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

漢語漢字
允: yǔn ㄩㄣˇ。《說文解字》:“允,信也。從兒、㠯聲。”   。(徐锴曰:“兒,仁人也。故為信。 ”又《爾雅·釋诂》:“允,信也。”疏:“謂誠實不欺也。   ”)“意巳實”為“㠯”之範式。兒、㠯兩範式疊加。小兒開始懂事是允之範式。
  • 中文名:允
  • 拼音:yǔn
  • 部首:兒
  • 五筆:CQB
  • 倉颉:IHU
  • 鄭碼:ZSRD
  • 筆順:5435
  • 筆畫:4
  • 部首筆劃:2
  • 四角号碼:23212
  • UniCode:U 5141
  • 注音:ㄩㄣˇ
  • 統一碼:5141

字源演變

統一規範簡化為“允”。

詳細釋義

允: yǔn ㄩㄣˇ。《說文解字》:“允,信也。從兒、㠯聲。” 。小兒開始懂事是允之範式。

1、本義:信,實。如:《詩·商頌·長發》:“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尚書·虞書·堯典》:“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又如:允元(信任仁厚之人)、允直(誠實正真)、允忠(忠信)。

2、衍義:引申指“公平、得當”。如:《論語·堯曰》:“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祖父經,為郡縣獄吏,案法平允,務存寬恕。”。又如:持論公允、賞罰允當、允正(允當平正)、允切(切當)、允衷(恰當)、允情(合乎情理)、允帖(妥貼,妥當)。

3、衍義:用作動詞,引申指“答應、許可”。如:《明史·毛澄傳》:“抗疏引疾至五六上,帝辄慰留不允。”。《儒林外史》:“你吃我這杯酒,應允我的話,我才起來。”。又如:允帖(舊時男家向女家求婚,女家表示同意的帖子)、允從(允諾,依從)、允諾、允許、應允。

4、衍義:引申指“符合”。如:允合(符合)、允符(符合)、允值(相符,相當)。

5、衍義:引申指“使人信服;受人敬重”。如:允孚(得人心,使人信服)、允賴(信賴,依靠)。

6、衍義:引申指“用,使用”。如:《尚書·虞書·堯典》:“允厘百工,庶績鹹熙。”。

7、衍義:佞人多佯裝誠信,故又引申指“讒佞”。如:《尚書·周書·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

8、衍義:又用作副詞。表示“誠然、果真”。如:《詩經·大雅췷·公劉》:“度其夕陽,豳居允荒。”。又如:允襲(确實相合)、允臧(确實好;完善)、允迪(認真履踐或遵循)。

9、衍義:用作助詞。用于句首作為發語詞,無義。如:《毛詩·周頌·清廟之什》:“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後。”。《史記·周本紀》:“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10、衍義:通“駿”。指“長、長久”。如:《尚書·周書·酒诰》:“爾乃自介用逸,茲乃允惟王正事之臣。”。

11、衍義:用作姓

常見詞組

允承 、允當 、欣然允諾、允諾、允許、允準。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㽙《唐韻》餘準切《集韻》《韻會》庾準切,?音尹。《說文》允,信也。從㠯人。《徐曰》兒,仁人也,故為信。

又《爾雅·釋诂》允,信也。《疏》謂誠實不欺也。按《方言》雲:徐魯之閑曰允。《書·君奭》公曰:告汝朕允。

又《玉篇》允,當也。

又《增韻》肯也。

又通作盾。中盾,官名。《前漢·班固叙傳》數遣中盾,請問近臣。《注》師古曰:盾讀曰允。

又《正韻》羽敏切,音隕。義同。

又徠臫《頭樤集韻》餘專切,音鉛。《前漢·地理志》金城郡允吾。《注》應劭曰:允吾,音鈆牙。

方言集彙

(1)粵語:wan5。

(2)客家話:[梅州腔]jun1 jun3、[陸豐腔]jun3、[客語拼音字彙]ngiun1 yun1、[東莞腔]jiun1、[客英字典]jun3、[寶安腔]jun1、[沙頭角腔]jun1 、[海陸豐腔]run1、[台灣四縣腔]jun1。

(3)贛語:yün3

英語:allow,permit,fair,just

上一篇:

下一篇: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