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症

小兒厭食症

兒童疾病
小兒厭食症(disorders of digestive function)又稱消化功能紊亂,在小兒時期很常見,主要的症狀有嘔吐、食欲不振、腹瀉、便秘、腹脹、腹痛和便血等。這些症狀不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且常出現在其他系統的疾病時,尤其多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障礙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時。因此必須詳細詢問有關病史,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其原發疾病進行正确的診斷和治療。
    中醫病名: 外文名:infantile anorexia 别名:兒童厭食 就診科室:兒科 多發群體:1~6歲小兒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長期的食欲減退或消失,以食量減少為主要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小兒厭食症 英文名:disorders of digestive function

簡介

厭食症是指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不振,厭惡進食的病症。各個年齡都可發生,以1到6歲為多。城市兒童發病率較高。發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夏季暑濕當令,可使症狀加重。

厭食主要有倆種病理生理因素:一種是局部或全身疾病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使腸胃平滑肌的張力低下,消化液的分泌減少,酶的活性減低;另一種是中樞神經系統受到人體内外環境各種刺激的影響,使消化功能的調節失去平衡。

病因病理

兒厭食症的病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飲食不節:即飲食沒有節制,比如吃生冷食物等;

2、喂養不當:比如偏食或者挑食,但是沒有及時糾正,從而導緻厭食;

3、其他因素:疾病或者藥物等嚴重損傷脾胃功能。臨床上中醫将小兒厭食症分為五型,包含脾胃濕熱型、脾胃失和型、脾胃虛弱型、肝旺脾虛型、脾胃陰虛型,其病機與分型是息息相關的。

診斷方法

厭食是兒科經常遇到的主訴。要弄清是否确系厭食。有的家長過分要求小兒進食,有時小兒食量變化較大或偏食,可誤認為厭食。要從病史、體檢和必要的化驗檢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統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對消化道的影響。詳詢小兒家庭和學校環境,有無影響進食習慣的因素。

臨床上,常有家長自訴小朋友食欲不好,是不是得到“厭食症”呢?其實,并不是憑“食欲不振”就診斷為“厭食症”;所謂的厭食症,必須先排除寶寶是否罹患有感冒或内科慢性疾病(例如:長期洩瀉、慢性肝炎、肺結核),如果是因為上述原因,此時的厭食是自然的,等到疾病痊愈後,厭食應該會改善;真正的厭食是指小朋友長時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這種情形一般連續兩個月以上,如此,才符合所謂的“厭食”。

治療措施

應正确診斷病因和治療原發病。對症治療應着重恢複小兒的消化功能。主要用中醫療法、針灸療法、捏脊療法。在此同時注意改善飲食内容和習慣,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并糾正家長對小兒飲食的不正确态度。必要時可給硫酸鋅10mg,放糖漿内飼嬰,每日1~2次。如檢查血鋅低下,可用硫酸鋅2~3mg/kg·d,療程1~3個月。鋅能使味蕾細胞迅速再生,改善味蕾的敏銳度,又能提高消化功能,對缺鋅的患兒有效率高達90%以上。

中醫療法

中醫稱厭食為納呆,主因脾胃功能失調。由于脾胃素虛,或喂養不當、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所緻。臨床分為虛、實兩證:偏實證者治以消導為主;偏虛證者治以調補為主,并結合臨床随症加減。

實證:因停食停乳引起脾胃失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手足心熱,睡眠不安,腹脹或腹瀉。舌苔黃白膩,脈滑數。治以消食化滞化,常用保和丸方加減。

處方舉例一:藿香9g,胡連3g,陳皮6g,建曲9g,焦山查9g,茯苓9g,雞内金9g。

處方舉例二:山藥9g,川明參9g,雞内金9g,苡仁9g,稻芽9g,麥芽9g。

虛證:體質虛弱或久病元氣耗傷,緻使脾胃消化無力,食欲不振,面黃肌瘦,精神倦怠,乏力,或大便溏稀。唇舌較淡,舌無苔或少苔,脈細弱無力。治以健脾益胃法。常用理中湯加減。

處方舉例一:黨參9g,白術9g;茯苓9g,草蔻3g,幹姜3g,生谷,麥芽各9g。

處方舉例二:黨參9g,茯苓9g,焦術3g,甘草3g,焦查6g,川樸3g,生麥芽9g。

加味法以上二證均可随證選加下列藥物:

①潮熱加骨皮9g,白薇9g;

②腹瀉加山藥9g,蓮肉9g;久瀉加赤石脂9g,诃子6g;

③消瘦不思食加啟脾丸繼服;

④氣逆加砂仁3g,千年健9g;

⑤虛甚加黃精9g;

⑥腹脹加萊菔子3g;

⑦厭食頑固者加丁香1.5g;

⑧嬰幼兒停食停乳或便秘加一撚金,每次0.3~0.6g,日2~3次。

⑨出汗多者加生牡蛎15g,浮小麥9g。

針灸療法

可灸足三裡、合谷、中脘、梁門穴。

捏脊療法

對厭食效果好,特别是對虛證。方法參閱醫護治療專節。

配方

方劑名稱:加味桂枝湯

組成:桂枝3克,白芍6克,生姜2片,紅棗3枚,清甘草3克。

功能:調和營衛,促醒胃氣。

主治:腠虛汗多,納呆厭食。

用法:本方量少味不苦,每劑煎一次,約小半碗,分二次溫服,患兒喜飲。

加減運用:見有不同的兼證,須加味處理。如舌紅花剝,陰液不足者,加養胃生津之品,玉竹、百合、石斛、麥冬、生扁豆、生地等斟酌選入;鼻衄加白茅花、藕節;便秘加生首烏以潤之,切忌瀉劑;寝汗淋漓者,加麻黃根、糯稻根以止汗;舌淡陽虛,可入附子;虛寒腹痛,倍芍藥加饴糖等等。至于新邪感襲,須辨其輕重而别作化裁。

