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祖師

三平祖師

民間信俗
三平祖師是福建省的漢族民間信仰之一。唐代高僧義中禅師,敕谥号為廣濟大師,漢族民間俗稱之為三平祖師公。三平祖師祖籍陝西高陵,出生于福唐(今福清市),圓寂後逐漸演化為佛教俗神。
  • 中文名:三平祖師
  • 外文名:
  • 别名:廣濟大師
  • 分類:信仰
  • 國籍:中國
  • 地區:福建省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唐(今福清縣)
  • 出生日期:唐宗李适興元元年(公元784年
  • 逝世日期:鹹通十三年曆十一月初六日(公元872年)
  • 信仰:佛教禅宗
  • 主要成就:繼南宗衣缽

簡介

俗家本姓楊,祖籍陝西高陵人。因其父官宦入閩,義中于唐宗李适興元元年(公元784年)誕生在福唐(今福清縣)其父任。時值甲子歲正月初六日。他在襁褓中就不食葷腥,即所謂“胎素”也。到了德宗貞元十三年丁醜歲,他随父親仕官至宋州(即泉州),投拜于玄用禅師門下,剃發出家,這年他才十四歲。直他二十七歲才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他先修三摩缽提,做得安心慮;後修奢摩他禅那,達到正定寂止的境界。于是他頓明心要,肩杠錫杖,雲遊天下,拜師修證。先到中條山百家岩拜谒懷晖禅師,次依西堂智藏禅師,後到洪州百丈山谒見懷海禅師。他在這一高僧名師的門下,恭恭敬敬地巾侍十年,通悟了禅宗要旨,修證上層禅學,這才去撫州拜見石礬禅師。石礬經常張弓架箭,來接佛子。義中登門詣法,石礬高聲喝聲:“看箭!”義中見狀,立刻開襟懷,挺胸當箭。這正符合達摩祖師的禅學:“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于是石礬禅師就收起弓箭,稱贊道:“我三年來,張一枝弓,挂兩隻箭,而今隻射得半個聖人。

”義中進一請教道:“怎能做到全聖?”石礬隻彈弓弦三下作答。從此,中又随侍石礬禅師左右,達八年之久。最後,義中又南遊到了潮,參見了大颠禅師。大颠禅師一見義中就說:“卸掉甲胄來。”義中領悟,就退一步立定。從此義中參悟了佛法禅機,大徹大悟。這十八年間,他遍訪海内高僧,不僅精研了佛教的經、律,也修證了禅學義理,經曆了世事滄桑,終于使他“妙造空中,深了無礙”了。

唐穆宗李恒長慶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大颠禅師無疾圓寂,年九十三歲。次年,唐敬宗李谌即位,改元寶曆,義中離潮州遊漳水。他見到新興的漳州人文地理均好,就選定開元寺後面的三山(即今之紫芝山)半雲峰下,建立“三平真院”,自立門戶,聚徒傳教。直至會昌五年乙醜歲(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毀滅佛,強迫僧尼還俗。其時義中彈師早已有所覺察,并做好準備,雖然他這時己年上花甲,仍堅定不移地率領一幹僧尼,徒步循澗進入平和,避居化外蠻荒之地,以堅持佛法禅學。他們在深山林中披荊斬棘,日夜鑽行,好幾天難見天日,僧尼們皆巳精疲力,還找不到一處可立足存身。

有一天,他們在溪澗中盥栉淨身,義中禅師忽見水面上飄浮着無數樟花在回旋,心中大喜,對僧們說;“上遊有樟樹林,定是個好去處。”于是,僧尼們精神振,溯流上行,果然來到大柏山麓,隻見四圍青山,中間一片肥沃,山水極佳。義中禅師選定龜蛇峰間建立寺院,開荒辟田。又續收容逃難來的僧尼,達三百餘人。從此在深山密林中,聚徒講學,保護了大乘一脈真傳。

