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

失業率

數學概率
失業率(UnemploymentRate)是指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比率(一定時期全部就業人口中有工作意願而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數字),旨在衡量閑置中的勞動産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失業狀況的主要指标。失業數據的月份變動可适當反應經濟發展。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2013年9月9日,中國首次向外公開了調查失業率的有關數據。
    中文名:失業率 外文名:Unemployment rate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釋義: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比率 中國首次公報:2013年9月9日

造成原因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原因可分為:

摩擦性

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增加職業訓練計劃與提高信息溝通(使失業者能确實掌握就業機會)可降低這方面的失業。在實際勞動市場上,失業率總是圍繞自然失業率波動,原因之一是工人尋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時間。它是由于經濟運行中各種因素的變化和勞動力市場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臨時性失業。經濟總是變動的,工人尋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時間,一定數量的摩擦性失業必然不可避免。即勞動者想要工作與得到工作之間的時間消耗造成的失業。

結構性

結構性失業(Structual unemployment):指市場競争的結果或者是生産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經濟産業的每次變動都要求勞動力供應能迅速适應變動,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征卻與社會對勞動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導緻的失業被稱為“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主要是由于經濟結構(包括産業結構、産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不适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勞動力的需求方。結構性失業是由經濟變化導緻的,這些經濟變化引起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于其供給。

季節性

季節性失業(Seasonal unemployment):農業,營建業與旅遊業特别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季節性失業是一種自然失業,它給社會帶來兩個方面的不良影響:一是季節性雇員由于就業時間短,收入受到影響(盡管有補償性工資差别);二是季節性失業不利于勞動力資源的有效利用。

對季節性失業人員的職業指導應側重于信息服務,指導他們在淡季以靈活的形式(如非全日制工作)臨時就業。

周期性

周期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ment):由于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業,一般出現在經濟周期的蕭條階段。周期性失業的原因主要是整體經濟水平的衰退;由于它是可以避免的,因而周期性失業也是人們最不想看見的。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失業就完全屬于周期性失業。每一個工人都從事着他們一直從事的工作,因此不存在摩擦性失業。與人們更傾向于手持貨币而不是消費、企業被迫削減産出導緻的失業相比,結構性失業同樣極不明顯。

周期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等失業狀況不同,周期性失業的失業人口衆多且分布廣泛,是經濟發展最嚴峻的局面,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有所恢複。在中國經濟仍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中,中國此前及未來幾十年出現嚴重經濟衰退和周期性失業的機率很低。

非自願

非自願性失業(Involuntary unemployment):如果工資品(wage-goods)的價格相對貨币稍有上升,現行貨币工資水平下願意工作的勞動總供給量和在此工資水平下的勞動總需求量都将大于現有就業量,那麼勞動者就處于非自願性失業狀态。 是1936年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着作《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中提出的概念。

凱恩斯認為,如果工資品的價格較貨币工資稍微上漲,勞動者願意在當時的貨币工資下提供勞動供給,而在同一時間的總勞動需求都大于已經有的就業量,那麼就有非自願失業的存在。

國外現狀

10月1日,日本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日本8月份失業率為4.1%,環比上升上升0.3%,是6個月來首次出現惡化。其中,就業人數為6310萬人,同比增加29萬人,增幅為0.5%;失業人數為271萬人,同比減少6萬人,降幅為2.2%。

奧肯定律

菲利普斯曲線表明的是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系,可稱之為“産出-物價”菲利普斯曲線。這種菲利普斯曲線以經濟增長率代替了第二種菲利普斯曲線中的失業率。這一代替是通過“奧肯定律”實現的。

美國經濟學家奧肯于1962年提出,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這樣,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便呈現出同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在這一關系的研究中,經常不是直接采用經濟增長率指标,而是采用“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或是采用“現實産出水平對潛在産出水平的偏離”。這一“偏離”,表明一定時期内社會總供求的缺口和物價上漲的壓力。

現實經濟增長率表明一定時期内由社會總需求所決定的産出增長情況,而潛在經濟增長率則表明一定時期内、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社會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資源所能提供的總供給的狀況。潛在經濟增長率可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正常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即在各種資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長率;另一種是指最大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即在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長率。

這裡采用的是第一種含義。這種菲利普斯曲線的表現形式是:在以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為橫軸、物價上漲率為縱軸的坐标圖上,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條曲線。這條曲線的走向與第一、二種菲利普斯曲線正好相反。這條曲線表明: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與物價上漲率二者呈同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即正相關關系。當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上升時,物價上漲率亦上升;當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下降時,物價上漲率亦下降。

在一輪短期的、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擴張,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上升,物價上漲率随之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縮,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下降,物價上漲率随之下降。這樣,這條曲線表現為一條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動,然後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動的曲線環。

這條曲線環呈現為略向右上方傾斜、位勢較低、且較為扁平的形狀。“向右上方傾斜”,說明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與物價上漲率為同向變動關系;“位勢較低”,說明物價上漲率處于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傾斜和“較為扁平”,說明物價上漲率的變動幅度不大。

2021現狀

全球範圍内,由新冠疫情所導緻的“就業缺口”在2021年将達到7500萬,并在2022年下降至2300萬。2021年,因工作時長減少和就業不足所導緻的損失相當于一億個全職工作,在2022年将相當于2600萬個全職工作,而這一切都發生在疫情危機前失業率本已居高不下、勞動力利用不足,以及工作環境不佳的背景之下。n報告表示,受到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2022年全球失業人口總數預計将達到2.05億人,大大超過2019年的1.87億,全球失業率将達到5.7%。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