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200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本書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本書是一本指導如何閱讀的實用類書籍。書中提倡想要提高自己的讀者要有“主動閱讀”的勇氣。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這是一本有關閱讀的永不褪色的經典。
    中文名: 别名: 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範多倫 類型:閱讀指南 連載平台: 最新章節: 是否出版: 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 又名:How to Read a Book 裝幀:平裝 譯者:郝明義/朱衣 類别:閱讀教學 ISBN:978-7-100-04094-5 頁數:42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定價:42 開本:787×960 1/16 出版時間:2004年 初版時間:1940年 外文名:How to Read A Book 品牌:新世界 語種:簡體中文

編輯推薦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着骨頭,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着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書的骨架的基礎。

内容簡介

該書強調閱讀是一種主動的活動。閱讀一般分做三種目的: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隻有最後一種目的的閱讀能幫助閱讀者增長心智,不斷成長。

該書主要論述指導如何通過閱讀增進理解力。它将閱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在書後推薦了一系列的經典名着。

閱讀的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上一層次包括下一層次閱讀法;

第一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都指出一個人隻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态,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麼?”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内,抓出一本書的重點—通常是很短,而且總是(就定義上說)過短,很難掌握一本書所有重點。也可以稱之為略讀或預讀。這個層次要問的典型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麼?”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讀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讀者的目标隻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特别在追尋理解的。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并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隻是書本字裡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借助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作品鑒賞

該書序言中,作者引用了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詹姆斯·黑塞爾教授寫于1939年的文章《學校教育的失敗》,給人極深的印象,不妨轉引如下:

學校是否有效地教導過學生如何閱讀母語?到了五六年級之前,整體地說,閱讀是被有效地教導過,也學習過了……但之後,閱讀的學習曲線就跌入了死寂的水平……許許多多學生進入中學之後成績很差,就是因為讀不懂書中的意義。

作者艾德勒和範多倫修訂《如何閱讀一本書》是在1972年,離這篇文章寫作已過去30年。作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情況仍未改變,學生沒有得到足夠的閱讀技巧的正式訓練,指導閱讀的層次仍然停留在基本水平——直言不諱地說,中國大陸目前的情況恐怕也是這樣(此時為2012年,編者注)。大多數所謂讀書人其實并不掌握讀書的方法,因為他們很少受到這方面的訓練,也很少作這方面的科學的研究。

閱讀到底有多重要?美國教育界認為,指導年輕人閱讀,以最基本的閱讀概念來閱讀,是最重要的教育問題。很遺憾,在中國大陸,有這樣共識的人并不多。

讀書是有方法、技巧的,閱讀是需要訓練的。我國近代以前的讀書人都很重視讀書方法,朱熹讀書法、張之洞《書目答問》都是讀書方法的總結,展現了中國讀書人的智慧。遺憾的是,中國當代學者撰寫的關于“如何讀書”的書卻很少。國内關于閱讀方法的研究還不多見,科學而通俗的着作就更少了。盡管《如何閱讀一本書》寫作于數十年前,但它提供了一套實用的、有說服力的閱讀理念和方法,足資我們思考和借鑒。

書中有許多關于閱讀論述,都使人深受啟發。

簡言之,閱讀是一門藝術,是每個讀書人都必修的一門功課。這本書正是一本“閱讀藝術課”的入門導引。

外界評價

同一本書,我可以很迅速的,很簡略的讀,我也可以很認真,很細緻的去讀。那麼這種把閱讀的層次區分出來的這種想法,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裡邊我覺得最了不起的一個說法。當然,像這樣的說法從古到今都很多人講過,并不足為奇。可是我覺得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它的好處就是它充滿了很多的細節,寫的非常清楚。這本書,我覺得是本大家想學閱讀方法不錯的一本工具書。

——梁文道

這是一本講解閱讀的專業學術書,作者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有着豐富的閱讀經驗。在國外這本“專業學術書”卻十分暢銷,原因在于作者在書中用何其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人們講解了閱讀的方法與技巧

