈芝鄉

人口民族

2009年底全市總人口229.77萬人,常住人口達220.15萬人。按年齡分,0-14歲人口62.03萬人,15-64歲人口145.88萬人,65歲以上人口12.24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2.94萬人,出生率為12.87‰;死亡人口1.40萬人,死亡率6.12‰;人口自增率為6.75‰。全市有回、蒙古、滿、藏、彜、維吾爾、苗、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黎、僳僳、佤、畲、東鄉、土、達斡爾、羌、撒拉、錫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獨龍、赫哲族共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6.2萬多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3%,其中回族約16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8.8%;分布在崆峒區的大寨、上楊、峽門、白廟、寨河、大秦、西陽等7個鄉和華亭縣神峪、山寨2個鄉,共有110個回族村,530個純回族社。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9.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57萬人。城鎮人口76.0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6.27%,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按年齡分,0-14歲人口37.83萬人,占18.03%;15-64歲人口152.73萬人,占72.8%;65周歲及以上人口19.24萬人,占9.17%。

全市有回、蒙古、滿、藏、彜、維吾爾、苗、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黎、僳僳、佤、畲、東鄉、土、達斡爾、羌、撒拉、錫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獨龍、赫哲族共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6.2萬多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3%,其中回族約16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8.8%;分布在崆峒區的大寨、上楊、峽門、白廟、寨河、大秦、西陽等7個鄉和華亭縣神峪、山寨2個鄉,共有110個回族村,530個純回族社。

全年人口出生率12.31‰,比上年上升0.12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23‰,比上年上升0.0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6.08‰。

文化底蘊

這裡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遊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創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堅在這裡厲兵秣馬欲平定前涼,始以平涼之名置郡。境内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6件。出土于泾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台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币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

在衆多的曆史文化遺迹中,尤以中華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開元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天下王母第一宮——回中宮、神州祭靈第一台——古靈台、秦皇祭天第一壇——蓮花台等聞名于世。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裡吸引了衆多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親詣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周穆王“八駿日行三萬裡”,與西王母相會于回中;秦始皇、漢武帝先後西巡,登崆峒而攬勝,尋道理而治國;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凱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傳世;成吉思汗駐跸隴山,建有寝宮;明代韓王就藩平涼,傳十一世;名道張三豐訪道修煉,曆時五年。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于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平涼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種。

地靈人傑的平涼還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吳玠、吳璘、劉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清初名臣慕天顔等一大批文韬武略傑出人物。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雲寺、皇甫谧等有較強吸引力和較大影響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使這塊土地充滿了靈氣,充滿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軍事地理

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之重鎮,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沖,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

平涼一直是曆代以來的軍事重鎮,原因在于:

第一、平涼是俯控關中的戰略制高點。平涼川是黃土高原,關中是平原,當中無險可守,平涼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從平涼看下來,寶雞到西安這個扇面都在攻擊範圍内,如虎口之肉。所以,如果不能控制平涼的話,關中的安全就沒有任何保障。

第二,平涼是扼守西北的鎖鑰。關中,隴西,銀川河套是西北三個重要戰略區,呈扇形分布于平涼周圍,平涼正好處于扇柄位置:——左控關中之腹心;——右拊隴西之背,雖隔六盤山,但并不險峻,不難翻越,一出六盤山,就兵臨天水城下,威脅蘭州,可以切斷西北和内地的聯系;——向西北劍指河套之側翼;——向東可以通過陝北和河東取得聯系。而平涼川本身是一塊有居民有農業的平地,可以就地取食,所以也是良好的屯兵之所。

因此,平涼成為西北軍事要地,曆代的用兵之所,曆史上在這裡發生過無數的争奪。不過他的最主要作用還是控制關中,和關中的聯系也最多最方便,所以應該和關中西部合在一起。

文化遺址

平涼市境内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除采集到石器外,還有人類頭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馬、羊等動物化石,足以證明早在60萬年前轄境内即有人類活動。

大嶺上遺址1976年夏由劉玉林和何浩林在泾川縣太平鄉梅家窪嶺背後村首次發現一批石制品。後經多年調查清理,共發現石制品41件,其中典型的石器8件,有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一器多用的大尖狀器。總體上類型單調,制作粗糙,無規律可循,呈現出明顯的原始性。

遺址地層斷面出露明顯,古土壤條帶清楚。石器存于第二層和第五層。據測定,第五層古土壤條帶地層時代約與藍田公王嶺地層相當,即距今約115萬年—65萬年,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早期。迄今為止,系甘肅境内惟一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第二層約與北京猿人時代相近,距今約70萬年—23萬年,地質時代屬更新世中期。

牛角溝遺址1974年初,由劉玉林在泾川縣泾明鄉東莊村牛角溝發現一件打制精美的石球和兩件石片。後經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等專家親臨現場考察指導,于1975年初劉玉林在同一地點發現人類頭蓋骨化石和幾十件石器及中華鼢鼠、披毛犀、鹿、馬、牛等動物化石。人類頭骨化石僅存右額部一小片、右頂骨大部、較完整的石颞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頂骨一小部。專家斷定為一“20歲左右的女性青年個體”,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其人種特征“與蒙古人種相符”,距今約3—5萬年,是甘肅境内第一個有人化石的遺址。

