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處理器

intel處理器

計算機的主要設備
英特爾中央微處理器,即為CPU,是計算機的主要設備之一。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計算機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中央處理器、内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是現代電腦的三大核心部件。20世紀70年代以前,CPU是由多個獨立單元構成。後來發展出由集成電路制造的CPU,微處理器CPU複雜的電路可以做成單一微小功能強大的單元。
    中文名:intel處理器 外文名:Intel cpu 别名:英特爾中央處理器 使用類型:辦公軟件

英特爾系列

intel處理器是英特爾公司開發的處理器,即為CPU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

70年代微處理器誕生CPU是CentralProcessingUnit,就是中央處理器的縮寫,

英特爾公司Logo

成立于1968年的英特爾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同時也是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産品的領先制造商,英特爾走過了風風雨雨的46年,具有技術産品創新和領導産業發展的38年。回首過去,英特爾的産品,影響了整個IT業的發展,成就了不知多少IT界的精英和經典事件。

197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塊個人微型處理器4004誕生

1971年1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師霍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微處理器—4004,從此這一天被當作具有全球IT界裡程碑意義的日子而被永遠的載入了史冊。這款4位微處理器雖然隻有45條指令,每秒也隻能執行5萬條指令,運行速度隻有108KHz,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第一台計算機ENIAC。但它的集成度卻要高很多,集成晶體管2300隻,

一塊4004的重量還不到一盅司。這一突破性的發明最先應用于Busicom計算器,為無生命體和個人計算機的智能嵌入鋪平了道路。

4004微處理器

Busicom最初計劃是需要12個定制芯片。而英特爾工程師霍夫提出了通用邏輯設備的概念,它可能是一個更出色、更高效的解決方案。正是由于他的提議才使得微處理器得以開發。起初,Busicom向英特爾支付了60000美元,獲得了微處理器所有權。在認識到“大腦”芯片的無限潛力之後,英特爾提出用60000美元換回微處理器設計的所有權。Busicom同意了英特爾的請求。1971年11月15日,英特爾面向全球市場推出了4004微處理器,每個售價為200美元。

4004微處理器

編号為4004,第一個“4”代表此芯片是客戶訂購的産品編号,後一個“4”代表此芯片是英特爾公司制作的第四個訂制芯片。這種數字代号卻延用至今。霍夫終于如願以償,他在世界第一個微處理器上,集成了2000多個晶體管,發明了世界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4004,在電子計算機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4004芯片基本具備了微處理器的特點,用它來做計算器,改變了傳統計算器的形象。采用4004芯片後,再配用一塊程序存儲器,數據存儲器,移位寄存器,再加上鍵盤和數碼管,就構成了一台完整的微型計算機。

1972年:8008微處理器

讓英特爾意外的是推出4004芯片後,業内的反應相當平淡。一些分析家稱這款芯片雖然有些意思,但4004的處理能力實在有限,還不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然而,當一年後英特爾推出其8008微處理器時,業内的目光都幾乎集中到了英特爾身上。8008頻率為200Khz,晶體管的總數已經達到了3500個,能處理8比特的數據。更為重要的是,英特爾還首次獲得了處理器的指令技術。

8008微處理器

8008它的性能是4004的兩倍,擁有3500晶體管數量,速度為200KHz,并且于1974年被一款名為Mark-8的設備采用,Mark-8是第一批家用計算機之一,此時台式機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最初雛形。

8008芯片原本是為德克薩斯州的Datapoint公司設計的,但是這家公司最終卻沒有足夠的财力支付這筆費用。于是雙方達成協議,英特爾擁有這款芯片所有的知識産權,而且還獲得了由Datapoint公司開發的指令集。這套指令集奠定了今天英特爾公司X86系列微處理器指令集的基礎。

