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

國家發展戰略
2015年03月23日,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審議研究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1]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内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這意味着,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推動實施這一戰略的總體方針已經明确。
    中文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 外文名: 别名: 審議通過:中共中央政治局 通過時間:2015年4月30日 編寫機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

何為先導

京津冀協同發展,涉及複雜的要素資源整合、消除行政壁壘、統籌社會事業發展等多個層面,既包括産業、項目等“硬件”性質的通關一體化,也包括區域行政管理方式、公共服務等“軟件”性質的通關一體化。這兩個一體化,決定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度。

北京需要将低效益的經濟部門和低輻射的公共事業部門轉移出去,但這個轉移過程不是簡化的“甩包袱”和“接包袱”,而是旨在通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區域内的經濟發展空間,培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共生極。如果不能清晰劃分區域内三地的經濟職能,而是争搶相對高效益、高附加值、能獲得高投入的項目,那麼産業的轉移對接就可能出現梗阻甚至無序現象,區域内的産業轉移和承接就無法形成平衡的、有利于内涵集約發展的新經濟格局。因此,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求區域内各經濟重心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互補型财政機制,建立利于整體利益增長的決策溝通和配合機制。

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率先突破的交通、生态環保命題同樣如此。交通一體化,包含了若幹重大投資項目,這些投資對提振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至關重要,但其目标不能僅僅定在這一層面,還需要結合區域的總體發展規劃加以考量,投資需要配合區域内的人口、産業分布特征,避免盲目投資、重複投資、過度投資,延長投資的邊際效應期。生态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已有共識,但在落後地區仍面臨先要經濟增長還是先要環境保護的選擇,既要讓落後地區獲得與發達地區合拍的經濟發展節奏,又要讓區域内生态環境保護獲得長期穩定的行政、經濟、民心資源支持,需要更高水平的協調。

這種協調光靠行政力量無法實現。行政力量能夠協調的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總體方向、總體資源分配比例,而具體到每一個子項目,哪一個企業的搬遷、哪一類群體的轉移能實現要素配置優化,還需要尊重市場的配置作用和法治的保障作用。

統籌行政指令、市場意願和法律意志,是協調京津冀區域要素資源整合、跨區劃治理的先決條件。行政意願和市場意願的協調,提供的是科學規劃、有序實施的方法,法律意志提供的是基本保證。就此而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命題,不光是關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命題,更是關于治理機制改進的命題。治理機制的改進,起着遠比項目落實更關鍵的先導作用。

相關解讀

疏解功能

疏解非首都功能應發揮市場作用

會議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什麼是北京的核心功能,2014年2月,習近平考察北京時曾對北京的核心功能明确定位:要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什麼是非首都功能,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楊開忠認為,非首都功能主要有兩大類,首先,從經濟角度考慮,一些相對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輻射的經濟部門;其次,區位由非市場因素決定的公共部門。而疏解去向,除了河北、天津等周邊區域,還包括從市區疏解至郊區。

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應當在發揮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着力調整政府機構自身或政府舉辦之公共事業的區位。為此,他建議,應考慮在北京市區外圍規劃建設國家科技城和國家行政新城。

除了公共部門,楊開忠說,經濟功能疏解的重點包括,區域流通網絡樞紐功能,培育天津、石家莊、唐山區域性樞紐機場,疏解首都航空運輸壓力;将大紅門、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等區域性商品批發交易市場遷往市中心50公裡以外地區。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問題上各地有過不同意見,地方各自都想争取更高的地位,而最終中央拍闆決定,還是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核心,而從此次會議的表态看,的确如此。

按照程序,規劃在中央政治局通過後,可能還會有些修改,最終将由國務院公布,按照程序可能半個月左右後會公布。

修複地區病

可持續、具有活力将是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方向。與過去重點關注經濟發展不同,京津冀區域布局更關注包括軟實力在内的多方面布局。

在協同發展的工作重點中,包括改善空氣質量在内的環保成為布局的重中之重。“生态環境的改善不僅是居住環境的改善,更是對産業布局和能源結構的重塑。”

大型産業和能源布局調研已經陸續展開。2014年由中科院原院長、兩院院士路甬祥牽頭的國家級調研組完成一項報告,提議國家在河北張家口市張北縣一帶建立新能源“特區”。報告提出,計劃未來10~15年内,建成京津冀地區最大的風電、光伏及光熱項目集群,暨國家級新能源前沿技術示範基地,預計投資規模達萬億元以上。

