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館新館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博物院在安徽省合肥市懷甯路268号,是安徽省僅有的一家集自然、曆史和社教為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占地面積約6.2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為1.6萬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局部1層,建築高度37.7米,展廳15個,館藏文物21.8萬多件。[1]安徽博物院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第三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占地面積:
  • 類别:綜合類博物館
  • 開放時間:09:00-17:00,周一閉館(節假日閉館)
  • 門票價格:
  • 中文名稱:安徽省博物館新館
  • 竣工時間:2011年
  • 館藏精品:徽州三雕、江淮撷珍、新生代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
  • 建築面積:41380平方米
  • 建築高度:37.7米
  • 所屬國家:中國

建築設計

安徽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理範圍從北至南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區、沿長江平原與皖南山區等不同的地區組成,其地域文化豐富多元:既有徽風皖韻,也有建安風骨、老莊哲學;既有江南風光,也有黃梅戲曲、革命老區,難以局部片面地去理解和概括。

基于對地域文化的發掘與理解,結合對建築基地與城市環境的的思考。新館設計強調整體性與概括力,避免陷于具體文化符号。

通過現代建築設計的思路與方法,運用空間、材質、構成等現代建築本體語言,來傳達地域文化的精神與内涵,體現對地域文化理解的時代精神以及新型的現代博物展覽空間觀念,最終,設計立意構思确定為——四水歸堂、五方相連的徽文化内涵。

四“水歸堂”即下雨時水從四面流向中庭,中庭開闊的空間營造出富有文化意味的動态景觀。而“五方相連”則通過全玻璃建造的水堂序廳連通東、南、西、北四方,營造一種“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空間格局。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位于合肥市政務新區懷甯路268号,北臨天鵝湖,周邊有合肥大劇院、合肥奧體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文化體育設施。

建築面積41380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局部1層,建築高度37.70米。建築造型體現了五方相連、四水歸堂的徽派建築風格。外牆立面采用青銅紋理建材,體現厚重的文化曆史。

内表面為木質襯裡,溫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瑩剔透的玻璃做幕牆,具有一定的現代感。場地與空間的關節處點綴了深邃的竹海、靜谧的水池、精雕的長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顯了安徽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文化淵源。

展覽藏品

安徽人類曆史可上溯至250多萬年前——人字洞遺址,亞歐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存。各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則顯示了安徽境内氏族社會文化的高度發達。

本陳列以時間為線,分為史前時期的安徽、夏商周時期的安徽、漢魏晉時期的安徽、隋唐宋元時期的安徽、明清時期的安徽五大部分。

徽州古建築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磚、石、木“三雕”藝術使之富有細部審美要素。徽州建築在建築技藝、民衆生活、倫理觀念、審美追求方面傳遞着諸多文化信息。

徽州代表性的村落如宏村、西遞、龍川、呈坎等,建築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體現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本陳列通過建築構件、模型、圖片等,全景式展示徽州建築的美輪美奂,又從徽州整體搬遷古民居一幢,原狀陳列,觀衆身臨其境,盡情感悟徽州古建的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