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婚嫁

人類社會的儀式禮節
婚嫁是結婚嫁娶的意思,是人類為維持社會秩序,傳遞香火,延續人類文明的一種儀式禮節。通過婚嫁行為,一方面獲得社會群體的認可,另一方面,确定正式的配偶關系。婚嫁行為由最初的亂婚無度進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婦制,反應人類生存文化的巨大進步。婚姻在中國古代被認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的頭等大事。傳統婚姻禮儀是中國民俗禮儀中最隆重最熱烈的禮儀之一。
    中文名:婚嫁 外文名:marriage 别名: 意思:結婚嫁娶

簡介

婚姻在中國古代被認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的頭等大事。傳統婚姻禮儀是中國民俗禮儀中最隆重最熱烈的禮儀之一。

傳統婚姻禮儀從周朝開始形成完整的“六禮”。這“六禮”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

納采,也就是男家請人向女家說明締婚的請求,相當于後世的提親、說媒。我國傳統上盛行包辦婚姻,青年男女沒有自主權。到了當婚當嫁的時候,男方家長便請媒人向早已物色好的女方家長提親,表達想和對方聯姻的願望。當然,這種選擇是有條件的。

比如,《大戴禮記·本命》即有“五不取(娶)的說法:n

“遂家子不取”,即行為有違禮教,沒有家法的女子不能取。n

“亂家子不取”,即家風淫亂、天性冶蕩的女子不取。n

“世有刑人不取”,即直系親屬中有受過墨、劓、剕、宮、髡等刑罰的女子不取。n

“世有惡疾不取”,即直系親屬中有啞、聾、秃疠(瘟疫或惡瘡)、伛(駝背)等疾病的女子不取。n

“喪婦長子不取”,即母親去世,和父親一起長大的大齡女子不取,恐其缺乏生活經驗。

問名

如果女方收下了男方的聘禮,就表示同意這門婚事。于是就要實施第二步程序--問名。問名,就是請媒人交換男女雙方姓名、生辰、籍貫、三代的名号與官職。也就是互相通報“年庚八字”。問名之後,男女雙方要交換“八字”。這種“八字”是寫在一張紅紙上,紙寬約(3厘米),長約(24厘米),上面寫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如:

男××幹造00年00月00日0時建生

女××坤造00年00月00日0時瑞生

上面所寫“八字”的字數,習慣是偶數,如果是奇數,就增減一個無關緊要的字湊成偶數。男方先将八字寫好後貼在左邊,把右邊留給女方,以示禮讓。女方家接到八字後回庚,将男方八字移向右邊,把女方庚貼在左邊,表示尊重男方。這就是近代的通報“年庚八字”。這一階段,雙方家長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去“相看“。即看對方模樣。但男女當事人不準相見。問名也要送禮物。“六禮”簡化後,“納采“和“問名”就同時進行。

納吉

這是第三步程序,也就是納取吉利之意。中國傳統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依據,問名之後,雙方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考察雙方締結婚姻的可能性。這些活動叫“合婚“,近代所稱“批八字“,也就是近代的“訂婚”。換貼之後,雙方的婚事就定下來,不能随意否定。同時,男方逢年過節都要向女方家送禮,并且要向女方提供四季衣物。所以,不少地方把種“帖子”稱之為“龍鳳貼”,類似今天的“結婚證”。

納征

納征也稱為“納成”,就是男方向女方家裡送彩禮。隻有此項儀式完成後男方才可娶女方。所以,中國傳統婚姻被稱之“買賣婚姻”。

納征,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兩次,如果是兩次,就叫小定禮和大定禮。這是進入婚姻階段的重要标志。當男方去女方家送禮時,必須選擇偶數的吉日,由媒人(多數是女性)和男方父母、親戚(主要是男方的姑媽),攜帶禮去相親。舊時的納征相當于如今的送騁禮。送時間,一般定于新娘過門的前一天。

