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四聖

兵家四聖

對古代兵家四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
兵家四聖是對中國古代兵家的四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曆代史學家對兵家四聖各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兵家四聖的說法也不同。
    中文名:兵家四聖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所處時代:中國古代 民族種群:華夏族 主要成就:著書立傳,征戰四方 具體人物:九種說法 性 質:對中國古代的四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

相關解析

第一種說法

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膑、尉聖尉缭

第一種說法是最普遍的說法。

此兵家四聖是兵家學派對中國古代兵家的四位戰略家與軍事家“孫吳膑缭”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争研究的派别的四位傑出人士。孫吳膑缭分别是孫武、吳起、孫膑和尉缭等四人的統稱。兵家四聖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膑兵法》、《尉缭子》等。兵家四聖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此四人都是軍事家,而軍事家是指對戰争和軍隊編成、軍隊制度等軍事領域提出宏觀或客觀的思維,并有著作傳世,對當今軍事有過重要影響的個人。軍事家比名将比理論性更強一些,名将比軍事家實踐更勝一籌,有的人既是軍事家又是名将(如吳起),在排列的過程中也算軍事家。也有些名将是軍事家也提出過先進性的理論但卻未見其著作傳世、對現代影響不深,故當做名将排列之未能列入四聖。

第二種說法

兵聖孫武、謀聖鬼谷子、亞聖吳起、次聖孫膑

第二種說法是史書中記載的說法。

此兵家四聖是影響中國軍事理論較為深遠的四位傑出的戰略家和軍事家,孫武著寫《孫子兵法》使中國後世兵家皆尊孫武為先驅,鬼谷子著寫《鬼谷兵法》為後世兵家開啟文戰的先河,吳起著寫《吳子兵法》從而與孫武并稱孫吳,孫膑著寫《孫膑兵法》為後世兵法著作更添新彩,所以後世把他們尊為兵家四聖。

孫武為兵聖,意為兵家至聖,是因為他著寫的《孫子兵法》亘古絕今;鬼谷子為謀聖,是因為鬼谷子雖有《鬼谷兵法》傳世,卻從未帶兵打仗無實戰記錄,但他卻教出兩個弟子(龐涓、孫膑),皆是戰國初期的名将,因此把他排在謀聖的位置上,以表示對他的尊崇;吳起為亞聖,是因為其著寫的《吳子兵法》不亞于《孫子兵法》;孫膑為次聖,是因其兵法理論不輸于孫武吳起,因此尊他為次聖。

第三種說法

兵祖呂尚、兵聖孫武、亞聖吳起、次聖孫膑

第三種說法是第二種說法的演變,其中隻是去掉了一個鬼谷子,加上了兵祖呂尚。

此兵家四聖是對兵家的發展有深遠影響的四位戰略家和軍事家,呂尚是後世公認為兵家鼻祖,孫武則是将太公思想發揮到極緻的兵家集大成者,吳起則是将孫武的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孫膑則是繼續把自己的理論結合先輩們的思想對曆代兵家思想進行了改良。

第四種說法

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帝師王翦

第四種說法是比較有說服力。

此兵家四聖,是對有實戰記錄的四位名将的尊崇。孫武以伐楚之戰而聞名天下,吳起以輔佐“魏文侯、楚悼王”攻戰天下而聞名,白起以輔佐秦昭襄王橫掃六國而聞名,王翦以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而聞名。此四人身前,都有傲人的戰績,相比前三種說法,除孫武的戰績較少外,吳起、白起、王翦他們三人都是戰功赫赫的名将,因此後世也尊他們為兵家四聖。

第五種說法

兵祖呂尚、兵聖孫武、隐聖黃石公、謀聖張良

第五種說法是最不流行的說法。

此兵家四聖,是傳說中形成的說法。其中黃石公由于是一位不世出的隐士,而且除了著有《黃石公三略》以外,幾乎沒有留下什麼驚人的貢獻,由于他是張良的師父,所以大家都最他為隐聖。至于張良,是和鬼谷子一樣的謀聖,張良一生精于謀略,但卻不善于領兵打戰,所以被冠以謀聖之名,後世将他與韓信并稱為“謀聖兵仙”。

