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詩作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寫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懸着半輪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動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寫靜态之景;次句是俯視,寫動态之景。第三句寫出發和前往的地點,第四句寫思念友人之情。全詩連用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裡蜀江行旅圖,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
  • 作者:李白
  • 中文名:峨眉山月歌
  • 朝代:唐朝
  • 格律:七律
  • 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n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彙入岷江。

夜:今夜。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驿,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遊。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白話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挂着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開元十二年(724年)秋天。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遊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美,風緻自然天成,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隻“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隻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驿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隻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裡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别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着痕迹,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裡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裡相随,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被視為絕唱,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着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着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名家點評

《唐詩品彙》:劉須溪雲:含情凄婉,有《竹枝》缥渺之音。

《批點唐詩正聲》:且不問太白如何,隻此詩誰複能知?

《唐詩廣選》:如此等神韻,豈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藝苑卮言》: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迹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藝圃撷餘》:談藝者有謂七律一句中不可入兩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出亦見精嚴。吾以為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精神傳處,随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迹,縱使一句兩入,兩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

《唐詩解》:“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峽之見,天狹如線,即半輪亦不複可睹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思入清空,響流虛遠,靈機逸韻,相湊而來。每一歌之,令人忘睡。金獻之雲:王右丞《早朝》詩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脍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終覺重複!供奉隻用四句,而天巧渾成,毫無痕迹,故是千秋絕調。

《唐風定》:此種神化處,所謂太白不知其所以然。

《唐詩摘鈔》:語含比興。“君”字指月而言,喻讒邪之蔽明也。七律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之句,參看便明。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蜂腰鶴膝,雙聲疊韻,沈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甯盡汰之耶?

《唐宋詩醇》:但覺其工,然妙處不傳。

《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

《詩法易簡錄》:此就月寫出蜀中山峽之險峻也。在峨眉山下,猶見半輪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峽,山勢愈高,江水愈狹,兩岸皆峭壁層巒,插天萬仞,仰眺碧落,僅餘一線,并此半輪之月亦不可見,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也。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王元美曰:“此是太白佳境,益見此老爐錘之妙。”此詩定從随手寫出,一經爐錘,定遜此神妙自然。

《瓯北詩話》: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輪秋”雲雲,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見堆垛之迹,此則浩氣噴薄,如神龍行空,不可捉摸,非後人所能模仿也。

後世影響

這首詩對當時及後世的詩歌創作頗有影響。杜甫《江月》《月三首》、鄭遙《初月賦》、蘇轼《送張嘉州》、陸遊《月岩》等作品都有明顯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響的痕迹。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玮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巅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