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南郊中學

三原南郊中學

原陝甘甯邊區三原中學
三原南郊中學創建于1919年,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倡建,始名“渭北中學”,後改稱“陝西省立第三中學”,抗日戰争時期更名為“陝甘甯邊區三原中學”,1959年改為現名,是陝西省創辦較早的中學之一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悠久曆史的省級重點中學。[1]1963年被陝西省教育廳确定為陝西省首批辦好的十所重點中學之一。是鹹陽市省級“示範高中”學校之一。
    中文名:三原南郊中學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公立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鹹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鹹陽市紅旗團委、鹹陽市2003年高考先進單位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創建于:1919年 類型:中學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 地址:鹹陽市三原縣三原縣南環路 占地面積:150多畝 建築面積:5.5萬多平方米 機構屬性:省首批重點高中

簡介

陝西三原南郊中學,是一所具有90年悠久曆史的省級重點中學。校園占地150多畝,建築面積5.5萬多平方米,共有70個教學班,4000餘名學生,260餘名教職工,其中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18名,一級教師110多名。素以“辦學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教學質量高”而享譽三秦。

學校現有多媒體教室4個、可容納600餘人的多功能廳1個、64座微機室3個、全新設施的112台微機的現代化微機培訓中心一個。全校共有微機500餘台,具有7X24小時連續運轉的代理服務器、WEB服務器等專用服務器數台,全校各辦公室、各個備課組均已配備有微機,所有微機均已聯網,可随時登錄互聯網。校内教學區電腦網絡以及廣播、電視網絡已全部接入各個教室。

環境

三原南郊中學坐落在關中平原腹地清峪河畔。校園環境幽雅、古柏參天、綠蔭沉沉、季季花香,八百裡秦川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西部地區淳樸的民風以及校園濃濃的人文環境、厚重的文化積澱、濃郁的學術氛圍、創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開放的春風,鑄就了她輝煌燦爛的曆史。

三原南郊中學在近百年的風雨曆程中,南郊人以科學的治學态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獨特的治學方法以及卓越的治學成就,為我國的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西部地區戰線一顆璀璨的明珠,受到海内外教育同仁的高度評價。以“成才報國”為校訓,鑄就了“團結,文明,勤奮,求實”的校風,形成了“博學,嚴謹,善誨,愛生”的教風,養成了“刻苦,誠信,尊師,守紀”的學風,從這裡走出了大批傑出的人物,習仲勳,張殿林,張彥仲,雷陽,劉自椟,謝德萍,達道安……

近年來,學校先後投資4500多萬元,新建校舍4萬多平方米。現已建成了超前的校園網、科教館、天文台、圖書館、檔案室、校史館、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閱覽室、音樂美術專用教室、多功能廳等功能齊全的教學設施,其中理化生實驗室13個,全部按國家Ⅰ類标準裝配,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開出率均達100%,充

分滿足了教育教學需要。新建四棟點式公寓樓、禮堂兼餐廳、教師公寓樓即将竣工。同時,還設有能容納4000多人集會、講座、學術報告的大禮堂。裝備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受到省市領導和教育專家的高度贊揚。

學校管理

學校黨政一班人開拓進取,團結奮進,自加壓力,創新管理,不斷探索和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管理體系。樹立“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突出特色,科研興校,改革強校,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以“高質量,高效益,有特色,有示範功能的一流名校”為辦學目标,着力抓了七大長線工程。

七大長線工程

創新工程——構建教育教學工作的創新體系;

德育工程——構建堅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德育體系;

管理工程——構建以人為本、科學規範的教育教學管理體系;

名師工程——構建知識淵博、志存高遠、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建設體系;

教研工程——構建科學、創新、校本的教育教學研究體系;

教育信息化工程——構建教育手段現代化體系;

