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

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歸屬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并沒有小乘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并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系。而從大乘佛教的判别來看,藏傳佛教密教與大乘佛教顯教顯然是相對的。[1]藏傳佛教的流傳地集中在中國西藏地區、蒙古、尼泊爾、不丹、印度的喜馬偕爾邦、拉達克和達蘭薩拉。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2015年12月30日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正式上線。
    中文名稱:藏傳佛教 别稱:古象雄佛法 藏語系佛教 喇嘛教 主要人物:釋迦牟尼、龍樹菩薩等 教派:甯瑪派、噶舉派、薩迦派 等

起源介紹

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衆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簡稱"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如來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曆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觞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科研課題。

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後,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緻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于當時的社會并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的“藏傳佛教”。

在藏傳佛教的教派中,不單單是甯瑪派,連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也都在運用着 “本教” 中的世間本教儀軌,包括、醫學、天文、曆算、招财、招壽、替身儀軌、煙供等等,“本教”僅僅在煙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種儀軌就超過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廣泛豐富。

我們現代藏民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民的婚喪嫁娶、天文曆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蔔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着本教的傳統。藏民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挂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本教的遺俗。

在富饒燦爛的藏族文化遺産中,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得到發展,由于本教文明産生的年代久遠,傳播地域廣闊,對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着極其深遠的重要影響。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連許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他們隻認為印度文化對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響,“所有來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偉大的價值,并且錯誤地認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東西對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沒什麼貢獻和價值“古象雄佛法”發祥地岡底斯神山。

就連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誤認為,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後等等。這種荒謬的說法被一些正統的狂熱者宣揚了數個世紀,正是由于這種狀況的長期延續,導緻了西藏真實曆史和本土文化的遺失,同時也限制了學者們對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興趣,但此狀況已經有所改變。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曆史了。那麼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久遠古老的藏民族文化,它的源頭究意在何方?”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在阿裡 “穹窿銀城” 城堡遺址,考古學者發現了120多組古代建築遺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鐵器、骨雕,昭示着這裡曾是一個繁榮和發達的聚落、這裡還發現了大片的11世班禅與雍仲本教朗依法王土葬古墓群,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喪葬習俗迥然不同,在這裡的出土的青銅雙面的本尊雕像,其風格也與現代藏傳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這一切都說明,在印度佛教傳入之前,在所謂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着一個輝煌的文明,這個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

本教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紀之前,藏地象雄地區的所有天文學家、教育學家、譯師、醫師、卦師、算命師、風水師、以及有文化的學者等等都可稱為“本波”,當時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稱為 “本教”。“本教” 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民族的文化體系、哲學思想、文明禮儀、民風民俗、民族精神和社會教育。生根活佛

“本教”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象雄大藏經》《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内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彙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丹珠爾有三百九十多部,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獻和經典的總結,相當于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習俗、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等各個方面發揮着深遠的影響。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在《雍仲昌盛法界經》中開示說:“語句多如恒河沙,但千言萬語終歸不二法。” 意思就是無論傳授多少法門,多少了義法和不了義法,從所叙内容而言隻有一個含義,那就是我們的本性,除了本性别無佛,除了本性别無法,這就是不動搖的意思。救度即是如果你學習它,了解它,就會幫你解決困惑、煩惱、自我和無明,因為它強調的是無我、無私的愛心,反對我執。“本性無我” 就是本教的最高境界。

“雍仲本教”(簡稱本教)起源于古象雄(現西藏阿裡地區)岡底斯神山一帶,是以顯、密、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着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國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萬八千年的曆史。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由于古象雄文化有着悠久燦爛的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範圍。“雍仲本教” 就是以人為 “本”,将一切有情衆生都作為普度的對象,令世人破迷開悟、斷障除惑、解今生來世之苦、獲得究竟圓滿解脫的大乘佛法。

“雍仲本教” 創造了很多個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禮儀規範、天文曆算、藏醫、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繪畫藝術等等,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藏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

發展時期

前弘期

初傳神話

天降神物,神物有:一肘量黃金寶塔、《百拜忏悔經》、《寶箧經》和六字大明心咒。28代贊普拉托托日年贊時,

松贊幹布

佛教大規模地傳入西藏應該從松贊幹布建立吐蕃王朝時開始。佛教從兩個方向傳入,漢地和印度。當時的西藏松贊幹布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并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

