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笠号戰列艦

三笠号戰列艦

舊日本帝國海軍的戰列艦
三笠(みかさ)是舊日本帝國海軍的戰列艦,為敷島級戰列艦四号艦。艦名由來源以奈良縣的三笠山命名。同級艦有敷島、初瀬、朝日。在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戰争中,擔任聯合艦隊旗艦、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大将座艦。該艦于橫須賀市的三笠公園以紀念艦形式保存。[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名稱:三笠号戰列艦
  • 英文名:Mikasa
  • 國家:日本
  • 級别:敷島級
  • 服役時間:1902年
  • 建造時間:1899年
  • 制造廠:英國維克斯造船廠

背景

1894年至1895年期間的中日甲午戰争,在俄羅斯帝國的壓力下被迫歸還遼東半島給中國,日本為對抗俄羅斯帝國而加強軍事力量。其中‘六六艦隊計劃’(配備戰列艦6隻、裝甲巡洋艦6隻的計劃)的其中一環建造了三笠。使用了三年建造,八百八十萬日元的高昂費用(¥8,800,000)。 同年日本為鞏固外交和戰略支持,1902年首先與世界海軍力量第一的英國進行同盟(日英同盟)。英國希望日本分擔包括在遠東在内的俄國擴張主義的壓力,保護英國在中國和印度的利益。

三笠作為“六・六艦隊”其中一環而建造。這個計劃因為需要龐大金額,又海軍債務重組自甲午戰争(日清戰争)以前已經着手,盡管扭盡六壬,亦已經超出海軍預算,要完成計劃就隻有非法挪用預算這一個違反憲法的方法。

于是,“六・六艦隊”計劃的提議人山本權兵衛跟協助者西鄉從道商量計策時,西郷說,“山本先生,無論如何一定要買(軍艦)。一定要挪用預算,那當然是違反憲法的。如果議會追究違憲責任,就在二重橋切腹吧。如果死兩個人就能買到軍艦,總算完成夙願吧。”會談結果是,非法挪用預算底下完成了三笠。

影響

日本艦隊的表現被西方大國觀察和分析,成為對下一代戰列艦(無畏号戰列艦等)的定義的重要角色,從沖突中證實了重型火炮更加了不起的效率和遠程火力的重要性。

而且俄國艦隊的失敗和樸次茅斯和約的簽處(9月5日),俄國的不安增強。1905年有海軍在塞凡堡(Sevastopol)、海參崴(Vladivostok)和喀琅施塔得(Kronstadt)反叛,叛亂在6月銳化,叛軍登上波坦金号戰列艦(Potemkin)。1905年俄國革命在10月達到了高潮,當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放棄他專治主義的獨裁力量,并且簽署十月宣言。

終于,日本的勝利證實了日本正式成為在亞洲的超群力量和可以立足國際場面的力量。保存至今的三笠是前無畏式戰列艦時代最後殘餘的戰列艦。

特點

在三笠交付之時,是當時科技先進的戰列艦,火力和防護力量史無前例地組合,改良了英國皇家海軍最新的莊嚴級戰艦設計,增加了噸位(由14,900噸增至15,140噸),改善速度(由17節改善至18節),輕微地加強軍備(增加兩門十五厘米炮),和更強的裝甲:保留了同樣的裝甲厚度但使用了高性能克虜伯鋼(Krupp armour)裝甲,防禦力大約較莊嚴級所采用的哈威鋼(Harvey armour)加強五成。

三笠的主炮被編組在中央的艦橋裝甲,考慮到船能均勻地受重克虜伯防護鋼闆保護。由于這設計,三笠能承受很大數量的炮彈直接命中:于1904年8月10日的黃海海戰被擊中了20發炮彈和在對馬海峽海戰被擊中了30發炮彈,但隻受到有限的損傷。高火力和高射程的三笠大炮被高度訓練的日本炮兵充分地利用了。

曆史

交接

三笠是六・六艦隊的最後一隻艦,1899年1月24日在威格士造船廠動工。1900年11月8日進水。1902年1月15日至20日公開測試,3月1日在修鹹頓舉行交接儀式交予日本海軍。船身建造費為88萬英磅,兵器費32萬英磅。3月13日在英國普利茅斯啟航,經蘇伊士運河在5月18日到達橫須賀。初代艦長是早崎源吾大佐。在橫須賀整備後6月23日出航,7月17日到達本籍港舞鶴。