南峪溝遺址位于泾川縣飛雲鄉南峪村東200米處,系1976年發現,屬舊石器晚期遺址。發現的石器有石斧、石英、石片,并伴有馬、羊等動物化石7件。

雙堡子溝遺址位于莊浪縣南湖鎮雙堡子溝,1982年發現,後經1986年和1988年2次複查,在雜色粘土層中發現10多件石器,多為刮削器,其中一件白色石英岩制成的類似高背盤狀刮削器較為精細。中國《人類學學報》認為“其加工方法和形狀與甘肅東部的環縣劉家岔的石器接近”,系舊石器晚期遺址。伴随石器出土的有披毛犀牛、牛角、羊角等化石。

長尾溝口遺址位于莊浪縣朱店鎮水洛河西岸長尾溝口。早在1955年即有發現,後經1986年、1988年兩次調查,在溝口兩側斷崖上采到石器;并于其剖面下方發現一脫層的人類頭骨化石。後在溝口右側黃土層下亦發現石器,兩處石器計20餘件,其中有白色石英岩制成的凹刃刮削器。遺址土樣經蘭州大學地理系實驗室測定為距今27100±600年,脫層頭蓋骨鑒定為晚期智人。

石洞門遺址位于莊浪縣陽川鄉李家灣西北500米山坡上,1988年發現,屬仰韶文化遺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遺迹有粟窖一處,呈倒紡錘形,口徑1.2米,底徑2.5米,深1.8米,内有20厘米厚粟粒,已碳化。遺物有廟底溝類型彩陶罐、盆、碗、尖底瓶等,紋飾有勾葉圓點紋、夾砂乳燈紋等。199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餘家塬遺址位于莊浪縣南湖鎮北關村餘家塬東南100米處。屬仰韶文化遺存,涵漢文化、宋文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遺迹有灰坑。出土遺物有廟底溝類型彩陶盆、缽、尖底瓶、罐及漢瓦、漢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殘片和白瓷殘片。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家塬子遺址位于崇信縣銅城鄉麻堡子村西南200米處,?河北岸的二級台地上,屬仰韶文化遺存。面積約2.9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0.5—3米深。暴露遺迹有袋形灰坑。遺物有半坡和廟底溝兩種類型的尖底瓶、缽、盆、罐、陶紡輪、刀、石斧、石環及彩陶片、紅陶殘片。紋飾有魚紋、幾何紋、寬帶紋、曲線紋、繩紋、附加堆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梁坡遺址位于崇信縣錦屏鎮梁坡村西北100米處,?河北岸的二級台地上,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1.8—4.4米深。遺迹有灰坑、白灰面。遺物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齊家文化的缽、盆、尖底瓶、罐、石刀、石锛、石鏟、石斧、石鑿、石環及彩陶殘片、灰褐陶片等。紋飾有幾何紋、孤線圓點紋、粗繩紋、籃紋、錐刺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家台遺址位于崆峒區柳湖鄉王坪村吊莊20米處的台地上。1958年發現,屬仰韶文化兼有齊家文化和周文化遺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遺迹有灰坑、白灰面、竈。先後出土遺物有尖底瓶、碗、缽、杯、石斧、石刀、石錐、石球、石紡輪、骨椎及大量紅陶、灰陶、彩陶殘片等20多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番子坪遺址位于靜甯縣李店鄉深溝河西南岸的台地上。屬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遺迹有灰坑、竈坑、陶窯、白灰面、墓葬。遺物有陶罐、陶瓶、陶鬲、陶缽,陶質多為細泥紅陶、夾砂灰陶、夾砂杜紅陶。遺址上分布有漢墓,清理發掘4處,出土文物400餘件。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遺址位于靈台縣中台鎮許家溝村達溪河北岸二級台地上。屬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和周代、秦代、漢代文化疊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遺址的硬地面是一種近似混凝土的材料鋪就,表面青色、光硬,内含小石子,長度為20多米,厚為20—30厘米,是地面建築遺址。

