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損八益

七損八益

漢語成語
七損八益,出自《黃帝内經》中的《陰陽應象大論篇》,其中提到的’七損八益‘後世有諸多學派學說。
    中文名:七損八益 外文名: 拼音:qī sǔn bā yì 近義詞: 反義詞: 記載書籍:《天下至道談》 涵義:七種有損和八種有益身體的性行為 意義價值:中國古代房中養生文化的重要概念 用法:中性謂語 結構:聯合式

引證釋義

謂女子月事宜以時下,男子精氣宜于充盈。中醫述人生長發育過程,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故七指女,八指男。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典故

宇宙之道

七損八益,是中國古代房中養生文化

的重要概念。所謂七損,是指七種性生活中有損人體健康長壽之事;所謂八益,是指有益于人體身心康壽的八種做法。七損八益之說,這種理論初見于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竹簡《天下至道談》,後世不少性學書籍多有引用。并有所發展。

《易傳》認為“《易》乃天地準”,以《易》數為宇宙之道(規律)。

法于陰陽

醫學家“法于陰陽,和于術數”,也按照《易》數與觀察到的人體階段發育特征相對号。《内經》于是提出男子以八、女子以七為階段的發育模式。

張介賓:“七為少陽之數,女本陰體而得陽數者,陰中有陽也。”“八為少陰之數,男本陽體而得陰數者,陽中有陰也。

陰陽大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男子八歲腎氣始盛,至四八而極,此為男子的四益;女子七歲腎氣始盛,至四七而極,此為女子四益——合為八益。男子腎氣五八始衰,至八八而竭,此為男子的四損;女子五七始衰,至七七而竭,這是女子的三損——合為七損。

——此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七損八益”

後世紛争

“帝曰:調此二者(指人體之陰陽)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治。”但書中并沒有具體說明七損八益的内容。直到長沙馬王堆古墓出土的珍貴醫學帛書竹簡《天下至道談》中才有了“七損”、“八益”房中養生術的具體内容,這是對我國房室養生學理論的重大貢獻。同時也使得後代醫家為此争論紛纭、莫衷一是的千古懸案得以揭秘。

《天下至道談》中所提到的“七損”,是指“一曰閉,二曰洩,三曰渴(竭),四曰弗(勿),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

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七損主要是指的房事交合中對人體有害的七種做法,即:在兩性交接時動作粗暴,魯莽而發生疼痛,導緻五髒生病,這是“閉”(内閉);交合時虛汗淋漓,精氣走洩,叫“洩”(外洩);房事沒有節制,縱欲無度,氣血耗竭,叫做“竭”;而“弗”是指雖然有強烈的性欲沖動,卻因陽痿不舉而不能進行;交合時心中煩亂不安,為“煩”;一方無性欲要求而對方強行交合,這時雙方特别是對女方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猶如陷入絕境,故而叫做“絕”;當交合時過于急速,既不愉悅情緻,于身又沒有補益,徒然浪費精力,這叫“費”。古人用非常形象的語言說出了在房室養生中于身心有害的七種做法,若犯有上述七損之情況,則往往事與願違,适得其反,且招緻疾病,這樣的解釋對于今天的我們,仍有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參考價值。

針對房事交合中對人體有害的七種做法,古人又提出了房室生活中對人體有益的八種做法,即“八益”,是指:“一曰治氣,二曰緻沫,三曰智(知)時,四曰畜氣,五曰和沫,六曰竊氣,七曰寺(待)赢,八曰定頃(傾)。”

這裡逐一地介紹了治八益的具體做法。即:一、調治精氣,二、緻其津液,三、掌握适宜的交接時機,四、蓄養精氣,五、調和陰液,六、聚積精氣,七、保持盈滿,八、防止陽痿。

性生活有愉悅情緻,增強夫妻感情的作用。“七損八益”是古人在交合時遵循的法則,在性生活過程中我們也要善于利用“七損八益”的方法來調攝性生活。對房室之事應有一種嚴肅性,使生活服從于養生保健這個重要原則,并通過房事來達到補益身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七損八益”是古人在房室養生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各種性保健措施和性禁忌經驗。最早提出“七損八益”理論的是古代醫書《天下至道談》。“七損八益”在綜合性心理保健、性生理保健、性行為規範、氣功導引等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房室養生方法。

