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二中

天津二中

天津市第二中學
天津二中屹立在海河東畔,始建于1947年10月。[1] 2000年,天津二中在市政府的關懷下,按照全國示範校的标準,在原址重建。重建後,學校占地77畝,可容納36個教學班,擁有設施完備的15個理化生實驗室、3個語音教室和3個設備先進的計算機房并配備了千兆校園網、現代教育技術網絡教室及可随時上網的電子閱覽室。擁有可同時容納200名教師、800名學生的閱覽室和供400名學生住宿的條件優越的宿舍樓。标準的400米塑膠跑道、草皮運動場、設計新穎的體育館、遊泳館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體育活動空間。天津市第二中學設有國際部,共有40餘名外籍學生。學校與美、德、日、澳等十幾所學校建立友好關系,中外師生交流工作成績顯著。
    中文名:天津二中 外文名: 簡稱:天津二中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今日我以二中為榮,明日二中以我為榮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英文名:TianJin No.Two Middle School

學校簡介

天津二中是首批市級重點中學之一,座落在河北區昆緯路南端東側。現占地50998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設有圖書館,藏書33000餘冊。電子閱覽室1間,信息技術專用教室4間,語音室3間,物理實驗室5間,演示室1間化學實驗室5間,演示室1間,生物實驗室3間,演示室1間,16通道的閉路電視系統和設施先進的演播廳。千兆以太校園網,共120個結點,ADSL專線上網。擁有體育館、遊泳館和400米标準塑膠跑道及草皮運動場。市二中于1995年5月創辦了天慈中學,是由天津二中和天慈公司聯辦的一所民辦公助的初級中學。

市二中于2000年成立了國際部,2001年7月正式招收外籍學生。

市二中現按八軌制招生,在籍學生1014人,教職工280人。教師多為國家統一分配的大學本科生,師資力量比較雄厚,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很好。多年來為各類高等院校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天津二中曆史悠久,它的前身叫"介壽中學",始建于1947年10月,是為蔣介石作壽名義向社會捐款創辦的。校址在月緯路十中北院。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并于同年3月,奉天津市人民政府民教字第610号令,命名為天津市立第二中學。

解放後,由于大量的工農子弟要讀書、要上學,二中面臨校舍緊張,需要擴大容量。經與原四野軍用醫院協商,願将所占用的日僞時期的三笠國民學校部分讓給二中使用。沒過多久軍醫院随軍南下,将校舍全部轉交二中。1949年8月,二中從河北區月緯路遷至河北區昆緯路現址。

1951年2月,天津四中并入二中,現對四中做一下介紹。四中前身是私立覺民中學,系辛亥革命後,為收錄國民黨革命子弟設立的昭宗祠小學所擴充的。對日抗戰前,因河北省教育廳遷移保定時,将此房撥給該校,即擴充為覺民中小學部。當時收錄學生甚多?quot;七七事變"後,日本強占了該校舍,以緻停辦解散。日本投降後,此房又被國民黨第五補給區司令部占用,适有失業政客劉趾仁等與軍方多有聯系,乃以個人力量奔走活動,于1948年7月間發還該校。遂即匆匆複校,校長劉趾仁。

兩校和并後,開始設有高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1954年及1973年進行過改擴建,而至2000年二中做為首批示範高中校,将原校舍全部鏟平,建成現今規模。

曆史沿革

〈一〉

二中已有五十多年曆史了,在這半個世紀裡,走過了它的不斷興盛發展的曆程,是和共和國一起成長的新型中學。

五十多年來,二中的黨政領導認真貫徹執行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市、區教育局領導下,培養了三萬多初、高中畢業生,他們在二中園裡愉快地渡過了青少年時代,得到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和提高,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五十多年來,二中黨、團組織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骨幹力量,發揮了戰鬥堡壘和模範帶頭作用。五十年代初,學校黨組織僅有3名黨員,黨支部是與外校聯合組建的。發展到現在已有黨員69名。學校共青團組織不斷壯大,共青團員由建團初期的60人,隻占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十幾,發展至今已達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市二中的師生,在黨的教育下政治熱情高,正氣濃,思想道德素質得到不斷提高。建國初期,學校先後有200餘名學生參軍,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和後備幹部。

