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8坦克

T28坦克

美國二戰末期研制的“鼠”式坦克
T28坦克:為了對付德軍的“鼠”式坦克,美國二戰末期研制,原名T-95,1946年改稱T-28,隻完成兩輛樣車,未投産。該車采用無炮塔結構,正面裝甲厚達300毫米,可抵禦德軍88毫米反坦克炮的正面攻擊。主要武器采用1門105毫米坦克炮。
  • 中文名:T28坦克
  • 外文名:
  • 别名:
  • 車長:10.09m
  • 車寬:3.67m
  • 車高:3.66m

研發曆程

被否決的M6A2E1是為數不多的T1E1重型坦克的進一步改進攻擊型。不過,一個更有前景的針對火力和裝甲改進開發項目已經在1943年9月份确立,軍火研發部門的報告認為在反攻納粹德國時這個神秘的項目可以在突破西壁時發揮很大作用。它最初計劃裝備105毫米T5E1火炮和8英寸厚的前裝甲,使用為T1E1坦克和T23中型坦克研發的電傳動系統,T5E1高速火炮可以有效擊穿堅厚的鋼筋混凝土工事,而把此炮裝在重型履帶底盤上又可以有效防禦要塞炮的打擊。

軍火研發部門的長官認為25輛此型新坦克可以在未來8到12個月内制造并完成,并有針對性的指定出一份指南,這份時間表可以保證這些坦克敢上在歐洲本土的決戰。但陸軍的頭頭腦腦卻不同意并且重申隻需制造三個樣體并且電傳動裝置要改回機械傳動裝置(此類頑固作風嚴重制約了美國裝甲力量的發展)。

經過多方協商讨價還價,軍事後勤部在1944年三月簽署了5輛定單,并給了T28重型坦克的編号。而最初制訂的前裝甲厚度已經提升到12英寸整車重量達到空前的95噸。

這輛襁褓中的坦克有一個比較低的輪廓且沒有炮塔,如果僅從外型說它是一輛坦克的話有些過于牽強,它更類似一輛德國生産的超級突擊炮,當然,諷刺的是,不擅長玩突擊炮的美國造出了世界上最大最沉最複雜的“突擊炮”,而同一時期,不擅長玩通用化坦克的德國确造出了世界上最大最沉最先進的“老鼠”“坦克”。

這是兩個完全可以聯系到一起的超級巨無霸,甚至可以說,兩者互有針對性的,老鼠在研制的時候,就已經刻意要做到超級堡壘抵擋敵軍裝甲集群這一目的,而T28,研制的時候就是拔釘子戶用的,用時下流行話說,是最牛釘子戶和超級啟釘錘的關系,兩方摩拳擦掌中間隔的不是物權法而是大西洋。

105毫米T5E1坦克炮被裝在車體前部可以做左右10度,上下-5度到20度的移動,四名乘員中的一人擔當駕駛員,炮的左右分别是兩名炮手,車長和駕駛員分别有一個觀察塔,在車長的觀察塔上裝了一挺M2機槍,這也是此車唯一的副武器,而且要使用它的話車長必須探出半身操作,而炮手則有一個火炮望遠鏡和一個潛望鏡可供操作。

引用LT_willy的看法是:乘員編制隻有4人,而要讓105mmT5E1/E2發揮出6rpm的射速,需要兩名裝填手,同時考慮到車内彈藥的安排,LT_willy個人認為乘員的分工可能做了這麼一個安排:車長和駕駛員都有倉口說明,當其隐蔽在可攻擊位置進行防禦時,駕駛員接替車長指揮,車長兼任輔裝填手,以使裝填手數目達到兩個人。

1945年2月7日,軍火研發部門主席的一份備忘錄又把它稱做T95105毫米火炮搭載車,因為其并沒有炮塔而且缺乏其他火力,直接叫突擊炮不就完了。1945年三八,正式批準了其新名稱和定義。因為戰時生産能力緊張以及生産這種長度和寬度車體的能力有限所以五輛車體很難找到工廠制造,不過1945年5月太平洋汽車和鑄造工廠同意接下這個大工程,其遵循原始設計并且有火炮的浮動炮架,最終設計工作也随即開展,第一個鑄造前車體在1945年7月20日完成并與8月份完成車體總裝。

