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劍

龍泉劍

中國傳統寶劍
龍泉劍,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又名龍淵劍,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國古代名劍,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幹将兩大劍師聯手所鑄。[1]相傳歐冶子和幹将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鬥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 中文名:龍泉劍
  • 外文名:Longquan Sword
  • 别名:七星龍泉、龍淵劍、七星龍淵
  • 規格:短兵/劍
  • 産 地:浙江龍泉市
  • 相關寶劍:太阿、工布、湛盧
  • 産業行會:龍泉刀劍行業協會

曆史淵源

「龍泉劍」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

《越絕書》載: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洩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

南宋‧何澹《龍泉縣志》載:「近境有劍池湖,世傳歐冶子於此鑄劍,其中一号龍淵。」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又載:楚王曰:「何謂龍淵、泰阿、工布?」風胡子對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

《晉書·張華傳》記載;「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另外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随李淵葬于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将此劍傳于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

鑄造者

鼻祖歐冶子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越國人,是龍泉寶劍的創始人。

歐冶子誕生時,正是東周列國紛争時期。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史載他為越王鑄了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阙五劍,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

1956年,浙江龍泉組織寶劍藝人,先後成立寶劍生産小組、寶劍生産合作社和龍泉寶劍廠。龍泉寶劍曾被選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和友人。上世紀80年代前,龍泉市内隻有龍泉寶劍廠獨家生産的寶劍被稱為“龍泉寶劍”。

相關典故

故事一

此劍鑄造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于一個無法知道真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

春秋時,名将伍子胥父母與其兄長因奸臣所害,伍 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隻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遊有一 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隐入蘆花蕩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

漁翁将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濤,姓名何用,隻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将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緻謝,并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洩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歎,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隻因為你是國家忠良,并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隻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見于《吳越春秋》。

故事二

西有西嶽華山,東有東華山(豐縣境内)。東華山雖然不大,但也奧妙神奇。前山裡有金磨,後山(也叫龜山)會屙元寶。山裡風景優美,變幻無窮,什麼“仙人洞”、“飛來石”、“松崖滴翠”......是遊人觀景玩樂的勝地。更有老龍泉一眼,日夜從石洞中流出潺碧水,山中古樹野花,景色如畫。

老龍泉雖然不大卻很深,有人将脖子上系了紅綢、做了記号的一群鴨子趕進老龍泉洞裡。仨月後,這些鴨子竟出現在東海裡。因此人們說華山的老龍泉直通東海裡的老龍宮,蝦兵蟹将和鎮海小龍也曾在華山的老龍泉出沒。老龍泉不是個凡地方。

少年劉邦常到這裡來遊玩。他幾次都見一白發老翁在老龍泉邊叮叮當當地打鐵,而且每次總是燒打那塊半截磚似的鐵。劉邦感到奇怪,問老翁道:“老爺爺,您為啥總是燒打這塊鐵?”老翁看了他一眼說:“刀在石上磨,鋼在火中煉,不經千百次錘煉,怎能成塊好鋼?”劉邦又問:“您要錘煉多久?”“七七四十九天。”劉邦聽了感到驚奇,又問道:“老爺爺,您煉了這塊鋼做什麼用?”老人告訴他:“要打一把劍,送給皇上。”

劉邦一聽,把嘴一撇道:“哼,您敢把殺人之物送給暴君呀?還不如送給我呢!”老翁笑道:“不是送給當今的皇上,是一位未來的真龍天子......”劉邦自幼愛武,渴望得到一把好劍,就不假思索地說:“我就是未來的真龍天子,打好就送給我吧......”老翁哈哈一笑:“你這孩子,膽子不小啊......”劉邦說:“當今的皇帝老兒也沒啥可怕的。”老翁微微點頭,說道:“嗯,打好這把寶劍,就送給你。”劉邦高興地說:“老爺爺,我謝謝您啦!您什麼時候能打好啊?”老翁與他約定了時間,并叫他獨自一人四更到、五更回,要試試他的膽量。劉邦謝過老翁回去了。

按約定時間,劉邦獨自一人摸黑翻山來到老龍泉邊,見老翁正在燈下等候。劉邦問:“寶劍做好了嗎?”老翁笑道:“你看!”說着從紅綢裡取出,抽掉劍鞘,隻見那劍刃、劍端如空中閃電,光芒四射,寒氣嗖嗖,實屬世間罕見的寶劍。

老翁将劍插入鞘内,遞給劉邦說:“相中了嗎?”劉邦喜出望外,雙手接過道:“太好了!”磕頭謝過老翁。他又看看柄,隻見上面雕着一條龍,并有“龍淵”二字。老翁說:“你試試如何?”劉邦抽出龍泉劍,舞了一通,老翁連連點頭稱贊,并交代說:“你要好好帶在身邊,将來定有大用。”說罷遞給劉邦一封書信。劉邦接過,隻見上寫着:

“斬妖避邪殺貪官,除暴安良萬民歡。有朝一日登龍位,要靠三尺龍淵劍。”

劉邦轉臉看老翁,老翁已無影無蹤了。

後來,劉邦在芒砀山斬蛇起義,就是用的這把龍淵寶劍。

(講述:孫景先 記錄:鄧貞蘭 采錄時間和地點:1980年于豐縣文化館)。

故事三

諸葛青雲所著武俠小說《武林三鳳》中,「龍泉劍」原為「白骨教」教主「陰風羽士」毛一清的佩劍,毛一清死後,由女主角「白鳳」獨孤貞轉贈于男主角「琴劍遊龍」諸葛寬。

鑄劍興衰

《越絕書》記載:楚王命令風胡子到越地尋找歐冶子,請他制造寶劍。于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隻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最後他來到了龍泉,經兩年之久,終于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這三把劍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楚王見劍大喜,賜此地為“劍池湖”。

關于此後龍泉劍的下落,《晉書·張華傳》記載;“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于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另外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随李淵葬于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将此劍傳于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

曆史沿襲

春秋戰國

制劍術以吳越地區最著。古人言:“吳粵(越)之劍,遷乎其地弗能為良,地氣使然。”龍泉産銅、鐵,以制劍名師歐冶子為始祖的龍泉寶劍乃鐵劍之魁。

秦漢

龍泉的鑄劍業專為皇室鑄造寶劍。

适用于砍劈的環柄刀逐漸代替了劍。龍泉寶劍從此淡出戰争喧嚣,承載起劍文化的内涵。

魏晉

龍泉鑄劍業受到人口驟增與文化重心南移的推動,鑄劍業比較發達,頗具一定規模。

凡制名劍,必稱“龍泉”,龍泉已成了寶劍的代名詞。

鹹平初年,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楊億在《金沙塔院記》中稱:“缙雲西鄙之邑曰龍泉,實歐冶鑄劍之地。”南宋嘉定三年(1210),何澹撰《龍泉縣志》載:“近境有劍池湖。湖,世傳歐冶子于此鑄劍,其一号龍淵,以此鄉名。”北宋時任宰相的龍泉人何執中(1044—1118),極力提倡鑄劍,龍泉古城的鑄劍業盛極一時,劍鋪林立,比比皆是,成了歐冶子時代之後的又一個鼎盛時期。

至正十七年(1358)十月,宋濂《龍淵義塾碑》稱:“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念今名。相傳其地乃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号劍溪焉。”明萬曆《橋蒼彙紀?地理》記龍泉縣“山南為秦溪,劍池湖在其陰,周圍數十畝。湖水清冽,時有瑞蓮挺出。旁有七星井,為歐冶子鑄劍之所,今為官田,井尚在,夏日飲其水,寒流侵齒骨。”今古井猶存一口,旁有歐冶子将軍廟及劍閣(閣在“文化大革命”初被毀,現已重建)。曆代劍匠因敬仰歐冶子,每年端午節皆往劍池湖(井)挑水淬劍。每鋪于當日精制劍兩把。

19世紀晚期,槍炮代替刀劍,寶劍成為武術器具、道教法器、舞台道具及觀賞工藝品。由于龍泉劍形、質兼優,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鑒賞家青睐,龍泉鑄劍業代有名匠,久傳不衰。清乾隆十三年(1748),鐵匠鄭義生于城鎮東街開設劍鋪,招徒授藝,運用中國傳統的熔化生鐵灌注熟鐵的“灌鋼”冶煉法制作刀劍。所煉刀劍不易生鏽,劍刃鋒利。清道光年間(1830年前後),龍泉廖太和劍鋪精于镂刻工藝,繼承戰國時期裝飾風格,各噪一時。清鹹豐八年(1858),太平軍駐紮龍泉旬日,需補充大量刀劍武器,劍匠鄭義生第四代孫鄭三古劍鋪,劍質上乘,應接不暇。光緒初,有周國華(乳名六兒)、周國榮(乳名五兒)、周國貴(乳名老九)拜千字号劍鋪鄭文軒(鄭三古之子)為師。滿師後,周國華單獨開設萬字号劍鋪。

2014年,武當山發現清代七星龍泉劍,劍上鑲嵌北鬥七星圖。該劍長1.26米,重約1.75公斤,劍身和劍柄都比普通寶劍長,木質大漆劍鞘,油漆鮮豔,依稀可照見人影,有龜裂紋路。雖然時隔200多年,劍身依然鋒利,錾花刻有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黃道四象,鑲嵌北鬥七星圖,銅飾錾刻道教圖案“暗八仙”。

