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卻被無情惱

多情卻被無情惱

宋詞名句
出自蘇轼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是一首對現實的調侃之作。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蛱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栖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此詞中,作者通過對花褪殘紅、蕭條景象的描寫和自己的一表人才與環境的不搭配,對現狀不服氣的調侃。
  • 作品名稱:多情卻被無情惱
  • 作者:蘇轼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 作品體裁:
  • 文學體裁:宋詞
  • 蘇轼:1037-1101,文學家、書畫家。

作品

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注釋

柳綿:柳絮。

牆:欄杆

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作于惠州貶所,甚或更早。

譯文

春天将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有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不要擔心,)天涯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還是會到來的)圍牆裡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秋千,發出動聽的笑聲。圍牆外的行人聽到了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慢慢的,牆裡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賞析

以豪放派着稱的蘇轼,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麼一首傑作。“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随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隻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後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于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轼谪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雲歌此詞。朝雲歌喉将啭,卻已淚滿衣襟。

“牆裡秋千牆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于綠水之内,環以高牆,所以牆外行人隻能聽到牆内蕩秋千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着秋千。這裡用的是隐顯手法。作者隻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隐藏起來,讓讀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牆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可以說,一堵圍牆,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向往。

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隐”來激發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绮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豔,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難能可貴。

從“牆裡秋千牆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牆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牆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阕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後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阕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谪,這裡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牆裡、牆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點評

《蝶戀花·春景》,是由北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蘇轼所寫的一首詞作。其作于何時,各方莫衷一是,有蘇轼密州、黃州、定州、惠州時期等諸多說法,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歎和浮生颠沛的無可奈何。

作者簡介

蘇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蘇轼現存世的文學着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應試時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詞有《東坡樂府》。存世書迹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畫迹有《枯木怪石圖》、《潇湘竹石圖》等。

上一篇:初中生世界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