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0戰鬥機

P-40戰鬥機

美國戰斧戰鬥機
P-40戰鬥機(英文:P-40 Fighter,代号:戰斧),是美國一型單座單發平直翼活塞式戰鬥機。P-40戰鬥機由美國寇蒂斯公司(Curtiss)在戰前設計的P-36“鷹”的基礎改進研發的戰鬥機,該機将發動機由“雙黃蜂”星型發動機改為渦輪增壓的“阿裡遜”V-1710直列發動機。原型機XP-40受到了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好評,後者與1939年下達了524架的訂單,這也是美國政府自一戰以來給單個承包商下的最大一筆訂單。
    中文名: P-40戰鬥機 外文名:Curtiss P-40 Fighter 别名: 前型/級: P-36戰鬥機 研制單位:寇蒂斯公司 研制時間:1934年-1938年 國家:美國

發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34年11月,寇蒂斯公司開始着手設計一種懸臂式下單翼,向後收放的起落架和全金屬應力蒙皮結構的戰鬥機,寇蒂斯稱其為鷹式(HAWK),在通過陸航隊的測試之後,便以P-36的編号投産,成為當時速度最快的美國戰鬥機,它的外銷型,霍克75大量銷往中國、法國、英國、芬蘭,二戰初期相當活躍,其中英國空軍稱這種飛機為“莫霍克”(MOHAWK)。

1937年7月,美國陸航訂購了最初的寇蒂斯XP-40原型機,實際上是把第10架P-36A(SerialNo38-10)的空冷發動機換成艾利森V-1710-19液冷發動機(艾利森-13)而改型來的。用後機身下的散熱器進行冷卻。

1938年10月首飛。後來對此原型機作了修改,把散熱器向前移到發動機下面,外觀才與日後的P-40接近。軍械按照陸軍航空隊的标準與P-36相同,包括一挺7.62毫米和一挺12.7毫米機頭機槍。

建造沿革

為了滿足法國的P-36戰鬥機/霍克75A訂貨,寇蒂斯公司的工廠已經擴建過,因此在1940-1942年間,寇蒂斯生産了美國戰鬥機中的絕大部分。P-40戰鬥機基于已經批量生産的、經過實戰考驗的P-36機體,所以價格低、交貨速度快。當其他任何一種飛機交付5架時,它可能已經交付了500架。而洛克希德公司和貝爾公司的P-38和P-39直至1941年才能投入批量生産;而共和公司的P-43雖然有與P-35相似的機體,但必須等到的工廠擴建後才能投入生産 。

當時洛克希德公司的XP-38雖然很先進,但它沒有生産線,達到量産還需要4年的時間,實在等不起。貝爾公司的XP-39雖然火力兇猛,但是機動和低空表現不佳,這不符合陸航對于戰鬥機主要用于滿足地面支援的構想。這一次,懶漢寇蒂斯公司(指直接用P-36機體嫁接液冷發動機的P-40)赢了,美國陸航采取了他們提出的XP-40方案,量産型号為P-40。這個設計隻是在原先銷量不錯的P-36基礎上,更換了更為強勁的發動機,平庸得幾乎沒特點。但P-36已經批量生産,經過實戰考驗,隻需要對生産線作少許改動即可生産P-40。它幾乎是二戰開始時美國唯一能夠大規模量産并外銷的機種,有人說這是“最好的第二選擇”。

起先在更先進的飛機可供大量使用以前還采用P-40是一個必須的權宜之計。在1942年,美國方面曾計劃用寇蒂斯的工廠來生産較好的飛機。但不知為什麼緣故,一種飛機也沒有生産出來;之後P-60飛機的計劃停止了,隻有少量的P-47B戰鬥機“雷電”代替P-40。因此P-40飛機還得繼續生産,當P-40的生産最後結束時,這家工廠生産的其它型号戰鬥機也都停産了,不過該工廠生産了太平洋戰争前中期美國大多數的戰鬥機。

當疲憊的P-40飛機生産線于1944年12月關閉時,已經完成了13738架。陸軍航空隊P-40的數量在1944年4月達到最多2499架。“當其它飛機可供使用時,繼續以P-40裝備部隊,是優先權處理不當的明顯标志。”一些倒黴的美軍飛行大隊,在大戰結束時還使用這種飛機