遺物有紅陶尖底瓶、紅陶黑彩缽、紅陶罐、紅陶繩紋甕和繩紋罐、斷片及漢代灰陶罐、陶倉等。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堡子山遺址位于靈台縣梁原鄉橫渠村,屬仰韶文化兼有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以上。遺物有紅陶缽、尖底瓶殘件、刮削器、陶鈴、骨鏟、石斧、石锛、石鑿等,同時伴有秦、漢、唐、宋各代陶器出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家咀遺址位于靈台縣百裡鄉稔溝蔣家咀川台地。屬仰韶文化兼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遺迹有灰坑、白灰面。遺物有細泥紅陶片、灰陶片、刮削器、磨制石器及紅陶盆、罐。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姚李遺址位于靈台縣獨店鎮姚李村,屬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距地表4至6米。遺迹有袋狀灰坑、白灰面。遺物于地表可見,有泥質陶片、夾砂紅陶片、夾砂灰陶片和大量素面灰陶片及蒜頭陶瓶、紅陶盆、鑽眼石斧、石鑿等。紋飾有籃紋、堆紋、細繩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草脈殿遺址位于靈台縣什字鎮草脈村,屬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6米。遺迹有袋狀灰坑、白灰面、半地穴居址、谷窖。谷窖底存有0.8米厚的谷粒及谷稭,已碳化。遺物有褐陶罐、灰陶折肩罐、殘骨針等。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川口柳家遺址位于莊浪縣水洛鄉川口柳家村東100米,水洛河東二級台地上,屬寺窪文化遺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0.8米,暴露遺迹有灰坑。遺物有馬鞍口罐、鼎和銅尊、銅劍、殘戈、夾砂紅陶片、器物殘片,紋飾有素面、附加堆紋、繩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窪遺址位于莊浪縣水洛鄉徐家下碾村西200米,屬寺窪文化遺存。面積約1萬平方米,遺址上大量分布寺窪文化墓葬,1981年經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泾渭考古隊對獅子窪104座墓葬的發掘,清理出土遺物以陶器為多,有雙馬鞍口罐、齊口罐、五聯罐、白彩灰陶罐、黑彩紅陶罐。銅器有戈、矛、刀、镞等。出土陪葬牛、馬、羊動物骨骸,并有松綠石、瑪瑙珠等飾物出土。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溝遺址位于平涼市西二十公裡安國鄉東溝,屬寺窪文化遺存。1958年由山洪沖刷緻裸露而被發現。面積約1萬平方米,包括墓葬遺址和廟坪居住處遺址。内有伸肢仰卧的人骨架一具。遺物有紅陶罐、陶鬲、陶壺等陶器20餘種。另有銅鼎、銅鈴、銅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貝飾等遺物。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山上遺址位于崆峒區白水鎮白水村西南100米處。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有灰層、灰坑、白灰面遺迹。出土遺物有較完整的陶器尖底瓶、缸、席紋印模,還有石丸、石錘及蚌飾品等。屬仰韶文化,兼含齊家文化。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塬坪遺址位于崆峒區四十裡鋪鎮嵋岘村塬頭100米處,暴露遺迹白灰面、灰坑、竈坑、火種坑等,地表有多種陶器(含彩陶)殘片,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199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溝坪遺址位于靈台縣新開鄉寺溝坪。遺址長50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文化層厚1—3米。遺物有細泥紅陶鬲及細泥彩陶片和盆口沿、瓶頸等,屬仰韶文化。

周家坪遺址位于靈台縣梁原鄉景家莊村周家坪黑河南岸二級台地上。遺址面積4500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出土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細砂紅陶、夾砂紅陶、鬲口沿、罐口、缸底、骨錐等,同時有春秋時期的灰陶豆、陶簋、青銅車馬銮鈴、戈、矛、锛、削、镞以及三個大小有序的銅鼎和稀有文物銅柄鐵劍一把,屬齊家文化兼存周文化。

高家溝遺址位于靜甯縣葫蘆河、李店河、清水河三水交彙處的仁大鄉高家溝村南500米處的二級台地上,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5米,暴露遺迹有灰坑、竈坑、燒窯坑、火種坑、白灰面、墓葬。出土遺物有陶罐、瓶、盆、缽和石斧、石刀、蛋丸紡輪等。陶器多為素面細泥紅陶、夾砂灰陶和彩陶,紋飾有籃紋、繩紋等。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馬家窯文化,兼含齊家文化和寺窪文化。

窦家坪遺址位于靜甯縣賈河鄉窦家坪村東250米處的河谷台地上,面積5.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1.7米,暴露遺迹有灰坑、竈坑、燒窯坑、墓葬。出土遺物有旋渦紋彩陶瓶、灰陶瓶、星月形堆積紋夾砂紅陶缸和石斧、玉鏟等。陶器多為繩紋素面紅陶、彩陶等,屬齊家文化。

郭家塬遺址位于靜甯縣深溝河西岸深溝鄉上揚村南200米處,面積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5米,暴露遺迹有灰坑、竈坑、火種坑、白灰面等。出土遺物有素面繩紋細泥紅陶、夾砂灰紅陶和多種紋飾的彩陶,且有一組廟底溝文化類型的陶盆、陶碗、陶杯等。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兼含齊家文化。

寺坪塬遺址位于莊浪縣水洛鎮東南部水洛南、北兩河交彙處三角地帶。1958年發現,面積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米,有大量袋狀灰坑、燒紅土居住面、竈坑等。1992年又發現一巨大灰坑,底徑8米、殘深6米。出土陶片顯示有寬帶紋缽、窄帶紋缽、勾葉圓點紋缽、弧線紋斂口罐、圓口變體魚紋盆、杯口尖底瓶、細泥紅陶直口缽,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吳家溝遺址位于莊浪縣朱店鎮吳家樂觀村北部。1958年發現,面積1.25萬平方米,文化遺迹有大量灰坑、灰層及草拌泥居住面。地表遺留陶片顯示有細泥紅陶杯口附加堆紋尖底瓶、直口缽、斂口彩陶罐、平口沿彩陶盆、平口沿灰陶尖底瓶等。1971年出土一紅陶獸頭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姚家溝遺址位于崇信縣錦屏鎮關村西南60米處的?河南岸二級台地上。面積4.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3米。斷層暴露有袋形灰坑和灰層。出土遺物有彩陶盆、紅陶缽、灰陶鬲、罐、釜、盂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兼有戰國時秦文化遺存。