第六種說法

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兵仙韓信

第六種說法是第四種說法的演變,隻是把王翦去掉,換成了韓信。

此兵家四聖亦是根據實戰記錄而排列的,其中孫武戰績最少,但因其著寫了《孫子兵法》,因此被列為四聖是毫無懸念的。還有韓信輔佐劉邦建立漢朝的功績,被列為四聖也是毋庸置疑的。

第七種說法

人屠白起、兵仙韓信、戰神李靖、武聖嶽飛

第七種說法是後世學者依據實戰記錄排列的四位名将,可以說是最有說服力的。

此兵家四聖是明清時期的學者排列的,他們都是戰功赫赫的将軍,與呂尚、孫武那些一戰成名的人不同,更與鬼谷子、尉缭那些隻有理論沒有實戰記錄的人不一樣,此四人都是一生戎馬的名将,他們以浩大的戰績名列兵家四聖,那是對他們一生貢獻的肯定。

第八種說法

兵祖呂尚、兵宗司馬穰苴、兵聖孫武、亞聖吳起

第八種說法則是關乎到兵家學說的起源,可以說是依據兵家起源所列舉的四聖。

兵家學說起源于兵祖呂尚,而将其發揚光大的卻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等三人,司馬穰苴編寫《司馬穰苴書》,孫武編寫《孫子兵法》,吳起編寫《吳子兵法》,他們三人編寫的兵法使兵家正式成為一個學派的起點,故才有這第八種說法。

第九種說法

兵祖呂尚、兵尊王子成父、兵聖孫武、亞聖吳起

第九種說法來自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可以說是司馬遷對先秦兵家的總結。

司馬遷說:太公、孫、吳、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由此可知呂尚、王子成父、孫武、吳起等四人,在司馬遷眼中是兵家并列的四聖。

思想總結

以上九種說法,都是後世對他們的崇拜,而總結出來的結果。其中孫武、吳起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他們在曆代兵家眼中就是兵家的先驅者,曆代學者談論兵家必談孫吳之道,這是世人皆知的。而白起、王翦、韓信、李靖、嶽飛他們五人則是依據常勝不敗的戰績名列其中的,這也是民間團體對于那些有實戰的将領的崇拜。在他們之中,鬼谷子、尉缭他們則是兵法理論家,善于奇謀詭計,沒有實戰記錄,把他們列在其中,主要是他們對後世的影響不輸于孫吳。還有呂尚,呂尚被列在其中,主要是因為後世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權術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所以被後世尊為兵祖。至于孫膑,他是鬼谷子的弟子、孫武的後人,他的一生主要以擊殺龐涓而揚名,是奠定齊國霸業的主要将領,同時又著有《孫膑兵法》,所以被後世尊崇。司馬穰苴由于是孫武的老師,又編撰過《司馬兵法》,又是繼太公之後又一位影響極大的軍事家,故被稱為兵宗位列四聖之一。王子成父則被司馬遷稱贊為能與太公、孫、吳并列為先秦時期的四大兵法家,又因其是周朝王子,故被稱為兵尊,與太公、孫、吳并稱為四聖之一。

相關人物

兵祖呂尚

呂尚(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别号飛熊,商朝末年人,被後世尊為“武祖”、“兵祖”。

其先祖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内說。《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确:“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裡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呂尚七十二歲時歲輔佐西周王,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周武王九年,輔佐武王伐纣,呂尚以親自指揮牧野之戰,使纣兵大敗,而被後世千古傳誦。

呂尚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韬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曆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曆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由于年代久遠,先秦史籍對呂尚的記錄極少,因此至今人們對呂尚的地位仍是争論不休。