原先這一帶居住着一種被稱之為“蠻獠”的少數民族,他們過刀耕火種的生活;還有一種更為原始的民族,被稱為“大毛人”“毛氏”,他們以搜集野果和狩獵為生。起初,他們對于侵入自己領域的漢族僧侶極為恐慌,産生惡感,便肆意襲擊、騷擾,想把攆走。但唐時僧侶皆習武護院,義中禅師武藝尤為高超,輕易治服了蠻獠和毛人。因此流傳着祖師公鬥于鬼窟,降伏衆祟,擒蛇侍者和毛侍者的神話。所謂“蛇侍者”,大概是指當地崇拜蛇圖騰的“蠻獠”,而“毛侍者”就是大毛人。

後來義中禅師又派人傳授他們桑耕知識,使他們安居樂業,和平共處。山區瘴厲為害甚大,人民缺醫少藥,往年一旦瘟疫流行,屍首枕借,萬戶蕭疏。祖師公精通岐黃之術,辨症施治,活人無。當地人民尊彼為神,迄今還有許多信士到三平寺拜求藥簽,以奇難雜症,香火因而越來越旺。

唐宣宗李忱即位後,改元大中,三年已巳歲(公元849年),降诏恢複禅教。漳州重建開元寺,有巡禮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推薦義中禅師是位“嗣達摩正統,繼南宗衣缽”的高僧。于是漳州刺史鄭薰恭請義中禅師主持開元寺,完成修繕之事,使寺宇煥然一新。鄭薰又将義中禅師的事迹上奏朝廷,宣宗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至鹹通七年(公元866年),義中已逾八十高齡了,他思己所創建的三平寺,毅然重返九層岩修葺三平寺。鹹通十三年曆十一月初六日,廣濟大師歸寂,享年九十二歲,僧臘六十五。

廣濟大師示寂後,門人弟子在三平寺後修建了祖殿,單檐重檐,面闊三間,殿中塑廣濟大師金身。春秋祀之,旁立四尊蛇侍者。又奉骨及舍利子葬于塔殿的石龛下,至今香火鼎盛,曆千年而不衰。

注釋

①廣濟大師的生卒年月,根據李宓書的《漳州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載:”于甲子歲而生福唐”。誕辰是正月初六日。卒年是”鹹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俗傳他出家時間是六月初六日。王諷的碑記,卒年與享年同上,未記生年。本文以”甲子歲”生為準。

②大師年十四,剃度出家,尚未成年。佛教徒皈依受戒,有五戒、十戒,最重者為具足戒,簡稱為”具戒”。比丘(男僧)之戒250條,比丘尼(女僧)之戒348條。年未滿二十者不得受此戒,故大師二十七歲才受具足戒。

③三摩缽提,或譯為三摩菩提,或三摩帝,梵文Samapatti,意謂正定,即排除雜念,心無挂礙之意,奢摩他禅那,或譯為奢摩他,意謂寂止,與三摩缽提意相近。猶儒家所謂”定而後能靜”之義。禅那,即梵文Dhyana,簡譯”禅”,意謂思維修,通譯”靜慮”,又稱”禅定”。

④懷晖,俗姓謝,泉州人。上中條山行禅法。元和三年,憲宗诏入于章敬寺毗盧遮那院安置。元和十年乙未冬示滅,敕谥大宣教禅師。懷海,俗姓王,長樂人,洪州百丈山僧。早年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巾侍馬祖。後懷海采錄大小乘戒律,别創禅律,号稱”百丈清規”。元和九年正月歸寂,穆宗長慶元年敕谥大智禅師,塔曰大寶勝輪,西堂智藏,八十示滅,谥大覺禅師。

⑤石礬開弓曰:”看箭!”謂學禅須直指本源,亂射雖中,不是真中。義中當前辟胸,欲使箭中此心。佛教主旨在明心見性,心性語異實同。按《楞嚴經》說,心是大心,非肉團心。義中所示仍非真”心”,宜受《楞嚴經》所斥。然義中所示之心,亦非在大心之外,故所悟佛旨雖屬未圓,而具體而微,不達聖人者幾希。但畢竟于聖人有間,因此石礬才說”隻射得半個聖人。”