請期

請期就是男方選擇結婚的吉日良辰,由媒人告知女家,征求意見,相當于近代的“下日子”、“送日子”。古時請期用雁,後世用各種禮品。民間一般選雙月雙日,如二月二,六月六。古時請期是口頭進行,後來發展為口頭、書面皆可。如世族大家或小康的耕讀之家,大多是書面形式進行,女家同意辦喜事日子之後,各方準備工作就開始進行。男方向女方過禮,女方向男方過嫁妝。

親迎

親迎,就是迎娶,這是婚姻的最後一道程序。從迎娶到鬧房,其間儀禮豐富多彩:

⑴開臉:以兩條堅韌的細線,雙手使線呈兩角交叉狀,緊貼出嫁女子的臉部,然後一弛一張,撥除臉面之汗毛,使臉部光彩明淨。

⑵上頭戴髻:俗稱“上蓋頭“。出嫁女開臉後,舉行“上頭戴髻“的加冠禮。在正廳中央天公爐的下面放一扁平竹蒌,然後讓女兒面向外坐在一把專用的椅子上,這象征女方即将離開娘家。女家請一個兒女雙全“好命人”給新娘梳好頭,插上象征女子成年的發簪,再穿上繡有鳳龍圖案的彩飾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貴。

⑶鋪房:男家選擇好時辰,有的在迎新前一天,安放好新人用的床鋪,有的女家派人到男家共同鋪房。稱之為“安床”。其一切用品都是新的,屋内打掃幹淨,大門和房門都貼上結婚對聯,門楣上還要挂一塊長條紅布,上面繡有吉祥詞語。

⑷吃姐妹飯

⑸迎新

⑹拜堂

⑺婚宴

⑻鬧房

⑼回門

程序

中國傳統婚姻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鋪陳而頗具特色。它通常要經過提、訂婚、迎娶出嫁、鬧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當夜衆親友在洞房嬉鬧新娘和新郎後,新人雙雙攜手歸寝為一高潮。舊時,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舉動,因多發生在洞房裡,故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由于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婚嫁程序:舊俗“三茶六禮成親”。“三茶”,即三次送禮。甯都客家人對結婚、做屋等饋贈禮品中要有一項茶葉,故俗稱“送茶”。“六禮”,即婚嫁過程中的門項進程。

1、納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親。

2、問名,問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稱“開小八字”。

3、納吉,男方蔔得吉兆,雙方八字相合,男方備禮通知女方,決定成親。

4、納征,男方給女方送彩禮(要禮金、衣衫、食物),俗稱“開紅貼”、“開大八字”、“大定”、“過定”,今謂“訂婚”。

5、請期,男方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求其同意。俗稱“報日子”、“定茶”。

6、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一般稱為迎新。民間俗稱男方叫“歸親”,女方叫“行嫁”、“歸門”。今謂“結婚”。

婚嫁禮儀:過去時興“花轎”,男方發轎到女家将新娘擡回。上轎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稱“哭嫁”。說是不哭會使外氏窮。新娘進門後,拜堂,飲交杯酒,用新草席鋪地為道,踏在席上走進洞房。迎娶時,男方要出多種财禮給嶽父母的“辭神禮”、給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開剪禮”、廚師的“開杓禮”,以及小孩湊熱鬧的“開門禮”等等。請客送禮的習俗是“先請後賀,不請不賀”。拜堂時,長輩要送拜禮,名叫“贽敬”,俗稱“拜見”。

招親:舊時,男到女家招親,俗稱“招郎”。

改嫁:舊時,寡婦改嫁,非常艱難,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諺語。約定再醮日期,必須在夜深人靜時悄悄離家,偷偷溜出村莊(絕不能經過“後龍山”)。到了半路換鞋上轎。改嫁的寡婦人稱“夜橋婆”。