赤松德贊

赤松德贊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寂護和蓮華生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後,赤松德贊特地派人到印度請來12位僧人,為7位吐蕃貴族青年剃度授戒。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們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稱為“七覺士”。并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因此,佛教三寶—佛、法、僧終于齊備。此時譯經事業開始興盛。這段時期共編着了三部目錄:旁塘目錄、丹噶目錄、青浦目錄。

赤松德贊之後的3位贊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侶免于賦稅和體力勞動;王宮内設置供奉佛、法、僧“三寶”的道場,讓僧人參與國政。

赤祖德贊

赤祖德贊(又名赤熱巴堅)再次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有一個事件可以表現他對佛教的态度:當僧人講經時,赤祖德贊坐在中間,頭發編成兩辮束以長絲帶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後讓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對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贊興佛主要措施有:興建烏香多寺、制定七戶供僧的規定(規定每7戶平民負責供養1位僧人的生活)、厘定文字(西藏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統一譯例(頒布了厘定新詞術語的法令、規定譯例三條)。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譯師,以“三老”(比盧遮那、丹瑪孜芒、迦濕彌羅·阿難陀)、“三中”(涅·般若鸠摩羅、款·魯易旺波、瑪·仁欽卻)和“三少”(噶瓦·拜則、焦若·魯益堅贊、尚·意希德)。

由于松贊幹布、赤松德贊、赤祖德贊的突出貢獻,曆史上稱這三代贊普為“祖孫三王”。

朗達瑪滅佛

但在九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所謂朗達瑪滅法,曾有一段時間(842—978)佛教沉寂了。稱為“黑暗時代”。赤祖德贊的興佛措施和把王朝軍政大權交給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貴族們的不滿。貴族們謀害了赤祖德贊,擁立朗達瑪為贊普後,展開了大規模的禁佛運動。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閉,大昭寺改為屠宰場,釋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來。因為是文成公主把釋迦牟尼佛像從内地帶來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說成是魔鬼的轉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願從命而又戒殺生的僧人被強迫操起弓箭,帶着獵狗去山上打獵。佛教寺廟内的壁畫被塗抹掉後,又在上面畫僧人飲酒作樂的畫。許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釘上釘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經被燒毀或扔到水中。這次禁佛運動對佛教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以緻西藏宗教史籍把朗達瑪以後的近百年間稱為“滅法期”或“黑暗時代”。

密宗之修持者,亦隻有白衣之居士,于各自家中,或清淨山邊,修講生圓次第,所以能令密乘律儀傳統,得以不斷。其他共同佛法言之:則所有三代藏王時所翻譯一切之經續,以善于保存之故,因此大部分,尚能流傳至今。

後弘期

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複蘇。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

上路弘傳

教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欽桑波(958—1055年)、阿底峽(982—1054年)。上路弘傳指從衛藏地區傳入的佛教。對佛

仁欽桑波翻譯了17部經、33部論、108部怛特羅,建寺108座。

阿底峽寫作《菩提道燈論》,對藏傳佛教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弟子仲敦巴創立噶當派。同時他還是觀音、度母信仰的推動者。

下路弘傳

下路弘傳指有阿裡地區傳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堅贊、賽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彌譯師釋迦意希。

支派的形成

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複興,并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甯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格魯派興起後,噶當派則并入格魯派而不單獨存在。藏傳佛教的派别差異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異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張的教義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異是因不同師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據不同經典和對經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衆多派别。這是藏傳佛教的又一特點。

特點介紹

教義

藏傳佛教教義特征為:大小乘兼學,顯密雙修,見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點。傳承各異、儀軌複雜、像設繁多,是藏傳佛教有别于漢地佛教的一個顯着特點。顯宗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中以中觀為最發達。龍樹一系的論典以“正理聚六論”為中心,經過宗喀巴的倡導,中觀應成派月稱所着的《入中論》最受推崇,成為中觀論着的代表作。《現觀莊嚴論》與《入中論》兩書漢文未譯,而龍樹的《大智度論》藏文未譯,因而成為藏傳與漢傳佛學之一重要區别。西藏密教一般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無上瑜伽部的各種教授為主要修行法門。

傳承

藏傳佛教的傳承方式既有師徒傳承方式,如甯瑪派、噶舉派、噶當派;也有家族傳承方式,如薩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為基礎的家族傳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還是活佛轉世制度。“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點。曆史上,藏傳佛教的多數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勢力(包括地方實力集團或家族勢力)結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贊贊普時初見雛形,至薩迦派時正式确立,其後不斷完善,待格魯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權後而達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時廢除。

