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

電影專業院校
北京電影學院(北電、北影,Beijing Film Academy)是一所有着電影曆史傳承和深厚電影文化積澱的高等藝術院校[1]。學校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表演藝術研究所,1951年遷址并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改為四年本科建制的北京電影學院。是亞洲規模最大、世界著名的電影專業院校,還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藝術高校,亞洲電影學術交流的中心,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中文名:北京電影學院 外文名:Beijing Film Academy 簡稱:北電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學校類别:藝術類 主管部門:北京市 碩士點:一級學科3個、專業學位2 個 博士點:一級學科3 個 校訓:尊師重道,薪火相傳 校歌:《光影之夢》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西土城路4号 院校代碼:10050 知名校友:張藝謀、陳凱歌、唐國強、張子健、楊幂、黃渤、黃曉明、張一山、王俊凱 屬性:省部共建大學(2013年)、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主要院系:文學系、導演系、攝影系、電影學系、影視技術系、表演學院、聲音學院、美術學院、動畫學院、管理學院、攝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視聽傳媒學院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黨委書記:錢軍

前身史略

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初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延安電影團攝制了《延安與八路軍》的影片後,電影團團長袁牧之奉黨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攜帶該片的全部底片赴蘇聯莫斯科進行後期制作。袁牧之在蘇聯期間考察了莫斯科全蘇國立電影學院後,受到了很大啟發,産生了中國要發展人民電影事業也需要辦一個“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初衷。随着中國人民解放戰争的迅速進展,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和積蓄幹部,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當時,人民電影事業的唯一基地,東北電影制片廠從1947年初開始,先後辦了四期電影幹部培訓班,先後培養了520餘名幹部,其中440名幹部參加了電影工作,70餘名參加了部隊及地方文化工作。這些訓練班堅持的辦學方向和教育方針為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影教育事業積累了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周楊、夏衍以及袁牧之、陳波兒等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領導人,面對舊中國遺留給電影園地的斷壁殘垣,規劃對它的改造、建設和發展時,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農兵、寫工農兵的電影專業人才。在一時還沒有條件辦起“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情況下,委派陳波兒從實際出發規劃實施。于是人民電影教育事業開始了它的初創階段。在陳波兒的領導下,謝鐵骊、巴鴻、王赓堯等經過籌劃,并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來總理同意,于1950年6月創建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并于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開始招生。n

艱苦創業

1950年9月14日,第一個大專三年制的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開學典禮。

所址設在西城區石老娘胡同4号院,後又逐漸發展了三處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号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占地面積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積有2000平方米。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中國共産黨的支部,隸屬電影局總支,為第8支部。

演員一班于1951、1952年招收了兩次插班生,畢業時共有55名學生。

1951年新學年開始,又招了演員二班、編劇班,演員二班有24名學生入學,編劇班有37名學生。

1951年5月,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簡稱電影學校)。在當時,專業教師多是來自解放區、部隊和國民黨統治區從事革命文藝工作多年藝術家。任課教師先後有:王逸、嚴恭、謝鐵骊、陳懷皚、巴鴻、李露玲、肖龍、石聯星、唐遠之、耿西、許之喬、王震之、吳天、林藝等。當時在教學方面,開始學習已經介紹到中國來的蘇聯劇作及表演理論,并編寫了《演劇教程》等專業課教材。同時聘請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别講授《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由王震之講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史東山和蔡楚生講授《電影特性》。此外,夏衍、周揚、馮雪峰、陳荒煤、于敏、俞平伯、丁玲、聶绀弩、孫家琇、艾青、老舍、盛家倫等著名文學藝術家,都來校進行專題講授。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專業教師雖不多,教學計劃也比較單一,然而講授的課程卻涵蓋了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學生接受的知識面很廣闊。這一時期,無專門教學設備,條件簡陋,練功就在四合院内磚地上,影片觀摩要到電影院去買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燒煤球爐子。學生實行供給制,條件雖艱苦,學風卻是團結、緊張、活潑、嚴肅。

1951年秋,演員一、二班、編劇班先後赴湖北漢陽參加土地改革6-8個月。之後,編劇班又深人石景山鋼鐵廠參加車間工會工作和石鋼工人共同生活了三個月。n

院系調整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以孫明經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修科、以陳河聲教授為首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電化教育專修科、以錢家駿、範敬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專修科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調來電影學校。至此,電影學校成為具有藝術系科和技術系科的綜合學校。它标志着中國電影教育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與此同時,學校遷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墳新建的校舍。新校舍占地3.3公頃,建築面積6900)平方米,其中排練廳300平方米、劇場(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實驗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邊設置的簡易操場15000平方米。

