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期

小冰期

寒冷時期
小冰河顧名思義指的是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但是比主要的冰期還要暖和,維持的時間也比較短。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15世紀至19世紀中葉氣溫偏低的時期。大約在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地球上廣大地區出現了寒冷氣候,人們稱為小冰河期(LittleIceAge)。2012年2月,據美國媒體報道,一些國際權威氣候專家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停止,并開始冷化,近來北半球的酷寒隻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20年至30年。英國《每日郵報》因此宣稱2012年的寒冬顯示“小冰河期來臨”。
  • 中文名:小冰期
  • 外文名:Little Ice Age
  • 别名:
  • 開始時期:15世紀初開始
  • 結束時期:20世紀初期

簡介

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

小冰期期間全球範圍頻繁出現饑荒,這也是明朝末年饑荒連年,農民叛亂疊起的原因之一。直到比小麥、水稻等谷類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陸作物:馬鈴薯、玉米等被廣泛種植之後情況方得以改善。

小冰期(Little Ice Age)一詞最早用來描述“全新世最暖期之後冰川中等規模複活的寒冷時期”。

在小冰期期間世界上許多地點的冰川都發生明顯的擴展前進和新鮮完整的冰碛物及其構成的地貌,表明其規模和範圍要比現今的冰川大得多.這是小冰期名詞由來的最直接的依據。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争論小冰期的概念已為廣大的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和氣候學家所接受,并廣泛地用于描述中世紀暖期和20世紀暖期之間的大約持續6個世紀的寒冷時期。随着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别是通過不同高分辨記錄研究,認識到小冰期并非持續幾個世紀的連續冷期,其内部還明顯存在次級的冷暖波動,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小冰期時的溫度降水變化表現出區域特征和時空差異,對當時社會文明的發展、農業經濟、民族遷徙、封建王朝的更替帶來嚴重的影響。尤其我國位于亞洲季風區,小冰期時季風環流的特點,降水帶的變化,及其生态環境效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問題。

成因

斯坦福大學地球化學家Richard Nevle認為,在16-17世紀歐洲人征服美洲的過程中,通過疾病消滅了大部分的當地土著居民,留下了大量無人耕種的土地。茁壯成長的樹木從空氣中吸收了數十億噸的二氧化碳,削弱了大氣層的吸熱能力,緻使氣候冷卻,引發小冰河期。

此外,小冰期也與天體引力變化有關。

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它很可能是四次火山噴發和海冰增加導緻陽光反射增加的組合效應誘發的——即所謂的反射效應。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教授Gifford Miller領導了這項研究,他們根據收集的加拿大巴芬島冰蓋下的死植物樣本發現,當時發生了多次大型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效應引起海冰面積增加,而海冰反射率增加又長時間維持了冷卻效應。海冰增加在十五世紀中期到底頂峰,在小冰河期結束前一直維持相同水平。研究人員認為,太陽過于平靜隻起到輔助影響。報告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歐洲小冰期

在歐洲小冰期之前的幾百年内氣候環境适宜,很少荒年和饑餓;北極的積冰遠在北部,12世紀前斯堪的納維亞、冰島、格陵蘭之間的通訊較容易;糧食作物可生長在冰島,甚至格陵蘭;北方的漁業繁榮,歐洲主大陸的葡萄園遠在現代界限以北500km。這種适宜的環境到公元1200開始終結,海冰和風暴使得挪威、冰島和格陵蘭之間的通航十分困難,割斷了與冰島的聯系,最後到14世紀末從曆史上消失;在冰島糧食不再收割;由于北方冬季變得較冷,魚群改變遷移的路徑,漁民和農民的生活變得艱難。在歐洲大陸,13世紀後半葉和14世紀初經曆了頻繁災害荒年,寒冬和異常濕熱的夏季等極端天氣增多,耕作的範圍不斷收縮。這一切表明小冰期氣候變化在高緯地區從13世紀開始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從16世紀開始,在歐洲的高山區、斯堪的納維亞、北部地區普遍出現冰川的膨脹和冰舌的前進,破壞了農田,毀滅了山村。冰川補給的河流,經常出現災害性洪水,還伴随着滑坡和崩坍。英格蘭中部1500-1650年間冬天的溫度比現今低約1.5℃,17世紀最後10年特别冷。瑞士中部的山丘(海拔900m)到5月份還被雪複蓋。阿爾卑斯山冰川擴張,冰舌延伸到2000m的草地。氣候的異常寒冷,戰争、饑荒和流行病使日爾曼人口從1600萬減少到900萬。

中國小冰期

小冰期的氣候在中國的響應是十分強烈的,是與全球這一降溫事件耦合在一起的。台灣高山湖泊于1320年開始出現冷幹環境沉積,祁連山敦德冰芯(海拔大于4000m)指示,于1420年開始出現明顯的降溫,華北平原則于13世紀80年代進入明顯的降溫期。除了雲南、貴州地區降溫不明顯外,小冰期盛期在全國範圍普遍出現低溫期,冬季和夏季降溫均較明顯,降溫的幅度一般在1℃左右。

由于這一時期跨中國明、清兩朝,所以在中國也稱“明清小冰期”。這次小冰期給中國農業社會帶來巨大的打擊,甚至成為戰争爆發的導火索,如在明代中葉(約1500年前後)北方少數民族族頻繁入侵,戰亂較多,尤其與鞑靼之間更是爆發了多起戰争,其中就有“土木堡之變”,而1640-1700年是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時期,這與清軍南下入關、建立政權的時間是也一緻的。

規律

距離現在最近的小冰期發生在什麼時候,關于這一點,專家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從16世紀開始,例如1550年;有人認為,從13世紀開始,例如1250年。而結束時間則幾乎所有作者都同意在1850年前後。近年來随着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别是通過不同高分辨記錄研究,專家認為小冰期并非持續幾個世紀的連續冷期,其内部還明顯存在次級的冷暖波動,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n而實際上,就地球的曆史而言,已經曆了無數個小冰期。早在20世紀70年代,竺可桢就曾經對我國5000年來的氣候做過研究,發現我國近5000年來,就有四次溫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

特點

氣候變化具有不同的時間尺度,一般來說氣候變化的時間尺度與空間分布是相匹配的。小冰期具有全球普遍降溫的特點,通常認為小冰期始于13世紀,止于19世紀,然後出現一個相對溫暖的氣候環境時段,在16世紀中期和19世紀中期之間達到其最冷的頂點。小冰期低溫的氣候特點是相當明顯的,尤其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氣候敏感的生态脆弱帶所表現出的環境效應十分突出,影響植物生長和農業生産,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後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