自然地理

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陝、甘、甯三省(區)交彙處,地處北緯34°54'--35°43',東經108°30'--107°45'之間,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陝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甯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全市轄泾川、靈台、崇信、華亭、莊浪、靜甯六縣和崆峒一區,總土地面積1.1萬平方公裡,海拔在890--2857米之間。年均氣溫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間。

平涼市的氣候,屬半幹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在全省氣候區劃中,屬于泾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在農業氣候區劃中,屬于隴東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

根據氣象上通常把氣候平均溫度大于22℃定為夏季,小于10℃定為冬季,10至22℃以下為春、秋季的标準劃分。春、夏季106天,秋季為77天,冬季為182天。又根據物候反映和農事活動劃分四季,則把0℃以上至15℃以下定為春季,15℃以上定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為秋季,0℃以下定為冬季。四季按此标準劃分,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

全市氣候總的特點是南濕、北幹、東暖、西涼。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氣候的垂直差異明顯。一般規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長季縮短5天,大于10℃的積溫減少107℃,無霜期減少3.1天。

n平涼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勻,冬春雨少,6月下旬進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結束。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降水的年際變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達744.5毫米,1942年最少,隻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現一個枯水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枯水年過後一般都緊接一個豐水年(降水量為600毫米)。由于隴山餘脈的地形影響,降水的區域分布比較明顯,但總的趨勢是由西南向西北遞減,西南部山區年平均降水量可達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國、大秦、西陽一帶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泾河川區及北部塬區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n平涼市全年大部分時間受高空西風環流影響,平均風速2.16米/秒(2級),多年平均出現最大風速17米/秒(8級)9次,年内最多25次。秋冬季為西北風,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或東風。全年出現風向較多的有東、東東南、東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個明顯的與川道走向一緻的地形風。

資源狀況

2009年全市六項主要污染物均控制在目标值之内,總控率達到100%。大氣環境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值為每标立方米0.073毫克,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為每标立方米0.023毫克,二氧化氮年日均值為每立方米0.023毫克。泾河地表水水質達标率為16.7%,飲用水源水質達标率為100%。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分别為54.9分貝和69.2分貝。全市環保投資達到4.56億元,其中污染源治理1.03億元,城市環境綜合治理1.8億元,農村環保投入0.92億元,生态示範區建設0.76億元,環境管理與環保科技投入0.05億元,環保投資指數達2.3%。

農林牧

平涼是甘肅省主要農林産品生産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的主産區,盛産小麥、玉米、谷類、荞麥、油菜、胡麻、林果、烤煙等,曾與慶陽地區以“隴東糧倉”聞名遐迩。市上和七縣(區)先後獲農業部、國務院“糧食生産先進地區(縣)”榮譽獎。旱作山區盛産胡麻、葵花、土豆、莜麥和豆類等;陰濕山區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産地,目前全市年存欄黃牛50多萬頭,年交易各種畜皮200多萬張。中藥材主要有黨參、黃芪、甘草、大黃、貝母、冬花等150多種;山藥、百合、蕨菜、甲魚等極具地方特色,皮毛肉類遠近聞名。川區以果、菜為主,特别是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農村支柱産業之一。全市現有森林、生态系統及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5個,總面積7.4萬公傾,占國土面積的6.6%,森林面積397萬畝,森林覆蓋率17.98%。植物種類共51科84屬254種,野生動物31種。

土地

現有農業用地101萬公頃,其中耕地38萬公頃、林地32萬公頃、牧草地14.7萬公頃。

礦産

煤炭、石灰岩儲量居全省首位,華亭煤田是甘肅省第一大煤田、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屬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的地段,總面積150平方公裡,煤層平均厚度達28.7米,全市預測煤炭地質儲量650億噸以上,煤炭探明總儲量37億噸,占全省探明儲量的41%,且煤質優良,具有高活性、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熔點的特性,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國最好的氣化用煤。油頁岩、鉛鋅礦、硫鐵礦、陶土等礦産資源儲量可觀,開發潛力巨大,初步探明石油資源量4.3億噸。石灰石總儲量30多億噸,主要分布在平涼市和華亭縣。

水資源

總量16.7億立方米,年徑流量為13.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9億立方米,全市理論水能蘊藏量為11.2萬千瓦

旅遊

平涼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現已發現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6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區)、王母宮--西王母降生處的回中山(泾川縣)、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靜甯縣)、西周第一台--古靈台(靈台縣)等曆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靈台縣)、南宋銀本位貨币銀合子、佛舍利金銀棺(泾川縣),被譽為“中華之最”。

平涼也是祖國針炙學鼻祖、晉代醫學家皇甫谧(靈台縣),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靈台縣),南宋抗金吳玠、吳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崆峒區)的故鄉。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崆峒山和王母宮、溫泉、柳湖、南石窟寺、龍隐寺、蓮花台、紫荊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以及明代寶塔、李元諒墓等風景名勝、文物古迹都是尋根訪古、觀光旅遊、避暑休閑的好去處。

