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價值論

剩餘價值論

經濟學術語
剩餘價值理論指的是剩餘價值的生産。剩餘價值就是指資本家沒有賠償占有的在工人生産過程中創造的超出勞動價值的部分。剩餘價值規律決定着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1]
    中文名:剩餘價值論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Surplus Value 提出者:卡爾·馬克思 出處:《資本論》 應用領域:經濟學 理論貢獻: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學科奠基

生産關系

資本矛盾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為了進行好的生産,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貨币,以便購買生産資料和勞動力。資本最初總是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币,但貨币本身并不就是資本。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币與作為資本的貨币是有區别的,這表現在簡單商品流通公式和資本流通公式的區别上。簡單商品流通公式即:

W-G-W

(W代表商品,G代表貨币);資本流通公式即:G-W-G’。

流通方式

這兩個流通公式的區别是:

第一,流通形式不同。具體表現在買和賣的順序不同,即前者是為了買而賣,後者是為了賣而買;流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即前者兩級都是商品,後者兩級都是貨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貨币,後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内容不同。前者的實際内容是不同使用價值的交換;而後者的實際内容是價值增殖,因此,資本流通公式實際上是G-W-G'。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獲得所需要的使用價值;後者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更多的貨币,在G-W-G'中,G'=G+△G,即預付的貨币額加上一個增殖額,這個增殖額(△G)稱為剩餘價值(用字母m表示)。第四,流通的運動限度不同。前者在獲取使用價值時目的就達到了,流通過程就結束了,而後者的目的是獲取剩餘價值,這就決定它的運動是無止境的。

在簡單商品流通中,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币,隻是一般等價物,體現商品生産者之間的關系;而在資本流通中,作為資本的貨币則能帶來剩餘價值,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兩者的根本區别在于能否帶來剩餘價值。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資本流通方式G-W-G'最明顯地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産的目的和動機,概括了産業資本、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運動的共同本質,所以被稱為資本總公式。

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同價值規律存在着矛盾。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商品交換必須按照等價原則進行,流通中不可能産生價值增殖,但資本總公式呈現出來的卻是資本經過流通過程發生了價值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就在于說明價值增殖的産生。

物流方式

首先,剩餘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産生。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有兩種情況:一是等價交換;二是不等價交換。如果是等價交換,顯然隻是價值形式的變換;價值量是既定的,不會産生剩餘價值。如果是不等交換,買者與賣者身份是相對的,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交換雙方的價值總量在流通中并沒有增加。

其次,剩餘價值也不能離開流通而産生。因為離開流通領域,商品生産者就不能同其他商品所有者發生關系,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發生關系也就不能使價值得到實現和增殖。

剩餘價值既不能在流通中産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産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要在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的前提下說明剩餘價值的産生,就必須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中找到一種特殊商品,它具有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的能力。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

勞動力商品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任何社會的勞動力都是社會生産的基本要素,沒有勞動力就不能進行社會生産。但勞動力隻有在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才成為商品。

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具有人身自由,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支配;第二,勞動者喪失一切生産資料和基本生活來源,除了自身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隻有自己的勞動力能夠出賣。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這兩個條件,是在封建社會後期,農奴制度瓦解和手工業者分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商品價值

勞動力作為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因素。由于勞動力是特殊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又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點。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産和再生産勞動力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産和再生産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可以歸結為維持和發展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維持勞動力自身生存所必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第二,勞動者繁衍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第三,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

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勞動力價值還包含着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勞動者的物質文化生活的水平,受到勞動者所在國家的自然條件、曆史發展和文化水平的影響。同時,勞動者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會發生變化。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各種生活資料的價值不斷降低,從而使勞動力價值趨于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社會生産力和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維持勞動者和家庭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和質量也在日益提高,從而使勞動力價值趨于提高。

總之,在勞動力價值決定問題上,這兩個方面起着相反的作用,後一個方面是影響勞動力價值變化的主要因素。顯然,在一定時期,各國的勞動力價值是可以确定的。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就是勞動。勞動力商品的使用人真有與其他商品不同的特點。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在消費過程中逐漸消失,随着使用價值的消失,價值也消失或轉移到新産品中去。勞動力使用價值的消費過程就是勞動過程,勞動力的勞動過程能夠創造價值,不僅能夠創造自身的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差額就是剩餘價值。因此,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價值的源泉。

正因為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具有這樣特殊性,資本購買了勞動力商品以後,就可以實現價值增殖,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才得以解決。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解資本的本質,首先它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其次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最後它不能是靜止,而是永不停止和不斷加快速度的運動。

生産過程

增殖過程

在任何社會形态中,勞動過程都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生産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勞動過程的一切要素歸資本家所有,因此,勞動過程是資本家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的過程。它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勞動者在資本家的監督和支配下勞動。第二,勞動者的勞動産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在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資本家讓勞動者生産某種使用價值,并不是資本主義生産的根本目的。資本家的目的是生産出比他預付資本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即生産剩餘價值。所以,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不僅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同時也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價格增值

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勞動者補償勞動力自身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因此,價值形成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區别就在于: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等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這就是價值形成過程;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超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就是價值增殖過程。

