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國家AAAAA級景區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于此。其石窟則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終于清末。曆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建造時采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裡,現存洞窟像龛2345個,造像11萬餘尊,與莫高窟、雲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态雕刻的盧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陽皇宮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傳入日本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東大寺。另有孝文帝為馮太後鑿古陽洞、蘭陵王孫于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後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裡程碑”。又經曆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國家營造,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龍門石窟碑刻題記2860餘品,有古碑林之稱。代表作:“龍門二十品”、龍門雙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龍門銘碑》),是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1]
    中文名:龍門石窟 外文名:TheLongmenGrottoes(inLuoyang) 地理位置:洛陽市洛龍區龍門鎮 開放時間:2月1日-3月31日 08:00-18:00;4月1日-10月7日 08:00-18:30;10月8日-10月31日 08:00-18:00;11月1日-次年1月31日 08:00-17:00 著名景點:龍門二十品、奉先寺、香山寺等 景區級别:國家5A級景區 建立時間:北魏孝文帝年間 保護等級:世界文化遺産 所在地區:中國洛陽 知名景點:龍門二十品、奉先寺、香山寺、等 淡季門票:120元/人 開園時間:7:00 閉園時間:17:30 紀錄:中國現存窟龛最多的石窟 榮譽:世界文化遺産 又名:伊阙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中街13号 類别:名勝古迹 票價:90元 始鑿年份:公元493年

曆史沿革

禹鑿龍門

大禹開鑿的龍門山,就是現在龍門石窟所在。《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阙,伊水曆其間,故謂之伊阙。”

在禹鑿龍門之前,龍門山是一個相連的整體,不分東西兩山。

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于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泛濫。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龍門山分為東西兩半,伊水便得以從兩山中間向北流出。龍門山可作東西兩山的統稱,在其被伊水(伊河)分為兩半後,其東山于武則天建香山寺後而專稱“香山”,而西山則繼續稱“龍門山”。

傳說中那個洪水泛濫的時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類似于堰塞湖,當然在那個時期形成的規模遠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帶領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黃河,而伊水受阻于龍門山,因此鑿開龍門山使得伊水和洛水彙合一起注入黃河,從而解決了這裡的水患。

魚躍龍門

魚躍龍門的傳說故事,便發生在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李白《贈崔侍禦》:“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詩中的“孟津”即今洛陽下轄縣,北臨黃河。

相傳,禹辟伊阙以後,水流湍急,遊息于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遊到伊阙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禦》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魚躍龍門,又稱鯉魚跳龍門、鯉躍龍門等。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事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伊阙之戰

在龍門伊阙的石窟開鑿前,曾爆發過一場伊阙之戰。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軍在伊阙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亦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

戰争中,秦将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

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占伊阙,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戰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白起擂鼓台,位于龍門橋東邊,據說那裡就是伊阙之戰時,白起擂鼓助戰的地方。

開鑿石窟

過去認為,龍門地區石窟的營造自北魏至宋,實則不然。

龍門地區的石窟始鑿于北魏,盛于唐,終于清末。曆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

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

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

東、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補刻小龛。龛形無大變化,龛飾趨于簡化。另有東魏強弩将軍掖庭令趙振造彌勒像記、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等。

北齊,藥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另有北齊延軍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記等。

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盧舍那像龛、敬善寺、萬佛洞、惠簡洞等,是龍門石窟造像的鼎盛時期。

宋代,分布有陳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龍門銘碑”。宋朝還在龍門石窟新鑿了一些洞龛,并為保護盧舍那雕像,加蓋了9間木構屋檐式建築,俗稱“九間房”。

明代,惠簡洞窟外門楣表面,以陰線刻出五個方形及半圓形碑首碑形題記,時代均為明萬曆31年3月吉日立,為捐資修路的題記。

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遊幸龍門,在龍門香山寺留下禦碑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後西逃。回京時途經龍門參觀了古陽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釋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地理環境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唐·白居易。龍門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郊。這裡兩山對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風景秀麗,是宋代蘇過所描繪“峥嵘兩山門,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觀。

名稱由來

據《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阙,伊水曆其間,故謂之伊阙。”

龍門,又稱伊阙,這裡東西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阙,所以古稱“伊阙”。“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

到了隋朝,隋炀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阙,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隻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聽後龍顔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京城,把皇宮紫微城的正門則天門正對伊阙,從此,伊阙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主要景點

龍門石窟景區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組成。

西山石窟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

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

隋唐時期的代表洞窟:大盧舍那像龛、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萬佛洞、惠簡洞、淨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

