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

山柰

芭蕉目姜科植物
山柰,别名沙姜、山辣。是姜科植物山柰的幹燥根莖,采挖于冬季,洗淨、除去須根,切片曬幹即可。根莖入藥,溫中化濕,行氣止痛。主治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産地包括廣東、廣西和雲南,四川;廣西引種米易縣試種成功。[1]
    中文名: 拉丁學名:Kaempferia galanga L.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被子植物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芭蕉目 亞目: 科:姜科 亞科:姜亞科 族: 亞族: 屬:山柰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山柰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1904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山柰 中文别名:三柰、三奈、山奈、三奈子,又名沙姜 分布: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形态特征

山柰(SHANNAI)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塊狀,單生或叢生,淡綠色,芳香;根從根狀莖上生出,粗壯,多數。葉通常2枚,相對而生,幾乎無柄,平卧地上,水平開展,質薄,圓形或寬卵形,長7~15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純形,基部圓形或心形,下延成鞘,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有時葉緣及先端染有紫色,8~9月開花,穗狀花序從兩葉間生出,有花4~12朵;花白色,芳香,花管筒細長;每花有技外形苞片1片,長約2.5厘米,綠色。果為蒴果。

生活習性

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喜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疏松、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為好。

中藥

屬性

【别名】三奈子(《海上方》),三賴(《品彙精要》),三藾(《南粵筆記》),沙姜(《嶺南采藥錄》),三柰、山辣(《綱目》)

【來源】藥品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L的幹燥根莖。冬季采挖,洗淨,除去須根,切片,曬幹。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塊狀,單生或叢生,淡綠色,

芳香;根從根狀莖上生出,粗壯,多數。葉通常2枚,相對而生,幾乎無柄,平卧地上,水平開展,質薄,圓形或寬卵形。8~9月開花,穗狀花從兩葉間生出,有花4~12朵,白色,晨開午調,芳香,花管筒細長。果實為蒴果。

【性狀】本品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的橫切片,直徑1~2cm,厚0.3~0.5cm。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皺縮,有的有根痕或殘存須根;切面類白色,粉性,常鼓凸。質脆,易折斷。氣香特異,味辛辣。

【鑒别】(1)本品粉末類黃白色。澱粉粒衆多,主為單粒,圓形、橢圓形或類三角形,多數扁平,直徑5~30μm,臍點、層紋均不明顯。油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0~130μm,壁較薄,胞腔内含淺黃綠色或淺紫紅色油滴。螺紋導管直徑18~37μm。色素塊不規則形,黃色或

黃棕色。(2)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别點于同一矽膠GF254薄層闆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8: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D乙法)測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4.5%(ml/g)。

【性味歸經】辛,溫。歸胃經。

【功能主治】行氣溫中,消食,止痛。用于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6~9克。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用藥禁忌

陰虛血虧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醫方

1、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瀕湖集簡方》)

2、治一切牙痛:山柰子10克(用面裹煨熱),麝香0.25克。為細末,每用三字,口噙溫水,随牙痛處一邊鼻内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3、治風蟲牙痛:肥皂一個,去穰,内入三賴、甘松各三分,花椒、鹽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滿為度,用面包,煉紅,取研為末,每日擦牙。(《攝生衆妙方》)

人工栽培

選地整地

選溫暖、陽光充足、土地濕潤,便于排、灌水的地方種植;土壤以疏松、肥沃的沙質壤上和壤上為好。将土地深翻整細耙平,開133厘米寬的高畦後,每公頃施堆肥22500幹克左右,油渣、過磷酸鈣各600~750千克于畦面上,施肥後再翻土一次,耙細整平,待打窩栽種。