——成都商報

作者簡介

莫提默·J. 艾德勒(1902-2001)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人并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相異而聞名于世。

查爾斯·範多倫(1926-)先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将本書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補改寫。

後記

我的書話

石濤

關于書:

因為6歲時讀了一本《古希臘神話故事》,從而跟書結下不解之緣。神話中的女人們既美好又色情,專門挑動男人去格鬥厮殺,正像我在幼小的年齡已經觀察到的事實那樣。

猶如中世紀的教堂,書成為專制社會裡人們心靈的避難所。在那樣的時代,書可以讓人像開小差一樣逃離政治鬥争的戰場,心裡滿懷着驚恐的甜蜜。當然,也可以像被抓住的逃兵一樣遭到槍斃。上初一的時候,我因為讀了一本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言情小說《長相思》而遭到全班批判。老師在怒陳我的錯誤時說,一個小小年紀的學生,居然想“經常”相思!我忍不住說,老師,不是經常的“常”,而是長久的“長”。于是招來老師和同學們更猛烈的批判。

書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如果世間沒有書,人的智力就會枯萎。但書的危險在于,她引誘你堕入情網之後就撒手不管了,把你孤獨地扔在世界上尋找閱讀的最高境界。而事實上,你根本找不到最高境界,就像一個男人以為世間存在着完美的女人,便畢其一生尋找,但最終一無所獲。原因很簡單,世間沒有完美的女人,也沒有完美的書。

本雅明有一個極端的說法,他把書比作妓女,說書和妓女都可以被帶到床上,她們把夜晚變為白晝,把白晝變為夜晚。任何一個曾經徹夜讀書的人都知道這個滋味——激動的不眠之夜和白天的昏睡不醒。

關于出版:

我極其讨厭被人稱為書商。隻有出版家才是正當的稱謂,二者的差别在于:一個是創造想象力和神話的人,一個是依靠人類的好奇心掙錢的動物。後者更準确的名稱是——賣廢紙的商人。我以為,不能因為賣裝訂好的廢紙就可以被稱為出版。出版的原始含義有向公衆發布見解的意思,而不是僅僅賣掉印上文字的紙。而見解,可不是每個人都敢說有的。

當然,在一個把膚淺的調侃當作見解,或者把互聯網上的文字雜耍和語言碎片當作文學的時代裡,賣廢紙的商人時不時地也能稱自己的營生為出版。

關于讀者:

“讀者”并不是讀書人,他們準确的稱呼應該是——圖書消費者。圖書消費者和其他消費者一樣,都是花錢買商品的人。他們不是個體,沒有姓名,可以被抽象為兩個字,也可以龐大到成百上千萬。他們是出版家頭上的暴君和主宰,對書籍的命運握有生殺大權。

有的時候,讀者還不如其他消費者行事得體,因為他們常常隻看不買,在書店裡就完成了消費,然後把商品放下一走了之。讀書人則不一樣,他們必須先占有了書之後才開始享受閱讀的樂趣。如果用結婚做比喻,讀者和讀書人的差别在于,讀書人必須把媳婦娶進門來進了洞房才能行合歡之好;而讀者呢,還沒等把新媳婦接上花轎,就急迫地要在娘家行房事。

關于暢銷書:

暢銷書古來有之,但要論規模則是今天才有的事,因為過去能識字的人已經是少數,即使每個讀書人都買一本,也不足今天的九牛一毛。不過,盡管今天的人差不多都會識字,但他們卻絕不都是讀書人。事實上,按比例來說讀書人的數量幾乎沒有增加多少。他們雖然是好書的真正買主,但光有他們買書還不足以讓任何書暢銷。因此可以這麼說,凡是有什麼書成了暢銷書,那一定不是什麼太像樣子的書,因為恰好是讀書人之外的所謂“大多數”在購買。他們按照識字的要求浏覽,而不是按照審美的标準閱讀。比如“奶酪”一類的書,就是标準的弱智暢銷書。如果誰讀了“奶酪”而沒有變得更傻,那他不讀它們也不會糟到哪裡去。

