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宗教

中國五大宗教

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中國五大宗教是指在中國具有一定曆史影響,形成中華民族風範,擁有一定規模性和區域性而形成具有一定地位的信教教别,它們分别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中國人習慣上稱之為中國五大宗教。(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不是兩個宗教,而是一個宗教的兩個派别,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三大派别同屬基督教(基督宗教),中國五大宗教所稱的基督教并非是指包括三大派别的基督教(基督宗教)總稱,而是專指“新教”,這是中文目前的特有現象。)
    中文名:中國五大宗教 外文名: 别名: 性質:信教教别 影響:中國曆史發展的形成 區别:并非是指包括三大派别

簡介

中國五大宗教

全部目錄

1,中國五大宗教基本含義

2,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

3,當前對中國五大宗教的多種解讀

4,2014年上半年短短一個多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三次講話昭示新形勢下的宗教界的曆史責任

5,中國五大宗教簡介

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

近年來,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中國宗教界的普遍認同。2007年2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邀請全國性宗教團體負責人“共迎新春佳節”中南海座談會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代主席傅鐵山主教,代表中國宗教界發出了“發揮優勢,共建中國和諧宗教;五教同光,創建和諧寺觀教堂”的倡議,得到了賈慶林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當時在場在座宗教界其他教别領導人及宗教界人士的積極響應。

陳宗榮說,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符合宗教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也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提出以後,得到了宗教界和宗教學界的廣泛響應和積極支持。他說,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不是要改變宗教的基本教義,不會觸動宗教核心的教義、禮儀、制度,是在保持這些核心不變的前提下,引導宗教界更好地從政治、社會、文化上适應,更好地實現中國化。陳宗榮具體解釋,即在政治上引導宗教界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衆一起來建設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在社會上相适應,引導宗教界更好地順應社會、服務社會、履行社會責任;在文化上相适應,是宗教文化思想的表達、宗教禮儀的表達,宗教建築的風格、宗教藝術等要有中國化的特點。

傅鐵山提出的“五教同光”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國較高層次第一次明确把中國宗教劃分為五大宗教的信号。自茲開始,作為主管宗教工作的國家宗教局和地方各級民宗管理部門(委、辦)在“關于開展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的意見中,廣泛、普遍地提到“五教同光”,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五大宗教已經被中央及地方普遍認同,并列入和界定為依法管理宗教的相對管理人角色。早在2002年,《法音》雜志社第10期以“我國五大宗教領導人在廣濟寺中與墨西哥客人座談”為題,介紹了中國五教代表對外交流的信息。消息稱:應外交部邀請,墨西哥副外長阿科斯塔女士一行日前訪問了我國,9月24日來到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廣濟寺,與中國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蘭教領導人進行座談。

“五教同光”口号提出後,在宗教事務部門推動下,中國五大宗教頻頻聯手,和諧共處,在全國範圍内開展“慈愛人間、五教同行”為主題的全國性的“宗教慈善周活動”,許多地方,把“五教同光”進一步具體化,如“慈愛人間、五教同行”就是北京率先提出來的。有的地方提出“五教并重,和諧相處,共謀服務”的口号正是将“五教同光”具體化的表現。

據鳳凰網2012年5月22日以“葉小文:中國五大宗教經常坐在一起談笑風生”為題報道:國家宗教局原局長、尼山論壇組委會副主席葉小文指出中國很少因為宗教發生沖突,甚至在一個山中儒釋道三家在那兒各拜各的神,這在外國是不可想象的,“中國五大宗教經常坐在一起談笑風生”,葉小文指出:中國現在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等,還有一些民間信仰。總之,“中國五大宗教”的明确界定和提出,是新世紀新形勢下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宗教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總結,也是對中國宗教史的正确解讀;同時,更是中國宗教界在新形勢下作出的正确抉擇,我們相信随着“五教”的明确和“五教同光”活動的深入,中國宗教界将會出現新的面貌。

當前對中國五大宗教的多種解讀

當前在對中國五大宗教劃分的認識上,有少數人存有不同認識,主要是不能在邏輯劃分上堅持同一标準,多标準劃分必然導緻“中國宗教”認識上的混亂。如有人提出中國儒學也是宗教,甚至有人把馬列主義也當成宗教。

雖然這些問題一直以來争論不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當前的發展形勢,把中國五大宗教的劃分引到一個統一的認識上來,很有必要。儒學産生于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對中國人的影響之大,民族内涵之深,規模性和區域性都是空前的,它甚至被提到“官學”位置,入仕做官必須要考儒學,但它隻是一種說教,它可以傾注入治國輔政當中實施政教合一;它沒有直接信仰神或信奉偶像,所以它不是宗教。而宗教的拜神、信偶等因素決定了宗教在我國從來就沒有實施過政教合一的情況,就憑儒學主流沒有“拜神、信偶”和“治國輔政、政教合一”的特點,儒學不是宗教,而是一種說教。

同樣道理,馬列主義不是宗教,馬列主義作為奉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自己的價值觀,最終是要實現共産主義。因而也不是宗教,是一種學說。