學制

藏傳佛教傳習和修證的處所分為講道院和修道院兩種,也有綜合者。較大的寺院都有規定學制。各派各寺的規定不完全相同。如格魯派哲蚌寺郭莽劄倉規定:因明五年,般若四年,中觀兩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必須循序而進。戒律學完之後統稱噶仁巴(經學士),其出路有三:1、少數申請應試格西學位,2、自由講學或閉關修持,3、入密宗學院繼續深造。

寺院

藏傳佛教的寺院規模大小不一,小者隻有數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大寺院一般由經堂、神殿、做為辯經場所的林苑、印經院,若幹活佛拉章、僧舍、執事者的辦事處、倉庫、招待施主的客房、牲圈等等組成。寺院在舊西藏往往是一個地區的宗教、文化乃至經濟、政治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要的寺院依其重要的程度分别規定為國家級、省級、縣級的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文革期間許多寺院受到嚴重的破壞, 1979年以後由政府資助和信徒群衆自願集資逐漸恢複。

文獻

藏傳佛教的文獻極為豐富。藏文《大藏經》分《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部分,其中《甘珠爾》包括顯密經律,主要為佛教的原始經典,《丹珠爾》為論藏,系釋迦牟尼弟子對佛語的闡釋和論述的譯文集成。

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六字真經或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誦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對“六字真言”的诠釋頗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幾種:

(1)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六字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于佛身,口要應于佛口,意要應于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吽”,表示“金剛部心”,祈願成就的意思,意謂必須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度衆生,最後達到成佛的願望。藏傳佛教把這六個字看作是經典的根源,主張信徒循環往複持誦思維,念念不忘,認為這樣才能積功德,功德圓滿可以解脫; 布達拉宮

(2)松贊幹布《嘛呢教言集》闡述了“六字真言”的多種修持方法和深刻含義。說“六字真言”中的六字代表度脫六道衆生,破除六種煩惱,修六般若行,獲得六種佛身,生出六種智慧等;

(3)藏傳佛教薩迦派大師索南堅贊《六字明功德頌》記載:“嗡”能消除天界生死苦,“嘛”能消除非天鬥争苦,“呢”能消除人間生老病死苦,“叭”能消除畜生役使苦,“咪”能消除餓鬼饑渴苦,“吽”能消除冷熱地獄苦。諸佛密乘咒,諸法集精英,衆生現祥瑞,灌頂六字明,諸佛心灌頂,今當與汝授,諸佛皆集會,灌頂明王咒。“嗡”施到彼岸,無悭世至尊,諸佛集法身,乞加持灌頂!“嘛”忍到彼岸,無怒世至尊,大樂受用身,乞加持灌頂!“呢”戒到彼岸,無垢世至尊,三身成化身,乞加持灌頂!“叭”定到彼岸,無亂世至尊,所知一切身,乞加持灌頂!“咪”勤到彼岸,無懈世至尊,智慈普利語,乞加持灌頂!“吽”慧到彼岸,集事世至尊,威力總攝意,乞加持灌頂!法語六字金剛聲,諸佛如來皆加持,法藏精要至無上,乞求灌頂并加持;

(4)《藏語系佛教念誦集》雲:“嗡”具五智慧,“嘛”遍一切慈,“呢”引導六衆,“叭”息一切苦,“咪”梵衆苦厄,“吽”聚諸功德。六字被加持,雪域衆有’情,願往解脫道!諸佛悉加持,最精密要藏,福利來源處,成就的根本,往生善趣階,禁閉惡趣門”;

(5)西北民族大學多識教授雲:六字大明咒象征“具足佛身,佛智的觀世音關照”;

(6)雲南社會科學院趙橹先生對“六字真言”有着自己獨特的研究,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他研究認為:廣泛流傳于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系直接由密教而來。“六字真言”原是在印度的一句禱祝詞,被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繼承下來,更為密教所吸取。作為密教的誦咒,輾轉流播,其古意漸漸為人淡忘。知其然而莫解其所以然了。“六字真言”的首尾兩字是虛詞,中間兩字是實詞。梵文原意讀為“嗡!嘛呢叭、咪,吽!”“嗡”、“吽”為虛詞,在印度古文化中具有“神聖”和“吉祥”意思。“嘛呢”漢譯“摩尼”,梵文原意為“寶珠”;“叭、咪”意為“紅蓮花”。由此,我們将“六宇真言”按梵文原意漢譯為“神聖呵!紅蓮花上的寶珠,吉祥!”。他還認為藏傳佛教文化中,不僅引進了印度密教的“六字真言”,同時也引進了密教的“紅蓮花上的寶珠”圖案,其形象很生動,往往作為佛堂的壁畫裝飾。趙橹先生還對“紅蓮花上的寶珠”圖案的造型,内容及象征意義作了獨特的研究。足見“六字真言”涵納藏傳佛教義理之精髓。

