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闆面

太和闆面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的特色小吃
太和闆面也稱為安徽闆面、太和羊肉闆面,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的一種特色小吃;該菜品因在案闆上摔打而得名。該菜品通常用面粉加食鹽、水攪拌,和成面團并揉搓,制成小面棒,塗上香油碼好。制作時,邊摔邊拉,闆面由此而得名;煮好的闆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放上青菜,澆上湯料;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湯料,使人食欲大增。2015年5月,太和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公布,太和羊肉闆面制作技藝等被列入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2018年11月安徽10大地标美食公布,太和闆面評選為安徽十大美食。2019年3月由太和縣烹饪協會制定發布的《太和闆面制作規範》已經被納入團體标準開始實施。
    中文名:太和闆面 外文名: 别名: 主要食材:面粉,青菜,羊肉,水 調 料:食鹽、胡椒粉,茴香,孜然,蔥,姜,蒜,花椒,桂皮,八角,食鹽,幹紅辣椒,羊油,羊肉,闆面,等。 口味:鮮香可口、鮮美、微辣 流行地區:安徽阜陽

起源

太和闆面即太和羊肉闆面,是安徽北部地區面食的一面旗幟。相傳太和闆面源于三國時期。桃園兄弟”劉備、關羽、張飛駐守颍州(今安徽阜陽),張飛吃面總嫌太軟、不筋鬥、清淡無味;廚師多次琢磨,面經過上百次的試和面成功了;而後張飛對廚師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湯為料,廚師靈機一動,添加近十多種能食用的藥材和羊肉一起為張飛做面,張飛吃後頓感可口。之後安徽闆面便在穎(阜陽)、宛(南陽)、襄(襄樊)廣為流行。太和闆面如同其他面食,也是經曆種種面食演變而來,讓其更适合當地百姓的口味,曆經千錘百煉,才有今日太和闆面這種美味面食的問世。

談到闆面,無論是在幾十年前還是現在。來到太和這個不太大的縣城,每個街道角落都能見到羊肉闆面館字樣的面館,深深的融入尋常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之中,實惠的價格,無語倫比的美味,讓羊肉闆面經久不衰。

随着時間的變遷,如今的太和闆面遍布全國各地,出門在外經營闆面館的太和本地老鄉,都打着太和闆面的旗号經營面館,外地面館師傅更多的是挂着安徽闆面的旗号。時至今日,遍布全國各大城市的大大小小的太和闆面、安徽闆面,确确實實的讓太和闆面的名氣名揚四海,衆多的闆面師傅都是功不可沒。

太和闆面以其用料精,制作細,食之味美,久吃不厭而深受人們的喜愛。使太和闆面更成為能和鄭州燴面、蘭州拉面等具有代表地方特色面食的典範。

特色

太和闆面,湯料制作十分講究。各種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順序投放,制作好的湯料,舀到搪瓷盆裡,涼後便凝結成固體,随吃随取。

煮好的闆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湯料,看起來,生氣勃勃。

其湯料一般以牛羊肉為原料,配以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八角、桂皮等20多種作料炒制而成。其做法是:精選肥瘦适中的嫩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将幹紅辣椒入油中炸至焦黃,色味被收入油中時,撈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備用;将切好之肉丁入油,反複煸炒,至肉塊定形後,将拍過的辣椒及精鹽等調味品适時放入,以文火煎掉肉中水分,待肉丁着色均勻呈棗紅色時,離火降溫。成品闆面湯料精在工藝。這種湯料的一個奇特之處是保鮮期長,不需冷藏可存放一年以上,經夏不腐,味道不變。

食用療效

青菜富含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胡蘿蔔素以及鈣、磷、鐵、鉀、鈉、鎂、氯等礦物質。其中,鈣能促進骨骼的發育,胡蘿蔔素可促進皮膚細胞代謝。

辣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以控制心髒病及冠狀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此外,還含有較多的抗氧化物質,可預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同時,還可以使呼吸道暢通,用以治療咳嗽、感冒。

面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

制作方法

羊肉闆面的制作包括三道程序,味湯制作、面皮制作和闆面制作。

1、味湯的制作

味湯是闆面制作成敗的關鍵,也是羊肉闆面風味體現的基礎。

選上等羊油放入鍋内,加入料2中的香料,細火慢熬約30分鐘,等香料充分出味後,用漏勺撈出。鍋内繼續低油溫加熱,投入幹紅椒,使其炸出香味,待油色逐漸轉黑時,再把已經切好的3厘米見方的羊肉塊放進去,改用細火熬煮約30分鐘,最後調入精鹽、黃酒、味精、冰糖等即成味湯。味湯制好後,還要再往鍋添裡少量開水。

2、面坯的制作

用上等的面粉和冷水調成面團,并用少許的鹽和堿紮面兩次,待用。玉米澱粉用布袋裝好,把和好的面團切成約8厘米長、2厘米寬的長方形塊,然後用玉米澱粉拍打,最後放在鐵闆上并用濕布複蓋,待用。

3、闆面的制作

逐一取制好的面皮,用面杖擀壓成片,取10~12個面片放手上,在鐵闆上用力平摔,待其摔長以後丢入沸水鍋内,待水重沸後,再放入已備好的小白菜。用漏勺去将已經煮熟的面和菜撈出,然後放入黃色鐵瓷碗内,澆一份制好的味湯料即可。

上一篇:鄭州新世紀高考補習學校

下一篇:成都外國語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