⑥颠雲:”卸卻甲胄來。”猶今雲:放下包袱也。凡有俗見(俗谛),便是法執、我執,固執不解,如穿甲胄,現不出本來面目,何由得悟佛旨?應效魚兒在水,寸絲不挂,方得自由。禅家有”前水未去,後水難入”之喻,故應解下偏執俗谛,始得真诠。

⑦妙造空中,深了無礙。是說義中已然透徹地參悟了禅宗底”空、假、中”三谛之真義,心中不存任何挂礙了。

⑧廣濟大師生于唐德宗李适興元元年,甲子歲正月初六日,卒于唐懿宗李漼鹹通十三年,壬辰十一月初六日,即公元784——872年,享年應為八十九歲,而前人計歲,則加上閏月遂為九十二歲。僧臘,或稱戒臘,僧人受戒後之年歲。義中二十七歲受戒。也加上閏月算,僧臘适為六十五歲。

祖殿

作為一種漢族民間信仰,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鹹陽高陵縣人。由于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于唐德宗李适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尋教者絡繹不絕。

後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領衆僧尼,艱難地徒步,爬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内的九層岩避居。隻見這裡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衆僧尼曆盡千辛萬苦,在這裡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裡的山民過着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後,缺醫少藥,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治疾病,并将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贊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送藥,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裡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續回到山裡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後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築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裡的生産得到恢複和發展,山民安居樂業,過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衆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複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認真傳教,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唐鹹通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于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一千多年來,這裡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連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義中的功德,争相結伴來這裡朝拜,并捐贈款項,修葺殿宇。

王諷漳州三平大師碑銘(并序)

吏部侍郎王諷撰

得菩提一乘嗣達摩正統志其修證俾人知方則有大師法名義中俗姓楊氏為高陵人,因父仕閩,征于福唐縣。年十四,宋州律師元用剃發。二十七具戒。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禅那。大師幼悟法印,不汨幻機,日損薰結,元超冥觀。先依百岩懷晖大師,曆奉西堂百丈石契,後依大颠大師。寶曆初到漳州,州有三平山,因芟住持,敞為招提。學人不遠荒服請法者,常有三百馀人。示以俗谛,勉其如幻解脫;示以真空,顯非秘密度門。虛往實歸,皆悅義味。知性無量,于無量中,以習氣所拘,推為性分;知智無異,于無異中,以随生所系,推為業智。以此演教,證可知也。大師一日病背疽,閉戶七日不通問。洎出,疽已潰矣。無何,門人以母喪聞,又閉戶七日不食飲。武宗皇帝簡并佛刹,冠帶僧徒,大師至于三平深岩。至宣宗皇帝稍複佛法,有巡禮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刺史故太子鄭少師薰俾蒇其事,旬歲内寺宇一新,因舊額标曰開元。于戲!知物不終完,成之以裨教,知像不盡法,約之以表微。晦其用而不知其方,本乎迹而不知其常。鹹通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宴坐示滅,享年九十一,僧臘六十五。諷自吏部侍郎以旁累谪守漳浦,至止二日訪之,但和容瞪目,久而無言。征其意,備得行止事實,相見無間然也。問曰:“《周易》經曆三聖,皆合天旨神道。注之者以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以不思而元覽,則以神為名,達理者也。經雲隐而顯,不言而喻,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後之通儒,有何疑也?”異日又訪之,适有刑獄,因語及,師曰:“孝之至也,無所不善,有其迹乃匹夫之令節,法之至也,莫得而私,一其政則國之彜典。”其于适道适權又如此。言訖颔之,不複更言。今亡矣夫,強拟諸形容,因為銘曰:

觀迹知證,語默明焉。觀證知教,權實形焉。體用如一,曷以言宣。太素浩然,吾師亦然。觀其定容,見其正性。不閱外塵,朗然内淨。智圓則神,理通則聖。師能得之,随順無競。吾之行止,師何以知。得性之分,識時之機。達心大師,邈不可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