兵尊王子成父

王子成父(公元前717年-?),又稱姬成父,周桓王(姬林)第二子,原為東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古文通假稱為成父),故尊稱為“王子成父”,避“子克之亂”奔齊,齊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管仲(前724—前665)的輔助下使齊成為強國,管仲曾推薦成父為齊國大夫,後遷大司馬,成為齊桓公手下第一大将,遂定居齊國都城臨淄。西漢劉向《說苑-君道》裡記載一代賢相晏子對他評價很高。他為琅琊王氏開族始祖。

兵宗司馬穰苴

司馬穰苴,本名田穰苴(生卒不詳),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

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郁發病而死。由于年代久遠,其事迹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

唐肅宗時将田穰苴等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廟内,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将之一。

兵聖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是兵法家孫膑的先祖。一幕教王妃列隊成為古今執法嚴明的典故,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阖闾,受任為将。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60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幾近覆亡楚國。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後因伍子胥故辭官,不知其終。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其本人也被後世譽為“兵聖”。因其著作對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影響之深遠、成書年代之久遠兵聖孫武譽為“第一軍事家”當之無愧。

謀聖鬼谷子

鬼谷子(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一說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華夏族人,一說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一說是戰國時期魏國邺(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人。

周朝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常入山采藥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後人對鬼谷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老學,蘇、張(指蘇秦和張儀)、鬼谷一派,申、韓一派,楊朱一派,莊、列一派,關尹、尹文一派。”

據小說演義中描述稱他通天徹地,人不能及。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韬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卻病延年,服食異引,平地飛升。

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兵聖,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蔔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将他與老子同列,尊他為王禅師。

亞聖吳起

吳起(約公元前440—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早期投筆從戎,為将生涯中幾無敗績,能與士兵同甘共苦,更是被記進《資治通鑒》。不僅在軍事上造詣很深而且也長于法家,為楚國變法,成為戰國時期繼李悝後另一位改革家。吳起一生曆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據《吳子兵法》記載,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率兵南征北戰,為魏國奪取土地千裡。期間共與諸侯軍隊大戰76次,大勝64次,其餘不分勝負。後世把他和孫武并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計聖孫膑

孫膑(公元前?-前316年),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山東鄄城人。孫膑原名不詳,因受過膑刑故名孫膑。孫膑出生于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孫膑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膑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将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其著作《孫膑兵法》又稱《齊孫子》,《漢書·藝文志》兵家權謀論著中記載孫膑著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孫膑兵法》自《隋書·經籍志》便不見于曆代正史文獻著錄,失傳近1700年,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号漢墓出土了竹簡本的《孫膑兵法》,才使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計聖孫膑在戰國以計謀出衆而聞名。

人屠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赢姓,白氏,名起,秦武公的嫡裔。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将領、軍事家。

白起是秦國宗室,他的先祖是秦國第五任國君秦武公的嫡長子公子白,又因為其為秦武公之孫,又稱公孫氏,故白起又稱公孫起。

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曆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将,位列戰國四大名将之首。

帝師王翦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将,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贲一并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并列為戰國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将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尉聖魏缭

尉缭(生活在公元前戰國後期),魏缭生卒年不詳,戰國兵家人物。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原姓魏,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改稱尉缭。尉缭在戰國時期有兩人,其中一人為魏惠王時期的隐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時期的國尉魏缭。因同在戰國,容易混淆。尉缭在史書所提及的一般指秦始皇時的大梁人(今河南開封)魏缭。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缭》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缭》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缭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為成書于戰國時代。關于尉缭的身世,兵家都傾向于後者,在終年征發的春秋戰國時代,沒有先進的軍事理論做指導是很難鋒戰必勝,況秦能統一六國,完成這樣大的軍事戰略缺了尉缭是很難達到的。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并兼廣大,以一其制度’,曾策殺趙國武安君李牧并協助制定了郡縣制,是韓信的師傅。尉聖魏缭更是以大一統的軍事、政治思想聞名于世。他所著的《尉缭子》一書,在古代就被列入軍事學名著,受到曆代兵家推崇,與《孫子》、《吳子》、等在宋代并稱為《武經七書》。

