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動物

保護動物

被人類保護的瀕危物種
由于人類的破壞,與栖息地的喪失等因素,地球上瀕臨滅絕生物的比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在工業社會以前,鳥類平均每300年滅絕一種,獸類平均每8000年滅絕一種;但是自從工業社會以來,地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出自然滅絕率的1000倍。全世界1/8的植物,1/4的哺乳動物,1/9的鳥類,1/5的爬行動物,1/4兩栖動物,1/3魚類,都瀕臨滅絕。
    中文名:保護動物 外文名:To protect animals 别名: 滅絕原因:人類活動的加劇 保護一級動物:人類迫在眉睫的大事

滅絕原因

一切自然物種及其群落都與所在地域的環境條件相适應,隻要條件不變,就能長期生存,即使發生擴散或縮減,其曆程也是緩慢和漸變的。人類活動的加劇,卻打破了這千古不變的平衡,導緻物種滅絕。

過度貪婪

老虎是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已接近滅絕。世界上隻有大約6600餘頭,而巴裡虎,爪哇虎,裡海虎已在30年代逐漸滅絕。盡管各國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捕殺老虎,但還是有一些酷愛金錢的人常将它們當作搖錢樹,這連政府都無法約束,法律都無法制服。

2015年2月3日,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發表一篇題為《恐怖組織促使中非暴力偷獵大象增多》的報道稱:在中非各地,偷獵大象案件處于上升勢頭。一些極端主義團夥甚至從直升機上向這些動物射擊,然後使用電鋸鋸掉它們寶貴的長牙。

環境喪失

人類能在短期内把山頭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減少50%,這種毀滅性的幹預導緻的環境突變,導緻許多物種失去相依為命、賴以為生的家——環境,淪落到滅絕的境地,而且這種事态仍在持續着。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67%的物種遭受環境喪失、退化與破碎的威脅。

世界上61個熱帶國家中,已有49個國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環境,森林被砍伐、濕地被排幹、草原被翻墾、珊瑚礁遭毀壞……亞洲尤為嚴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裡蘭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複存在。俗話說:樹倒猢狲散,如果森林沒有了,林栖的猴子與許多動物當然無“家”可歸,“生态”一詞原本就是來源于希臘文ECO即“家”、“住所”之意。

滅絕物種中,遷徙能力差的兩栖爬行類及無處遷徙的島嶼種類更為明顯,馬達加斯加上的物種有85%為特有種,狐猴類就有60多種,1500年前人類登島後,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類動物僅剩下28種(包括神秘的、體小如指的指猴)。大陸生境的片斷化、島嶼化是近百年來日趨嚴重的事件,這不僅限制了動物的擴散、采食、繁殖,還增加了對生存的威脅,當某動物從甲地向乙地遷移時,被發現、被消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國計劃為大熊貓建的綠色走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

過度開發

許多野生動物因被作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藥”的開發和利用的對象而遭滅頂之災。象牙、犀角、虎皮、熊膽、鳥羽毛、海龜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絨毛……但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動物的肉,為人類的商品,大肆捕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鲸,就是為了食用鲸油和生産寵物食品;慘忍地捕殺,這種已進化4億年之久的軟骨魚類被割鳍後抛棄,隻是為品嘗魚翅這道美食。人類正在為了滿足自己的時尚、炫耀、取樂、口腹之欲,而去剝奪野生動物的生命。對野生物種的商業性獲取,往往結果是“商業性滅絕”。

盲目引種

人類盲目引種對瀕危、稀有脊椎動物的威脅程度達19%,對島嶼物種則是緻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亞人進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豬,使該地半數的鳥類(44種)滅絕了。1778年,歐洲人又帶來了貓、馬、牛、山羊,新種類的鼠及鳥病,加上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又使17種本地特有鳥滅絕了。人們引進貓鼬是為了對付以前錯誤引入的鼠類,不料,卻将島上不會飛的秧雞吃絕了。

環境污染

1962年,美國的雷切爾·卡遜着的《寂靜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對農藥危害性的關注。人類為了經濟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質的行為不勝枚舉。

科學家發現,對環境質量高度敏感的兩栖爬行動物正大範圍的消逝。溫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強化,栖息地的分割、化學物質橫溢,已使蟬噪蛙鳴成為兒時的記憶。與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對物種的影響是微妙的、積累的、慢性的緻生物于死地的“軟刀子”,危害程度與生物環境喪失不相上下。

以上原因使許多動物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

如何保護動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護瀕危動物是一項耗資巨大而又十分艱巨的工作,需要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和輿論的綜合手段來完成。具體到有關措施和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自然保護區。

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護其栖息地,而保護栖息地的主要途徑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可以保護瀕危動物及其栖息地,而且還可以使其他種類的野生動植物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牛、馬鹿、金絲猴、大鸨等的數量,已有明顯增加。

二、開展馴養繁殖。

馴養繁殖,是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瀕危動物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發展人工繁殖種群,既可防止或延緩有關物種的滅絕,又可滿足人民的生産生活需要,減少對野生種群的獵捕壓力,還可為實施再引進工程提供種源,重建或壯大有關物種的野生種群。改革開放以前,動物園系統是我國馴養繁殖瀕危動物的主體,但其目的主要在于展覽。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和地方建立了不少瀕危動物繁育、救護中心,專門從事瀕危動物的馴養繁殖和救護工作。

三、實施再引進工程,發展和壯大野生種群。

再引進工程是保護、壯大極度瀕危動物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所謂的再引進,就是在某個物種曾經分布但現已滅絕的地區,再引入該物種的活體用于建立新的種群;或者是向某物種現存的極小的野生種群補充新的活體,以充實該野生種群并促進其發展壯大,後者又稱再充實。我國已成功地實施拯救麋鹿的再引進工程,正在着手實施野馬、賽加羚羊的再引進工程。另外,我國正在計劃實施的華南虎拯救工程、以及正在研究開展的野生揚子鳄保護管理工程,均屬于再充實類型的再引進。從某種角度講,在原産地放生被沒收的物種,如獵隼、緬甸陸龜、穿山甲、蟒蛇、猕猴等,也屬于野生種群再充實活動。

四、開展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

開展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瀕危動物的必要步驟。通過資源監測,可以了解瀕危動物野生種群數量的消長和分布區的變遷,為國家制定有關保護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現在,有關部門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全國性的資源監測體系。開展瀕危動物的生物學研究,有利于了解瀕危動物的緻危因素,研究解決瀕危動物的救護問題。

五、提高法律保護地位。

随着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瀕危動物的市場需求将不斷擴大,保護管理的難度也會不斷加大,必須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規範瀕危動物保護管理和經營利用行為。對于那些目前尚未瀕危但開發利用強度很高的一般保護動物,需要将其列為重點保護動物,限制對其野外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對于那些市場需求較大、經濟價值較高的瀕危動物,需要适當地提高其保護級别,禁止或限制開發利用野外資源,鼓勵開展馴養繁殖活動;對于瀕危程度較高的種類,需要國家和社會扶持開展馴養繁殖活動,禁止對野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将有關經營利用活動僅限于人工繁殖的後代。

六、開展國際合作。

瀕危動物是全世界的共同财産,其保護管理更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瀕危動物保護管理資金嚴重不足,技術、設備和保護管理方法還很落後,需要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需要向有關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在一定範圍内,離開了國際合作,有些保護管理和科研工作就難以開展,有些種類的瀕危動物就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

上一篇:令箭荷花

下一篇:魯山森林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