1953年改名為北京電影學校院系調整後,1952年電影學校參加了全國高校統一招生,開辦了新聞攝影專修科、洗印專修科及蘇州美專轉來的動畫專修科三個兩年制的大專班,洗印專修科除大專班外,同時招收了洗印中專班;為發展民族地區的電影放映工作,舉辦了民族地區放映師資訓練班。直到1954年,又先後舉辦了新聞攝影幹部訓練班、第一期放映師資訓練班、俄文專修班等在職幹部培訓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改名為北京電影學校。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99次政務會議上做出決定。“……電影局應積極準備條件,争取四至五年内創辦電影藝術學院,培養電影人才,首先是編劇、導演、演員……”。在電影事業管理局制定的電影事業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列有在北京電影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北京電影學院的規劃。文化部并根據政務院的決定為解決建院後的師資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學生去蘇聯和民主德國等地學習電影編劇、電影攝影、電影美術及電影工程;組織專人到蘇聯考察電影教育;同時聘請蘇聯電影教育專家來校講學培養師資。

1955年11月由蘇聯專家B·伊萬諾夫、B·卡贊斯基、A·西蒙諾夫、B·安東年柯主持授課,以培養師資為重點舉辦了導演、演員、攝影、制片四個專修班,學員都是來自各電影制片廠具有相當實踐經曆的創作和制作部門的在職幹部,學制二年。學校同時配備了一部分師資力量協助蘇聯專家工作并随班學習。

1957年蘇聯專家伊凡諾夫指導學生蘇聯專家在專修班的講授中,除了理論講授外,更重視課間影片作業的實習,學校為此在原來演出科的基礎上建立了實習辦公室,增添了影片實習設備和教學輔助力量。四個專修班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先後拍攝了《小白旗的風波》、《衆叛親離》等九個聯合作業影片片斷,演員專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劇《仇敵》和《第十二夜》。周恩來總理親臨觀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并接見蘇聯專家與學員,對專家的教學和學員的學習成績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1955年7月,北京電影學院籌建小組“關于籌建北京電影學院工作的報告”,經文化部上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于7月24日親自批示給高等教育部并由綜合教育司于8月4日正式列人計劃。

從表演藝術研究所第一個演員班到專修班這一電影教育的初建的曆史階段,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急需與發展輸送了576名名專業的畢業生。這其中,如:郦子柏、印質明、趙聯、龐學勤、李孟堯、孫羽、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于彥夫、董克娜、楊靜、于洋、張桂蘭、李文化、魏铎、沈傑、常彥、阿達等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以及汪流、餘倩、劉國典、孔祥竺、韋彰等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1956年6月1日,國務院批準北京電影學校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任命電影事業管理局局長王闌西兼院長,建院後,校址設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專業學系設置為電影導演系、電影演員系、電影攝影系和放映師範專修科。同時參加了全國統一招生。三個本科系(四年制)還要進行專業考試(含初試和複試),招收了86名學生。他們正是新中國電影隊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學生。放映師範專修科招收了29名大專科學生。三個系的課程設置分: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講座課。在共同課方面又分:政治課、文藝史論課、外語、體育課。教材、劇目、參考書目等方面雖也有中國民族藝術教育傳統的内容,但教學計劃的框架基本上采取的是蘇聯電影教育體系。n

曲折發展

1958年8月,文化部批準建立北京電影學院實驗電影制片廠。

1959年,增設了電影美術系,本科五年制。并進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決定新成立的北京電影工程學院的電聲、化工、機械三個專業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轉人電影學院,建立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電影文學系,由文化部文化學院轉來二年級15名學生學習電影編劇和電影藝術理論,于九月初開學。

1963年,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撤消後,美術系在校學生轉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美術系(美61屆)繼續學習。

56班導、演、攝聯合畢業作業《穿山巨龍》從1960年到1965年,由實驗電影制片廠組織的本科生各屆畢業班攝制的聯合畢業作業,短故事片20部、71本,紀錄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龍》、《大木匠》、《父子倆》三部短故事片、《高爐電花》、《裝卸之歌》二部紀錄片曾在中國國内發行上映。這一時期,教學對象主流是本科系各專業,但仍堅持着為電影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在職幹部。1959年曾建立過短訓部,為各電影制片廠培訓了“新聞編導”、“新聞攝影”、“錄音”、“洗印”四個專業的學員273名;這一年還舉辦了表演師資進修班,聘請蘇聯表演藝術家尼·潘可娃來校任教,1960年8月表演師資進修班結業,演出了蘇聯話劇《樂觀的悲劇》。攝影系舉辦了“電視攝影幹部短訓班”、“科教電影攝影短訓班”,導演系舉辦了“科教影片導演進修班”,工程系舉辦了“放映師範專修班”。作為教學改革的一項措施,1960年表演系試招收了一屆初中畢業生的六年一貫制的兩個教學班。