•t大盧舍那像龛

佛像:共九軀。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态雕刻的,其右側為大弟子迦葉,左側為小弟子阿難,繼而為普賢菩薩(左)、文殊菩薩(右),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态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開鑿時間:唐高宗初開鑿,鹹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後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主佛:盧舍那是報身佛,意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以神秘微笑著稱,被國外遊客譽為“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一雙秀目微微凝視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

相關考證:盧舍那是武則天的形象,這是有依據的。據《大盧舍那佛龛記》載:“實賴我皇,圖茲麗質。”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為石像,今如帝身”。古陽洞中釋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麗迹”。

大盧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則天親率文武百官參加盧舍那的開光儀式,并在伊水東岸禮佛擊鼓奏樂,至今這裡尚留擂鼓台。

地位: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周極富情态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将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緻。這組雕像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價值影響: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年),聖武天皇依照龍門盧舍那模樣,在國都奈良東大寺鑄造了一尊重500噸、高15米的金銅盧舍那佛像。

意義:大盧舍那像龛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國石刻藝術的巅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征。

•t潛溪寺

别稱:齋祓堂

位置: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

開鑿時間:唐高宗年間(650-683)

規模: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

功能: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

結構:清代原建木結構窟檐,後改建為仿唐木結構樣式,鋪石闆地面。

布局: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别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并稱“西方三聖”。

特點: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态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複制品陳列。

•t賓陽洞

别稱:賓陽三洞

洞名寓意:迎接出生的太陽

開鑿者:北魏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工程狀況:開工于公元500年,曆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人。後因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北洞

主佛:“剪刀手”佛像(阿彌陀佛)

手印考證:這個“剪刀手”其實是一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頗能傳達強烈意志。

賓陽中洞

地位: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3張)

内部構造: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

雕刻手法:北魏的平直刀法。

特點:由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寬袍大袖袈裟。

佛像:主佛釋迦牟尼,其側侍立有二弟子、二菩薩。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皆一佛、二菩薩,着褒衣博帶袈裟,立于覆蓮座上。

浮雕:位于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共四層。

第一層:以《維摩诘經》故事為題材的“維摩變”

第二層:兩則佛本生故事。

第三層:帝後禮佛圖。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曆史價值。然而在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分别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的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第四層:“十神王”浮雕像。

賓陽南洞

開鑿時間:北魏開鑿洞窟,初唐完成主佛

開鑿者: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在北魏基礎上續鑿而成,屬于過渡時期的作品。

主佛: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态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

•t萬佛洞

得名:因洞内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内道場運禅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龛”。

開鑿者:唐代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場智運禅師

完工時間: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

地位: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

結構:前後室。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窟頂有朵精美蓮花。

佛像: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于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施手印“無畏印”(表示在天地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五十二代表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洞内南北兩壁整齊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隻有四厘米高。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在樂曲聲中翩翩起舞。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衆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以其婀娜的身姿、高貴的氣質被譽為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網紅觀世音。中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贊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t蓮花洞

名稱由來: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

開鑿時間:約北魏年間洞名考義: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

特點: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

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态輕盈,細腰長裙,姿态自如。

價值影響: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就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

洞内構造: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

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緻,栩栩如生。

•t古陽洞

古陽洞

位置:龍門山的南段

開鑿時間:公元493年地位: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内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

特點:規模宏偉、氣勢壯觀。

後續:清末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後西逃。合約簽訂後回京,途經洛陽參觀了古陽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釋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

主像釋迦牟尼,着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态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龛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别是表現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龛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龛,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着佛龛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t藥方洞

名稱由來: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

開鑿曆史:始鑿于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

佛像: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

藥方: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地位:藥方洞的藥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t惠簡洞

位置:萬佛洞南側

特點:敞口似龛的中型洞窟

造像風格: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主尊:彌勒佛

建設曆史:大唐鹹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簡敬造此窟。

惠簡同時也是大盧舍那像龛的“檢校僧”,承擔着開鑿大盧舍那像龛的任務。正因如此,惠簡洞佛像的神态與盧舍那大佛如出一轍,而右側的弟子阿難形象也與盧舍那大像龛的阿難十分相似。侍立兩旁的菩薩身軀豐滿、姿态優美與盧舍那像龛的菩薩像風格一脈相承。所以惠簡洞就被人們稱為“小奉先寺”。

價值:惠簡洞的彌勒造像豐滿圓潤、面露慈祥之意,充分體現了中國佛教造像的中國化、世俗化的特點,為佛教造像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東山石窟