自然資源

平涼是甘肅省主要農林産品生産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産區,盛産小麥、玉米、谷類、荞麥、油菜、胡麻、林果、烤煙等,具有開發"兩高一優"農業的廣闊前景,曾與慶陽地區以"隴東糧倉"聞名遐迩。市上和七縣(區)先後獲農業部、國務院"糧食生産先進地區(縣)"榮譽獎。

旱作山區盛産胡麻、葵花、土豆、莜麥和豆類等;陰濕山區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産地,目前全市年存欄黃牛50多萬頭,年交易各種畜皮200多萬張。中藥材主要有黨參、黃芪、甘草、大黃、貝母、冬花等150多種。山藥、百合、蕨菜、甲魚等極具地方特色,皮毛肉類遠近聞名;川區以果、菜為主,特别是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農村支柱産業之一。

全市現有森林、生态系統及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5個,總面積7.4萬公傾,占國土面積的6.6%,森林面積397萬畝,森林覆蓋率17.98%。植物種類共51科84屬254種,野生動物31種。林業資源在省内有較大優勢。礦産資源:從全國來看,平涼屬自然資源比較貧瘠的地區,但從省内及周邊地區範圍内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較優勢。

市内的華亭煤田是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的地段,總面積150平方公裡,是甘肅省第一大煤田,煤層平均厚度達28.7米,探明總儲量34.7億噸,且煤質優良,具有高活性、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熔點的特性,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國最好的氣化用煤。

石灰岩資源:有資料介紹總儲量30多億噸,但勘探程度低,探明儲量約3億噸,主要分布在平涼市和華亭縣;莊浪縣卧龍寺石灰岩礦床為遠景儲量,約2億噸。對石灰岩的利用,目前主要是生産水泥、石灰和建築石料。

另外還有粘土、石英砂等,主要分布在華亭縣安口鎮一帶,開采利用曆史較早,目前主要用于生産日用陶瓷、高低壓電瓷、燈泡等。

地方經濟

2009年全市生産總值(GDP)達到195.66億元,人均生産總值為8899元,産業結構由2008年的22.27:45.42:32.31調整為22.18:45.36:32.46。大口徑财政收入完成22.18億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52億元。全年财政支出達到75.84億元。

農業經濟:2009年糧食總産量達到89.1萬噸,全年以蘋果為主的果品産量達到70.76萬噸;蔬菜産量達到89.97萬噸;肉類總産量達到6.82萬噸;大牲畜存欄73.95萬頭;生豬存欄39.83萬頭。

工業經濟:2009年全部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1.5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1.1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4.87億元;實現利稅14.62億元;實現利潤4.45億元。其中煤電産業實現利潤3.12億元;實現利稅9.21億元。原煤2019萬噸,發電量64.89億千瓦時,水泥159.84萬噸。

國内外貿易:2009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11億元,全年出口創彙達到1006萬美元,外貿銷售總值3.58億元。

旅遊業:全市共接待國内外遊客350.52萬人次,其中接待境外遊客3584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0.54億元,其中旅遊境外收入772.44萬元。

交通、郵電業:2009年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85億元,完成客運量3566萬人,客運周轉量15.35億人公裡,貨運量1993萬噸。全年完成電信和郵政業務總量4.30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22.37萬戶,其中農村電話用戶達9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4.82萬戶;本年新增移動電話用戶22.58萬戶,年末累計達到75.66萬戶。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98.04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45部/百人。

金融、保險業:2009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币各項存款274.74億元,同比增長26.9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12.79億元,比上年增長27.64%。全年保險業務收入3.27億元,比上年增長5.48%。支付已決賠款7334萬元,比上年增長6.97%。

社會事業

科技

2009年全年共争取國家和省上科技項目22項,資金597萬元;安排實施市列科技項目7項,經費150萬元。共有9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6項。本年度共評出科技進步獎94項,其中一等獎11項,二等獎42項,三等獎41項。

教育

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769所,其中幼兒園169所,特教學校2所,小學1416所,獨立初中11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5所,完全中學22所,普通高級中學14所,普通中專6所,職業中專2所,職業高中6所,普通高校1所。本市普通高校招生2360人,在校生6100人,畢業生2090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0421人,在校生25545人,畢業生7342人;普通高中招生20130人,在校生57221人,畢業生15844人;普通初中招生44323人,在校生128962人,畢業生42423人。

各類學校在校學生達到46.51萬人。其中,小學21.41萬人,中學12.90萬人。小學、初中階段學生入學率分别達到98.83%和97.14%,畢業率分别達到106.55%和104.14%。本年度全市參加高考考生24675人,上線人數達22195人,上線率為89.9%,比去年提高了14.8個百分點,其中重點本科上線1445人,上線率5.9%,比去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本科上線6609人,上線率26.8%,比去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

文化藝術、廣播電視

共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8個。有縣級廣播電台7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網絡總長3212公裡,廣播電視衛星收轉站67914座,廣播綜合覆蓋率達97.73%,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3.92%。有線電視用戶達7.25萬戶。