太平洋戰争結束後,車體的需求從五輛減少到兩輛,1号車1945年12月21日被運往阿伯丁實驗場2号車于1946年1月10日到達,1号編号40226809在阿伯丁用于發動機實驗,2号編号40226810,被運往溘諾思堡。然後運往亞立桑那州尤馬的工程部,進行浮橋實驗。

性能結構

T95的動力包實際上十分類似M26潘興坦克,當然新型号是潘興所用兩倍之多。T95的發動機是500馬力福特GAF,為傳動副軸設置了一個單一的齒輪比所以其時速隻能達到8公裡每小時。實際上在2600轉每分的情況下隻能達到7公裡每小時。同樣超重的車體要求必須進行精巧的設計來減輕對地表的壓力到一個合理的水平。

這樣就采取了一個比較有特色的做法,一側裝兩條履帶八套懸挂,從而整車一共裝了四條履帶十六套懸挂,當然兩側八個懸挂獨立組成了一套可拆卸組件,可拆卸組件的外側是四英寸厚的裝甲襯裙,把兩側懸挂去掉車身寬度則從179.5英寸減少到124英寸。在阿伯丁第一次拆卸外側履帶用了四位乘員四個小時時間。當熟練以後,同樣一組人在第三次拆卸的時候用了2個半小時。

重裝甲和火力的T95并不适合美國裝甲車輛的分類,因為坦克一般指有炮塔的履帶裝甲車,稍薄裝甲的以裝甲換火力的則劃分為坦克殲擊車,T95的分類顯然不适合以上的分類辦法,于是1946年,名字又變了回去,改成T28超級重型坦克。因為被認為重型裝甲和重型火力更适合用來描述為坦克而不是火炮搭載車。

此後T28(T95)在阿伯丁測試到1947年末,共進行128公裡公路和413公裡野地行走實驗。一輛T28(T95)現在陳列于美國肯塔基市的巴頓戰車博物館,歲月的風雨沖刷着他露天展示的龐大軀體。而它未來得及碰面的老鼠,則在地球另一端的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的陰暗展房裡靜靜沉睡。

基本數據

車長:11.1米

寬:9.85米

高:2.84米

動力裝置采用:410匹馬力汽油機,最大時速8千米/時

火炮:T5E1型火炮備彈62發105毫米坦克炮(可在1500米以外,打飛250MM厚的鋼闆)

乘員:8(車長、炮手、駕駛員、副駕駛等)

裝甲:正面炮盾裝甲厚達305毫米,車體下部分的裝甲厚133毫米,其它部分厚63毫米

速度:14公裡/小時

重量:95噸

最大行程:160千米

輔助武器:1x0.50英寸機關槍備彈660發

對手

盡管希特勒狂熱地要求,但是“鼠”式和其他計劃中的坦克還是沒能在二戰結束以前投入戰場使用。其開發史可追溯至德國陸軍在戰前對俄國T-35A、B和C型重型坦克的調查報告,另外還有傳聞說俄國人正在發展一種重達100噸的坦克,這種看似威力無比的“陸地戰列艦”深深地吸引住了希特勒。

為了滿足希特勒的這個興趣,克虜伯公司早在1941年就接到了陸軍武器局的命令,發展一種類似俄國人的100噸坦克那樣的戰車。于是克虜伯公司的設計師們做了大量的110、130、150及170噸級坦克的發展研究,但是始終沒有一種走出圖紙階段而變為實車。因為它們的笨重的大塊頭,所以這些超重型戰車的第一個代号就稱為“猛犸”。