1974年:8080微處理器

在微處理器發展初期,具有革新意義的芯片非Intel8080莫屬了。英特爾公司于1974年推出了這款劃時代的處理器,立即引起了業界的轟動。由于采用了複雜的指令集以及40管腳封裝,8080的處理能力大為提高,其功能是8008的10倍,每秒能執行29萬條指令,集成晶體管數目6000,運行速度2MHz。與此同時,微處理器的優勢已經被業内人士所認同,于是更多的公司開始接入這一領域,競争開始變得日益激烈。當時與英特爾同台競技的有RCA(美國無線電公司)、Honeywell、Fairchild、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AMD、摩托羅拉以及Zilog公司。值得一提的是Zilog,世界上第一塊4004芯片的設計者Faggin就加盟了該公司。由該公司推出的Z80微處理器比Intel8080功能更為強大,而且直到今天這款處理器仍然被尊為經典。

8080微處理器

8080有幸成為了第一款個人計算機Altair的大腦。據說Altair這個名稱是源自《星際旅行》電視節目中一個星際飛行計劃(StarshipEnterprise)的目的地名稱。計算機愛好者花費395美元即可購得Altair套件。數月内,Altair的銷售量達到數萬台,造成了電腦銷售曆史上第一次缺貨現象。這足以看出來8080對于電腦發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編号時代

1978年:8086-8088微處理器

1978年,英特爾推出了首枚16位微處理器8086,同時生産出與之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8087,這兩種芯片使用相同的指令集,以後英特爾生産的處理器,均對其兼容。趁着市場銷售正好的時機,以及市場需求的提升,Intel在同一年推出了性能更出色的8088處理器。三款處理器都擁有29000隻晶體管,速度可分為5MHz、8MHz、10MHz,内部數據總線(處理器内部傳輸數據的總線)、外部數據總線(處理器外部傳輸數據的總線)均為16位,地址總線為20位,可尋址1MB内存。首次在商業市場給消費者提供了更自由選擇。

8086微處理器

8088微處理器

同時Intel成功将8088銷售給IBM全新的個人計算機部門,1981年,IBM推出的首批個人電腦機選用了英特爾8088芯片,使得8088成為了IBM全新熱銷産品IBMPC的大腦。本來IBM準備采用摩托羅拉的芯片,但是最終陰差陽錯,還是由8088芯片承擔了這項光榮的使命。随着個人電腦的流行,英特爾也開始名揚四海。8088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順利跻身财富500強之列,《财富》雜志将該公司評為“七十大商業奇迹之一(BusinessTriumphsoftheSeventies)”。事後,英特爾高度評價了與IBM這筆交易的重要性。的确,如果沒有這筆交易,很可能芯片市場是由摩托羅拉等一統天下。

1982年:80286微處理器英特爾的最後一塊16位處理器

80286(也稱286)是處理器進入全新技術的标準産品,具備16位字長,集成了14.3萬隻晶體管,具有6MHz、8MHz、10MHz、12.5MHz四個主頻的産品。286是Intel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處理器,即可以運行所有針對其前代處理器編寫的軟件,這一軟件兼容性也成為了Intel處理器家族一個恒久不變的特點。該産品發布後的6年内,全世界基于286處理器的個人計算機便達到了大約1500萬台。

80286微處理器

1985年:80386英特爾的第一代32位處理器title=80386微處理器

此後,英特爾的微處理器開始進入到了32位時代。為适應企業的全球化發展,1985年秋,英特爾再度發力,并且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在倫敦、慕尼黑、巴黎、舊金山和東京同時推出了Intel80386處理器。這是英特爾第一款32位處理器,集成了27萬5千隻晶體管,超過了4004芯片的一百倍,每秒可以處理500萬條指令。同時也是第一款具有“多任務”功能的處理器,所謂“多任務”就是說它可以同時處理多個程序程序的指令,這對微軟的操作系統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80386微處理器

IntelRapidCAD被遺忘的微處理器

還有一款微處理器被很多人忽視,這就是IntelRapidCAD。RapidCAD是英特爾有史以來第一款為舊款個人計算機所提供的升級套件(也就是OverDrive的始祖)。原386的使用者不需要更換主機闆,隻要把RapidCAD買回來将主機闆上舊有的中央處理器芯片(CPU)替換掉,就可以享受接近486的運算能力。RapidCAD其實就是把486DX芯片去掉内部高速緩存然後裝入386的封裝裡面,RapidCAD也不支持486增加的新指令。不過由于386封裝的頻寬限制,RapidCAD對整體的效能提升比不上直接升級到486DX。相同頻率下,486DX可以有比386/387快上兩倍的速度,而RapidCAD在整數運算方面最多隻能提升35%,在浮點運算方面,則可以提升将近70%。

