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涼

人走茶涼

漢語成語
人走茶涼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én zǒu chá liáng,比喻世态炎涼,人情淡漠。出自京劇《沙家浜》。[1]
    中文名:人走茶涼 外文名:No sooner has the person gone away than the tea cools down 出 處:《明代嫖經》與《青樓韻語》

釋義

一杯茶,人走開了,自然慢慢地就涼了,冷了。

寓意

人走茶涼,這句話單從字意上說,就是倒了一杯招待客人的熱茶,客人走了,沒有喝的這杯熱茶時間久了也自然的涼了。

寓意為當你離開原來地方,你在那個地方的關系也就随即淡化了。比喻世态炎涼,人情淡漠。

出處

京劇《沙家浜》:“時過滄桑,人走茶涼,望月思鄉已是昨日過往;物是人非,唯有淚千行。”

相關争論

正常現象

依我看來,“人走茶涼”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何以見得?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有一個妙喻,原話已不準了,大意是說:友誼好比一壺開水,一旦離開爐子就逐漸涼下來了。朋友尚且如此,何況是一般的工作關系?在位時朝夕相處,自然交往頻繁,離崗後相見日稀,沒有那麼多要事向你請示、商量,“茶”的降溫便成為一種必然。如果哪位領導幹部退下以後,依舊賓客盈門,酬酢不絕,倒有點反常了,對本人而言,也未必是件輕松愉快的事。

辯證地看

“茶”涼不涼,完全是自然現象。有些人之所以對“人走茶涼”深惡痛絕,主要是将“人走茶涼”與“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之間畫上等号。但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尤其是黨員與黨員、幹部與幹部之間,我們提倡的是正常、純潔、健康的交往,反對的是庸俗的人際交往觀念。從這個角度來說,“茶”涼不涼又有什麼關系呢?“茶”涼不涼也跟人“走”不“走”又有什麼必然聯系呢?現在有個别領導幹部,雖然退休離開了工作崗位,仍然好擺老資格,或“拉大旗作虎皮”,或利用自己工作時的關系網為個人謀取私利,一旦其非分之舉和無理要求被所拒絕,便惱羞成怒,動辄指責其他人“不講感情”、“忘恩負義”,感慨“人走茶涼”。這樣看來,“茶”還是涼點好。

“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心中永遠有一杆秤。優秀的黨員幹部赢得群衆擁護和愛戴,靠的不是“在位”的小恩小惠和積累的威勢,隻有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會在群衆心中具備永恒的生命力。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為新中國抛頭顱、灑熱血,雖然離開我們多年了,但他們的名字同永駐我們心中。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沈浩等新時代的楷模,将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人民群衆永遠不會忘記他們。2009年冬,積勞成疾的優秀黨員幹部高發明同志逝世時,濱州市數千名幹部群衆灑淚為他送行,這還能說“人走茶涼”?而對那些對個人名利斤斤計較的人,盡管在位時大家對他畢恭畢敬,但一旦離職人心這杯茶不涼才怪。

大力倡導

倡導“人走茶涼”的名人,不光是吳官正同志,至少筆者就聽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也說過同樣的話。那是在1998年,範敬宜剛剛從總編輯職位上退下之後。他不光口說,而且公開着文“專論”。那文章是這樣開頭的:“一直想就‘人走茶涼’之說發點議論,但心存顧慮,因為那時還在‘台上’,怕遭‘站着說話不腰疼’之譏。現在角色轉換,到了‘台下’,似乎可以‘叟言無忌’了”。随後,範叟痛痛快快地“發”了一通“人走茶必涼”的議論,并以自作打油詩結尾:“人走自然茶就涼,不涼反而不正常,隻要留得真情在,縱然成冰又何妨?”雖然吳官正同志有關“人走茶涼”的議論是最近才公開發表的,但實際是講于1997年底,與範敬宜同志“發點議論”的時間差不多。時間重疊,多半隻是巧合;而二位的“高見”,卻是理念的相通與相“和”。這也反映了領導層對官場弊端一種難得的清醒共識。

有人認為,倡導“人走茶涼”,體現了一種清醒、一種智慧、一種胸懷、一種品德。筆者同意這種評價,因為對“人走茶涼”的态度,的确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權力觀端正,時時牢記公仆的身份、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并堅持努力實踐,就會欣然面對“人走茶涼”;隻有利欲熏心、視權位為私器的官員,才會挖空心思力保“人走茶熱”,以便當事方或貪權戀棧、濫發“餘威”,或繼續攀附、交換利益。

上一篇:出淤泥而不染

下一篇:人之常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