體會

目前流行的小兒厭食症,是由于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加上喂養不當,漫進滋補,久之脾胃生化機能失常。有的父母還要強喂、打罵,更造成小兒精神緊張,營養紊亂,出現形體更弱,腠虛汗多,面色不華症狀。經仔細觀察,發現患兒大多舌淨苔少,腹軟無積,大便堅硬,容易感冒發熱。凡此種種,都因食養不當,營養過剩之故。此症既無積可消,又胃不受補。

從中醫“脾胃主一身之營衛,營衛主一身之氣血。”的理論考慮,分析此病是由脾胃不和而影響營衛失調,需采用鼓舞營衛的方法來振奮胃氣,于是投以桂技場加味治療,數劑後營衛和,胃納開,療效滿意。在長期實踐觀察中,驗明此方實為一個體質改善劑、強壯劑、神經安定劑,或裡虛裡寒、中焦化源不足、潛在虛質的一貼調節劑。尤在泾說;“此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氣,内證得之,能補虛調陰陽。”此方能調和營衛,促醒胃氣,使之思食,故稱此為“倒治法”。

中醫療法

中醫稱厭食為納呆,主因脾胃功能失調。由于脾胃素虛,或喂養不當、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所緻。臨床分為虛、實兩證:偏實證者治以消導為主;偏虛證者治以調補為主,并結合臨床随症加減。

實證因停食停乳引起脾胃失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手足心熱,睡眠不安,腹脹或腹瀉。舌苔黃白膩,脈滑數。治以消食化滞化,常用保和丸方加減。

處方舉例一:藿香9g,胡連3g,陳皮6g,建曲9g,焦山查9g,茯苓9g,雞内金9g

處方舉例二:山藥9g,川明參9g,雞内金9g,苡仁9g,稻芽9g,麥芽9g。

虛證體質虛弱或久病元氣耗傷,緻使脾胃消化無力,食欲不振,面黃肌瘦,精神倦怠,乏力,或大便溏稀。唇舌較淡,舌無苔或少苔,脈細弱無力。治以健脾益胃法。常用理中湯加減。

處方舉例一:黨參9g,白術9g;茯苓9g,草蔻3g,幹姜3g,生谷,麥芽各9g。

處方舉例二:黨參9g,茯苓9g,焦術3g,甘草3g,焦查6g,川樸3g,生麥芽9g。

按摩療法:

1、運用八卦,即用大拇指順時針按摩患兒手掌300次。

2、摩腹,即用手掌輕輕順時針按摩患兒腹部100次。

3、按摩足三裡300次。

堅持每天一次,一周為一個療程,能夠起到調理脾胃,通調髒腑的功能,從而治療小兒厭食。

補鋅療法

補鋅可以使口腔唾液中味覺素含鋅量增高,恢複味蕾的敏感度,從而增進食欲。研究表明新稀寶片在改善兒童、青少年厭食、偏食方面療效顯著。

并發症狀

本病長期得不到緩解,可并發疾病小兒營養不良,甚至引起發育障礙等。小兒處于不斷生長發育中,相對比成人需要更多的各種營養素供給。如果各種營養素供給不足,不但會影響小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嚴重時使生長發育停滞,體内髒器萎縮,這樣必然會影響小兒的正常免疫系統。如由于厭食導緻的嚴重的蛋白質--熱能不足營養不良患兒,可出現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和血清抗體減少,因而容易發生各種細菌、病毒和真菌等感染,且感染往往持續,遷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表現為反複感冒、發燒,或反複咳嗽、不吃、不好動,體重不增,個兒不長。

1、厭食:厭食,其實是指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或各種急、慢性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食量顯著減少。嚴重的厭食,可影響生長發育,造成營養不良。以長期不思乳食為主,一般情況尚好,無腹部脹滿、嘔吐腹瀉等症。

2、疳病:可由厭食或積滞發展而成,以面黃肌瘦,毛發稀疏,肚腹膨脹,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等為特征,病程較長,影響生長發育,且易并發其他疾患。

3、畏食:厭食還要與畏食區别開來,雖然這兩者都是食量減少,但畏食者的食欲正常,饑腸辘辘。隻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譬如口咽潰瘍、牙痛、吞咽困難或腹痛等原因,進食時覺不适,畏懼和拒絕進食而緻食量減少。這些患者在消除了上述病因後,食量便可恢複正常。

預防措施

首先要保持合理的膳食,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動物食品含鋅較多,須在膳食中保持一定的比例。此外,可增加鋅的攝入量,于100g食鹽中摻入1g硫酸鋅,使鋅的攝入達到标準用量(約每日10mg)。食欲可以增加,如有慢性疾病和營養不良須及早治愈。對孩子厭食的心理矯治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給孩子做出好榜樣。事實表明,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則孩子多半也是個厭食者。

2.注意引導。當孩子不願吃某種食物時,大人應當有意識、有步驟地去引導他們品嘗這種食物,既不無原則遷就,也不過分勉強。

3.創造好的吃飯氣氛。要使孩子在愉快心情下攝食。

4.不要使用補藥和補品去彌補孩子營養的不足。而要耐心講解各種食品的味道及其營養價值。

上一篇:舌癌

下一篇:斑色魚鱗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