IntelRapidCAD

IntelRapidCAD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是由兩顆芯片組成,缺一不可。這歸咎于486DX内建浮點運算器(FPU),而386則是将浮點運算器分開(就是387)。由于RapidCAD-1本身就含有浮點運算器(因為它就是486DX閹割版),根本不需要387,所以RapidCAD-2就是用來替代原來主機闆上的387芯片。RapidCAD-1負責所有的運算,而RapidCAD-2則是負責假裝浮點運算器,以防止舊有主機闆以為沒有安裝浮點運算功能(尤其在執行286/287的程序時)。市面上有時候把RapidCAD-1與RapidCAD-2分開賣,這是就是不了解RapidCAD運作方式的結果。

1989年:Intel80486英特爾最後一款以數字為編号的處理器

1989年,英特爾發布了Intel80486處理器。486處理器是英特爾非常成功的商業項目。很多廠商也看清了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規律,因此很快就随着英特爾的營銷戰而轉型成功。80486處理器集成了125萬個晶體管,時鐘頻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33MHz、40MHz、50MHz及後來的100Mhz。

Intel80486處理器

486處理器的應用意味着用戶從此擺脫了命令形式的計算機,進入“選中并點擊(point-and-click)”的計算時代。史密森學會美國曆史國家博物館的技術曆史學家DavidK.Allison回憶道:“當時我擁有了彩色計算機,并且以很快的速度進行桌面排版工作。”英特爾486處理器首次采用内建的數學協處理器,将負載的數學運算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顯着加快了計算速度。

奔騰時代

走進Pentium時代

386和486推向市場後,均大獲成功,英特爾在芯片領域的霸主地位日益凸現。此後,英特爾開始告别微處理器數字編号時代,進入到了Pentium時代。

1994年3月10日:IntelPentium中央處理器芯片

1993年,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俗稱586)中央處理器芯片(CPU)。本來按照慣常的命名規律是80586,但是因為實際上「586」這樣的數字不能注冊成為商标使用,因為任何競争對手都可以用586來擾亂消費市場。事實上在486發展末期,就已經有公司将486等級的産品标識成586來銷售了。因此英特爾決定使用自創的品牌來作為新産品的商标—Pentium。

世界上第一款Pentium處理器

Pentium處理器内部結構

英特爾奔騰處理器采用了0.60微米工藝技術制造,核心由320萬個晶體管組成。支持計算機更輕松的集成“現實世界”數據,如語音、聲音、手寫體和圖片等,“奔騰”二字頻繁出現在漫畫和電視談話節目中,使其在推出之後很快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詞語。奔騰是一個劃時代的産品,并且影響了PC領域十年之久,該“名字”依然在沿用。

IntelPentium處理器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體管數大幅提高、增強了浮點運算功能、并把十年未變的工作電壓降至3.3V。Pentium剛推出的時候擁有浮點數除法不正确的錯誤(FDIVBug),導緻英特爾大量回收第一代産品(1994年十二月之前的産品),所以有FDIVBug的微處理器所剩不多。Pentium50Mhz也有這個FDIV錯誤,不過A80501-50隻是業界樣本,從來沒有在市場上出現過。上圖IntelPentium60Mhz就是整個Pentium系列第一款産品,也是含有BugFDIV的一款。這顆工程樣品為目前世界上有在英特爾官方紀錄裡最早的PentiumCPU(Q0352),也是世界上已知僅存的一顆。

1995年3月27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120MHz處理器,采用了0.60微米/0.35兩種工藝技術,不過核心依舊由32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5年6月,英特爾發布Pentium133MHz處理器,采用0.35工藝技術制造,核心提升到由33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5年11月1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150MHz、Pentium166MHz、Pentium180MHz、Pentium200MHz四款處理器,并且采用了0.60微米/0.35兩種工藝技術,核心提升到由550萬個晶體管組成。此時INTEL在以前設計基礎上增加了L2cache為256K和512K兩種版本。

