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

漢語漢字
奎(kuí),漢語形聲字,從大,圭聲。從“大”,表示與人有關。本義為兩髀之間,苦圭切,蟹合四平齊溪。
  • 拼音:kuí
  • 部首:大
  • 漢字:奎
  • 部外筆畫:6
  • 總筆畫:9
  • 五筆86:DFFF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奎

kuí ㄎㄨㄟˊ

1.【醜集下】【大字部】【字彙補】苦圭切,音窺。【佩觿集】星名。今通作奎。與奞字不同,此從佳人之佳,宜辨。

2.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3.〔~甯〕藥名,白色結晶或無定形粉末,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亦稱“金雞納堿”、“金雞納霜”。

4.姓。

English

stride of man; one of the twenty-eight lunar mansions

詳細解釋

(形聲。從大,圭聲。從“大”,表示與人有關。本義:兩髀之間

同本義。胯[hip]

奎,兩髀之間。——東漢·許慎《說文》。段注:“奎與胯雙聲。”

奎踽盤桓。——《文選·張衡·西京賦》

奎蹄曲隈,乳間股腳,自以為安室利處。——《莊子·徐無鬼》

又如:奎蹄(股間和蹄邊,比喻狹小的地方);奎踽(舉足,開步);奎蹄(比喻狹小的境地)

星宿名。奎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十六顆[name of constelletion]

西方十六星,象兩髀,故曰奎。——《莊子·天文書》

又如:奎壁(二十八宿中奎宿與壁宿的并稱。舊謂二宿主文運,故常用以比喻文苑)

奎星主文章,故有關文章、文運、文字的事,多加奎字[character]。如:奎章(皇帝的親筆字;神仙的手筆);奎垣(文人荟萃之地)

奎甯kuíníng[quinine]一種苦味花狀結晶左旋生物堿C20H24N2O2,得自金雞納樹皮。它是二元堿,形成兩類鹽,由甲氧基喹啉和奎甯環衍生。醫藥上使用鹽的形式,主要用作抗瘧藥

奎星,俗稱魁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指北鬥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樞、天璇、天玑、天權。此四星除合稱“魁星”外,亦被并稱為“鬥魁”。後道教尊其為主宰文運的神,作為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從此經久不衰,成為封建社會讀書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七日為魁星誕。

東漢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東漢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鈎,似文字之劃。”由此後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為主宰文運與文章興衰之神。此後興起建“奎星閣”,以崇祀之風氣。所以在衡文選拔人才的封建社會,奎星閣總是建在文廟之旁,後又把“奎”化為“魁”。“魁星點鬥”

奎星閣又名奎閣、魁星樓等,奎星閣内塑有一個鬼形的神象,一腳向後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彎鈎;一手捧鬥,象征“魁”字中的小鬥字;一手執筆如點狀,以示點中了中舉的士子。這就是傳說的“魁星點鬥”。科舉時代,據說“魁星點鬥”為文運興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會意,在閣内塑造了這麼個似鬼似神的塑像。

音韻參考

[廣韻]:苦圭切,上平12齊,kuī,蟹合四平齊溪

[平水韻]:上平八齊

[國語]:kuí

[粵語]:fui1kwai1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