資本家購買了勞動者一天的勞動力,也就獲得了一天的勞動使用權。如果把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再生産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另一部分是無償地為資本這勝産剩餘價值的時間即剩餘勞動時間,那麼,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中生産的是自身的價值,在剩餘勞動時間内生産的是剩餘價值。

可見,剩餘價值就是雇傭勞動者在剩餘勞動時間内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剩餘價值直接體現了資本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關系,資本獲得了剩餘價值,也就實現了價值增殖的目的。

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原材料等生産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産過程中不發生價值增殖。因為在生産過程中,生産資料的價值是随着它的物質形态的改變轉移到新産品中去的,它的價值隻是再現于新産品的價值之中。正是由于這部分資本的價值量不發生變化,所以把它稱為不變資本(用c表示)。

可變資本是指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勞動力在生産過程中可以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因為這部分資本在生産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即發生了價值增殖,所以把它稱為可變資本(用v表示)。

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重要意義在于:第一,進一步揭露了剩餘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說明剩餘價值不是由不變資本産生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産生的。不變資本隻是可變資本增殖的物質條件。

可變資本之所以會發生價值量的變化,是由于在生産過程中勞動力作為可變資本的存在形式發生作用,即勞動創造的全部價值超過了勞動力價值。因此,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第二,這種區分為确定資本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剩餘價值率反映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如果用m'表示剩餘價值率,其公式就是:m'=m/v

在資本主義經濟現實中,資本的本質和剩餘價值的來源,被工資這一現象掩蓋了。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勞動者為資本家勞動,資本家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和勞動者的勞動時間成正比,勞動者勞動一天,得一天工資,勞動一個月,得一個月工資。這就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好像勞動者出賣給資本家的是勞動,而不是勞動力,工資似乎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其實,在資本家同勞動者的買賣關系中,勞動者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勞動不能成為商品,也沒有價值和價格。因此,資本主義工資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把勞動和勞動力區别開來是理解工資本質的關鍵。馬克思透過資本主義工資的現象形态,科學地揭示出工資的本質,即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從而為正确認識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生産剩餘

絕對剩餘價值生産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産是生産剩餘價值的兩種方法。絕對剩餘價值生産是指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進行的剩餘價值生産。資本家之所以能采取延長工作日的方法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是因為工作日是一個可變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變動。但是,靠絕對地延長工作日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是有很大局限的。因為工作日的延長限度既取決于勞動力的生理界限,又取決于社會和道德界限。

相對剩餘價值生産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進行的剩餘價值生産。為了生産相對剩餘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的價值。

由于勞動力價值由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所構成,并且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與生産它的勞動生産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活資料生産部門的勞動生産率。生活資料生産部門的勞動生産率提高了,生活資料的價值就會降低,勞動力價值也會随之下降,再生産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便會縮短,剩餘勞動時間則相應延長,從而生産出相對剩餘價值。所以,相對剩餘價值生産是以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為條件的。

在現實的經濟過程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總是從個别企業開始的。個别企業提高勞動生産率的直接動機,并不是降低勞動力價值,而是追求超額剩餘價值。個别企業采用新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就可以縮減生産商品的個别勞動時間,使商品的個别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在銷售商品時,仍然按照社會價值出賣。個别資本家由于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産率,使自己商品的個别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而獲得的這一部分剩餘價值,就叫做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是商品的個别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企業價值

個别企業獲得超額剩餘價值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因為在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競争中,其他企業也會采用新技術,一旦新技術被普遍采用,整個部門的勞動生産率都提高了,生産某一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減少,個别企業的勞動生産率與社會其他企業勞動生産率的差距消失了,超額剩餘價值也就消失了。

這時,隻有采用更先進技術的企業,才能獲得超額剩餘價值。追求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别企業改進生産技術、提高勞動生産率的直接動機,而各個企業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競争,使勞動生産率普遍提高,單位商品價值量降低,勞動力價值也降低,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勞動時間相對延長,使所有企業都普遍獲得了相對剩餘價值。所以,相對剩餘價值生産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絕對剩餘價值生産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聯系在于:

第一,從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系來看,兩者在本質上是一緻的。不論是延長工作日,還是提高勞動生産率,結果都延長了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時間,提高了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增加了剩餘價值的生産。

第二,絕對剩餘價值生産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起點。因為任何資本主義生産,都必須把工作日絕對地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之上,否則就不能生産剩餘價值。同時,隻有以工作日分割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部分為出發點,才能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産出相對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生産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區别主要在于物質技術基礎不同,以及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曆史階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絕對剩餘價值生産是與生産技術不變,或生産技術發展緩慢相适應的;

而相對剩餘價值生産是以生産技術的不斷變革為條件的。在資本主義生産所經曆的簡單協作階段,資本隻能依靠延長勞動日進行絕對剩餘價值生産;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為相對剩餘價值生産創造了條件;機器大工業出現以後,資本主義生産的物質技術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意義越來越大。由于資本主義生産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因而隻要能達到這一目的,資本家總是盡可能地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

生産要素

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産要素在商品生産中的作用與勞動創造價值的關系

(1)、它們和具體勞動相結合,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實用價值

(2)、它們是人類勞動的載體,為抽象勞動形成價值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3)、它們自身并不能創造任何新的價值,隻有人類的抽象勞動才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

上一篇:極右翼

下一篇:共建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