技術特點

氣動結構

P-40戰鬥機采用單翼,收放式起落架,被整流罩嚴密包裹的直列發動機,散熱器通風口位于螺旋槳槳彀下面。 

武器系統

P-40戰鬥機早期Hawk81系為機頭兩挺勃朗甯M2重機槍(12.7毫米),再加左右機翼各2挺勃朗甯M1919機槍(7.62毫米)。

後期Hawk87系多改為左右機翼各三挺、共計6挺勃朗甯M2 12.7毫米重機槍。但也有拆除部分機槍以提升飛行性能或者增加攜帶彈藥數量的情況 。

兩翼下各一枚500磅(334千克)炸彈+機身下方挂載副油箱,或者機身下一枚1000磅(453千克)炸彈+機翼兩具三聯裝巴祖卡火箭。

性能數據

全長

9.66米

翼展

11.38米

機高

3.76米

翼面積

21.92平方米

空重

2880公斤

作戰荷重

3760公斤

最大起飛重

4000公斤

發動機馬力

1150馬力

最大速度

547千米/小時

570千米/小時

580千米/小時

巡航速率

435千米/小時

航程

1100千米

實用升限

8840米

絕對升限

9327米

海平面爬升率

11米/秒

标準翼負荷

171.5公斤/平方米

衍生型号

    P-40C和P-40E  服役于美國飛虎隊;P-40C和P-40E  服役于美國飛虎隊;P-40F   服役于法國空軍部隊,由于沒有上部進氣口,機頭顯得很幹淨;YP-40F   裝備有腹部散熱器;P-40K   服役于英國皇家空軍;P-40N   特别改善了後方視界。

    服役動态

    西歐戰場

    1940年,P-40迎來了第一個海外買家——法國。法國人倒是興高采烈地訂購了100架,但當100架P-40還沒出廠時,法國就在德國的閃電戰下投降了。老買家破産重組,合同作廢,寇蒂斯公司索性把100架P-40推銷給了英國。皇家空軍此時正在不列颠空戰中煎熬,對戰機的需求量非常大,是個很有潛力的市場。為了打動買主,寇蒂斯在它的兩翼上加裝四挺7.7毫米口徑的機槍,型号為P-40C。

    但這種局部修補根本不可能給P-40帶來多大的提升,相較于英國人自己的主力戰機噴火戰鬥機,P-40的平飛時速要慢100千米/小時,“噴火”可以裝8挺7.7毫米口徑機槍或2門20毫米機炮和4挺機槍,大大優于P-40C兩挺12.7毫米機槍+四挺7.7毫米的火力配置。此外,P-40的最大弱點是高空性能差,一過6000米,速度和操控性就急劇下跌,使其無法勝任高空護航戰機的角色。英國人買是買了,但把P-40C發配去當教練機,還有的被送往二線戰場——中東和北非,充當戰鬥轟炸機。

    中國戰場

    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将P-40戰鬥機大量援外,總數達到5492架,其中分配給英國2799架,蘇聯2069架,中國僅分到少量的377架。中國空軍獲得的P-40包括E、K、M及N等4型,其中以N型最多,達299架。1942年初,中國空軍第4大隊首先獲得27架E型,至10月,各部隊已逐次換裝E或K型,隻有第4大隊裝備少量P-43A“槍騎兵”,P-40成為中國空軍戰鬥機序列中的絕對主力。

    1943年11月1日,中美兩國在廣西桂林成立中美混合聯隊(Chinese American Coalesced Wing,縮寫CACW,亦稱中美混合團),它的兩個戰鬥機大隊裝備P-40E/K,與中國空軍第4大隊一起投入常德會戰,并不斷出擊南海港九一帶,配合B-25轟炸機掃蕩敵方海上運輸線。

    1941年12月20日,10架日軍九九式轟炸機從越南飛入中國領空,目标昆明機場。觀察哨向陳納德發去了報告,24架P-40C随即升空。在中國領空肆虐太久的日軍轟炸機群連護航戰鬥機都沒帶,大咧咧地飛到昆明上空。初次戰鬥,AVG的飛行員們有些緊張,第一輪俯沖攻擊竟無一命中。

