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酸棗

南酸棗

漆樹科南酸棗屬落葉喬木
南酸棗是漆樹科、南酸棗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樹幹挺直,複葉互生,花雜性,核果橢圓形或倒卵形,成熟時黃色,中果皮肉質漿狀,花期4月,果期8-10月。又名五眼果、五眼睛、化郎果、鼻涕果。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南酸棗為較好的速生造林樹種。樹皮和葉可提栲膠。果可生食或釀酒。果核可作活性炭原料。莖皮纖維可作繩索。樹皮和果入藥,有消炎解毒、止血止痛之效,外用治大面積水火燒燙傷。
    中文名:南酸棗 拉丁學名: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無患子目 亞目: 科:漆樹科 亞科: 族:槟榔青族 亞族: 屬:南酸棗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南酸棗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以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落葉喬木,高8-20米;樹皮灰褐色,片狀剝落,小枝粗壯,暗紫褐色,無毛,具皮孔。

奇數羽狀複葉長25-40厘米,有小葉3-6對,葉軸無毛,葉柄纖細,基部略膨大;小葉膜質至紙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12厘米,寬2-4.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多少偏斜,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幼株葉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無毛或稀葉背脈腋被毛,側脈8-10對,兩面突起,網脈細,不顯;小葉柄纖細,長2-5毫米。

雄花序長4-10厘米,被微柔毛或近無毛;苞片小;花萼外面疏被白色微柔毛或近無毛,裂片三角狀卵形或闊三角形,先端鈍圓,長約1毫米,邊緣具紫紅色腺狀睫毛,裡面被白色微柔毛;花瓣長圓形,長2.5-3毫米,無毛,具褐色脈紋,開花時外卷;雄蕊10,與花瓣近等長,花絲線形,長約1.5毫米,無毛,花藥長圓形,長約1毫米,花盤無毛;雄花無不育雌蕊;雌花單生于上部葉腋,較大;子房卵圓形,長約1.5毫米,無毛,5室,花柱長約0.5毫米。

核果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成熟時黃色,長2.5-3厘米,徑約2厘米,果核長2-2.5厘米,徑1.2-1.5厘米,頂端具5個小孔。

産地

産西藏、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生于海拔300-2000米的山坡、丘陵或溝谷林中。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島和日本。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果實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3cm,直徑1.4-2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稍有光澤,具不規則的皺褶;基部有果梗痕。果肉棕褐色。核近卵形,紅棕色或黃棕色,頂端有5個(偶有4或6個)明顯的小孔。質堅硬。種子5顆,長圓形。無臭,味酸。以個大、肉厚、色黑褐色者為佳。 

顯微鑒别 

外果皮由表皮細胞和數列厚角細胞組成,表皮細胞外壁被有角質層,細胞内含有黃棕色色素塊。中果皮寬廣,最外方的數列細胞長圓形,排列整齊,從外向内細胞形狀逐漸變大,切向延長,并呈不規則交錯排列,細胞内含多數黃棕色的顆粒狀物質,偶可見簇晶樣物質,直徑約為10-25μm;内側有壓縮的中果皮頹廢組織。

内果皮由纖維狀石細胞和少數的石細胞群組成,呈鑲嵌狀交錯排列;石細胞呈類方形、類圓形、不規則形、胞腔和紋孔明顯,胞腔中常可見黃棕色色素塊;内果皮組織中,可見細微的維管束組織,導管的直徑稍大于其周圍的纖維狀石細胞,此外尚有壓縮的頹廢組織。 

材質與應用

木材為環孔材,邊材狹,成黃褐色,不耐腐,心材成紅色,紋理直,材質輕軟,強度中等,易于加工,幹燥後不開裂。耐腐、抗蟲,可作建築、車輛、造船、家具和農機具等用材。

生長快、适應性強,為較好的速生造林樹種。樹皮和葉可提栲膠。果可生食或釀酒。果核可作活性炭原料。莖皮纖維可作繩索。樹皮和果入藥,有消炎解毒、止血止痛之效,外用治大面積水火燒燙傷。

上一篇:紫蘇

下一篇:山麻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