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t看經寺

開鑿時間:武則天時期

構造: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龛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為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曆代法寶記》刊刻的。

特點:不雕佛像,僅雕羅漢,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開鑿的。

地位: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t擂鼓台三洞

名稱由來: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于是後人便把這裡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國佛教的禅宗是以專修禅定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

構造:洞頂作穹隆形,并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

造像: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裡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武周時期禅宗所經營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地位: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構造: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

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别處搬移進去的。

洞内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着臂钏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于0.9米高的須彌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圓形台坐上。

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台坐上。

•t摩崖三佛龛

造像:共七尊。分别為三身坐佛、四身立佛。

特點: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

中間主佛:彌勒佛,坐于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制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

摩崖三佛龛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出現的,随着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

價值: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人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香山寺

建造曆史:北魏516年始建,唐687年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羅遺身而重建。武周690年敕名“香山寺”并重修。

寺名大振: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白居易在此自号“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

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帝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镌刻在禦碑亭。

清末民國初年又漸荒蕪,1936年重修後,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内建“蔣宋别墅”。

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2002年香山寺第五次修複,對蔣宋樓,乾隆禦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曆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遊道等。

白園

白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位于龍門東山琵琶峰上。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陽18年,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後遵囑葬于此。白園内主要景點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餘處。

蔣宋别墅

建設原因:1936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龍門香山寺南側建“蔣宋别墅”。

蔣介石于1936年10月29日來到洛陽,雖以“避壽”為名,實則部署“西北剿共”計劃。他于10月31日在别墅慶祝了自己五十壽辰,參加人員有張學良,閻錫山等;之後視察洛陽軍校、洛陽電廠,檢閱重炮部隊,并和夫人宋美齡三次往複洛陽,安撫非嫡系部隊軍閥。于12月初離洛到西安,在洛陽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蔣宋别墅。此後這座别墅便處于沉寂狀态,75年裡從未面向世人開放。

曆史價值:“蔣宋别墅”是香山寺裡的一處特殊時期的遺存,有很重要的曆史價值。

開館迎賓:為重新恢複這座别墅的曆史風貌,使其“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大家面前,于2011年10月6日正式啟動了蔣宋别墅修繕工程。12月2日開館迎賓。

龍門石窟曾經曆天竺(今印度)、新羅(今韓國)、吐火羅(西伯利亞)、康國(中亞)等國營造,現已發現西域樂器、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域外元素,是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等多元文明交融之産物,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域外造像

片(唐)

龍門西山珍珠泉附近的新羅像龛,是唐王朝與新羅國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新羅國與唐朝關系友好,有密切聯系和往來,有大批留學生來唐學習,韓國8世紀中葉的石窟庵佛教造像也受到了唐朝龍門石窟造像風格的影響,所以該龛可能是到唐朝留學的新羅僧人開鑿的。

造像龛(710年)

唐龍朔元年(661年)在吐火羅故地(今阿富汗北部)置州縣,以吐火羅王為大汗都督府都督。唐朝與吐火羅國在佛教文化等方面有交流,《新唐書》、《舊唐書》均有記載。吐火羅僧寶隆造像龛,位于龍門東山看經寺上方偏北之山腰處,龛門西北向,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九月一日雕造。

西域樂器

手持曲頸琵琶

伴随絲綢之路,中國的樂隊出現了不少的新樂器,在龍門石窟現存的17種樂器中,有9種是從西域傳來的。漢魏以來由波斯、印度通過佛教傳來了曲頸琵琶和五弦琵琶,對中國的音樂文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雕刻在龍門石窟萬佛洞兩壁壁基的伎樂天女,手持曲頸琵琶,身上絲帶仿佛也随着音樂起舞飄揚,大有不同凡俗、飄飄欲仙的神秘感覺。這些精美的樂器也讓冰冷的石窟鮮活起來,并充滿着美妙的音樂之味。

希臘石柱

中洞·愛奧尼亞柱頭

愛奧尼柱式,源于古希臘,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由于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

在龍門石窟賓陽中洞門券拱下雕刻一對柱頭,帶有明顯的希臘“愛奧尼亞”式柱頭痕迹,屬于古希臘愛奧尼亞風格式石柱,是典型的希臘文化藝術之一。龍門出現的這種希臘式石柱可以說是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多元文化交融之産物。