婚嫁禮儀

迎親民間也叫“過期”。迎親前一日設宴待客,男方稱“暖郎酒”,女方叫“梳頭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齊楚,披紅挂彩,坐轎或騎馬,領着花轎迎親。一路上鞭炮鑼鼓聲不斷。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鳳冠,頂頭蓋,紅襖羅裙,拜别祖先後上花轎。

上轎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稱“哭嫁”。說是不哭會使外氏窮。再由兄弟或侄輩男丁相送,叫做“發親”。然後,新郎轎(馬)前導,新娘花轎及嫁妝後随,鑼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轎後,由牽親娘子攙扶新娘下轎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拜堂時,長輩要送拜禮,名叫“贽敬”,俗稱“拜見”。

入洞房喝交懷酒。用新草席鋪地為道,踏在席上走進洞房。當天“鬧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參加,謂“三天無大小”。其間大宴賓客,謂“喝喜酒”。凡送禮親友都在宴請之列。娘家送親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當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輩來迎新婚夫婦至娘家,謂“回門”。

酒飯後即返回男家,謂“三天不空房”。在整個迎親過程中,還有許多瑣碎的象征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闆栗、紅棗,即“早立子”(棗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兒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征二人偕同到老,等等。請客送禮的習俗是“先請後賀,不請不賀”。

婚嫁習俗

一、三書

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法,指的是禮聘過程中來往的文書。分别是:

“聘書”---訂親之書,在訂婚時交換。

“禮書”---禮物清單,當中祥列禮物種類及數量,過大禮時交換。

“迎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

二、六禮

是指由求親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續。分别為:

“納采”---俗稱說媒,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俗稱合八字,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納吉”---即男方家蔔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議定。

“納征”---又稱過大禮,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過大禮:男家擇定良辰吉日,帶備禮金及禮餅、椰子、茶葉、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雞兩對、鵝兩對、豬脾兩隻)、蓮子、芝麻、百合、紅棗、龍眼幹、糯米粉、片糖、洋酒、龍鳳镯一對、結婚戒指和金鍊等等,送到女家。當女家收到大禮後,将其中一部份回贈給男家,這叫“回禮”。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幹,再加上蓮藕一對、芋頭一對、石榴一對、四季桔一對、手帕、女婿的西裝、皮帶、禮、銀包、紙扇一對、利是兩對,上寫“五代同堂,百子千孫”。)

“請期”---擇吉日完婚,舊時選擇吉日一般多為雙月雙日,不喜選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選六是因為不想新人隻有半世姻緣,十一月隐含不盡之意。

“親迎”---婚禮當天,男方帶迎書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三、換庚譜

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家譜,作為定親的憑據。媒人提親後,如男女的時晨八字沒有相沖,雙方就會換庚譜。

四、過文定,過大禮

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着一些禮品到女家,禮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禮等,并正式奉上聘書。“過文定”舉行後,就會舉行“過大禮”的儀式,這是訂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這儀式過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約。跟“過文定”一樣,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同聘金和各種禮品到女家;而女家亦會準備回禮禮品。禮品皆是均雙數以取其“好事成雙”之意。

五、嫁妝

女方家裡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妝最遲在婚禮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妝除了衣服飾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頭的東西,如:剪刀,寓意胡蝶雙飛;痰盂,又稱子孫桶;花瓶,寓意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尺,寓意良田萬頃等等。當然各地的風俗和講究都不一樣。

六、催妝

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禦、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七、送妝

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将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着,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将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蕩蕩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

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

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八、安床

在婚禮前數天,選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單鋪好,再鋪上龍鳳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貴子。擡床的人、鋪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婚姻和睦、兒女成雙,自然是希望這樣的人能給新人帶來好運。

九、鋪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十、上頭

男女雙方都要進行的婚前儀式。也是擇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要大聲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标齊。“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十一、撐紅傘

迎親的當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攙扶中娘家門,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并向天空及傘頂撒米。