好在偶爾會發生點例外,于是有些好書竟然成了暢銷書,大衆也會跟着一窩蜂地去看熱鬧。這倒應了辛格說的一句話:“豬吃泔水,你給它蛋糕它也照吃。”

關于圖書市場:

簡單講,“圖書市場”是一個由懷着各種各樣實用目的的人、焦慮的半文盲以及學生構成的買方。他們讀書就像吃劣質快餐食品,不分好壞地往下吞咽,目的隻是為了填飽腦瓜裡的另一隻胃。這樣一來,什麼書能最快地填滿這些人的空虛,就有市場,相反就沒有市場。

有人對圖書市場做過詳盡的研究,發現買書比買其他商品更盲目,買其他東西人們還能依據其功能進行直覺的判斷,但買書人們的腦子就不夠用了,需要跟從别人的判斷。這好比在暗示人的肉體比頭腦還要健全,當然事實也的确如此。無怪乎王小波厭惡愚昧更甚于偏見,因為愚昧讓你和動物沒有多少區别。這着實讓人覺得沒面子,幾千年的文明不是白費了?

最後,關于好書:

盡管對什麼是好書的定義越來越模糊,但人們心裡還是明白,好書除了能帶來閱讀樂趣和益智之外,如果還能擊中潛在的社會文化心理,掀動起一大批人的期待、渴求和憤怒,那無疑是絕無僅有的好書。照這個标準,《格調》無疑是近年來真正的好書。并非因為我是該書的譯介者就自賣自誇,而是因為它不僅賣得好,而且還在中國創造了一個社會文化現象,讓生活品味與社會等級話題在沉默了半個世紀以後,又回到了中國人的生活裡。至于有人痛恨社會等級,于是連帶着也痛恨生活品味,于是連帶着也痛恨《格調》這本書,那就不是我需要關心的事情了。因為,誰能指望原本智力低下的人對書有鑒别力呢?

媒體推薦

書或書籍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一種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著名學者、語言學家 林語堂

書籍是人的心靈得以向外舒展的窗戶。一個家庭沒有書的話,簡直就像一所房子沒有窗戶。

——美國著名神學家、作家和演說家 亨利?比徹

年少時想要一雙翅膀的心願已經不複存在,現在的我,隻想得到精神的無限高漲。書籍就是飛機,就是火車,就是大道。書籍中有着無盡的目的地和無數次的旅行。書籍就是我們的家園。

——普利策獎獲得者 安娜?昆丁蘭

在整個人生旅途中,我一直與書籍相伴而行。而在任何時候,隻要我需要,它們都會不遺餘力地幫助我。當我老去而漸感孤獨時,是書寬慰了我,是書卸下了我肩上無所事事的重負,讓我從各項令人厭惡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讓我淡忘憂傷和悲痛。它已經占據了我的整個靈魂。

——法國文藝複興時期思想家 蒙田

名人推薦

書或書籍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一種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著名學者、語言學家 林語堂

書籍是人的心靈得以向外舒展的窗戶。一個家庭沒有書的話,簡直就像一所房子沒有窗戶。

——美國著名神學家、作家和演說家 亨利•比徹

年少時想要一雙翅膀的心願已經不複存在,現在的我,隻想得到精神的無限高漲。書籍就是飛機,就是火車,就是大道。書籍中有着無盡的目的地和無數次的旅行。書籍就是我們的家園。

——普利策獎獲得者 安娜•昆丁蘭

在整個人生旅途中,我一直與書籍相伴而行。而在任何時候,隻要我需要,它們都會不遺餘力地幫助我。當我老去而漸感孤獨時,是書寬慰了我,是書卸下了我肩上無所事事的重負,讓我從各項令人厭惡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讓我淡忘憂傷和悲痛。它已經占據了我的整個靈魂。

