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

漢語漢字
右,讀音為yòu,為多義詞,英文中為right。中國漢字,有很多意思,如與左相對等。
  • 中文名:右
  • 拼音:yòu
  • 部首:口
  • 五筆:DKF
  • 倉颉:KR
  • 鄭碼:GDJ
  • 字級:一級(編号0217)
  • 平水韻:上聲二十五有、去聲二十六宥
  • 名稱:右
  • 筆畫:5
  • 部首筆劃:3
  • 四角号碼:40600
  • 注音字母:ㄧㄡˋ
  • 造字法:會意字、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 統一碼:基本區-53F3
  • 異體字:?

字源演變

表方位的“右”甲骨文作“又”(圖1),西周金文(圖2)始作右,從又象形表意同時兼聲。甲骨文“右”字與作“左”字正好互相對應。與“左”字一樣。早期的?(左)、又(右)二字,是像左手、右手之形。意義經過引申,又用來表示方位之左右。唯其意義代表方位,字形方位成了二字辨析的重要依據。但商周時期,偏旁部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方位排列也未有嚴格的規範,正書、反書常混着使用,《說文解字》有“右”字的初文作“又”,也有另一個“右”字。許慎對“又”的說解是:“手也。象形。”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當即今之右字。”從此可知,古人曾經以此字表示過廣義的、不限左右的“手”的意義,而且後來用作動作行為多次重複的“又”,隻是其本義的假借。因此辨析?、又二字的最主要标準是上下文的文義。

“右”字下部的“口”是西周時期出現的。這個“口”在上古文字裡,既表示人的嘴巴,也表示釜形和方形的器具,還表示建築物的一個部分。有人認為,“右”字之所以要以“又”(手)下加“口”來構形,是因為從古至今,人們絕大多數都是以右手持器物(“口”)工作勞動的,故在“又”下加“口”以表示“右”。也有人認為“口”僅僅是一個區别符号。“口”在文字的演變中,常常作為裝飾符号或區别符号,與口舌之“口”無關。“右”字就是在“又”上加一區别符号“口”來分承“又”的“左右”之“右”義和“佐佑”之“佑”義。如班簋左、右作圖A、圖B,兩個部件的方位起着區别意義的作用,而部件“口”是沒有區别意義作用的。元年師兌簋“左右”連用作圖C、圖D或圖E、圖F,“口”起區别作用。《說文》以“右”為“佐佑”之“佑”的本字,對“右”為什麼多用為“佐佑”之“佑”不易說通。“左右”與“佐佑”都是常用義,所以,又從“右”分化出“佑”,來分承佐佑義。總之“右”和“佑”都是從“又”分化出來的區别字,它們都分承了早期“又”字的部分語義,使文字表義更加清晰。

到了戰國時代,偏旁部件在區别意義上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左”、“右”二字的構成上體現為:以“工”部件為左的标志,以“口”部件為右的标志,不再靠手的方向來表義。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右yòuㄧㄡˋ

面向南時,西的一邊,與「左」相對:~手。~邊。

地理上指西方:山~。江~。

指政治思想上保守或反動的:~傾。~派。~翼。

古代稱等級高的:~族。~職。無出其~(沒有高過它的)。

崇尚,重視:「竊以~文興化,乃緻治之所先」。

古同「侑」,勸酒,勸食。

古同「佑」,幫助,偏袒。

詳細釋義

右yòu

〈動〉

(會意。從口,從又(手)。口手并用幫助别人。本義:右助。見《說文》。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佑」)

助;幫助。後多作「佑」[help]

右,手口相助也。——《說文》。字亦作佑。

右者,助也。——《易·系辭》

以左右刑罰。——《周禮•士師》。注:「左右,助也。」

王右伯輿。——《左傳•襄公十年》。注:「助也。」

保右命之。——《詩·大雅·嘉樂》

又如:右援(援助;引薦);右序(輔助;佑助);右饷(謂享受祭獻,佑助降福);右與(佑助,幫助)