十二、哭嫁

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随時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準。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十三、出門

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娘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背着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着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着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于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現在的新娘出門時,由伴娘撐起紅傘護着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衆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十四、親迎

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擡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别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着走。迎親回來時,還要找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将花轎遮着,作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殡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财!”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财”,亦即看到财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十五、蓋頭

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紅蓋頭。通常是男掀女的紅蓋頭(比如說任泉和李冰冰)。對于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于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習俗由來

1、喝交杯習俗:酒新郎,新娘在婚禮上喝“交杯酒”是婚禮上重要的儀式之一。習俗起源于秦代,據史料記載,新郎,新娘各執半瓢飲酒,屬意兩人合二為一、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才将容器換成酒杯,屬意還是一緻,象征着永結同好,同甘共苦的深意。

2、切婚禮蛋糕習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糕餅接吻。将各種糕點混在一起,在加蓋一層雪白的糖霜,就成了現代的婚禮蛋糕。新郎和新娘必須一起切下第一塊蛋糕,不能一個人切;面包屑幸運,單身需把蛋糕的屑帶回家,放在枕頭底下預示吉祥。

3、抛灑彩色紙屑習俗:抛灑彩色紙屑風俗起源于意大利,凡參加婚禮的人,要向新人撒一把五彩缤紛而細小的糖果,祝福新人過着甜蜜的生活。而後,改為撒彩色紙屑。

4、送菜和擡嫁妝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将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奁、家俱等帶回男家。

婚嫁的禁忌

1、安床後到新婚前夜,要找一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為傳統認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2、結婚當天,到晚上就寝前,所有的人盡量遠離新床,尤其新絕對不可碰到床邊,會不吉利。

3、婚禮當日,忌讓人坐在新床。

4、婚禮當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則長病在床。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觀禮。

6、結婚之日新娘出門時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7、成親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哭得愈厲害愈好,因為“不哭不發”。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帶走娘家财運。

9、結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攜禮回娘家,即為歸甯。但切記當天需在天黑前趕回夫家,不能在娘家過夜。

10、結婚後的四個月内,新娘不可參加任何婚喪喜慶的儀式,以免沖喜。

11、新娘的鏡子也忌借給他人。

12、新婚四個月内,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過夜。

鬧洞房

據考證,鬧洞房作為中國傳統婚俗的一部分,由來已久。因多發生在洞房裡,故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由于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中原地區鬧洞房,通常進行的活動有咬蘋果、咬喜糖、走獨木橋、夫唱婦随等。不同的地區,活動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給新人撒喜床的節目是必不可少的。

該習俗最早始于漢代先秦時期,關于鬧房習俗的來曆,中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于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于是就跟蹤到新郎家,隻見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着門不讓進,說裡面藏着魔鬼。衆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衆,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于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于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

鬧洞房驅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遊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後,驅房内邪氣依然十分重要。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後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内置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說,“聽房”習俗,實質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

關于鬧房來曆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房首先在北方出現,而且開始時主要是新郎,這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他們以狩獵和遊牧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改嫁:舊時,寡婦改嫁,非常艱難,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諺語。約定再醮日期,必須在夜深人靜時悄悄離家,偷偷溜出村莊(絕不能經過“後龍山”)。到了半路換鞋上轎。改嫁的寡婦人稱“夜橋婆”。

民族習俗

水族:婚俗保留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

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之後,先托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家送禮定親,并擇定吉日,派人擡着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擡大豬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幹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紙傘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擡着嫁妝的長隊緊随其後。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

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外出回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苗族: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永甯納西族:自稱“摩梭”。他們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遺俗。與這種母系家庭相适應的婚姻制度,人們習稱為“阿注”婚。“阿注”意為“朋友”、“伴侶”。這種婚姻的主要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屬不同母系血緣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意願挑選心上人,隻要彼此樂意,便互贈手镯,腰帶一類的禮物,并開始過起了偶居生活。