衛生

共有衛生機構117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30個,婦幼保健醫院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衛生技術人員7215人,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28人,其中醫院和衛生院有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050人。實有床位數6625張,醫療機構病床使用率為69.57%。

體育

全市運動員參加省級各項各類賽事,共獲金牌14枚,銀牌9枚,銅牌11枚。平涼籍運動員參加國際、國内各類各項比賽,共獲金牌5枚,銀牌1枚,銅牌2枚。

民生社保

2009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678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64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716元;全市在崗職工人均年平均工資達28477元。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64502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2.37萬人,參保率為94.86%。7個縣(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179.39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7.85%。

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88萬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9095人。全年5.74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資金達7225萬元;19.71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資金達12544萬元。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失業人員失業保障金發放率均達到100%。

節能環保

2009年全市六項主要污染物均控制在目标值之内,總控率達到100%。大氣環境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值為每标立方米0.073毫克,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為每标立方米0.023毫克,二氧化氮年日均值為每立方米0.023毫克。泾河地表水水質達标率為16.7%,飲用水源水質達标率為100%。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分别為54.9分貝和69.2分貝。全市環保投資達到4.56億元,其中污染源治理1.03億元,城市環境綜合治理1.8億元,農村環保投入0.92億元,生态示範區建設0.76億元,環境管理與環保科技投入0.05億元,環保投資指數達2.3%。

市花市樹

市花:月季

月季,學名(Rosechinensis),英文名(Chineserose),别名長春花、月月紅、四季薔薇、鬥雪紅、瘦客等。月季屬薔薇科。月季花為我國原産品種,原産于我國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等地,現各省都有栽培。月季花在世界上被譽為花中皇後,已有千年的栽培曆史,創造了二萬多個園藝品種。這些品種歸納起來分為中國月季,微型月季、十姊妹月季,多花月季,特大型月季,單花大型月季和藤本月季。

月季為常綠或半常綠灌木,具鈎狀皮刺。羽狀小葉3~5枚,花常數朵簇生,微香,單瓣,粉紅或近白色。月季适應性強,不需特殊處理。月季喜光,但光照長短不影響花芽的分化,1年内可多次開花。月季的應用非常廣泛,可種于花壇、花境、草坪角隅等處,也可布置成月季園。藤本月季用于花架、花牆、花籬、花門等。月季可盆栽觀賞,又是重要切花材。月季花的根葉、花可供藥用,有活血、解毒、消腫之效;有香氣的品種還可提取香精、食用。

在姹紫妍紅的百花園中,月季花容秀美,千姿百色,四時常開,不負”花中皇後”之名,深受人們喜愛,被評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我國是月季的故鄉,栽培曆史悠久,無數詩人文士,都用一些優美的詩句來贊頌月季。

月季還代表了平涼人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品格,展示出平涼人民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精神風貌,2002年11月,2002年11月,月季被确定為平涼市市花。

市樹國槐

國槐,屬蝶形花科落葉喬木,學名(SopholajaponikaLinn.),英文名(FlowerofJapanesePagodatree)。是溫帶陽性樹種,可以稍耐庇蔭,具有深根性,根系發達,冠大蔭濃,樹姿美觀,對二氧化硫、氯氣、氯化氫等有害氣體和煙塵的抗性強。是城市綠化行道樹和用材的優良樹種。栽培變種有龍爪槐,也是良好的綠化樹種。國槐原産中國北部,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常見的樹種。

國槐7—9月份開花,9—11月種子成熟。優良的種子種粒飽滿,子葉淡綠色,胚根黃色。種子貯藏多用幹藏,如果第二年春季播種,用混沙濕藏效果好。城市綠化用的大苗,一般培育3年才能達到出圃标準。因為槐樹的枝條頂端芽密,節間較短,所以幹形容易彎曲。一般要經過養根、養幹才能培育成直幹的優良大苗。

國槐在民間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把它作為吉祥樹、幸福樹,它代表平涼人民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品格,展示出平涼人民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精神風貌,2002年11月,月季被确定為平涼市市樹。

基礎設施

通信:全市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9.3萬門,七縣(區)市話全部實現程控交換,移動通信、數據通信覆蓋了境内縣以上城鎮。中國聯通平涼分公司已正式組建,工程建設也已開工,對改善平涼的通信條件将發揮重要作用。2000年全市電話普及率為3.99部/百人,其中:城市電話普及率為20.07部/百人,農村電話普及率為1.59部/百人,行政村通話率40%。計算機互聯網用戶3437戶。

電力:全市建成110千伏變電站6座,線路10條465公裡,35千伏變電站25座,線路564公裡,6--10千伏配變5117台,線路近5000公裡。全市130個鄉鎮全部通電(華亭縣麻庵鄉為小水電供電),村通電率97.5%,戶通電率92.3%。1998年以來,全市搶抓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的機遇,争取農網改造資金4.452億元,目前正在緊張施工中,工程完成後,全市可實現縣縣有110千伏變電站,2--3個鄉有一座35千伏變電站;4×30萬千瓦的平涼電廠,第一台機組已正式發電。為平涼電廠配套的平涼--蘭州、平涼--天水的330千伏送變電工程已經建成。華亭還建成了2×2.5萬千瓦的坑口電廠。電力不僅可滿足本市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向其它地區送電。