從1960年開始,學院攝影系先後接受了越南、柬埔寨、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派來的學習電影攝影的留學生,導演系也接受了阿爾及利亞的留學生。

1959年3月,北京電影學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由學院實驗電影制片廠攝制定期的新聞雜志片《北京新聞》,以反映北京市各條戰線的建設、發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兩期。與此同時,還攝制了《建設密雲水庫》及北京工業、北京農業等方面的大型紀錄片多部。《北京新聞》于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到1962年秋共發行了63期,由于電影膠片進口銳減,市委決定暫停攝制。

六十年代初期,課程設置加強了史論課的建設,增設了《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藝術概論》,制定了《學生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

1966年,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電影教育完全陷于癱瘓。1970年5月,全體教職工下放部隊農場勞動,接着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設備、影片資料、圖書移交出去,電影學院被掃地出門。這一時期,電影學校在壓力下先後招收了“工農兵學員”的大專、中專、進修班等22個專業班。

1977年,恢複了原建制北京電影學院“四人幫”被粉碎後,1977年經國務院批準又恢複了原建制北京電影學院。

文化部為迅速重建北京電影學院,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長王闌西任組長,盧夢、 鐘敬之、申伸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撥亂反正,恢複了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五個系本科的招生,文學系先以舉辦進修班主逐步恢複本科招生。舉辦表演師資進修班,各系并舉辦幹部專修班。為給民族地區 培養電影幹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内蒙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表演、攝影、美術、錄音四個專業的本科班。n

改革開放

1982年7月,羅光達、周傳基以觀察員身份赴澳大利亞參加 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絡中心)會議之後,學院先後派出考察團考察了東、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電影電視教育的現狀。

繼學院學術委員會恢複、創辦《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之後,建立了電影理論研究室,并先後組織了一系列有關電影美學、中國電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國優秀影片的創作實踐、電影與電視等專題研讨會。教師們先後在《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及報刊、雜志上發表了有影響的論文300餘篇。各專業教師先後完成的理論專著有70餘種,其中《攝影曝光控制》、《攝影鏡頭的性能與選擇》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國家一級),《元美學》、《色彩學基礎與銀幕色彩》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987年-1992年間獲國家及部級優秀教材獎共9種。

在史論課的建設方面,重建了7個國家的“電影研究”課程以及35門選修課程。

實行“學年學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兩年後根據學分成績,少數學生按大專畢業,其餘繼續學習)并在1985年級6個專業的新生班試行。

畢業生在教師指導的畢業演出中,其畢業作業《中彩》、《童年往事》、《随風而去》分别獲得國際大學生奧斯卡電影節獎和東京國際大學生電影節的特别導演獎等。

北京電影學院于1984年被吸收為CILECT的會員學校,并于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托,由學院主持召開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電影、電視培訓研讨會”,出席會議的有亞太地區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個高等影、視院校代表。

1984年,電影學院受權招收碩士研究生,并逐年擴展研究方向和擴大招生人數。此後又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研究方向為電影曆史和電影理論的碩士研究生教學班。

1989年,建立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培訓中心,

1991年5月,學院制定了《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發展規劃綱要》。

1992年,學院決定建立“金燭獎”、“北京電影學院獎”,前者為獎勵在校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和職工;後者則為表彰學院師生及曆屆校友在電影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電影作品而設立的榮譽獎,以弘揚電影教育并推進中國電影藝術的提高。獎項分大獎、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獎七項,1993年5月5日,舉行了首屆“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金燭獎”頒獎大會,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以金字镌嵌在校園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合作建立了跨校雙學位學制班。從1994年開始并擴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計劃。

1995年,與中國攝影家學會合作辦學,成立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另外北京電影學院董事會也成立了。

2007年6月,學院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在2011、2012年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推出的全球25所最佳電影院校的排名中,北京電影學院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三名。

2012年,參與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申報成功北京市2011計劃培育項目——中國電影高新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國家廣電總局簽約共建北京電影學院,根據共建協議,北京電影學院還将在通州區建設占地面積500畝的新校區,建成後可保障6000名學生在校學習,将比之前的學生培養規模增加一倍多。