服務與建設工程——構建優質、高效、創新的全方位、立體化服務保障體系。

宗旨

堅持以優良的校風培養學生,以良好的教學設施和學習氛圍吸引學生,以優美的校園環境陶冶學生,以良好的機制激勵學生,以豐富的活動感染學生,以濃郁的文化氣息熏陶學生,以規範的管理和優質的服務教育學生,以高水準的教學質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滿足學生,以突出的教學特色和校本課程塑造學生,以高考的優異成績取信學生。

近況

近年來,先後湧現了12名市、縣文理和外語類狀元,高考本科上線率連續三年保持在50%以上。100多名考生相繼考入北大、清華、複旦、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内名牌院校。特别是2003年,在高考首次提前一個月、試題難度加大、全省考生猛增、我校面臨首屆擴招以及非典肆虐的情況下,高考成績創曆史最高水平:本科上線682人,占報考上線人數的52.7%;600分以上考生達9人,占全市這一高分人數的15.8%。4名學生考上飛行學院,學校被蘭空招飛中心授予“2003年招飛工作先進單位”稱号。全縣理工、文史、外語三科狀元均出自我校,其中李筱金、柏航、張君楠、盧楠等八名同學在鹹陽市高考各科前十名中榜上有名,特别是李筱金同學勇奪鹹陽市外語類狀元,柏航、彭妮分别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在鹹陽市高考人數超千人的學校中名列第一。2012年高考後南郊中學二本上線人數已連續16年居全市第一。

近年來,在全國高中奧林匹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學科競賽中,無論是獲獎人數還是獲獎等次均名列全市前茅,有近百人次獲得奧林匹克國家或陝西賽區的獎勵。學校先後榮獲“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陝西省文明單位”、“陝西省文明單位标兵”、“陝西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鹹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鹹陽市紅旗團委”、“鹹陽市2003年高考先進單位”、“鹹陽市2003年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千分制考評中獲全市第一名”、“鹹陽市綠色文明示範學校”等國家、省、市、縣80多項次的表彰和獎勵。學校先後被确定為“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陝西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陝西省研究性學習實驗基地”、“陝西省新課改實驗學校”、“鹹陽市高考學科研究中心數學研究基地”。我校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十多所全國名牌大學确定為保送生、尖子生培養和選拔基地。2010年12月31日陝西省教育廳正式命名我校為“陝西省普通高中示範性學校”。

同時,與日本國名古屋愛知國際學院結為友好學校,積極開展對外文化教育交流。零四年高考備考工作紮實認真,成效顯著,在鹹陽市一模二模考試中名列前茅,無論是尖子生還是上線人數均居全市前列。

師資

享有盛譽的三原南郊中學師資力量雄厚,名師荟萃。現有教職工319人,其中252名專任教師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的63人,一級教師111人,有近40名教師參加研究生課程學習。教師的學曆合格率達88.5%以上,崗位合格率達100%。近年來,湧現出省級教學能手1名,市級教學能手12名,縣級教學能手30多名,縣級學科帶頭人3名,縣級骨幹教師8名,市級“三五人才”2名。同時還通過引進外地優秀教師和招聘高等院校優秀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并通過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在職進修等形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擴大名師總量。

目前,一支知識淵博、志存高遠、樂于奉獻的優秀教師隊伍已經形成。教學研究氛圍濃厚,教研教改成績顯著。僅2000年至2003年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刊物發表和在國家、省、市各級專業學會上交流論文300多篇,出版發行各種著作30多部。80%的教師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系統和自制課件教學,現代化教學手段逐步走進課堂。形成了科研帶教研、教研促教改、教改促教學的濃厚的教育科研風氣,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教學質量提高。