尊崇;崇尚[respect]

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淮南子》。高誘注:「右,猶尊也。」

又如:右鬼(尊崇鬼神);右賢(尚賢,尊崇賢能);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

保佑。後作「祐」[blessandprotect]

祐、右實同字。今據許書,凡助為右、為佑,神助則為祐。——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保右命爾。——《詩·大雅·大明》

維天其右之。——《詩·周頌·我将》

是天反複右我漢國也。——《漢書•翟義傳》

通「侑」。勸食[urgesb.todrinkorwaiton]

一朝右之。——《詩·小雅·彤弓》

既右飨之。——《詩·周頌·我将》

以享右祭祀。——《周禮•春官·大祝》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于救切(yòu)

右,助也。從口從又。

【卷三】【又部】于救切(yòu)

右,手口相助也。從又從口。

〖注釋〗徐锴注:“言不足以左,複手助之。”徐铉注:“今俗别作佑。”

說文解字注

【卷二】【口部】

右,助也。從口又。

段注:又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今人以左右為又字,則又制左佑為左右字。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卷三】【又部】

右,助也。

段注:李焘本及《集韻》如是,今二徐本皆作手口相助也。

從又口。

段注:按,又下曰厷、曰叉、曰㕚,自臂指言之,以又下象臂、上象指也。不當早廁從口之字。口部有此字,雲:“助也,從口又”,主謂以口助手,不當入此謂手助口,宜删。

廣韻

雲久切,上有匣‖又聲之部(yòu)

右,左右也。又漢複姓,五氏。《左傳》宋樂大心為右師,其後因官為氏,漢有中郎右師譚。晉賈華為右行,因官為氏,漢有禦史中丞右行綽。何氏《姓苑》有右闾、右扈、右南等氏。

于救切,去宥匣‖又聲之部(yòu)

右,左右。又于久切。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右·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2

《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并音峟。與祐、佑通。《說文》:助也。《爾雅·釋诂》:右,導也,勴也,亮也。《書·益稷》:予欲左右有民。注:左音佐。《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詩·大雅》: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又左之對也。《書·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禮·少儀》:贊币自左,诏辭自右。注:立者尊右。

又上也。《前漢·公孫弘傳》: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注:師古曰:右亦上也。

又《循吏傳》:文翁以為右職。注:師古曰:右職,縣中高職也。

又強也。《後漢·明帝紀》:無令豪右,得固其利。

又官名。《周禮·夏官》:司右,掌郡右之政令。注:羣右,戎右,齊右,道右也。又姓。《正字通》:漢右公弼,宋右嘉祥,明右巖。又《廣韻》:漢複姓五氏:《左傳》宋樂大心為右師,其後因官為氏,漢有中郞右師譚。晉賈華為右行,因官

氏,漢有禦史中丞右行綽。何氏《姓苑》有右闾、右扈、右南等氏。

又山名,獸名。《山海經》:長右之山有獸,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

又與侑通。《周禮·春官·大祝》:以享右祭祀。注:右讀為侑。勸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并雲久切,音有。義同。○按《集韻》有上去二音,義實相通。《正韻》於上聲訓左、右手,去聲訓右、助,二音分二義,非。

又葉以周切,音由。《詩·周頌》:我将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按《唐韻正》音以。今從朱注。

又葉羽軌切,音以。《詩·衛風》: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弟葉滿彼反。《秦風》:溯徊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宋玉《笛賦》:隆崛萬丈,盤石雙起。丹水湧其左,醴泉流其右。○按《唐韻正》雲:右古音以曆引經傳子集證之,是直當讀作以,非止葉音矣。

又葉于記切,音異。《詩·小雅》:我有嘉賓,衷心喜之。鐘鼓旣設,一朝右之。喜,葉去聲。

徠又冄頭條葉演女切,音與。陸雲《陸丞相诔》:乃幹中軍,入作内輔。公侯陟降,在帝左右。

《說文》:本作?,從口從又。徐锴曰:言不足以左,複手助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