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

學術派别
道家學說形成于先秦時期,與儒家文化互相激蕩,相輔相成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學說是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道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家學派以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莊子。[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簡稱:
  • 主管單位:
  • 登記單位:
  • 屬性:
  • 社團地址:
  • 主要成就:
  • 中文名稱:道家學派
  • 興起時間:先秦時期
  • 代表作家:老子,莊子
  • 代表作品:道德經
  • 基本風格:無為

主張

道家

以先秦老子、莊子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别。道家之名,始見于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列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前或同時,有楊朱的“全性葆真”說,宋钘、尹文的“情欲寡淺”說,彭蒙、田骈、慎到的“棄知去己”說,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稱之為道家别派者。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争”。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産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學傳入中國後,學者用老莊诠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并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著作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等。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老莊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曆史上老莊并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後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莊子·知北遊》。),死,亦為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别,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于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莊子·知北遊》。)]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别,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殇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莊子夢為蝴蝶”,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确定性,對後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黃老思想

道家學派的黃老思想是指的什麼内容

由于西漢王朝的社會政治經濟前後發生很大變化,導緻其法制指導思想也相應發生很大變化,從總體上看,大緻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漢高祖至文景時期。這一時期,是以黃老思想為主,并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黃老學派假托黃帝的名義,引進法家學說,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這就是黃老思想。黃老思想的特點是“無為而治”。但西漢初年的黃老思想還摻入了儒家的某些觀點,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禁,務在安民。

漢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争,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百姓困苦,政局動蕩,統治不穩,統治者無法取得完全的剝削利益,于是被迫采納黃老的清靜無為思想,實行“與民休息”及“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等政策,對農民作出一些讓步,以恢複和發展生産,鞏固剛剛建立的西漢封建政權。這一時期,西漢政府在立法和司法中較為謹慎,注意法律的穩定性,漢初制定的法律一直沒有較大的改動。由于這些措施,很快造成了生産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

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漢武帝以後。這一時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并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

西漢發展至漢武帝時,在經曆了六七十年的恢複和發展之後,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财富,經濟顯著發展,國家政權得到鞏固。于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不再滿足黃老的“清靜無為”,要多所作為:對内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削弱西漢初年分封的諸侯王勢力;對外廣拓疆土,尤其要擊敗長久威脅中原地區的北方遊牧族匈奴族。在這種背景下,儒學大師董仲舒适時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接受。從此,儒家學說從此成為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以及正統法律思想的核心。

董仲舒所獨尊的“儒術”是經過他改造的,不是先秦孔子儒家學說的簡單翻版。董仲舒在改造過程中,吸收了其他各家學說、尤其是法家學說中有利于當時統治者的内容作補充,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思想體系,其特征是以儒為主,禮法并用。漢宣帝曾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精辟地概括了漢代正統法律思想。在德刑關系上,董仲舒主張“德主刑輔”。意思是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之以刑罰,把德、刑結合起來。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曆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

道教與道家學派的區别

道教是一種宗教,建于東漢時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家指的是一種學術思想,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争。

道家修真理論與學派介紹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剛不壞之真身。古今天下,沒有不死的肉身,隻有永恒的法身。所謂:本來真性号金丹,四大為爐煉作團。

肉體者,四大假合矣,雖曰父母恩賜,然父精母血本為凡俗之物,數十年後焉能不壞?何為四大?地、水、風、火,是也。地構成骨胳肌肉和髒腑,水構成身中之血液,風構成呼吸系統,火則構成身中之恒常體溫。

修真又分現實修真及小說修真。小說修真的名詞和境界不具備任何可行性,僅為小說家言,供人娛樂。

通過燒煉金丹,服食來達到長生的外丹術已逐漸沒落。現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學,即丹道為主流,講究修煉神氣。

老子道德經曾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詞為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後又增添煉虛合道、虛空粉碎一說)即精氣神的返還過程。又因人精氣不足,又創出補足精氣的練精化氣,使人從後天補虧達到先天,以便開始修煉。

唐末五代以來,以内丹說理解《參同契》的流派逐步壓倒外丹派,成為仙學的主流。著名内丹學家鐘離權、呂洞賓、崔希範、陳樸、陳抟、施肩吾、劉玄英、張伯端等以内丹仙學度人,奉《周易參同契》為丹經之祖,《參同契》作為仙家修煉秘典的價值被社會所公認。當時内丹仙學已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門派。這些内丹門派皆遠溯黃帝、彭祖、王喬、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稱傳自關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稱文始派。另一派自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漢代人),故稱少陽派。文始派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法本《老子》、《莊子》、《文始真經》,屬最上一乘虛無大道,虛極靜笃,大徹大悟,盜天地虛無之真機,頓超直入,齊是非,同人我,進入無天無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主張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于無為法,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諸步驟,次第分明,門派繁衍甚廣。

自唐末五代以來,少陽派有鐘離權、呂洞賓、陳抟、麻衣道者、火龍真人、劉操、張伯端等大開法門,曆經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逐漸形成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門派。因而内丹仙學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

的說法。另有元、明間張三豐真人,綜合了文始派和少陽派之所長,創三豐派(又稱隐仙派),既不執于有為,又不執于無為,于陰陽栽接中創一清淨法門,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點。

這些衆多的門派,從功法上講,略分三類,其一是陰陽雙修的栽接法門,其二是清淨孤修的靜坐法門,其三是陰陽栽接派和清淨孤修派的結合體。

根據門派不同,所持論調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劃分,隐世門派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處不便多述)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後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