發展曆程

三原縣南郊中學屬陝西省重點中學。學校具有悠久的曆史。始名渭北中學,由于右任先生倡辦,陝西靖國軍出資,1919年4月5日開學,當年6月15日舉行開學典禮。1922年2月由陝西省教育廳接管,曾更名為陝西省立第四中學校,不久又恢複渭北中學校舊名。學校始建時為四年制中學,1923年招收三年制初中學生,1926年後成為初級中學。1928年1月改稱陝西省立第三中學校,1934年 10月改稱陝西省立三原初級中學校,1940年學校改名為陝西省立三原中學,設立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1949年5月,三原解放,學校因陝甘甯邊區關中聯合中學、私立民治中學、私立池陽中學等校并入,改稱為陝甘甯邊區三原中學。建國後,學校稱陝西省三原中學。1958年1月改稱為三原縣第一中學。1959年2月,改名為三原縣南郊中學,1969年曾稱三原縣中學,不久恢複三原縣南郊中學現名。建校以來曾三遷校址,最初校址在三原城内東渠岸原學台公館(即大公館,現三原縣幼兒園所在地),1920年遷入三原城内山西街西端學古書院舊址。1953年,經上級批準,在三原縣城南郊勘建新校。1954年,學校從城内山西街遷至縣城南郊現址。

學校資源

學校現有多媒體教室4個、可容納600餘人的多功能廳1個、64座微機室3個、全新設施的112台微機的現代化微機培訓中心一個。全校共有微機500餘台,具有7X24小時連續運轉的代理服務器、WEB服務器等專用服務器數台,全校各辦公室、各個備課組均已配備有微機,所有微機均已聯網,可随時登錄互聯網。校内教學區電腦網絡以及廣播、電視網絡已全部接入各個教室。

軟件資源有:64張光盤30G容量的科利華學科綜合備課系統;28張光盤包括《有聲中外藏書館》、《中國名著3300》、《世界名著3300》囊括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的拟光盤;包含新聞、财經股市、電腦網絡的“星空放送”衛星資源共享;數、理、化金華科虛拟實驗室等。開通了WWW服務、FTP文件傳輸服務、個人文檔存儲服務等網絡服務。

制度化管理

先後出台和完善了各種電教設備的管理制度和各種電教設施的使用、登記制度以及電教工作人員職責等,使工作中有規則可依、有制度可循;還制訂和推出了《信息技術達标考核标準》,把教師的信息技術考核以制度的方式規定下來,對教師進行分次分層的培訓、考核和頒證,極大地推進了我校信息化建設的進程。還大力進行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制定資源收集下載、整理發布的工作流程,選聘有能力的教師組成網站開發小組,初步形成了可供教師方便使用的網絡資源,使校園網成為發揮效益的核心。近期又向學生開放多功能廳和微機培訓中心,使之成為學校的“健康網吧”和“健康影院”,為在校學生提供豐富的課餘生活、健康的上網環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在,我校教師大部分可以熟練使用電腦、能上多媒體課,相當一部分可以自制課件,教學質量蒸蒸日上。 

南中校史

三原南郊中學是陝西省創建最早的中學之一。學校始名渭北中學,創建于1919年。由同盟會元老當時擔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的于右任先生倡辦,陝西靖國軍出資興建。陝西靖國軍是辛亥革命後護法運動中建立的一支革命軍隊。陝西靖國軍在當時抗擊北洋軍閥統治的革命鬥争中特别重視興學救國,辦了不少學校。渭北中學就是陝西靖國軍興辦的地方普通中學校。學校之所以名為渭北中學,是因為陝西靖國軍所管轄的區域是渭北八個縣(泾陽、三原、高陵、富平、白水、蒲城、澄城、銅川)。

建校以來曾十易校名。1922年,北洋軍閥勢力卷土重來,陝西靖國軍被遣散。渭北中學曾更名為省立第四中學,不久又恢複了渭北中學校名。1928年,學校改名為陝西省立第三中學校。

1934年改名為陝西省立三原初級中學校。1940年,學校改名為陝西省立三原中學。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陝甘甯邊區關中聯合中學從革命老區旬邑馬欄幾經輾轉遷來三原,和私立池陽中學、私立民治中學一同并入省立三原中學,學校改稱陝甘甯邊區三原中學。建國後,學校改名陝西省三原中學,直到1958年。