去2014開始,以交通一體化和産業承接轉移為主的一系列政策和項目已經陸續推出。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市協同辦副主任表示,京津冀未來要打造以城際鐵路為主骨架的交通格局,實現“一小時交通圈”的目标。

京津冀協同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北京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人口過多等“大城市病”。所以,綱要的制定,為北京可持續發展開出了藥方。

調控人口

北京多次表态嚴控人口規模

會議指出,要嚴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結合調控北京市人口規模。

北京究竟能承載多少人口,至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最好不要超過2300萬。具體如何測算,主要依據水資源量、單位GDP耗水和當時的生活水平。

在水資源和生活水平一定的情況下,水資源利用效率越高,可承載的人口就越多。由于三個因素是變化的,所以可承載的人口也是動态的。2020年以後,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水量加大,可能可承載的人口就少了。

2015年3月,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2014年全市人口發展形勢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為818.7萬人。

此前,北京市官方曾多次表态,将以最大決心和更大力度控制人口規模,提出明确人口調控目标,落實各區縣人口調控的責任等。要通過嚴格控制中心城大型公建項目,嚴格限制中心城新建和擴建醫療、行政辦公、商業等大型服務設施等措施,促進人口疏解。

北京強調的以業控人和以房管人,是影響和調控人口規模的方式方法,人口和就業聯系在一起,就業又和産業相關。

北京又将出控人新政。2015年3月,201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發布,居住證、積分落戶政策的研究制定任務已确定由常務副市長李士祥牽頭。完成時限2015年12月底。

北京2015年将全面實施人口規模調控方案,落實區縣調控責任。市發改委、市公安局及16區縣均将承擔人口規模調控任務。

協同發展

環保和交通成協同發展突破口

環保、交通和産業升級轉移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三個重點領域,因此要單出三個一體化細則。

需要“先行”的是兩個領域,即環保和交通。常紀文稱,“先行”的意思就是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突破口,沒有交通一體化,沒有環保一體化,就沒有京津冀一體化。”産業升級轉移則是重點領域。常紀文說,“轉移”并非是污染産業的轉移,而是綠色轉移,要根據綠色化的要求升級轉移或就地升級,“企業不想轉的,可以按照新的環保标準就地升級。

京津冀部署協同發展,并非一下子實現一體化,而是首先進行部署的協同和一體化,然後是行動的協同和一體化,最後實現标準的協同乃至一體化,“有部署,有行動,有标準,是相互支持、配合的一體化。”

這個規劃有不少特點,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尋求發展來解決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同時也通過環境的約束性為發展打下基礎。如通過産業轉移、加大投入、生态補償等實現區域協同發展,令京津冀區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層級。

要素市場

中關村企業、高校先行對接津冀

會議指出,要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要抓緊開展試點示範,打造若幹先行先試平台。一批高新企業、高校已在“中關村”這個平台上輻射京津冀三地;而北京環衛集團向張家口、固安輸出“首都标準”的環衛管理經驗,則成為了公共服務一體化的亮點。

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以來,中關村多家企業、高校積極與天津、河北各地開展合作,用友軟件等476家企業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1029家;神州數碼等393家企業在天津設立分支機構503家。

除了企業層面的合作,北大、清華等高校與天津、河北的合作也越來越密切,僅北大就與天津各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項目170餘個;與河北各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項目160餘個。

環衛保潔則是京津冀公共服務一體化的亮點。2014年,北京環衛集團與河北省固安縣、張家口市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輸出北京先進的環衛管理經驗,推廣首都環衛标準。此前,張家口市的環境衛生工作采用國家标準,而“首都标準”的要求更高。比如,對于執行“環境衛生一級标準”的重點保障區域,國家标準規定垃圾停留在地面上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而“首都标準”将其縮短至5分鐘。

編撰機構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由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組織編寫,該領導小組下的辦公人員由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發改委副主任,以及交通部、環保部、民航總局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

深遠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規劃》将明确區域整體定位及三省市定位以外,還将确定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近、中、遠期目标。《規劃》包括總綱、實施細則和具體名錄。既有頂層設計綱要,也有實施方案細則和路線圖。細則包括交通一體化細則、環保一體化細則和産業一體化細則。