歐洲紋樣

龍門石窟的裝飾紋樣中,多有經絲綢之路傳入的西域乃至歐洲的圖案造型。古陽洞北魏龛楣常見的聯珠紋、葡萄紋、忍冬卷草紋雕刻,也傳達出西域傳統藝術題材的深遠影響。

國際石刻

龍門石窟曾經曆天竺(今印度)、新羅(今韓國)、吐火羅(西伯利亞)、康國(中亞)等國營造,現已發現西域樂器、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域外元素,是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等多元文明交融之産物,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域外造像

片(唐)

龍門西山珍珠泉附近的新羅像龛,是唐王朝與新羅國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新羅國與唐朝關系友好,有密切聯系和往來,有大批留學生來唐學習,韓國8世紀中葉的石窟庵佛教造像也受到了唐朝龍門石窟造像風格的影響,所以該龛可能是到唐朝留學的新羅僧人開鑿的。

造像龛(710年)

唐龍朔元年(661年)在吐火羅故地(今阿富汗北部)置州縣,以吐火羅王為大汗都督府都督。唐朝與吐火羅國在佛教文化等方面有交流,《新唐書》、《舊唐書》均有記載。吐火羅僧寶隆造像龛,位于龍門東山看經寺上方偏北之山腰處,龛門西北向,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九月一日雕造。

西域樂器

手持曲頸琵琶

伴随絲綢之路,中國的樂隊出現了不少的新樂器,在龍門石窟現存的17種樂器中,有9種是從西域傳來的。漢魏以來由波斯、印度通過佛教傳來了曲頸琵琶和五弦琵琶,對中國的音樂文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雕刻在龍門石窟萬佛洞兩壁壁基的伎樂天女,手持曲頸琵琶,身上絲帶仿佛也随着音樂起舞飄揚,大有不同凡俗、飄飄欲仙的神秘感覺。這些精美的樂器也讓冰冷的石窟鮮活起來,并充滿着美妙的音樂之味。

希臘石柱

中洞·愛奧尼亞柱頭

愛奧尼柱式,源于古希臘,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由于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

在龍門石窟賓陽中洞門券拱下雕刻一對柱頭,帶有明顯的希臘“愛奧尼亞”式柱頭痕迹,屬于古希臘愛奧尼亞風格式石柱,是典型的希臘文化藝術之一。龍門出現的這種希臘式石柱可以說是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多元文化交融之産物。

歐洲紋樣

龍門石窟的裝飾紋樣中,多有經絲綢之路傳入的西域乃至歐洲的圖案造型。古陽洞北魏龛楣常見的聯珠紋、葡萄紋、忍冬卷草紋雕刻,也傳達出西域傳統藝術題材的深遠影響。

破壞保護

盜鑿破壞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

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

清末和民國初年的遊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

1932年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龛。

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由于戰亂管理空虛,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現代保護

1953年龍門文物保管所成立,其保護受起專家、學者和研究、管理部門的重視。

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993年9月,石窟管理機構主持召開了“龍門石窟1500周年國際學術讨論會”,共有美國、日本、德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提交了70多篇論文,對加強龍門石窟的保護與研究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

1997年,龍門石窟研究院與意大利合作開展龍門奉先寺遺址考古調查與保護工作,曆時5年的考古與研究,對奉先寺的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有了初步認識。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2001年4月,由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看經寺内的羅漢像,無償送還龍門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失竊60多年國寶的回歸,開創了龍門石窟流散文物回歸先河。同年龍門石窟還遠赴比利時、日本進行了長達一年的龍門石窟文物展,引起轟動。

2004年,意大利和我國政府合作,開展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複培訓項目,在此推動下,龍門石窟第一個文物修複實驗室建立。

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2007年3月28日,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結束了面部修繕工程,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複,隻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邊細縫。

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龛數量中國之最。

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産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産城市市長論壇榮獲2019年遺産保護管理工作5星等級。

修複工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利用“遺産保存日本信托基金”實施的無償援助項目,由中、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方合作實施,旨在對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石窟進行保護和修複,項目總經費為125萬美元。

項目于2001年11月簽字,2002年1月正式實施,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2年1月~2005年2月)主要是對龍門石窟進行地形調查、地質勘察、環境觀測、病害監測等數據資料的收集,試驗材料、工藝等;

第二階段從2005年3月開始,重點是以3個實驗洞窟為對象,進行保護修複施工。專家經過研究龍門石窟各洞窟的資料,選定了能代表洞窟低、中、高位置,位于南、中、北區域的三個洞窟,分别為西山石窟北部的潛溪寺、中部的皇甫公窟、南部的路洞。