1958年,省教育廳将學校下放交三原縣管理,改名為三原縣第一中學,1959年,由于泾陽、三原、高陵、淳化合并,學校又改名為三原縣南郊中學。1969年文化革命中,學校曾改名為三原縣中學,不久又恢複三原南郊中學校名。

過去,人們習慣簡稱我校為“省三中”,“省三中”這個簡稱,使用時間前後有四十年。所謂“三中”,先後代表三個含義,一是“第三中學”,二是“三原初中”,三是“三原中學”。

南郊中學曾三遷校址。創建時,校址在“大公館”(清代陝西省提學使衙門),即今三原縣幼兒園所在地。1922年到1954年前後三十二年間,學校設在城内山西街西端學古書院舊址。1954年以後,在三原南郊現址。

南郊中學富有革命傳統。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建立,以可歌可泣的業績,寫就了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曆史。

南郊中學曾經是新文化運動的前沿陣地。渭北中學初建時期,首任校長田種玉聘請了許多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來校任教。其中有于右任先生的恩師著名的革命志士朱佛光先生,還有許多留學回國的民主革命家。學校有“公共書報共覽社”對外開放,陳列進步書刊,傳播馬列主義思想。北京五四青年反帝愛國運動爆發後,渭北中學在陝西靖國軍的支持下,組織動員三原各界群衆數千人,舉行為期三天的大規模的聲援北京愛國學生的遊行示威活動。渭北中學還專門向北京執政府發出通電。強烈要求我國出席巴黎和會代表“萬勿讓步,緻誤全局”,要求“依法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

南郊中學曾經是大革命的戰鬥堡壘。1924年,渭北中學首屆畢業生李秉乾受共青團中央派遣回三原建立團組織。1925年,渭北中學建立了黨團支部。學生馬文憲是黨團組織負責人。這一年,許多在陝西有重要影響的革命活動都在渭北中學在進行。例如,召開陝西學生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陝西學生聯合會。舉辦傳播馬列主義思想的夏令講習會,開設三原農民運動講習所,組織三原縣農民協會。進步團體共進社也在渭北中學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任校長郝夢九是共進社的主要領導人。渭北中學的許多教師和學生就是革命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南郊中學師生曾為了抗日救亡沖鋒陷陣。在抗日戰争年代,省三中師生積極參加是抗日救亡活動。受到共産黨組織的重視。1937年,西安事變後,紅軍前敵總指揮彭德懷曾到省三中,召開千人大會,宣傳抗日救國,鼓舞了省三中師生以及三原各界群衆。此後,南郊中學的師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初二四級畢業生李連璧受黨組織委派從西安高中返回三原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三原總部和三中隊部。南郊中學許多學生加入“民先隊”,深入農村,宣傳鼓動群衆,積極組織為抗日将士募捐,為傷員寫信、縫衣、送藥,在民衆中産生很大影響。當時共産黨在泾陽安吳堡舉辦青年訓練班,省三中的許多學生響應共産黨的号召,到安吳青年訓練班學習,不少人經中共陝西省委介紹,奔赴革命聖地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其中僅二七級一個班就有十多人。

南郊中學的進步師生在解放戰争時期,是争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勇士。當時,省三中一直有中共地下黨的活動,校長關中哲、教員閻少儒和校工陶景元都曾掩護過中共地下黨員。1946年,國民黨政府策劃組織反蘇遊行,要求省三中校長組織活動。校長關中哲據理駁斥,拒絕讓本校師生參加遊行。1947年,經過中共地下黨組織動員,省三中有不少學生秘密投奔解放區。1949年春,省三中的地下黨組織按照上級指示,“注意隐蔽,堅守崗位,防止裹脅”,積極動員學校教職員做好準備,迎接解放。在解放戰争隆隆的炮火聲中,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了,三原中學回到人民的懷抱。全校師生歡欣鼓舞,教師辛介夫激動萬分,賦詩記叙當時三原歡慶解放的盛況。詩雲:“拂曉東風勁,陰霾一掃空。人傳消息好,城豎大旗紅。父老欣額手,婦孺喜動容。壺漿盛厚意,夾道犒英雄。”