京津冀協同規劃作為高層力推的國家級區域規劃,将帶來巨量投資,也将極大地改變京津冀三省市的産業格局,相對落後的河北、天津兩地無疑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規劃即将出台的預期下,京津冀闆塊依舊值得關注。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一旦落地,勢必成為超越國家戰略的一項具備裡程碑式的曆史性工程,而其帶來的投資機會更是不容小視。據财政部測算,京津冀一體化未來6年需要投入42萬億元。這将給房地産、建材、交運、環保等方面帶來确定性投資機會。

德州市納入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确提出“支持山東德州建設京津冀産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産品供應、勞動力輸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區”。德州作為山東全省唯一納入規劃的城市,“一區四基地”戰略地位正式确立。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德州市優勢凸顯。京滬高鐵的開通,使德州市實現了1小時進京、半小時入津;擁有高校及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9所,每年培養各類高中級職業技術人才20萬人;在京津地區務工人員達28萬人,僅天津濱海新區就有11萬人。德州常年糧食産量占山東省的六分之一,畜牧業産值占農業總産值的比重高達46%,為京津地區提供了充足的優質農産品。

目前,德州圍繞建設京津冀“一區四基地”,加緊制定推進措施,明确任務目标,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産業轉移,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

據德州新聞網報道,目前,《德州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設京津冀“一區四基地”實施方案》已進入送審階段,送審稿中對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标進行了詳細陳述,提出德州市将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産業轉移,全力建設京津冀産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産品供應、勞動力輸送基地以及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區,力争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加快幸福德州建設進程,把德州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

在拟争取省級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現政策建議方面,争取德州市成為“微中心”建設選址地,重點承接北京市教育、醫療、科技、文化、體育等單位,以及不符合北京産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的二三産業,支持争取将德州納入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示範區及京津冀産業轉移稅收分享政策範圍,優先推介京津地區産業轉移項目落戶德州,加大中央、省專項資金扶持德州力度,支持德州享受濟萊協作區優惠政策,争取将聊德鐵路列入《全國鐵路“十三五”規劃》。

德州“一區四基地”戰略地位确立

一區是:京津地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區

深入推進全市“治用保”治污體系建設,建成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區。

目标:2015年底前,主要河流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到2020年,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Ⅲ類标準。全市森林複蓋率達到38%以上,PM2.5均值達到70微克/立方米以下,藍天白雲天數占全年比率達到50%以上。生态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生态農業循環園區形成規模,京津冀生态休閑度假基地成功打造,生态工業取得新成效,高新技術産業産值達到40%以上,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達到60家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通過清潔生産審核率達到50%以上。

四大基地:産業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優質農産品供應基地、勞動力輸送基地。

産業轉移承接基地:以戰略性新興産業、高端制造産業、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産業為承接重點,争取引進一批實力雄厚、主業突出、具有較強競争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高端服務機構,建成一批京津産業承接示範區。

目标:力争每年引進京津區域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200億元,每個縣(市、區)至少有2個央企強企項目落戶開工。2015年底引進2家商業銀行、2家保險公司;2020年底前引進10家商業銀行、1-2家證券公司、10家保險公司或區域後台服務中心,全市各類金融機構達到400家以上。

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圍繞區域性技術(産權)交易中心、技術項目集散地、技術交流合作中心、技術轉移人才培訓中心等,建設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企業科技創新平台與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分别達到700家以上,占規模以上企業的20%以上,每個縣(市、區)建成一處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科技創新創業園。

優質農産品供應基地:建設優質農産品供應基地,主要建設糧食、油料、畜禽、果蔬、酒品、木材加工等六大農産品供應基地。

目标:2016年,建成出口農産品質量安全示範市。2018年,争取供應京津冀區域的農産品比例達到全市總産量的30%以上。到2020年,“三品一标”産品産地認證面積占食用農産品産地面積的60%以上,農産品質量檢測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全市建成5個骨幹農産品批發市場、10個農産品産地集配中心、10個大型生鮮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區域性農産品冷鍊物流配送中心。

高素質勞動力培訓輸送基地: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服務體系,形成上下貫通、城鄉一體的勞務輸送網絡,建設勞動力輸送基地。

目标:力争每年對3.5萬名勞動力開展就業

相關鍊接:德州城市名片

中國太陽城

中國中央空調城

中國功能糖城

中國壓濾機之都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最具投資價值的新能源産業城市

“低碳中國”貢獻城市

被國家有關部委授予

生物産業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

國家火炬計劃新能源特色産業基地

國家新型工業化(生物)産業示範基地

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