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小暑

二十四節氣之一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于每年公曆7月06-0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中國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各地也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常伴随着大風、暴雨。[1]在古代,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人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種美食,與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
    中文名:小暑 外文名:Slight Heat 涵義: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時間:每年公曆7月6至7或8日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05° 氣候特點:氣溫升高,進入雷暴期 物候現象:溫風至;蟋蟀居宇;鷹始鸷 農事活動:采取抗旱、防洪措施 傳統習俗:食新(南方)、吃餃子(北方) 起居養生:解熱防暑,補充體力

曆史淵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

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并未達到一年内最熱,小暑隻是炎炎夏日的開始。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緻,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雷暴頻繁,是萬物狂長的時節。

氣象變化

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入伏”後空氣濕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溫、高濕”是中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北方地區“高溫、幹燥”。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大地便不再有一絲涼風,風中還會帶着熱浪。中國南方各地也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常伴随着大風、暴雨。

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遊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遊維持一段時間。

小暑前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

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時節,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并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

物候現象

中國古人将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鸷。”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農事活動

從小暑節氣開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季節先後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北方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自此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遊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産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在此時顯得十分重要。

小暑前後,除東北與西北地區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農業生産上主要是忙着田間管理了。早稻處于灌漿後期,早熟品種大暑前就要成熟收獲,要保持田間幹幹濕濕。中稻已拔節,進入孕穗期,應根據長勢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單季晚稻正在分蘖,應及早施好分蘖肥。雙晚秧苗要防治病蟲,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盛夏高溫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的季節,适時防治病蟲是田間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環節。

小暑節氣期間早稻、春玉米處于灌漿乳熟期,是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農事活動以防止早衰、促進灌漿、提高千粒重為目标,生産上需注意預防高溫逼熟和幹旱災害,遇35℃以上高溫或幹旱時可采取灌溉措施改善田間小氣候,或噴施葉面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中稻、夏玉米處于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換期,期間需水量大。中稻田過早斷水不利于有效分蘖形成和幼穗分化,夏玉米可能出現卡脖旱而導緻嚴重減産。棉花處于花鈴期,晚稻處于秧田期,需注意保持溝渠通暢,防止漬澇。此外,小暑期間天氣條件好,是開展病蟲防治等田間作業的有利時機。

傳統習俗

綜述

民間小暑有“食新”、“吃餃子”、“吃炒面”等習俗。此外,在農曆的六月初六這天,民間有曬書畫、衣物的習俗。據說此日晾曬後,可以避免被蟲蛀,所以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食新習俗

在過去,中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制成各種面餅、面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吃餃子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餃子長期以來都是北方廣大地區老百姓最愛的吃食。俗語:“好吃不過餃子“。

文學記述

農諺

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小暑種芝麻,當頭一枝花。

小暑交大暑,熱得無處躲。

小暑熱,果定結;小暑不熱,五谷不結。

小暑南風,大暑旱。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雨打小暑頭,四十五天不用牛。

小暑一聲雷,要做七十二個野黃梅。

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

小暑熱過頭,秋天冷得早。

小暑小禾黃。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詩詞

《小暑戒節南巡》南北朝·庾信

百川乃宗巨海。衆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迹。四海合德堯臣。

朝陽栖于鳴鳳。靈畤牧于般麟。

雲玉葉而五色。月金波而兩輪。

涼風迎時北狩。小暑戒節南巡。

山無藏于紫玉。地不愛于黃銀。

雖南征而北怨。實西畧而東賓。

既永清于四海。終有慶于一人。

《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唐·張說

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

願赍長命縷,來續大恩馀。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禦書。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阙如。

《贈别王侍禦赴上都》唐·韓翃

翩翩馬上郎,執簡佩銀章。

西向洛陽歸鄠杜,回頭結念蓮花府。

朝辭芳草萬歲街,暮宿春山一泉塢。

青青樹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間飛。

遠過三峰臨八水,幽尋佳賞偏如此。

殘花片片細柳風,落日疏鐘小槐雨。

相思掩泣複何如,公子門前人漸疏。

幸有心期當小暑,葛衣紗帽望回車。

《夏日南亭懷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小暑六月節》唐·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霭,階庭長綠苔。

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唐·元稹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龍潛渌水坑,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

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起居養生

小暑時節炎熱,人體消耗大,所謂“無病三分虛”,會有精神疲憊、口苦苔膩、胸腹脹悶等征象,所以此時強調解熱防暑,補充體力。

上一篇:處暑

下一篇:烏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