建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南郊中學迅速轉入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向,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58年至1961年每年高考升學率都在80%以上,其中1960年高考升學率居全省第二名,就業學生也能以良好在素質和突出的業務能力在各條戰線發揮才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三原縣南郊中學撥亂反正,煥發生機。學校面向四個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開拓進取,創造了“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主,以育人為中心”的辦學經驗,形成了教風嚴,學風濃,校風正的鮮明特色。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效果顯著,改革開放以來,已為高等學校輸送了3200多名學生,為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南郊中學在素質教育方面獨具特色。學校重視品德教育。建國前許多進步校長大力支持師生參加反帝反封建鬥争,教育學生“文武并舉、德才兼備”。要求學生“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建國後,學校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重視三個面向,九十年代學校把“成才報國”作為校訓,這些都使走出校門的畢業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南郊中學重視發揮學生的特長。三十年代的學生愛國文藝團體“雙星劇社”名震西安,建國初的學聯劇團一直到現在還為許多老年人所稱道。南郊中學體育工作曾被譽為陝西省近代體育的先驅。當南郊中學引進近代體育運動項目的時候,鹹陽乃至陝西的絕大多數人們尚不知道田徑、籃球、足球、杠架、體操為何物。早在1923年,渭北中學籃球隊和田徑隊曾代表陝西省參加第十一屆華北運動會和第三屆全國運動會。1942年,在陝西省第十區秋季運動會上,田徑比賽共13個項目,省三中奪得高中男子組11個第一名。建國後我校的田徑隊籃球隊很有影響。為省隊輸送了數十名優秀運動員。近年來我校每年都要為體育院校輸送合格新生。南郊中學學生的文學活動淵遠流長。從二十年代的校刊《渭中》、抗日戰争時期的牆報《曙光》一直到現在鉛印的文學報紙《小溪報》,都是有影響的刊物。從南郊中學走出了不少作家、詩人。例如延河編輯王觀勝等。五十年代南郊中學學生的課外活動組織木刻研究會,其作品曾在莫斯科展覽會上獲獎。1956年,我校無線電小組曾作為先進集體在陝西教育工作者代表大會上介紹經驗,其作品在陝西科技制作展覽會上展出。

南郊中學建校八十年來名師荟萃,英才輩出。南郊中學有三十任校長。其中有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者田種玉、郝夢九,有敢于改革舊教育制度、大膽招收女生、支持創辦學生愛國藝術團體雙星劇社的教育家張耀鬥,有擁護共産黨保護進步學生的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馮一航、李瘦枝、關中哲,特别是建國後,潘同和、史恒鏡、李德馨、翟培倫、李一兵、李錫亭、薛萌波、孫天漢、陳錫壽、李強、趙家宇、張天鵬這十二位校長都在不同時期為學校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南郊中學的曆任教職員工當中,有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有民主革命的先驅者朱佛光,有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師嚴少儒、侯文博,有陝北人民所愛戴的革命領導者李子洲,有獻身于三原農民運動的龐誠齋烈士。有被譽為“西北的守常”的楊明軒,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魏文伯、史可軒、趙葆華。在南郊中學的八十年七十六屆學生中,有紅軍将領何尚志、革命活動家李秉乾、有著作等身的專家教授,有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研究員、高級工程師,有在中央或地方主持工作的黨政軍部門領導人。也有企業家、藝術家,也有返回母校或到其他學校的教育工作者。

上一篇:梧州高級中學

下一篇:紀檢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