後來為了迷惑敵人的情報,又改稱為“鼠”式,好象對已經超負荷運轉的德國軍工産業熟視無睹似的。希特勒在1942年3月21日亦同樣命令保時捷公司設計一種100噸的戰車,這種大坦克被稱為“保時捷鼠式”。1942年5月,希特勒再次要求用最高速度進行特大型坦克的開發,同時他認為将重量減至70噸是錯誤的,而增至120噸最佳。

在他的觀點中,坦克上後中的裝甲和一門高性能的火炮比機動性更為重要。1942年12月,保時捷教授和克虜伯公司的穆勒博士呈交給希特勒一份關于“鼠”式坦克生産的預備工作狀況報告。産量力争達到每個月5輛,在克虜伯公司生産。1943年1月,希特勒把參與與競争的克虜伯公司和保時捷公司的設計進行了比較之後,決定采用“保時捷鼠式”法案,并贊成使用128毫米KWK主炮。

1943年5月1日,“鼠”式的木制全尺寸模型向希特勒作了展示,最後他同意将其投入生産,并下達了150輛的定單。但到了1943年10月,希特勒原來的150輛定貨又被取消了。

第一輛原型車制造出來後,全車重量達到了150噸,由于要滿足希特勒對更厚重裝甲的一再要求,最後裝甲的厚度達到了驚人的240MM,而“虎王”坦克的正面裝甲也隻有150MM,而且全重一步一步增加到了188噸。“鼠”式坦克“鼠”式的電器設備由西門子公司制造,戴勒姆-奔馳公司制造發動機,履帶由AltmarkischeKettenfabrik提供,車體、炮塔和武器的制造由克虜伯公司負責,最後是阿爾卡特公司負責整車組裝。

與一般的坦克比較起來,它更像是個移動的碉堡,要使這個怪物動起來需要解決許多困難的技術問題,但是天才的保時捷教授和他的工作組合理地解決了這些難題。1943年12月24日,阿爾卡特公司完成了第一輛原型車的裝配,但是這輛車沒有裝上炮塔,它被用于廣泛的測試項目。

在測試中,“鼠”式由于其巨大的重量和推重比問題顯得行動非常地遲緩(13公裡/小時),但相對于它的尺寸來說已經是非常地靈活。這第一輛“鼠”式的原型車代号為V1,裝有一台由戴勒姆-奔馳DB603型航空發動機發展改進而成的DB509型汽油發動機,它沒能達到計劃中的20公裡/小時的時速,測試中證明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也隻能達到13公裡/小時。還有為了能夠更好地支撐“鼠”式的重量,懸挂系統也必須改進。

另外的就是“鼠”式本身的重量問題了,幾乎沒有橋梁能夠承受它的重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鼠”式裝上了一套潛渡通氣筒,這樣就使它能夠用潛渡方式涉過最深為8米的河流。後來,V1号原型車安裝了一個重量和真炮塔一樣的假炮塔繼續測試。測試中的V1号車噴上了迷彩僞裝,并畫上了紅色五角星和鐮刀錘子黨徽來僞裝成一輛被繳獲的蘇聯坦克(似乎為了區别,該車上的鐮刀錘子标志上的鐮刀是反過來的,即鐮刀的刀尖是朝下的)。

1944年3月,與V1号車在細節上有着許多不同之處的V2号“鼠”式也基本完工。剛開始沒有發電機,到44年中才裝上去。1944年9月克虜伯開始制造V2号車的炮塔。但直到1944年6月才完工交貨裝上V2号車進行測試,克虜伯為V2号車制造的炮塔上安裝了一門128毫米KwK44L/55主炮和一門同軸75毫米KwK44L/36.5副炮(副炮已經是一般坦克的主炮了……),還有一挺7.92毫米MG34機槍,為“鼠”式提供了非常兇猛的火力。

“鼠”式的主炮能夠在3500米的距離擊穿盟軍謝爾曼、克倫威爾、丘吉爾、T-34/85和JS-2坦克的前、側和後部所有裝甲。炮塔上還安裝了先進的火炮測距儀,但是由于主要不見的短缺最後也沒能全部安裝完成。