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别于3個不同場合,就中國傳統文化與宗教問題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講話。習主席的3次講話精神形成了一個有機體系,宗教界應認真學習領會習主席講話精神,在新形勢下增強自己的宗教責任。

回顧曆史,繼承宗教在中國曆史文化中的優良傳統

2014年3月27日,習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了重要演講,列舉各宗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曆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佛教産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曆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

中國現有五大宗教,除道教外,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從國外傳入并生根發展的。各宗教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斷與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彼此促進、共同發展。這一不争的史實,有力地證明了“文明是包容”的,各種宗教間也并不存在什麼實質“沖突”,平等尊重、“交流互鑒”,是各宗教實現“五教同光”和諧發展的最基本路徑。

立足當下,發揮宗教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積極作用

2014年4月30日,習主席在新疆考察工作時,專程視察了宗教活動場所,并同新疆宗教界代表人士進行了座談。習主席對做好宗教工作高度重視,希望新疆廣大宗教界人士繼續發揚愛國愛民的優良傳統,旗幟鮮明地反對宗教極端思想,通過科學解經,引導廣大信教群衆正确理解宗教教義,讓大家都能安安心心發展經濟、改善生活。

習主席的講話,也是對全國宗教界人士提出的希望。宗教數千年綿延而不衰,保持旺盛生命力,有大量的信教群衆。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的信教群衆人數已過億,如何為廣大信教群衆創造一個和諧、安定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在這方面宗教界人士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界人士一定要“申明大義、站穩立場、主動工作”,為祖國的改革發展作出自己的新貢獻。

展望未來,引導宗教堅守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4年5月4日,習主席來到北京大學考察工作并同該校師生進行座談。在座談會上,習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号召廣大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講話中,習主席援引《大學》論述後,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他還結合當前形勢,對儒家傳統思想作出了獨到诠釋,他指出:“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習主席的講話指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内心,潛移默化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離開了宗教,中華傳統文化也就不會有那麼多彩燦爛。所以,宗教界人士、尤其是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一定要認清當前的新形勢,明确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和責任,團結各民族廣大信教群衆,努力堅守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諧、更加美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據新華網北京2014年5月26日電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下,中央政治局于5月26日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推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會議就“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社會結構”統一了思想,取得了一緻意見。同時對宗教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意見,明确指出:“要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加大愛國宗教人士培養力度,努力促進宗教和諧。”

4天後,即2014年5月28日至29日,習主席在北京舉行召開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再次提到宗教管理,并把它歸納為“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

據新華網北京5月29日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5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針,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這個總目标,以推進新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引領,以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為基礎,以促進民族團結、遏制宗教極端思想蔓延等為重點,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疆。

習近平指出,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民族分裂勢力越是企圖破壞民族團結,我們越要加強民族團結,築牢各族人民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鋼鐵長城。要堅定不移堅持黨的民族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衆,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要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工作,推進“雙語”教育,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有序擴大新疆少數民族群衆到内地接受教育、就業、居住的規模,促進各族群衆在共同生産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

習近平強調,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發揮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要依法保障信教群衆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衆的習俗,穩步拓寬信教群衆正确掌握宗教常識的合法渠道。要重視培養愛國宗教教職人員隊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宗教界人士素質,确保宗教組織領導權牢牢掌握在愛國愛教人士手中。

中國五大宗教簡介

佛教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于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曆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道教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别。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到金末元初又發展出主修内丹的全真派,與原來的主修符箓法術的正一派為道教兩大派系。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以道為最高信仰。

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于洛陽上清宮。

伊斯蘭教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開始由阿拉伯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發展和演變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伊斯蘭教。它是中、阿人民間長期經濟、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的紐帶。唐、宋、元三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時期,迄止明代,中國先後有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别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東鄉、撒拉、保安等10個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各穆斯林民族的曆史文化、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和習俗産生了深刻影響。伊斯蘭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交流融合,成為各穆斯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并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寶庫。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10個穆斯林民族的總人口計1759.7370萬人。遍布全國各省(區)的大多數城鄉,主要聚居于西北的新疆、甯夏,甘肅、青海,以及陝西、河南、河北、雲南、山東、山西、安徽、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區,在台灣、港澳地區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為特征。凡穆斯林聚居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社區網絡。中國穆斯林絕大多數屬遜尼派,遵行哈乃斐學派教法,新疆極少數為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蘇菲主義各學派在西北地區有廣泛影響。曆史上,由于伊斯蘭教傳入各民族地區的時間、途徑以及各民族的社會曆史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又分為内地伊斯蘭教(漢語系)和新疆地區伊斯蘭教(突厥語系)兩大系。

天主教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同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亦稱“公教”,原意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稱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譯為“羅馬公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羅馬天主教”。16世紀(明朝)傳入中國時,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

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東正教(Easten Orthodoxy)、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稣教”)。

目前基督教(包含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及獨立教會等)在全世界有約21.4億信徒,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

從476年羅馬帝國分裂至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1054年)後又分裂出馬丁·路德、加爾文等創立的新教(1517年)。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當年一度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斯托利派(中國稱景教,現稱“基督宗教馬龍派”),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羅馬天主教)又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利可溫”(蒙古語“有福緣的人”),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會派來利瑪窦,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并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