由于他們分别在兩個家庭裡生産、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臨後才去女家訪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親姓氏,并歸母親家庭撫養,男子對子女們沒有任何權利和義務。由于這種婚姻家庭沒有經濟等方面的必然聯系,所以男女雙方的離異十分自由,隻要女方拒絕來訪或男子停止訪宿,“阿注”婚便宣告結束。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并緻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着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着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婚嫁服飾

龍鳳褂

龍鳳褂裙每一件均是純手工一針一針縫制的,是很個人的傳統工藝,絕不可分工合作,雖然這樣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但卻是難得的紀念品,無論歲月變遷,星轉物移,都不會喪失其獨特的魅力,讓人懷念那一份兩人之間的悠悠之情。褂裙這個詞中,“褂”指上衣,“裙”指下裳,現今流行的款式,是經曆了許多年的演變,變得更時尚及舒适。

裙褂分類

(一):按剌繡方法

1、蔔心(龍鳳圖案有立體感。用我們的話說,立體的龍鳳就像一個個的浮雕。也比較搶鏡!)。

2、平心(龍鳳沒有立體感,較為平實)。相比之下,價格比“蔔心”的便宜。45%的密度,大約在2500元左右。

(二):按剌繡種類分

1、金銀線剌繡:如褂王。

2、繡花鑲石:(用金銀線圍花再鑲玻璃珠或膠閃片)這種方法如今已經很少人用。

3、線石:(用玻璃珠和膠閃片等砌成圖案)

褂裙的變遷

中國傳統褂裙圖案,是以花枝,雙喜,鴛鴦為主,龍鳳是封建王室專用的徽号和權利的象征,民間絕對不準使用,甚至連私藏龍鳳圖案,亦構成欺君叛國之罪,招緻誅九族的大禍。現今流行的款式,是經曆了許多年的演變,變得更時尚及舒适。

縫制一套裙褂并不是容易的事,普普通通的貨色也要花一、兩個月的時間,花最密的金銀裙褂更要半年以上。裙褂上的圖案多以龍鳳為主體,其他圖案尚包括“福”字、“喜”字、荷花、荷葉、蝴蝶、鴛鴦、蝠鼠等。這些圖案都是寓意尊貴吉祥、百年好合。

小典故

龍鳳褂裙是源自滿洲人的服飾,所以早期的刺繡工藝亦以東三省最地道出色,但由于廣東人多穿褂裙出嫁,視之為體面,所以,這種手藝亦南傳,至今以潮汕手工最著名。

古時候的南粵,不同的輩份,穿的裙褂也是不一樣的哦!新娘子一般會穿大紅色,密度在80%-100%(褂王)的裙褂(那時候要做一年哦);長輩(新娘的母親、新郎的母親)會穿黑衣紅裙或全黑的,密度在60%-75%(密五福)的裙褂;親屬(也屬長輩,如:姨媽,姑媽,姐姐,親嫂等)會穿紅色或黑色(顔色不限),密度在70%-55%或50%以下(中五福至五福寶)。其它親朋,衣着宜以傳統服飾為主,不規定是裙褂。這個傳統一直延用至今。

婚紗

婚紗是結婚儀式及婚宴時新娘穿着的服飾,婚紗可單指身上穿的服飾配件,也可以包括頭紗、捧花的部分。婚紗的顔色,款式等視乎各項因素,包括文化,宗教及時裝潮流等。婚紗來自西方,有别于以紅色為主的中式傳統裙褂。相傳第一件白色婚紗在十六世紀傳奇又浪漫的愛情故事裡誕生,此後每個尋得幸福的女子都會披上稱為“聖袍”的白色婚紗,與心愛的另一半攜手踏進禮堂

小典故

十四世紀羅馬的喬治十二世飛利浦.勃良迪公爵,某日至農莊打獵時巧遇美麗的農家女蘿絲,兩人一見鐘情,旋即展開熱戀。由于社會地位的懸殊,戀情不被當時的封建社會思想所允許,飛利浦家族激烈反對。