繁殖方法

用塊莖繁殖。收獲時選健壯,

無病蟲害及未受凍害的沙姜作種,晾幹表皮水汽後,在室内或室外貯藏均可。室内貯藏的方法是:在幹燥處用幹細沙和姜分層堆藏,堆放時底部先鋪一層沙再分層放種麥,如此層層堆放,堆高100厘米即可;室外貯藏的方法是:在幹燥處挖寬約100厘米,深50厘米,長随貯種數量而定的坑,先将坑内墊上一層沙再放種姜,一層沙一層種美,這樣依次進行,高約34厘米,上蓋細沙13~17厘米,最後蓋草或塑料薄膜,以防冬春雨雪浸入坑内引起爛種。

栽種方式

于4月中旬栽種為最佳,用窩栽或廂上開橫溝栽種均可,但以窩裁為好。将種姜按其自然分叉狀況,分成單丫栽種。在廂上按行窩距27厘米*27厘米挖窩,深16厘米左右,每窩栽種姜3個,按品字形排放,每公頃用種量3000幹克左右,栽後每公頃施人畜糞水30000千克左右于窩中,然後蓋土将廂平整齊,蓋土厚度10厘米左右,否則土蓋薄了,山柰塊莖生長瘦小,須根增多,影響産量和質量。

田間管理

(1)排水、灌水山柰栽種後應保持土壤濕潤,才利于正常出苗,達到苗齊

、苗壯,管理時應靈活掌握,做到旱時灌水,澇時排水。

(2)中耕除草苗齊後開始中耕除草,有草就除,保持田間基本無雜草。在封畔前可用小鋤輕輕淺松土,注意不要損傷苗子,故隻能用手拔草。

(3)追肥一般進行3次,第一次在6月中、下旬,苗出齊時進行,公頃施人畜糞水2250~3000千克或尿素150-225千克;第二次在7月中、下旬葉片封畦前進行,公頃施堆肥18750千克,油渣450~600千克,過磷酸鈣750~1050千克,方法是将以上幾種肥料混合堆漚腐熟後撤施于畦上,施用後用小鋤将肥料埋入土中;第三次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山柰苗已封畦,施用幹肥不便,隻能施用清淡人畜糞水或加入一定量的發酵油渣混施,一般每公頃施人畜糞水15000千克左右,油渣450~600千克。

蟲害防治

(1)葉斑病在8~10月發生,葉片上出現黃色圓形或橢圓形斑點,以後斑點幹枯而成白色薄膜或成穿孔,根莖瘦小或腐爛。

防治方法:注意選土、整地時理好水溝、雨後及時排水、可以減少發生。

(2)鼠害、從種到出苗期、田鼠晚間掘上偷吃種姜、造成缺株。

防治方法:在田間田鼠出沒處、投放鼠藥誘殺。

采收加工

采收加工于栽種當年的12月中、下旬葉片變黃時收獲。挖起全株,挖去泥沙,

去掉地上部分和須根,除留種外,其餘全部可加工成商品,将山柰洗去泥土,用手工或切片機橫切成厚0.3~0.5厘米的姜片,曬幹或用硫磺熏1天後曬幹即成。

一般每公頃産鮮姜18750~22500千克,高的可達30000千克以上;幹商品3750~4500千克,高的可達6000多千克。

産品質量:以身幹、色白、有香氣、無雜質和黴變為合格,尤以色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功效

1.抗癌作用1985年KosugeT,等報道以山柰根莖中分得的反式-對甲氧基桂皮酸酯是一種細胞毒素成分,對人宮頸癌傳代細胞(Helacells)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對腸道平滑肌的作用根莖煎劑0.25-0.75%濃度對豚鼠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而濃度增至1-1.25%則出現抑制作用;其揮發油的飽和水溶液與煎劑的作用類似。

3.抑菌作用根煎劑在試管内對許藍氏毛癬菌及其蒙古變種、共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10種常見緻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山柰酚對動物、有消炎作用及維生素P活性。其效力與槲皮甙相似,而較山柰甙為差。

山奈又叫山柰,别名:。以根莖入藥,溫中化濕,行氣止痛。主治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陰虛血虧及胃有郁火者禁服山奈。