V1号車本來是大要裝上克虜伯制造的第二個炮塔,但是這個炮塔直到戰争家屬都沒能完工,所以它從始至終都保留了那個假炮塔,1944年7月25日,克虜伯報告稱有兩台車體即将完工,兩外還有兩台稍後也可完成。但是到了7月27日,克虜伯被命令将這四台車體拆毀。

8月19日,保時捷公司通知克虜伯公司,說他們已經接到命令停止在“鼠”式項目上再作更進一步的工作。雖然如此,“鼠”式V2号原型車還是在1944年9月開始了它的測試。V2号車上安裝的是與V1号車不同的梅巴赫MB517型柴油發動機,駕駛系統也使用了一套更先進的電傳動系統。行走裝置由斯柯達公司設計,寬達1100毫米的履帶由12個托帶輪支撐。當所有的艙門都關閉起來時,有一套空調系統為成員供氧。

鼠”式坦克

“鼠”式在運輸時,是裝在一種特别制造的28輪鐵路運輸車上,這種運輸車是由位于奧地利維也納的Graz-simmering-Pauker工廠制造。從1944年的1月中旬至10月初,“鼠”式原型車的測試先是在庫默斯多夫的裝甲車輛實驗場進行,後來又轉到伯布林根的保時捷實驗場。

由于發動機故障和盟軍對德國工廠的空襲造成的生産延誤,似的測試斷斷續續地持續了很久。在測試過程中,一旦某輛“鼠”式發生了故障的話,就要由另外那輛“鼠”式來拖拽才能使其移動(如果兩輛一起壞的話……)。另外,德國人還曾計劃利用“鼠”式的底盤裝上一個裝有兩門88毫米Flak43高射炮的炮塔,但這個計劃也沒能變為現實。

V1号“鼠”式坦克的履帶由汽油-電動原理驅動,保時捷教授在早期項目中(VK3001、VK4501、VK4502)已經使用過這種他首創的驅動方式。一台1080馬力直列12缸的戴勒姆-奔馳汽油發動機通過一個間接變速箱向發電機提供能量,發動機産生的電力再用于驅動兩個電動機,電動機帶動行動齒輪使車輛動起來。而V2号“鼠”式是采用了柴油-電動方式。

“鼠”式主炮是一門由128MM高射炮發展而成的加農炮(128MM的高射炮打轟炸機也太。。。。。),還有一門與主炮同軸的75MML/44KWK副炮。近距離防禦武器是一挺MG34機槍,另外在炮塔兩側和後部還各有一個射擊孔,車組成員可以用一支手槍通過此孔向外射擊(最好是用成員自帶的MP44沖鋒槍更合适)。

到戰争結束之時,大約有9輛“鼠”式的原型車處于不同的完成狀态,除了V1和V2号車以外,其他都沒有進入組裝階段。根據保時捷公司的一些資料顯示,希特勒本來打算把“鼠”式用語西線的大西洋防線上擔任封堵防線缺口的任務,在那裡擔任這樣的任務對于它有限的行程(越野行駛每百公裡消耗燃料3100公升,公裡行駛消耗燃料每百公裡1400升,真是一隻吃油量驚人的怪獸)和機動性來說不會造成太大的麻煩。

雖然有些資料說V2号原型車在庫默斯多夫曾作為防禦武器進行過戰鬥,但最通常的說法是V2号原型車被人引爆在了庫默斯多夫的試車場上,也有相應的照片為證。戰争結束的時候,在埃森的克虜伯工廠裡找到了接近完成的V1号原型車的炮塔和V3号原型車的車體。

總而言之,“鼠”式是一種有趣的設計産物,但由于它可憐的機動能力和巨大的重量,使得它注定缺乏實戰價值,把它作為一座移動碉堡來使用更勝于作為一種超級坦克的用途。一輛全部裝配完成的“鼠”式被蘇軍運回了國内,1951/52年在庫賓卡進行測試,它是由V2号車的炮塔和V1号車的車體組合而成。至今仍陳列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裝甲兵博物館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