此對情深意厚的戀人,不顧世人的眼光執意相守,而飛利浦家族為讓公爵知難而退,提出了非常嚴苛的條件:若是蘿絲能在七日内作出一件讓全國上下震撼贊歎的美事,便答應這樁婚事。相信愛情,勇敢追求幸福的蘿絲,不眠不休憑着自己的一雙巧手于七日内織成一套20尺長的優雅白色聖袍。當蘿絲披着典雅的白袍,挽着公爵緩緩步入禮堂接受衆人考驗時,那一身為愛用盡心思所制的白袍,吸引了衆人的目光,全國驚豔。

蘿絲白色的紗袍造就了一段幸福的愛情,後人于是相信長擺白紗是幸福美滿的婚姻的象征,于是有了婚禮的白紗。

婚紗的種類與分類

(一):款式

1、公主型婚紗

公主型:也稱為A字裙,是一種比較古典的婚紗款式。用垂直利落的線條進行剪裁,上身合體,下擺漸寬,适合多種體形。

2、蓬裙型婚紗

蓬裙型:上身合體,腰部收緊,非常飽滿的蓬裙,一般配有定型用的襯裙。由于讓人有公主的感覺,所以也是最為流行的款式。

3、貼身型婚紗

貼身型:非常有現代感的婚紗,能凸顯體态美。依身體曲線貼身剪裁,不用襯裙,款式非常簡潔。材料上多選擇富有垂感的絲質喬其紗、绉綢等。多采用窄擺設計,或者在小腿處加入魚尾擺設計。

4、高腰線型婚紗

(一)婚紗的形狀

高腰線型:胸部合體,A字型裙擺,搭配高高的腰線,能夠充分展示胸部、肩部線條,同時對下身有非常好的修身效果。

通過女性人體曲線、薄、透、露、柔美、流暢、輕盈、端莊、含蓄、朦胧等特點盡顯人體美。婚紗在款式上主要有:A字型婚紗、直身婚紗、齊地婚紗、小拖尾婚紗、大拖尾婚紗、蓬蓬裙型婚紗、連身婚紗、吊帶婚紗、抹胸婚紗、素面婚紗、珠繡婚紗、泡泡袖婚紗、公主型婚紗、貼身型婚紗、高腰線型婚紗。

(二)、婚紗的面料

面料多為毛、棉、麻、絲綢或有絲綢感的面料,如:緞布、厚緞、亮緞、水晶紗、網絡紗、真絲、100%生絲、真絲綢、真絲雙宮、雪紡、歐根紗、壓绉紗、喬其紗、山東絲、緞布、油丁、柔丁、色丁、軟網、塔夫它等。

(三)、婚紗的手工工藝及配飾

婚紗禮服具有精緻巧妙的刺繡、機繡、頭飾、胸飾、腰飾、釘珠、鑲嵌、镂花、頸帶、肩帶、豎折、鈕扣、包扣、拉鍊、手繪、拖尾、壓褶、抽褶、貼繡、手工飾花、珍珠、飄帶、裝飾帶、蕾絲、鑽飾、披肩、吉祥紋樣、荷葉邊、蝴蝶結、綁帶、緞帶、衩片、活片、腰帶、玫瑰花、裝飾葉、珍珠、絲穗、魚骨、皇冠、亮片、人造寶石、薄紗、網紗、羽毛、盤花扣等工藝或配件。款式廓型線條簡潔、明了,注重局部細節設計。

(四)、婚紗的顔色

可根據不同客戶民族、地域、文化的不同,選擇紅色、橙色、黃色、藍色、青色、綠色、墨綠、寶石藍、深紫色、中灰色、黑色、白色、米白、金色、銀色等不同的顔色。

上一篇:紀檢部

下一篇:蘭會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