别名:三奈子、三賴、三藾、沙姜、三柰、山辣。

性味:辛,溫。

歸經:歸胃經。

功效:行氣溫中,消食,止痛。

主治:用于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6~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調敷;或搗敷;或搐鼻

劇毒品别稱

物理性質

常見的産品是白色塊狀或球狀固體,屬立方晶系。易溶于水和氨、乙醇及甲醇中,微溶于SO2溶液中,屬I級劇毒品,易潮解,有微弱的苦杏仁味,相對密度1.596,熔點為563.7℃,沸點為1496℃。

化學性質

氰化鈉屬較活潑的化合物,易與酸作用,甚至很弱的酸亦能與之反應,鐵、鋅、鎳、銅、钴、銀和镉等金屬溶解于氰化鈉水溶液,産生相應的氰化物,在氧的參與下,能溶解金和銀等貴金屬,生成絡合物,水溶液能發生水解反應,顯強堿性。

立方晶系,白色結晶顆粒或粉末,易潮解,有微弱的苦杏仁氣味。能溶于水、氨、乙醇和甲醇中。

食用方法

山柰可單獨使用、整用、碎用、加工制成粉狀用,也可與其他原料配成新的派出調味品進行使用,常用于煮、鹵、醬、燒、扒、焖、燴、蒸、炸、烤、腌等多種烹調方法,如扒雞、熏雞、沙姜粉蒸肉等。其中“沙姜粉蒸肉”中的粉料,用25克山姜、15克山柰、500克糯米,一同炒熟至幹脆不焦,取出晾涼後磨成粉末即可。這款粉料還可以用來蒸制各種葷料,能使肉質肥而不膩、香味濃郁。

中醫認為:山柰味辛,性溫,無毒,具有增進食欲、調節口味、行氣化痰、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理氣止痛、健脾消水、去濕防疫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胸膈脹滿,腸胃冷痛,飲食不消。

與其他苦香型的調味料一樣,山柰的用量不能太多,比如用于燒、鹵、麻辣火鍋,用量多在5~10克之間。

菜例

沙姜鹽焗豬肚

原料:豬肚1個,鮮山柰50克,蔥粒、香菜各10克,紗紙1張,錫紙1張,粗鹽1000克。

調料:a料(山柰粉30克,鹽50克,冰糖100克,清水1千克,八角5粒);

b料(山柰粉、鹽、白砂糖、味精各5克,雞粉3克,香油1克,玖瑰露酒2克)。

制作:

1、豬肚用生粉反複搓揉,洗淨後用幹布擦淨,加a料拌勻後放入盤中,入蒸櫃大火蒸90分鐘取出;

2、豬肚切長6厘米、寬2.5厘米的骨排形,鮮山柰切薄片;

3、鍋内放入色拉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山柰片、蔥粒、香菜,中火煸香,入豬肚、b料大火翻勻,出鍋備用;

4、用紗紙包好豬肚,再包上一層錫紙放入煲内;

5、鍋内放入粗鹽,大火翻炒至熱,出鍋放入煲内,再用小火煲5-10分鐘,離火後打開錫紙紗紙即可。

提示:成菜配合沙姜粉、玖瑰露酒一起食用,有獨特濃香味。

各家論述

1.《本草正義》:山柰,李氏《綱目》稱其辛溫,謂暖中,辟瘴疠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蓋味辛溫而氣芳香,辟寒行氣,因亦與砂仁、蔻仁諸物相近,故治療亦約略似之。又謂治風蟲牙痛,則亦專行陽明,可作引經藥,用與甘松同,必非辛溫之物,可以獨治陽明風火。

2.《品彙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

3.《綱目》:暖中,辟瘴疠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4.《本草彙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5.《嶺南采藥錄》:冶跌打傷,又能消腫。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靈仙等分,水煎服。

上一篇:石柑子

下一篇:荠荠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