學校在五十多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走向了祖國各地,承擔着建設與保衛"四化"的重任。他們中有的獲取"博士""碩士"學位,特别是在黨政機關、科研部門已成為骨幹力量。為祖國的"四化"建設貢獻着自己聰明才智。真可謂市二中學生桃李滿天下,優良傳統揚四方。

市二中從1953年開始,接納歸國華僑學生來校就讀,到1965年止,先後有300餘名。這些僑生遠渡重洋,離别父母,回到祖國。在二中過着集體學習生活。他們多來自印尼、日本、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接受社會主義教育和文化科學的學習。印尼歸僑學生廖漢芬同志1953年回國,1956年高中畢業後留校工作,後任河北區政府僑務科科長,多年從事僑務工作。歸僑學生張杏霜同志,曾在糧食局工作,曾五次獲的市勞動模範稱号。

市二中建校五十多年來,湧現了許多先進模範人物。有市級勞動模範、特級教師劉骊珠同志,市級勞動模範潘大信同志,特級教師馮祈壽、董希凡同志,市人大代表陳耕同志,第一批市級優秀教師孫佩德同志。市級勞動模範劉玉嶺同志,市級優秀共産黨員吳靜同志,市級優秀青年教師趙小葵同志等等。還有許多獲得各種榮譽稱号的老師們。

〈二〉

市二中是區屬市重點中學之一,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和方法。目前有高級教師名,一批青年教師在讀研究生,他們是二中的未來和希望。二中多年來取得的經驗和成績,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從五十年代起,1955年就有中央教育行政學院學員來我校實習、指導,探索總結教育教學經驗與理論。此後蘇聯的教學經驗和規範也相繼引入我校。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我校教師治學嚴謹、執教認真,學生刻苦、嚴于自律的良好風氣。教育教學不斷提高。1953年升學率已達80%以上,并連年選送優秀畢業生去蘇聯和其它國家留學,累積達20多名。

六十年代初,二中在貫徹"中學五十條"過程中,又于1963年學習了上海育才中學的"讀、議、講、練的教改經驗。1965年二中數學組創造了"精講多練"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天津日報"曾兩次報道了劉骊珠老師的講課藝術和數學組教改經驗,在我市影響較廣。

1966年天津二中作為市中學三代表之一,參加了河北省教育會議。(天津是河北省直轄市)二中的教學質量又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1963年高考升學率全市第三名,1964年高考升學率全市第二名,1965年達到第一名。1964年教育部長何偉同志視察了我校。

在六十年代,市二中有數十名畢業生遠赴新疆、甘肅支邊,到農村、林場務農務工,走上與農工相結合的道路,為祖國的邊疆和農林建設做出了貢獻。

十年動亂時期,二中成了"重災區",許多老師受到迫害,但他們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沒有放松對學生的管理、教育。始終堅持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雙基"教學,始終保持二中的優良傳統和校風。

1975年,二中被天津市定為對外開放單位,接待了多批來自日本、美國、加拿大、歐共體等國家的友人、師生來校參觀和友好交流。

粉碎"四人幫"以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撥亂反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二中煥發了新的青春。以教學為中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三個面向""四個有"的培養目标指導學校各項工作。進入八十年代,二中從"文革"造成的影響恢複過來,又一次實現教學質量大提高大發展。特點是實現教育系列化,教學體系化和管理科學化。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人員崗位責任制都逐步建立起來,達到規範化。

這個時期,二中對教育和教學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針和要求。就是一個指導方針:搞好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教法與學法。三個目标:優德、高能、體健。四個樹立,四個防止:樹立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防止偏向,樹立面向全體學生,防止放棄,樹立全面提高質量,防止偏科,樹立教書育人,防止隻教書不育人。在教改上積極探索,總結經驗,穩步前進,發揚自己的特色。要行成兩種類型,一種要把教學基點放在培養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上,另一種則是精講多練,啟發式教學,兩種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校校風進一步發揚二中辦學嚴謹,求實認真,作風樸實的優良傳統。在全校師生員工中,形成?quot;立志、勤奮、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好風氣。從1984年開始,多次被評為市區文明單位,1987年被評為市級模範集體。

1981年和1984年,畢業生高考成績列全市前茅,高考升學率均在90%以上。

1986年整黨以後,全校師生員工團結奮鬥,力争把二中辦成有自己特色、全市一流的學校。作到六個一流,即培養目标一流,師生員工思想素質一流。

上一篇: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

下一篇:冰島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