古代房室養生學家認為,在房事生活中,有八種做法能補益人的精氣,有七種做法能損傷人的精氣,如果不能運用八種補益精氣的方法,避免七種損傷精氣的方法,那麼人到了40歲性機能就會減半,50歲生活起居能力就明顯衰弱。如避免七損,采用八益來補益精氣,救治疾病能使老年人恢複健壯,壯年人不緻衰老。

各家談疾病症狀以陰陽為綱說:楊上善《太素·陰陽》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之論,認為“陽勝八益為實,陰勝七損為虛”,八益是指“陽勝”之身熱、腠理閉、喘粗、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幹、煩冤、腹滿死等8個症狀,七損是指“陰勝”之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寒、厥、腹滿死等7個症狀。

楊氏之說以陰陽為綱将疾病症狀進行了分類,強調陰陽是分析、認識疾病的關鍵,正所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别陰陽”,為陰陽成為八綱辨證的總綱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至于對“七損八益”的具體理解,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将陰勝的“數栗而寒”拆為兩損,而陽勝的“汗不出而熱”隻作一益,有強湊七、八之數之嫌;二是與下文調和陰陽的方法義不貫通,故此說并不為後世醫家所采納。

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說:王冰則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的論述,認為七損是指女子月經貴以時下,八益是指男子精氣貴乎充滿,所謂“然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陽八宜益,交會而洩精。由此則七損八益,理可知矣”。

吳昆《素問吳注》也指出:“七損者,女子天癸以七為紀,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陰血常虧,故曰七損;八益者,男子以八為紀,二八而天癸至,精氣溢瀉,陽常有餘,無月事之損,故曰八益。”對此,張介賓《類經·陰陽類》曾反駁說:“按啟玄子注此,謂女為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男為陽八宜益,交會而精洩,以用字解為房事。然經血宜調,非可言損,交會精洩,何以言益?”

實則,王氏與吳氏是将“七損八益”解為人體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故丹波元簡《素問識》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論男女的生長發育過程,以成長階段為益,衰老階段為損作解,認為女子七歲、二七、三七、四七與男子八歲、二八、三八、四八共合為八益,女子從五七到七七、男子從五八到八八,共計為七損。明确提出了“七損八益”為人體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

陰陽術數說:張介賓《類經·陰陽類》從陰陽術數的角度,指出:“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生從乎陽,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反之,即為早衰之由。這裡張氏根據《周易》的陽進陰退的陰陽術數之說,将“七”指為“少陽之數”,“八”指為“少陰之數”,又結合其自身的扶陽抑陰的學術主張進行了闡發。

而張志聰《素問集注》的觀點與張介賓正好相反,他認為:“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七損八益者,言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也。然陽氣生于陰精,知陰精之不足,而無使其虧損,則二者可調。”可見兩說是基于對《素問·太陰陽明論》“陽道實,陰道虛”從不同角度理解而成。今人亦有從七、八髒腑之成數、在洛書九數方位圖的象數位置而闡釋的。這些說法認為“七損八益”反映了《内經》順從四時陰陽診治與養生的思想,體現了“天人相應”觀念。

房中術說:早于《内經》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天下至道談》明确記述了“七損八益”的内容,其文曰:“氣有八益,又有七孫(損)。不能用八益、去七孫(損),則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蔥(聰)明,七十下枯上脫,陰氣不用,唾泣留(流)出。令之複壯有道,去七損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貳其氣,是故老者複壯,壯者不衰……八益:一曰治氣,二曰緻沫,三曰智(知)時,四曰畜氣,五曰和沫,六曰竊(積)氣,七曰寺(待)赢(盈),八曰定頃(傾)。七孫(損):一曰閉,二曰洩,三曰竭,四曰勿,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

丹波康賴《醫心方》所引《玉房秘決》之文與該文近似。可見“七損八益”指古代房中之術,即8種有益于人體的行為和7種有損于人體的行為。雖然各家對七損、八益的具體行為的理解不一,但均強調吐納、導引的運用,保持精氣滿盈、調整各自的心身狀态,切忌情急傾倒為其關鍵。上世紀80年代自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以來,絕大多數的學者遵從此說。

上一篇:陽西淨業寺

下一篇:身份證貸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