愛奇藝與北京電影學院啟動戰略合作2015年,北京電影學院舉行建校65周年慶典活動;中信國安投資有限公司與北京電影學院簽署了關于聯合辦學的戰略合作協議,北京電影學院相關專業的二級學院将陸續遷址到位于河北香河的中信國安第一城。

2016年9月,懷柔校區建設項目進入實質推進階段,取得市政府《關于研究加快推進北京電影學院新校區落戶懷柔有關事宜的會議紀要》;10月取得市發改委《關于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新校區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函》,确定辦理各項開工前的相關手續;11月21日,《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政府與北京電影學院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署;12月25日在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新校區項目地塊内舉行開工儀式。

2017年1月10日,愛奇藝攜手北京電影學院,啟動“學院電影的互聯網表達”主題的戰略合作發布會。兩者在人才培育、作品及活動扶持、IP開發和項目基金合作、校企合作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共同為網絡大電影及網劇産業培養專業人才,打造精品内容。

2018年11月24日,北京電影學院在2018中國科幻大會上獲得優秀組織單位。n

相關研究

研究機構

北京電影學院是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中國兒童電影研究中心的挂牌單位。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建有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北京市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3個聯合共建機構,擁有中關村影視文化産業創新園和北京電影學院大學科技園。根據人才培養、藝術創新和電影産業發展的需要,學校還建有中國電影高新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中國電影産業發展研究院、中國動畫研究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中國電影人文社科研究院、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中國電影音樂研究院等機構。

北京市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電影文化軟實力協同創新中心、先進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中國電影高新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新媒體動畫技術。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數字影視動漫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聯合共建機構:微軟數字化卡通與動畫實驗室、動畫數字影像實驗室、國際3D協會中國分會。n

研創成果

獎勵名稱

級别

等級

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

國家級

二等獎

中國高等教育影視研究學術論文獎

國家級

二等獎

第13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省部級

二等獎

2014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委電影專業委員會電影技術論文征文

省部級

三等獎

2014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委電影專業委員會電影技術論文征文

省部級

三等獎

2014年在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八屆“學會獎”評選中,榮獲優秀論文獎

省部級

三等獎

2014年中國虛拟現實産業峰會技術創新獎

省部級

一等獎

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委電影專業委電影技術論文征文活動

廳局級

一等獎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八屆“學會獎”論文優秀獎

其它

其他獎

獎勵名稱

級别

等級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金雞獎理論評論獎

國家級

未評等級

論文獎

省部級

三等

優秀高教科研成果獎

省部級

一等

優秀論文獎

省部級

一等

論文獎

省部級

一等

優秀論文獎

廳局級

未評等級

優秀論文獎

廳局級

未評等級

學術交流

北京電影學院1984年成為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合會)的會員學校;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2002年當選為該組織亞太地區電影年會的執行主席。2008年11月,學校成功舉辦了“2008北京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大會”,來自全球48個國家的近百所成員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長及代表出席了大會。

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該校先後與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近30所電影院校建立了電影專業教育、學術研究、教師互訪與創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關系。先後聘請了38名中國國内外的電影藝術家和電影教育、電影學術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為學校客座教授及兼職教授。該校每年還聘請外籍電影藝術家和電影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交流。學院派出大量教師“走出去”,與各個國家電影院校進行學術訪問、專業交流,執行創作、教學和科研合作項目。

先後在近10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北京電影學院學生電影作品展”,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影院校學生合作拍攝紀錄片、動畫片。“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于2002年由學校教授、著名導演謝飛提倡并創辦,已連續舉辦15屆,每年都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影視院校的近千部影視作品參展,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作者光臨影展,已成為在亞洲舉辦的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學生電影節。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創立于2001年,已連續舉辦17屆,是中國青年原創動畫作品展示和學術研讨交流活動,參賽作品已從國内擴大到了國外,被稱為中國動畫短片的“奧斯卡”。該校也是首都北京對外留學生教育、教學最有影響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榮獲北京市留學生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的稱号。n

師資力量

據2016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北京電影學院有教職工527人,其中專任教師287人,包括教授59人、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15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個,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錄音系教學團隊(帶頭人:黃英俠)、攝影教學團隊(帶頭人:穆德遠)。

北京市教學名師:穆德遠、鄭洞天、周登富、陳 山。n

院系概況

系部

專業

文學系

戲劇影視文學(創意策劃)、戲劇影視文學(劇作)

導演系

戲劇影視導演

影視技術系

影視攝影與制作、影視技術

攝影學院

攝影

表演學院

表演

聲音學院

錄音藝術(電影錄音)、錄音藝術(音樂錄音)、藝術與科技

美術學院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新媒體藝術、環境設計、産品設計

管理學院

文化産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電影學(制片與市場)