聯合艦隊

1903年12月28日,三笠成為聯合艦隊旗艦。1904年2月6日開始參加日俄戰争。8月10日參加黃海海戰。12月28日駛入吳港修理。1905年2月14日、駛出吳港,經江田島、佐世保,21日進駐朝鮮半島的鎮海灣。之後以該地為據點,在對馬海峽進行訓練。5月27日、28日在對馬海峽海戰與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交戰。

三笠在對馬海峽海戰帶領日本聯合艦隊在曆史上進入一場最果斷的海戰,俄國艦隊幾乎完全地被殲滅了:俄國喪失38艘船,21艘下沉了,7艘奪取,6艘解除武裝,4,545名俄國軍人死亡并囚禁了6,106人。

另一方面,日本人隻喪失了116個人和3艘魚雷艇。但注意的是日本海軍是一個根據英國皇家海軍的高度專業組織;相反俄國隻有陸軍準備戰鬥,未有海軍準備戰鬥。東郷提督,“日本的納爾遜”,他自己也在英國皇家海軍度過了幾年。

事故沉沒

日俄戰争終結之後緊接的1905年9月11日,三笠在佐世保港内因為後部彈藥庫的爆炸事故而沉沒了,這個事故中死者共339名。當時在水兵間流行在彈藥庫面前玩“點燃信号用酒精後,吹散臭味後飲用”[2]的惡作劇,在惡作劇的進行中,有一說是有水兵不留神翻倒了有火的洗臉盆,另一說是下瀬火藥的變質。再者,這個爆炸沉沒事故的其中一個原因被認為是秋山真之少佐埋頭于宗教研究。10月23日的海軍凱旋式敷島号戰列艦替換三笠成為了旗艦。

事故當時,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大将上陸平安。同時,艦隊附屬軍樂隊到任的瀬戶口藤吉海軍軍樂長又在事故當時是上陸中逃過了大難。不過,很多軍樂兵由于該事故而殉職了。

三笠成為預備艦,1906年8月8日浮揚到佐世保工廠修理,1908年4月24日第1艦隊旗艦再次回複現役。第一次世界大戰西伯利亞出兵1914年8月23日,日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三笠在日本海等從事警備活動。此後從1918年開始至1921年之間,為從東面牽制大戰中誕生的社會主義國蘇聯,日本出兵支援西伯利亞(參加前實施防寒工事,飛機實行臨時搭載)。

1921年9月1日三笠成為一等海防艦,不過,9月16日在海參崴港(Vladivostok)外海峽中航行時在濃霧中觸礁。離礁後在海參崴港(Владивосток)入船塢修理,11月3日歸投舞鶴。

記念艦

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使三笠決定廢艦。1923年9月1日因為關東大地震令三笠撞到碼頭、浸水,9月20日于帝國海軍除籍。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廢艦後,由于日本國民對三笠的保存運動非常勃興,日本将解體的地方作為三笠公園。1925年1月内閣會議決定把不能複歸現役狀态做為條件的特别認可去保存三笠,作為紀念艦在橫須賀保存,同年6月18日開始保存的工程,把船頭固定轉向皇宮。11月10日工程完成,11月12日進行保存式。

複元

三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被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F)轟炸,太平洋戰争戰敗後,同盟國軍占領日本期間,蘇聯要求(“立刻将三笠抛到海中變成爛鐵”以報對馬海峽海戰之仇,并進行徹底的破壞,但當蘇聯大使參觀了極端毀壞狀态的三笠後放棄了要求。為了美軍而設置酒館等娛樂設施,上部兵裝和上層建築物全被撤去,能取下了的金屬類(銅和黃銅等)被拿走,大部分煤氣切斷,柚木制甲闆也因需要柴火和建材而被剝下,三笠就此荒廢。

英國人約翰·S·魯賓(John S. Rubin)觀察了這個慘狀氣憤地向《日本時報》(Japan Times)投稿,引起極大回響。而且美國海軍五星上将尼米茲憂慮三笠的狀況而著書,三笠保存捐獻等事慢慢顯示了複元運動的熱烈。根據複原運動的成果,三笠為現在能看作為“紀念艦三笠”達到整備。

複元運動在1958年恢複進行,因美國通過财政的參與支持和尼米茲的直接介入。複元在1961年5月27日完成,共花十億八千萬(¥1,800,000,000)日元。大量的失蹤零件和配件由當時在日本解體的智利戰列艦拉托雷海軍上将号(Almirante Latorre)提供。三笠與在英國樸次茅夫的勝利号和在美國波士頓的憲法号一起被選定作為世界三艘偉大曆史軍艦當中的一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