城市建設

作為平涼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93年以來,平涼市崆峒區搶抓改革開放機遇,确定了商貿興市的總戰略,把城市建設作發展平涼、繁榮崆峒的突破口,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總方針,揭開了崆峒區曆史上大規模、高起點、超常規、高速度開發建設的嶄新一頁,創造了崆峒千日起新城的業績。7年多時間,在國家無投資、地方财政困難的情況下,實施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城市開發,完成了10億多元的開發總量,使古城崆峒舊貌換新顔,煥發出了動人的風采。

一是城市道路四通八達。為了徹底解決城市交通擁擠,群衆行路難的問題,1993年區委、區政府确定了東西打通四條道、南北拓開八條街的“四通八達”工程,并逐年分期實施了“四個一”工程、“一城兩街十達工程”、“三街七路兩巷”工程和“五路一街”工程等。7年來共拓寬、新建城市道路56條,總長度82公裡,總面積146萬平方米,比解放後40年建設的道路總和還要多。

二是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相結合,有效擴大城市總量。7年來共拆遷舊危房5000戶2萬多間,總面積30多萬平方米,建成了三裡塬、磚廠等8個平房住宅小區和南苑、南極新村等10個單元式住宅樓小區,新建居民住宅樓141棟47萬平方米,平房4100間5.6萬平方米。使8000多戶無房戶、擁擠戶、危房戶喬遷新居,城市人均住房面積由5.2平方米提高到10.4平方米。建起街景大樓210多幢,總建築面積62萬多平方米,舊城改造完成80%以上。建起了十大賓館、十大商廈、十大娛樂中心、十大專業市場、十大便民市場和十大旅遊景點等"六個十"工程,使平涼市崆峒區作為隴東商貿中心的聚合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

三是市政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環境得到優化。建成城市供水改造工程,日供水能力由1.7萬噸提高到5萬噸,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了80%以上;建成排水工程36項,鋪設混凝土排水管2.1萬米,改變了城區排水不暢的狀況;建成道路綠化帶39條、花壇10座,城市綠化面積達320公頃,綠化覆蓋面積達到21.6%,人均擁有公共綠地1.7平方米;安裝了33條道路路燈723盞,相當于解放後40年路燈建設總和;新建水廁6座、垃圾場3處;新增公共汽車34輛,新建集中供熱點8處,煤氣站1處,完成了廣場改造及兩座雕塑工程。

四是從98年開始,進行了以安居工程為重點的新一輪開發建設,建成了萬安門等4個安居小區,占地20.71公頃,計劃修建93棟7層單元式住宅樓,總建築面積已達25.05萬平方米,其中有35棟已竣工售出,累計完成投資1.93億元。

自2001年以來,平涼市崆峒區城市總體規劃1993年由同濟大學編制,經省政府審定、國務院備案,現正在委托同濟大學進行規劃二次修編。城市路網規劃為“四縱九橫一環”,目前正在實施的城市電網改造總投資1.3億元已近尾聲,實現了城市規劃區雙環路、雙電源、絕緣化供電網絡,居民電費實現微機自動抄表。

國債支持的日處理500噸垃圾無害化處理廠正在建設中,國債支持的城市供水二期工程總投資5100萬元已全面建成驗收,城市供水實現微機自動控制。城區開有8路公交車路。道路鋪裝率達到90%,市自來水公司日供水能力5萬噸,現供量為1.8萬噸,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以上。将滿足2010年城市發展和人口增長的需要。

平涼市崆峒區已列為國家三北四期綠化示範縣,實施城區面山和泾河川大規模高水平綠化工作正在進行。崆峒區正在争取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城區有始建于北宋的柳湖公園(書院),正在建設的有映月湖公園、龍隐寺公園、寶塔公園、圓通寺生态遊樂園、崆峒水上樂園。

旅遊景點

平涼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現已發現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6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區)、王母宮--西王母降生處的回中山(泾川縣)、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靜甯縣)、西周第一台--古靈台(靈台縣)等曆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靈台縣)、南宋銀本位貨币銀合子、佛舍利金銀棺(泾川縣),被譽為“中華之最”。

平涼也是祖國針炙學鼻祖、晉代醫學家皇甫谧(靈台縣),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靈台縣),南宋抗金名将吳玠、吳璘(莊浪縣),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崆峒區)的故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崆峒山和王母宮、溫泉、柳湖、南石窟寺、龍隐寺、蓮花台、紫荊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以及明代寶塔、李元諒墓等風景名勝、文物古迹都是尋根訪古、觀光旅遊、避暑休閑的好去處。旅遊業有望培育成我市新興的支柱産業。

崆峒山

崆峒山雄踞甘肅省東部平涼市崆峒區西郊11公裡處,是六盤山支脈。崆峒山集自然美、曆史美、人文美、傳說美于一身,給人的美感強烈,影響深遠。山勢雄偉,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環境神幽,令人陶醉;奇峰、怪石、雲海是其奇景;瑰偉、蒼翠、清秀是其特點。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龍泉寺