1996年1月4日,英特爾又發布Pentium150MHz、Pentium166MHz兩款處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不過核心由33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6年6月10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200MHz處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不過核心還是由33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7年1月:IntelPentiumMMX中央處理器

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MMX芯片,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礎上加入了57條多媒體指令。這些指令專門用來處理視頻、音頻和圖象數據,使CPU在多媒體操作上具有更強大的處理能力,PentiumMMX還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單指令多數據流SIMD技術能夠用一個指令并行處理多個數據,縮短了CPU在處理視頻、音頻、圖形和動畫時用于運算的時間;流水線從5級增加到6級,一級高速緩存擴充為16K,一個用于數據高速緩存,另一個用于指令高速緩存,因而速度大大加快;PentiumMMX還吸收了其他CPU的優秀處理技術,如分支預測技術和返回堆棧技術。

PentiumMMX中央處理器

PentiumMMX等于是Pentium的加強版中央處理器芯片(CPU),除了增加67個MMX(Multi-MediaeXtension)指令以及64位數據型态之外,也将内建指令及數據暫存(Cache)從之前的8KB增加到16KB,内部工作電壓降到2.8V。而英特爾之後的桌上型中央處理器皆包含了MMX指令。

1997年:IntelPentiumOverdrive

IntelPentiumOverdrive處理器

IntelPentiumOverDrive中央處理器芯片(CPU),又是一項英特爾造福舊計算機使用者的升級選擇。PentiumOverDrive有兩種,一種(不含MMX,5V)是給80486升級用的,另一種(含MMX,3.3V)是給Pentium早期産品(Socket6,50-66Mhz)升級的。他們都有含散熱器及風扇

IntelPentiumMMXoverdrive200

時代

1997-1998年:PentiumII處理器

1997年5月7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II233MHz、PentiumII266MHz、PentiumII300MHz三款PII處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提升到750萬個晶體管組成。采用SLOT1架構,通過單邊插接卡(SEC)與主闆相連,SEC卡盒将CPU内核和二級高速緩存封裝在一起,二級高速緩存的工作速度是處理器内核工作速度的一半;處理器采用了與PentiumPRO相同的動态執行技術,可以加速軟件的執行;通過雙重獨立總線與系統總線相連,可進行多重數據交換,提高系統性能;PentiumII也包含MMX指令集。Intel此舉希望用SLOT1構架的專利将AMD等一棍打死,可沒想到Socket7平台在以AMD的K6-2為首的處理器的支持下,走入了另一個春天。而從此開始,Intel也開始走上了一條前途不明的道路,開始頻繁的強行制定自己的标準,企圖借此達到迅速擠垮競争對手的目的,但市場與用戶的需要使得Intel開始不斷的陷入被動和不利的局面。

PentiumII處理器

在這個時期100MHZ頻率的SDR内存已經出現在市場上,但是Intel卻驚人地宣布他們将放棄并行内存而主推一種名為Rambus的内存,而一時間衆多大公司如西門子、HP和DELL等都投入了Rambus的門下,不過後來DDR内存的流行也證明了Intel的失敗。

1997年6月2日,英特爾發布MMX指令技術的PentiumII233MHz處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45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7年8月18日,英特爾發布L2cache為1M的PentiumII200MHz處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55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8年1月26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II333MHz處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75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8年4月15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II350MHz、PentiumII400MHz和第一款Celeron266MHz處理器,此三款CPU都采用了最新0.2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75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8年8月24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II450MHz處理器,采用了0.2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750萬個晶體管組成。

CPU發展到這個時期,就不能不說說IntelPentiumIICerelon處理器。英特爾将Celeron處理器的L2Cache設定為隻有PentiumII的一半(也就是128KB),這樣既有合理的效能,又有相對低廉的售價(有A字尾的);這樣的策略一直延續到今天。不過很快有人發現,使用雙Celeron的系統與雙PentiumII的系統差距不大,而價格卻便宜很多,結果造成了Celeron沖擊高階市場的局面。後來英特爾決定取消Celeron處理器的SMP功能,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PentiumIICeleron處理器

