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構造

岩石構造

岩石的各部分間在排列方式
岩石構造是指組成岩石的各部分(包括礦物集合體及玻璃質)間在排列方式、配置與充填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岩漿岩中常見的構造有:塊狀構造、帶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枕狀構造、氣孔及杏仁構造、原生片麻構造等。
  • 中文名:岩石構造
  • 外文名:rock fabric
  • 别名:

簡介

岩石構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礦物集合體之間、岩石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或礦物集合體與岩石其他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或指組成岩石的礦物集合體的形狀、大小和空間的相互關系及充填方式,即這些礦物集合體的組合的幾何學的特征;或指岩石中不同礦物集合體之間或礦物集合體與其它組成部分之間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例如,岩漿岩中礦物顆粒之間的排列無一定方向,雜亂無章地凝結(congeal)在一起,形成塊狀構造,變質岩中也有這種構造;火成岩中片狀礦物以扁平的折離體、捕虜體平行排列形成的流面構造,柱狀礦物和折離體、捕虜體的延長方向呈定向排列形成流線構造。沉質岩中有層理構造、頁片狀構造。變質岩中有片理(schistosity)、片麻理構造和闆狀構造。層理(bedding)、片理、闆理和流面構造等合稱層狀構造(samdwich)。

岩石構造相

相的概念在地質上首先應用于沉積學,即用沉積相或岩相來表示岩層形成時的沉積環境。構造相一詞最早由國外學者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國内學者多把它譯作大地構造相和構造岩相。岩石構造相這個概念,它有别于大地構造相和構造岩相,暫将它定義為首次固結成岩後的一套岩石或岩層(一定的岩石地層單元)在某一構造運動時期直至另一次構造運動發生之前,由構造動力作用所誘發的結構調整和組成變化等各種形迹的綜合,如岩石中出現的跟構造活動相關的的揉皺變形、破裂、風化—剝蝕面、古岩溶面、古土壤層、水下沉積間斷面等。簡言之,岩石構造相就是岩石固結成岩後在不同時期所受構造作用的物質體現。

岩石構造相的分期性,即按照構造運動的期次來确認和劃分岩石構造相,如對某套岩層或地層在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等各構造運動階段的構造作用所造成的形迹分别進行劃分和命名;構造相對岩石的改造或再造,即須是岩石在首次固結成岩之後構造作用在其中留下的形迹,岩石在形成過程中所受構造作用的形迹應歸入。

岩石構造相與大地構造相的區别在于前者是構造運動在先期形成的岩石或一套岩層中留下的痕迹或形迹特征,而後者是指構造運動(尤其是闆塊活動)在某一大地構造單元(如沉積盆地)内沉積蓋層内所造成的變化特征。應該說岩石構造相是構造活動小規模的特征表露,而大地構造相是構造運動大尺度上的作用體現。岩石構造相與構造岩相的不同之處在于後者沒有區分構造作用的對象是已經固結成岩,亦非限定于岩石地層單元内讨論構造作用的形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