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漢語漢字
何(拼音:hé、hē、hè),漢語常用字(一級字),最早出自甲骨文,本義是擔負的意思,後多作為疑問代詞,表示什麼、為什麼等義。
  • 中文名:何
  • 拼音:hé、hē、hè
  • 繁體:
  • 部首:亻
  • 字碼:
  • 五筆:WSKG
  • 倉颉:
  • 鄭碼:
  • 筆順:3212512
  • 字級:一級字(0771)
  • 平水韻:五歌平聲
  • 注音字母:ㄏㄜˊ、ㄏㄜ、ㄏㄜˋ
  • 總筆畫:7
  • 異體字:荷
  • 統一碼:基本區 U+4F55
  • 結構: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初文(字形1、2、3)是會意字。像人用肩擔物之形,為擔荷之荷的本字。西周在人身與所荷物之間增入“口”繁化。戰國時,人形簡化掉所增頭,與所荷之物割裂,形體分離成“亻”“可”兩部分,小篆、隸、楷承之。假作疑問代詞“何”用字,使用頻率高,遂借“荷”表示本義,以“何”專表假借義。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何hé(ㄏㄜˊ)

⒈疑問代詞(a.什麼,如“何人?”b.為什麼,如“何必如此?”c.哪樣,怎樣,如“何不?”“何如?”d.哪裡,如“何往?”e.發表反問,如“何樂而不為?”)。

⒉副詞,多麼:何其壯哉!

⒊姓。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例句

代詞

什麼

何節奄忽,蹄足灑血?——《文選·宋玉·高唐賦》。注:何,問辭也。

何調翰之喬桀?——《文選·潘嶽·射雉賦》。注:何,疑問之辭也。

何以自繪。——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何異斷斯織。——《後漢書·列女傳》

怎麼樣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

如土石何。

問女何所思。——《樂府詩集·木蘭詩》

得錢何所營。——唐·白居易《賣炭翁》

何苦而不平。——《列子·湯問》

何不以鋸中。——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何憂令名不彰。——《世說新語·自新》

羌笛何須怨楊柳。——唐·王之渙《涼州詞》詩

哪裡,什麼地方

笑問客從何處來。——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何處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萬章下》

不知何氏之女。——《後漢書·列女傳》

哪樣,哪點

何有于我哉?——《論語》

動詞

問,盤問,诘問

陳列兵而誰何。——《史記·秦皇紀》

副詞

豈;怎

甚;多麼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唐·李白《古風》

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門行》

名詞

姓(何氏姓源)除外族改姓外,主要出自“姬”姓,“韓氏”所分

語氣詞

句中語氣詞,相當于“啊”

隐隐何甸甸。——《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動詞

通“诃(呵)”。譴責;呵斥

何,與诃通。——《正字通》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書》

良将精弩寄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史記·秦始皇本紀》

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自冠氂纓。——《漢書·賈誼傳》

動詞

負荷

何校滅耳,兇。——《易·噬嗑》

何天之衢。——《易·大畜》

殷受命鹹宜,百祿是何。——《詩·商頌·玄鳥》

何天之休,不競不絿。——《詩·商傾·長發》

用此五子者何功。——《管子·小匡》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人部】胡歌切

儋也。從人可聲。

說文解字注

儋也

何俗作荷。猶佗之俗作駝。儋之俗作擔也。商頌。百祿是何。何天之休。何天之龍。傳曰。何、任也。箋雲。謂擔負。周易。何天之衢。虞翻曰。何、當也。何校滅耳。王肅雲。何、荷擔也。又詩。何戈與祋。何蓑何笠。傳皆雲。揭也。揭者、舉也。戈祋手舉之。蓑笠身舉之。皆擔義之引伸也。凡經曲作荷者皆後人所竄改。

一曰誰也

誰何孰三字皆問䛐。

從人

徠垍可聲頭筿。今音擔何則胡可切。馀義胡歌切。古音平上不甚分也。十七部。按今義何者、辭也。問也。今義行而古義廢矣。亦借為呵。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

《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并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诘詞也。《書·臯陶谟》: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

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軰利兵而誰何。

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

又《前漢·袁盎傳》:南方䰞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注:無何,言更無馀事也。

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為突何。

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

又國名。唐·魏征《隋書》:西域有何國。

又姓。

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

又《集韻》《正韻》并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易·噬嗑》:何校滅耳。《詩·曹風》:何戈與祋。《小雅》何簑何笠。《商頌》,何天之休。

上一篇:自重

下一篇:原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