藏傳佛教徒常念六字真言,恰如内地佛

教徒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在藏區“六字真言”成為藏傳佛教使用率最高的誦咒,幾乎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念的地步。不少人在六字真言的誦頌中降生,又在六字真言的誦頌中離世。六字真言幾乎伴随着廣大信教僧俗的悠悠人生,在藏區你可到處見到六字真言的字迹,“六字真言”印于經幡,飄揚于高山峻嶺,江河湖吽和牧帳刹頂。飄揚于高空,流淌于江河,還刻于石塊摩崖,日積月累形成壯觀的高原嘛呢石刻奇景,如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内一處嘛呢石刻就有上億之多。藏傳佛教寺院的周圍,佛堂佛殿的四周都有無數個裡而裝有“六字真言”的嘛呢輪,有些藏家門道兩側排列着嘛呢經輪,小到信徒們手拿的轉經筒上刻的是六字真言,大到一間房子大小的轉經輪上刻的也是六字真言。還有的書寫在寬長的布條上,藏于經筒中。千百年來,藏族僧俗用此簡短的真言,祈求幸福,驅逐煩惱,淨化心靈。藏傳佛教徒對六字真言尊崇之深厚,信仰之虔誠,确實非同尋常。若說六字真言是藏傳佛教經典的根基,那麼六字真言也是藏傳佛教的徽章。在世人關注藏傳佛教文化研究的今天,六字真言不單純是人們祈求幸福的禱詞,而有它更富魅力的文化内涵——那就是它凝聚着千百萬僧俗群衆的心,使他們自強不息,奮勇向前。

代表寺院

桑耶寺

藏傳佛教的第一座寺院。

大昭寺

拉薩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為罕見之尊榮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

像。近600年來,衆多的佛教徒跋涉千裡,一步一個長頭地磕到這尊佛像的腳下,以表達他們對佛的極度虔誠。時至今日,每天仍有數以千計的信徒在這尊像前項禮膜拜,像前的石闆被信徒的身軀摩擦得像鏡子一樣光滑。釋迦牟尼在世時,弟子們為使他的真容傳之後世,特請工匠替他造了4尊8歲等身像和4尊12歲等身像。因有釋迦牟尼的奶母等人從旁指導,故造像與其本人酷肖。

托林寺

仁欽桑波所建。

布達拉宮

西藏最著名的喇嘛教建築布達拉宮,源于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

宮室,但建成如今的規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

格魯派主寺

甘丹寺(西藏)

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親自籌建的,可以說是格魯派的祖寺

哲蚌寺(西藏)

格魯派六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該寺也是一座名僧大德輩出之寺,五世達賴長期駐錫在此,直到受清朝皇帝冊封、布達拉宮擴建以後才搬到拉薩城内。

紮什倫布寺(西藏)

該寺是由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的著名弟子根敦珠巴(即第一世達賴喇嘛)主持興建

色拉寺(西藏)

色拉寺全稱“色拉大乘寺”,位于拉薩北郊3千米處的色拉烏孜山麓,由宗喀巴弟子降欽卻吉興建于公元1419年。

塔爾寺(青海)

塔爾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原名塔兒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紀念宗喀巴的大金塔。

拉蔔楞寺(甘肅)

拉蔔楞寺,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由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創建于1709年,後經曆代嘉木樣修建,現在已經成為甘、青、川地區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

五當召(内蒙古)

五當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東北約70公裡的五當溝内的大青山深處,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遊景區。它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抗蔔楞寺齊名,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内蒙古自治區最大藏傳佛教寺院。

查詢系統

2016年1月,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副會長珠康活佛、演覺、宗性、胡雪峰,副秘書長賽赤活佛齊聚一堂,還有很多高僧活佛從西藏自治區和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專程趕來,參加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上線發布儀式。

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提供按照宗教儀軌和曆史定制認定、經政府批準的境内活佛的信息查詢,可以查到活佛的8項信息,分别是照片、姓名、法名、法号、出生年月、教派、活佛證号和所在寺廟,照片都打上了中國佛教協會的水印,防止盜用。

上一篇:莊子逍遙遊

下一篇:張家港市沙洲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