清末民初

在這一時期,龍泉的鑄劍匠人在寶劍的質量、包裝和文化内涵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龍泉寶劍的獨特工藝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鑒賞家所青睐。

清末民國初期,縣城沿溪北岸一條街,從天妃宮(今新華電影院)至官倉巷口,劍鋪相連叮當之聲,晝夜不絕。民國19年秋,全國國術館在南京舉行國術比賽,30把龍泉劍被評為最佳劍,列為獎品,贈給武術表演優勝者。龍泉寶劍獨步東南,名聲大震,産品行銷全國。為民國時期制劍業的鼎盛期。抗日戰争開始後,滬杭等地商賈和省級機構内遷龍泉,手杖劍(時稱“司的克”)成為士紳官賈時髦的必攜品。抗戰勝利後至解放前夕,經濟蕭條,寶劍産銷大減。

曆史地位

由于龍泉劍的名氣太大,而且據說歐冶子是在河南舞鋼市(古時稱柏子國)鑄成此劍。早在漢代,它就被尊稱為“寶劍”,成為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大臣執此“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它也是王公貴族用來進貢、賞賜、饋贈的珍貴禮品,用以炫耀自己地位和權勢的标志。

現狀

歐冶子制劍之業在龍泉遞代相襲。至今,香港的“萬劍山莊”還保存着元、明清及民國初年的龍泉寶劍。在安徽巢湖及浙江永嘉等地亦發掘到清代的龍泉劍。1927年蔣伯誠任浙江省政府軍事廳廳長、浙江省邊防總司令兼杭州城防司令期間,沈廣隆劍鋪第二代傳人沈氏五兄弟贈送與其背面有北鬥七星和“龍泉沈廣隆造”等銘文的寶劍。

中國百年老字号劍鋪沈廣隆劍鋪創辦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香港“萬劍山莊”收藏的三把清代名劍,便是他們的傑作。1956年,龍泉鑄劍藝人精制一柄寶劍獻給毛澤東主席,當時沈氏家族第二代傳人沈煥文、沈煥武和沈煥周,作為主要骨幹,參與了制作。鑄劍業在沈氏一脈遞代相襲,沈新培秉承了祖上劍氣,是沈廣隆壬字号劍鋪第三代掌門人。由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季樟樹參與制作的贈送毛澤東之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張葉勝制作的“異光花紋工布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季長強制作的“八卦越王劍”,以及工藝美術師周正武制作的“百煉花紋龍泉劍”均代表着當代龍泉寶劍傳統技藝的高超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恢複龍泉寶劍這一傳統工藝品的生産和發展工作。由于龍泉寶劍名揚四海,國家将其列入國禮。

寶劍特色

特點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咨嗟歎奇絕,鑄得寶劍名龍泉。龍泉顔色如霜雪,良工咨嗟歎奇絕。琉璃玉匣吐蓮光,錯镂金環映日月。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雖複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龍泉寶劍的藝術特色。武則天看後大加稱贊,《寶劍篇》成了郭震的名作,流傳至今。

在很早以前,我國的金屬冶煉和鑄造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代出土文物資料也可以證明。1956 年,湖北省發掘楚墓時,曾發現歐冶子鑄造的兩把越王劍,雖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仍然光彩奪目,鋒利無比,毫無鏽蝕。

龍泉寶劍,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曆代鑄匠的鑽研,精益求精,在産品的質量上形成了五大特色:

堅韌鋒利

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制作藝人曾當衆演示。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将疊在一起的六個銅闆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

剛柔相濟

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碳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将一把薄型寶劍卷成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

寒光逼人

龍泉境内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制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紋飾巧緻

劍身上刻有七星标志和飛龍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劍的一項絕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隻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鏟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

龍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用當地特産的花梨木制作劍鞘及劍柄。這種花梨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飾以銀、銅,更使龍泉寶劍錦上添花。

工藝裝飾

龍泉劍從原料到成品須經煉、鍛、鏟、锉、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0多道工序。傳統的手工磨光包括粗磨、細磨、精磨(用當地特有的亮石磨光),使寶劍寒光逼人。龍泉劍選用優質鋼材,經過錘煉及熱處理後,具有彈簧鋼的特性。

龍泉劍裝飾獨特。劍身除镌刻以龍鳳、七星圖案外,有的還刻有劍主姓名以作紀念。劍鞘、劍柄以當地特産的梨木制成,紋理美觀,不翹不裂,并鑲以銀、銅镂花飾件,古樸、莊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