龍泉寺居芮河北岸,背依風翥山,山高300多米,溝壑縱橫,松柏成蔭,山澗有一雕塑飛龍,口吐噴泉,聲震四野,霧起山谷,陽光一照,成彩虹挂與山腰,映與龍側,使人大有身臨仙境之感,這就是著名的龍吐彩虹奇觀。

隴上名勝雲崖寺

自北魏以來1600多年的曆史中,曆代能工巧匠在雲崖寺主峰長約300米、高約80米的懸崖峭壁上殚思竭慮,修築了衆多精巧玲珑的懸閣危樓,雕鑿了無數風格迥異的洞窟佛像、尤以白雲洞窟群中的“五方佛洞”之彩雕泥塑最為精美、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集大成者,對中國晚期石窟與佛教藝術的研究有着極為重要的史學和藝術價植。

泾川溫泉

泾川溫泉地處泾川縣城以東7.5公裡處的何家坪,位于泾河南岸,緊靠312國道,依山傍水,環境優雅,景色秀麗,交通方便,信息流暢。溫泉開發利用于1971年,溫水井深1680多米,熱水層厚164米,井口海拔1007.6米,水井壓力58.6個大氣壓,常年恒溫38.2℃,泉水含有13種活性微量元素。沐浴溫泉可使人體潔淨潤滑,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鍛煉心肌,保護心髒,幫助消化,解除疲勞,醫治心血管及皮膚病等保健功能。是避暑療養、休閑度假的仙境佳界。

華夏古槐王

華夏古槐王生長在甘肅省崇信縣銅城鄉關河行政村内,距崇信縣城20公裡、崇安公路9公裡、寶中鐵路12公裡。古槐樹高26米,主杆高2米,胸圍13米,樹冠東西寬34.2米,南北長37.7米,占地面積2.1畝。據專家測定已生長2800多年,氣勢雄偉,挺撥高大,根深葉茂,虬枝如龍,冠蓋似雲,蔚為壯觀。

成紀文化城

成紀文化城是為了開發利用成紀文化資源而修建的文化基礎設施。由中國著名工程設計大師任震英和高級建築師左國保等專家論證設計,整個建築為秦漢建築風格,氣勢宏偉,古樸典雅。總面積66畝,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

古靈台

遺址在靈台縣文化館内。商代末期屬密須國,舊志記載,密人不恭,文王伐密告捷,為祭天慰民,取悠然而治,同樂同化之意,乃築靈台。故台曆盡風霜,幾經修茸。民國初,遺迹僅為一土台,高2丈餘,底寬一丈5尺,頂方僅一席之地。

蓮花台

蓮花台(風景名勝區)位于華亭縣西部的關山林海之中,距縣城35公裡,海撥1520米至2764米,相傳為皇帝祭天的地方。1995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她是以大自然原始景觀為主,兼容道教人文景觀的風景名勝區,有觀賞保護區域118.8平方公裡。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縣溫泉開發區境内,1988年,被國務院确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石窟寺開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東大窟為主窟,内有高大立佛七尊,脅侍菩薩十四尊,窟頂有浮雕佛傳故事,窟門兩旁内雕菩薩兩尊,外壁雕天王兩身。西小窟兩側分排雕有十六羅漢、八菩薩、六力士、正中為三菩薩,均為石胎泥塑,分别為唐代和晚清風格。

千年寺觀紫荊山

紫荊山,平地突兀于莊浪縣城之中,因山陰遍植紫荊樹而得名。曆為山城形勝,1986年被縣政府辟為公園。紫荊山遊覽區面積1.5萬平方米,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山勢玲珑剔透,雄渾壯觀,環境幽雅,令人陶醉。“洛河橫煙”、“紫荊香霭”等景觀及其玉虛宮、十王殿、文昌樓、關帝廟、顯對閣、藥王洞等十多處見于史籍志書的名勝古迹,使紫荊山久負盛名,遊客絡繹不絕。

雙鳳山公園

雙鳳山公園位于縣城以南0.5公裡處,是以自然景觀,兼容道教人文景觀和現代遊樂設施為一體的遊樂公園,因形似雙鳳疊翅而得名。相傳古時一對戀人為掙脫封建婚姻桎梏,殉情而死,化為雙鳳翺翔于南山巅水濱之上,南山遂有雙鳳之名。山上有藥王洞、玉皇殿、城皇廟、觀音殿等廟宇6處。

靈台碑林墨迹

靈台縣有古迹“靈台”,盡人皆知,而有碑林墨迹,知者甚少。現在,《靈台碑林墨迹》已付印裝帙将和廣大讀者見面,使其陳物新榮,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民國二十三年,即公元1934年,時任靈台縣縣長的張東野,偕同靈台籍人、楊虎城将軍的十七路軍所屬隴東綏靖司令楊子恒,籌措編纂了空缺将近三百年的《靈台縣志》,複修了已經夷毀的古迹“靈台”,并柬請中央政府及各部院、省市當局軍政要人為“靈台”題字留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