賽揚300A,是一個讓多少人聞之動容的産品,又陪伴了多少曾經年少的讀者度過悠長的學生時代。賽揚300A,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是Intel的第二代賽揚處理器。第一代的賽揚處理器僅僅擁有266MHz、300MHz兩種版本,第一代的Celeron處理器由于不擁有任何的二級緩存,雖然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但是性能也無法讓人滿意。為了彌補性能上的不足,Intel終于首次推出帶有二級緩存的賽揚處理器——采用Mendocino核心的Celeron300A、333、366。經典,從此誕生

處理器

1999年2月26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III450MHz、PentiumIII500MHz處理器,同時采用了0.2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950萬個晶體管組成,從此INTEL開始踏上了PIII旅程。

IntelPentiumIII處理器

PentiumIII是給桌上型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芯片(CPU),等于是PentiumII的加強版,新增七十條新指令(SIMD,SSE)。PentiumIII與PentiumII一樣有Mobile、Xeon以及Cerelon等不同的版本。Celeron系列與PentiumIII最大的差距在于二級緩存,100MHz外頻的TualatinCeleron1GHz可以輕松地躍上133MHz外頻。更為重要的是,TualatinCeleron還有很好的向下兼容性,甚至440BX主闆在使用轉接卡之後也有望采用該CPU,因此也成為很多升級用戶的首選。

IntelPentiumIII處理器

特别指出的是,PentiumIII光是桌上型就擁有KatmaiSlot1、CoppermineSlot1以及CoppermineSocket370等三種不同的系列。到後期,英特爾放棄插卡式界面而又回歸到插槽界面(Socket370)。socket370封裝開始推出的時候,有一部分消費者舍棄了slot1平台而選擇了新的處理器。新的PGA封裝分為PPGA和FC-PGA兩種,前者較為廉價,因而被賽揚處理器所采用,而更為昂貴的後者則被奔騰III處理器所采用。例外的是:采用Mendocino核心的賽揚處理器同時有這兩種不同封裝的版本。采用PPGA封裝的賽揚處理器可以通過轉接卡在slot1主闆上使用,而采用FC-PGA封裝的奔三處理器則無能為力了

P4新世紀

2000年:IntelPentium4處理器

Pentium4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也是英特爾市場策略進入新紀元的開始。從P4開始,Intel已經不再每一兩年就推出全新命名的中央處理器芯片(CPU),反而一再使用Pentium4這個名字,這個作法,導緻Pentium4這個家族有一堆兄弟姊妹,而且這個P4家族延續了五年,這英特爾的市場策略是前所未見的。Penitum4有分許多制程,Willamette為P4最早的産品,其中還包括Socket423這個跟之後都不兼容的封裝(因為接腳數不同嘛),不過正是因為不能升級而且隻能使用Rambus這個怪物内存規格,所以此款銷售并不怎麼好。

Socket423針腳的P4處理器

Socket423是與slot1接口同樣短命的一個産物,它從2000年10月推出到2001年8月僅僅使用了不到一年。多數用戶最後都升級到了更成熟的socket478平台,而很多購買了socket423處理器的用戶的投資都打了水漂。采用socket423接口的CPU隻有一款,即Willamette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最終這款處理器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遠低于預期,但在同期Intel的市場份額還有所增長,奔騰四和Netburst的發布給了人們很大的鼓舞,直到今天Intel的3.8GHZ主頻的處理器采用的還是這種架構。在新的處理器中還應用了一系列的新技術例如支持快速視頻流編碼的SSE2指令集等。

478針腳的P4處理器

随着處理器主頻和内部集成晶體管數目的增加,處理器消耗的能量也開始大大增加。為了滿足處理器所需要的巨大電能,因為奔騰四處理器的功率達到了72W,因此它需要在主闆上附設額外的電源接口來滿足處理器的供電需要,而由于發熱量的增加,一個散熱風扇也成了一個必需品。Intel主推的與奔騰四搭配的平台是850平台,雙通道的Rambus内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5GB/S的内存數據帶寬,但是由于Rambus内存價格昂貴所以使得早期P4平台相當昂貴。而由于契約的限制Intel又無法使用當時已經出現在市場上的DDR内存。