2007年8月9日下午,專家組通過了設計方案,甘肅鐵科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工程公司中标,待設計方和施工方進行技術交接後,施工将立即展開。考慮到龍門石窟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專家組要求,先對潛溪寺展開修複保護工程,待設計方案經過實踐确認可行後,再在另外兩個洞窟展開,進而找到最科學的龍門石窟洞窟修護保護方案。

2021年12月,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岩體加固保護工程正式啟動,這是盧舍那大佛自20世紀70年代奉先寺進行保護修複工程後,首次進行的大型保護工程。截至2022年3月,大修已完成項目總工程量50%,主要工作重點在奉先寺北坡和西坡。

數字複原

龍門石窟研究院提出“回歸曆史,再現芳華”數字龍門的主題構想,采用數字技術對石窟文物進行虛拟修複,針對文物本身遺失或損壞的部分,利用文獻資料、圖像信息,按照一定規則對其進行修補,複原其曆史樣貌,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為遊客提供全新的遊覽體驗。近日,數字技術揭開洛陽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神秘面紗。

價值影響

龍門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裡程碑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

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曆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

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裡程碑”。

皇家風範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彙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龍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這些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曆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态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它石窟所無法比拟的。

書法藝術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清代武億評價:“龍門不僅為石镌佛場,亦古碑林也”。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是魏碑體代表;褚遂良《伊阙佛龛碑》是唐楷書體典範,與宋真宗《龍門銘碑》并稱龍門書法藝術“雙璧”,為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

“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于清代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筆》。内容一般是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的。

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體的代表。

對外影響

日本光明皇後非常敬仰武則天。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建造天堂,以及在龍門石窟奉先寺雕刻盧舍那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傳至日本,天平十二年(740),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于是日本奈良東大寺随之建立,内部亦供奉“盧舍那大佛”。

世界文化遺産

遺産名稱:龍門石窟(LongmenGrottoes)

入選時間:2000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産(i)(ii)(iii)

地理位置:N342800E1122800

遺産編号:1003

遺産描述: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由于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沖,因山青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遊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之後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1400餘年之久。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龍門石窟因滿足世界文化遺産遴選标準(i)(ii)(iii)而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文化遺産遴選标準(i):人類藝術創造力的傑出表現。

文化遺産遴選标準(ii):是對悠久曆史的藝術形式的完美展現,它在亞洲地區的文化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遺産遴選标準(iii):是對中國唐朝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成熟的社會的展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龛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旅遊信息

門票價格

2018年9月20日起,洛陽龍門石窟景區門票價格由100元/人次降為降為90元/人次。

2021年10月10日到11月10日,河南開展“豫見金秋、惠遊老家”旅遊活動期間,龍門石窟景區免門票。

參觀路線

總路線:

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西山石窟:北門---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三洞---摩崖三佛龛---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藥方洞--南門

東山石窟:

南門---擂鼓台三洞---文物廊---千手千眼觀音像龛---西方淨土變龛---看經寺---二蓮花洞---四雁洞---北門

香山寺:

南步遊道---蓮花池---鐘樓、鼓樓---天王殿---羅漢殿---石樓---九老堂---觀景台---大雄寶殿---乾隆禦碑亭---蔣宋别墅---撞鐘(鐘、鼓樓觀景台留影)---從後門經東山賓館進入白園

白園:

南大門進---南詩廊---琵琶峰---北詩廊---道詩書屋---樂天堂---青谷---正門

開放時間

旺季:04月01日-10月07日開放時間:07:30-22:00

10月08日-10月31日07:30-18:00

淡季:02月01日-03月31日開放時間:08:00-18:00

11月01日-次年01月31日08:00-17:30

景點交通

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12公裡處,可從洛陽火車站乘81路公交車前往,車程約40分鐘。

還有從市區其他地方坐53路、81路和60路也可以到達。龍門石窟與少林寺之間也有對開的班車。

省内免費

自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1月30日,龍門景區對全省各城市居民實行分時、分期免門票參觀遊覽計劃。

免票群體:1.河南省籍居民(不包括洛陽市),憑本人身份證原件;2.在河南省境内工作的外省籍人員,憑河南境内居住證原件和本人身份證原件;3.在河南省境内學校在讀的中小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憑本人學生證原件和本人身份證原件(或戶口簿原件)。

相關消息

2021年7月,河南洛陽暴雨過後,龍門石窟河道内,疑似發現千年獅頭文物。

2021年7月26日,洛報融媒記者向龍門石窟研究院求證得知,工作人員确實在伊河河道内發現了一件獅形物件,但并非文物,而是一件現代工藝制品。

優惠政策

2022年2月,龍門石窟2月16日-3月31日對遊客實行首道門票免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