    日機扔下炸彈向邊境方向逃竄,愛德華.萊克塔瞄準其中一架俯沖下去。陳納德曾反複告誡過飛行員,隻可短促射擊,一擊不中立即撤離,但是激動的萊克塔把陳納德的苦口婆心抛到了腦後,一陣掃射足足持續了大概8秒鐘,機頭沖到了距離敵機機尾隻有4米遠的地方,連機尾上的鉚釘都看得一清二楚。敵機上的機槍還在掃射,萊克塔準備拉起飛機再來一輪,這時敵機忽然着起火來,搖搖擺擺飛了幾秒後一頭栽了下去。中國雲南大地迎來了第一架被擊落的日機。萊克塔也成為第一個擊落敵機的AVG飛行員,事後他發現,飛機上的6挺機槍由于持續射擊,槍管過熱而變形報廢。

    飛虎隊的飛行員們發現敵人的還擊火力對于高速俯沖下來的P-40C根本形不成威脅,随後,6架日機被擊落。這個戰果讓日軍在此後一年多都沒敢到昆明上空騷擾,昆明各報相繼報道戰鬥經過,稱AVG的飛機是“飛虎”,從此“飛虎隊”開始揚名天下,P-40也跟着沾光。消息傳到美國,剛在夏威夷被日本人打得滿地找牙的軍界大為震動,從此對AVG刮目相看。

    1941年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飛虎隊又和日軍在仰光上空激戰一天,擊落敵機19架,自己損失2架。這一數字後來經過核對有誇大的成分,但極大地鼓舞了處在低潮中的盟軍士氣。日機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就此被“撲殺”戰術打破,日軍飛行員報告稱,九七式戰機根本無法捕捉高速俯沖下來的P-40。

    東線戰場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軍隊大舉入侵蘇聯,蘇聯的偉大衛國戰争爆發。在戰争的初期,由于蘇軍戰前準備不足,盡管蘇聯飛行員勇氣過人,駕駛殘存的戰機起飛迎戰,但由于飛機型号落後加上飛行技能不佳,在空戰中損失慘重。

    1941年8月31日,一批原本要運往英國的戰斧IIB式戰鬥機(P-40專門用于出口英國的型号)被送到蘇聯。這些英國版的P-40依然裝備了英國制式的武器——.303英寸機槍,機身上噴塗着英國的飛機編号比如AH、AK和AN,每一架都被拆開後裝在巨大的闆條箱裡。在一翻匆忙的組裝之後,所有的這些飛機進行了試飛,随後被移交給了第27轉換航空團。

    根據戰後保留下來的空軍第7集團軍的文件,在其下屬部隊中使用的各型P-40數量在1943年7月達到颠峰,總共有87架小鷹和9架戰斧;而到了1944年3月,這個數量變成了64架小鷹和5架戰斧。在部隊中,P-40的數量呈遞減的趨勢。到1945年5月,整個蘇德戰場前線隻有一個團24架P-40系列的戰鬥機還在一線服役。

    總體評價

    P-40的性能并不算太好,相對于軸心國戰鬥機依然有很大差距。總體來說,P-40僅能在中低空憑借服役當時還算優勢的火力以及強橫結構、适度裝甲取得優勢;随着新型戰鬥機如P-47、P-51的服役,大多數P-40很快的退居二線或是擔任訓練的任務。但作為一款”二流“戰鬥機、對許多部隊來說卻成為唯一選擇的P-40卻在許多戰場作戰,是盟國方面使用非常廣泛的一款戰鬥機。P-40戰鬥機在整個1942年和1943年間在北非與德國人和意大利人作戰,而另一些則在阿拉斯加、澳大利亞、中國、爪哇、夏威夷、新幾内亞和所羅門等地上空同日本人交鋒。中國和蘇聯飛行員也飛過這種飛機,雖然斯大林抱怨P-40在對德作戰中不像貝爾飛機公司的P-39飛蛇那樣有效,然而一些飛行員卻喜歡這種飛機的低翼載荷。而在中國,飛虎隊使用自英國的100架外銷型P-40在緬甸與中國戰區抵抗日軍的侵略,傳自英國人的鲨魚嘴塗裝也成為P-40戰鬥機的象征。

    最後一架P-40戰鬥機于1958年在巴西退役,而現今世界上仍有19架P-40戰鬥機可以飛行,其中包括一架僅存的的P-40B。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