隐聖黃石公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漢時隐士,别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隐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别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謀聖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他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争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随赤松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谥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韬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衆,稱其為“謀聖”。

兵仙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曆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并稱為漢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鬥争投奔項梁、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将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關中。

在楚漢戰争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随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于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後與相國蕭何合謀,将其騙入長樂宮中,斬于鐘室,夷其三族。

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并成為“兵家四聖”中的一個。“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内,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并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戰神李靖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将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原為隋将,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着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僅見于《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有《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還有《韬钤秘書》1卷,《韬钤總要》3卷,《衛國公手記》1卷,《兵钤新書》1卷和《弓訣》等,可惜後世都失傳了。今傳世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或稱《李衛公問對》)可能系宋人所撰,盜用李靖之名,不足為據。原著有《李衛公兵法》,原書今佚,但從散見于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禦覽·兵部》中的《衛公兵法》,猶能管中窺豹,有關李靖的治軍、行軍作戰、紮營斥候等都有所記載。

武聖嶽飛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國曆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将之一。

他于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顔兀術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複鄭州、洛陽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桧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桧、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将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嶺。追谥武穆,後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複失地。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嶽家軍”号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嶽家軍”的由衷敬畏。嶽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争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将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另輯有文集傳世。

兵家傳說

簡介

兵家是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的精華。諸子百家之一。關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認為兵家鼻祖是呂尚,有人認為兵家源自道家;有人認為兵家源自法家。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鬼谷子、孫膑、吳起、尉缭、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太公兵法》、《孫子兵法》、《鬼谷兵法》、《孫膑兵法》、《吳子》、《六韬》、《尉缭子》、《握奇經》等。兵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産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争,是兵法的關鍵。戰争是政治的繼續,關系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争戰略與策略的書本。兵家是春秋戰國“百家”中的一個重要學派,以研究作戰、用兵為其主要宗旨。《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将兵家著作分為四類:兵權謀類側重于軍事思想、戰略策略;兵形勢類專論用兵之形勢;兵陰陽類以陰陽五行論兵,且雜以鬼神助戰之說;兵技巧類以兵器和技巧為主要内容。

兵家主要代表有孫武、吳起、孫膑、尉缭等。他們的著作留傳下來的有:《孫子兵法》、《吳起》、《孫膑兵法》、《尉缭子》等。這些著作均是當時戰争和治兵經驗的總結,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戰術原則,包含有豐富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戰的哲理。

背景

春秋戰國之際,分封制度的解體,導緻了上層貴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層庶民地位的上升。于是,在貴族和庶人之間興起了一個士階層,士的人數迅速增加,他們的社會作用也日益重要。随着貴族階級的衰落,官學或私家傳授出現了危機,于是民間聚衆講學之風應運而起,文化知識也由貴族轉移到士的手裡。

戰國時期,講學成為時尚,士階層迅速擴大。士由于掌握了文化知識,而為統治者所重視,一時“禮賢下士”之風大盛。統治者招徕并敬重賢士,以謀富國強兵。各國有權勢的大臣也多養士為食客,這些食客或為主人出謀劃策,奔走遊說;或代主人著書立說,如信陵君之編《魏公子兵法》,呂不韋之編《呂氏春秋》等。士的地位空前提高,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發展。當時諸子并起,代表不同階級、集團的利益,他們議論時政,闡述哲理,形成了“百家争鳴”的盛況。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不斷暴發戰争,從事軍事的智謀有識之士,總結軍事方面的經驗教訓,研究制勝的規律,這一類學者,古稱之為兵家。凡論述軍事的兵家著作,稱為兵書。《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兵家》謂:“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凡。大約兵陰陽家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于後。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後人所能解。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家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家矣。”

上一篇:生态健康

下一篇:門面擔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