電影學系

電影學(電影評論)

動畫學院

動畫、漫畫、戲劇影視文學(動漫策劃)

數字媒體學院

數字媒體藝術

視聽傳媒學院

廣播電視編導

高等職業教育學院

戲劇影視表演、影視美術(高職)

國際交流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硬件條件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實驗室是全國高校唯一獲得國際聲音權威——杜比公司資格認證的實驗室;建築面積近7000平米的攝影棚已經投入使用;具有從電影拍攝到後期制作全流程教學和科研設備。北京電影學院社會實踐橫店影視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28萬元以上。

北京電影學院的影視實驗中心一直承擔着學院教學實習任務。在電影藝術專業教育和教學中,創作實踐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特色,影視實驗中心正是這個特色的扮演者,也是這個環節的實施者。全中心劃分為四個科:影像實驗科、綜合劇場科、影音資料科和實習器材科,在四個科之下細分為視頻實驗室、演播實驗室、照相實驗室、計算機室、實驗劇場、放映中心、影音資料室、語音室、拉片室、多媒體室、攝影器材室、燈光器材室、服裝道具室13個教學實習部門。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制片廠,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産單位,能夠進行正規的商業電影生産,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n

學科建設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北京電影學院具有系統、科學的電影學科專業體系,設有3個博士和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下設藝術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制作學、表演學、管理學、動畫學和美術學等8個二級學科;與此同時,學校具有2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在電影、廣播電視、美術、戲劇、音樂、藝術設計領域招收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另外還擁有1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學科群。

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

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藝術碩士(MFA)、公共管理碩士(MPA)。

北京市高等學校學科群:藝術文化學科群。

相關人員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錢軍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胡智鋒

副校長

孫立軍、俞劍紅、扈強

黨委副書記

張健

紀委書記

支宏偉

知名校友

建校60餘年來,北京電影學院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2萬餘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其中有陳強、趙聯、龐學勤、于洋、許還山、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李文化、魏铎、沈傑、阿達、吳贻弓、丁蔭楠、胡炳榴、陳家林、韋林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王好為、黃蜀芹、廣春蘭、李前寬、顔學恕、滕文骥、郭寶昌、翟俊傑、韋廉、陳凱歌、田壯壯、吳子牛、張藝謀、黃建新、魯曉威、尤小剛、顧長衛、張黎、侯詠、趙飛、王小列、肖鋒、趙小丁、陶經、李少紅、胡玫、陳國星、霍建起、尹力、馮小甯、何群、唐國強、寇振海、宋春麗、肖雄、張鐵林、劉佳、周裡京、方舒、張豐毅、謝園、沈丹萍、王志文、張子健、張嘉譯、劉奕君、許晴、胡亞傑、蔣雯麗、徐靜蕾、黃磊、趙薇、陳坤、何琳、黃曉明、劉亦菲、張元、王小帥、賈樟柯、陸川、王全安、餘男、柳雲龍、袁立、黃渤、姚晨等一大批中國國内外電影藝術家及電影專業人士。n

知名導演

級數

導演專業

其他專業

59級

郭寶昌、黃蜀芹

60級

謝飛

美術系:李前寬

61級

鄭洞天、丁蔭楠、廣春蘭

64級

滕文骥

76級

吳天明(進修班)

78級

陳凱歌、田壯壯、李少紅、胡玫、吳子牛、張軍钊

美術系:霍建起、馮小甯、尹力、王鴻海、何群攝影系:張藝謀、顧長衛、張黎、張會軍、呂樂

82級

文學系:翟俊傑

83級

韓三平、黃建新(幹部進修班)

84級

尤小剛、孫周(幹部進修班)

85級

王小帥、婁烨、張元、胡雪楊、路學長

文學系:曹保平攝影系:趙小丁

86級

章家瑞(進修班)

87級

管虎、謝鳴曉

表演系:王全安、錢雁秋

89級

美術系:丁晟攝影系:李大為

90級

高希希(研究生)

91級

文學系:滕華濤

93級

文學系:賈樟柯

94級

烏爾善

95級

伍仕賢、程耳、陸川(研究生)

97級

美術系:郝藝

99級

攝影系:甯浩文學系:劉伽茵

01級

曲江濤(進修班)

06級

孫睿(研究生)趙薇(研究生)

10級

攝影系:傅子恩

11.12級

雷傑

上一篇:晚餐吃什麼

下一篇:瑞士國際酒店管理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