盡管新的奔四處理器相當成熟,但是在市場上的銷量仍然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昂貴的RDRAM内存。雖然後來Intel推出了845解決方案使得用戶可以使用SDR内存,但是SDR内存的數據傳輸速率顯然不能夠讓人滿意。當時市場上已經出現了DDR内存,但由于協議問題Intel不能使用這種廉價的解決方案。

經過了消費者漫長的等待Intel終于和Rambus達成了協議,之後Intel馬上推出了845D和845GD兩種基于DDR内存平台的芯片組。雖然DDR相對SDR數據帶寬增加了一倍,但是相對于Rambus還是有所不足,直到雙通道DDR内存的出現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HT技術

2002-2004年:超線程P4處理器

2002年11月14日,英特爾在全新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3.06GHz上推出其創新超線程(HT)技術。超線程(HT)技術支持全新級别的高性能台式機,同時快速運行多個計算應用,或為采用多線程的單獨軟件程序提供更多性能。超線程(HT)技術可将電腦性能提升達25%。除了為台式機用戶引入超線程(HT)技術外,英特爾在推出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3.06GHZ時達到了一個電腦裡程碑。這是第一款商用微處理器,運行速率為每秒30億周期,并且采用當時業界最先進的0.13微米制程制作。

奔騰4處理器3.06GHz

英特爾發布前端總線為533MHz的Pentium43.06GHz處理器,采用了0.13微米工藝技術,提供L2cache為512K的二級緩存,核心由5500萬個晶體管組成。時隔一年,英特爾發布了支持超線程(HT)技術的P4處理器至尊版3.20GHz。基于這一全新處理器的高性能電腦專為高端遊戲玩家和計算愛好者而設計,現已由全球的系統制造商全面推出。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至尊版采用英特爾的0.13微米制程構建而成,具備512KB二級高速緩存、2MB三級高速緩存和800MHz系統總線速度。

P4處理器至尊版3.20GHz

該處理器可兼容現有的英特爾865和英特爾875芯片組家族産品以及标準系統内存。2MB三級高速緩存可以預先加載圖形幀緩沖區或視頻幀,以滿足處理器随後的要求,使在訪問内存和I/O設備時實現更高的吞吐率和更快的幀帶率。最終,這可帶來更逼真的遊戲效果和改進的視頻編輯性能。增強的CPU性能還可支持軟件廠商創建完善的軟件物理引擎,從而帶來栩栩如生的人物動作和人工智能,使電腦控制的人物更加形象、逼真。

半年之後,2004年6月,英特爾發布了P43.4GHz處理器,該處理器支持超線程(HT)技術,采用0.13微米制程,具備512KB二級高速緩存、2MB三級高速緩存和800MHz系統前端總線速度。

Northwood是第二代産品,采用0.13微米制程,具有電壓低、體積小、溫度低的優點。接着就是Prescott(0.09微米),雖然這技術很新,不過由于效能提升并不明顯,而且有過熱的問題。後來英特爾又推出HyperThreading技術,大大增加工作效率,讓P4又成為市場寵兒。英特爾之後又推出ExtremeEdition、含有Prestonia(原本給服務器用的Xeon核心)以及Gallatin(0.13微米Northwood外頻提升改良版)核心的CPU。市場上的高階Pentium4則是SocketLGA775的Prescott為主。

筆記型

移動式酷睿i7-雙核心(6xx)/四核心(7xx/8xx/9xx)處理器

移動式酷睿i5-雙核心(4xx/5xx)處理器移動式酷睿i3-雙核心(3xx)處理器PentiumIIIMobilePentium4Mobile區别于移動版Pentium4MobilePentium4最高至3.06GHz,區别與P4M奔騰M(PentiumM)賽揚M(CeleronM)酷睿雙核(IntelCoreDuo)酷睿2雙核(IntelCore2Duo)酷睿單核(IntelCoreSolo)酷睿2單核(IntelCore2Solo)奔騰雙核(Intelpentiumdual-core)淩動超低功耗處理器(Atom)賽揚雙核(Intelcelerondual-core)

服務器

奔騰II至強(PentiumIIXeon)

奔騰III至強(PentiumIIIXeon)奔騰III服務器(PentiumIIISever)至強(Xeon)安騰(Itanium)安騰2(Itanium2)安騰3(Itanium3)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