——法國文藝複興時期思想家 蒙田

序言

我是在1999年春節期間,第一次讀《如何閱讀一本書》,離這本書的初版(1940年),有六十年了。

會知道這本書,極為偶然。

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譯者讨論稿件之後,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遊戲》(Quiz Show)的電影。電影是真實故事,主角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英姿煥發的年輕教授,查爾斯·範多倫(Charles Van Doren)。查爾斯·範多倫書香門第,父親馬克·範多倫(Mark Van 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國文學史上也有其地位(《如何閱讀一本書》裡就提到他的一些着作)。

查爾斯·範多倫由于博覽群書,才氣過人,就參加當年風行美國的電視益智節目,結果連續拿下十四周冠軍(今天網絡上還可以找到當年的題目,難度非同小可)。查爾斯·範多倫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終究不敵良知的煎熬,最後坦承主辦單位提供了他一些問題的答案。電影在查爾斯·範多倫得知他被學校解聘的黯然中結束。

那天我在聊天中得知他後來如何又蒙艾德勒(Mortimer J.Adler)收留,以及他們兩人後來的故事。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早年因為想當記者,所以辍學去報社打工,後來為了改善寫作,去上大學的夜間部課程。這時他讀到了一本書,改變了他的一生。這本書就是19世紀英國重要的思想家密爾(John Stuart:Mill)的自傳。(有關密爾的一些生平介紹,請參閱本書第320頁。)艾德勒讀到密爾竟然是在五歲就讀了柏拉圖的書之後,不但從此為哲學所着迷,也開始了他在大學的正式求學。(不過因為他拒絕上體育課,所以沒能拿到學士文憑。但是他留校任教,最後拿到了博士學位。)

艾德勒除了任教,寫過第一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還以主編過《西方世界的經典》,以及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于世。

查爾斯·範多倫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後,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把《如何閱讀一本書》原來内容大幅修編增寫,因此,今天我們讀到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共同領銜的。(其間一些補充說明,請參考本書作者序。)

我因為對範多倫故事的好奇,而去買了《如何閱讀一本書》。而最後滿足的不隻是我的好奇心,還有對閱讀及出版的重新認識。

一氣讀完後,有兩種強烈的感覺。

先是羞恥。我是個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與書為伍,結果到那個春節前的兩個月才知道這本書,到自己四十四歲這一年才讀這本書,幾乎可說無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惱: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時期,就能讀到這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那我會少走多少閱讀的冤枉路? 但,另一個感觸則是:何其有幸。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才讀到這一本書,與其說是不幸,不如說是有幸。這麼多年來,我在閱讀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

就如同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所言,這本書幫我就讀書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許多印證和總結。如果沒有經曆這麼多年的尋覓與颠簸,發現與失落,我讀這本書的感受不會這麼深刻,收獲也不會這麼豐富。因此不論就讀者還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這本書都深遠影響我的未來。

因此,我必須謝謝介紹這本書給我的汪怡先生。謝謝他那天下午在來來飯店的指點。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工作,所以一方面決定出版這本書,一方面也決定自己動手翻譯。

但是一旦開始翻譯之後,就知道實際的時間多麼不夠。尤其後來我的工作異動,有些新的計劃要出發,再加上當時還在同時進行另一本《2001:太空漫遊》的翻譯,所以,另找一位譯者,也就是朱衣來一起合作,成了不得不的選擇。

事實上,這本書幾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譯的。我的工作,則是把她的全部譯稿再仔細校閱一遍。這樣我們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琢磨,才完成了全部工作。如果讀者發現翻譯上的疏失(一定不免),責任由我們共同承擔。

我進出版業的第一份文稿,就是朱衣幫我做的校閱。多年後能有機會和她一起合作這本書,覺得非常榮幸。而由于我們翻譯的遲延,導緻許多讀者一再查詢出書時間之不便,也在此一并緻歉。

這本書的序言,是艾德勒在1972年《如何閱讀一本書》新版出版時所寫。三十一年後再讀,仍然不能不歎服兩位作者對教育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2003年3月31日亞馬遜網絡書店(Amazon)的排行榜上,《如何閱讀一本書》排名第569名,曆久彌新,由此可見。

現在,就請好好享受這頓知識的盛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