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縣

龍遊縣

浙江省衢州市轄縣
龍遊縣位于浙江省西部,衢州市境東部,北靠建德市,東臨金華市區、蘭溪市,南接遂昌縣,西連衢江區。地理坐标為:北緯28°44′-29°17′,東經119°02′-119°20′;中心:北緯29°02′,東經119°10′。總面積1143.2平方千米。總人口40萬人(2009年)。轄2個街道、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東華街道、龍洲街道;湖鎮鎮、溪口鎮、橫山鎮、塔石鎮、詹家鎮、小南海鎮;廟下鄉、石佛鄉、模環鄉、羅家鄉、社陽鄉、大街鄉、沐塵畲族鄉。縣政府駐龍洲街道太平西路2号。千年古縣:龍遊曆史悠久,春秋時期“姑蔑”古國建都于此,秦王嬴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太末縣,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名龍丘,五代吳越寶正六年(公元931年)改稱龍遊,至今已有2240多年的建縣曆史,是浙江省曆史上最早建縣的13個縣之一。境内擁有國家、省、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荷花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人類走出洞穴後最早的地面構築物,青碓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全世界迄今最早的稻作遺存。龍遊英才輩出,素有“儒風甲于一郡”之譽,龍遊商幫曾是明清時期全國十大商幫之一,有“遍地龍遊”之美譽。近年來,龍遊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圍繞建設區域明珠型城市目标,按照“14456”工作布局,實幹擔當、奔跑跨越,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2020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4.4%;固定資産投資增長3.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7%;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長5.8%和7.5%。
    中文名:龍遊縣 外文名:LongYouCountry 别名:姑蔑,龍城 行政區劃代碼:330825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浙江省衢州市 地理位置: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 面積: 下轄地區:2街道、6鎮、7鄉 政府駐地:龍遊縣太平路28号 電話區号:0570 郵政區碼:3244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龍遊石窟、龍遊民居苑、三疊岩、三門源、六春湖、姜席堰 機場: 火車站:龍遊站、龍遊南站 車牌代碼:浙H 地區生産總值: 面積:1143km²(2020年) 地區生産總值:247.61億元(2020年) 方言:吳語-金衢片-龍遊話 人口:36022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建制沿革

龍遊曆史悠久,商周時建有姑蔑古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于姑篾之地設太末縣,隸會稽郡,為龍遊建縣之始。

唐貞觀八年(634)更名龍丘縣。五代吳越寶正六年(931),吳越王錢鏐以“丘”與“墓”近義不吉,又據縣邑丘陵起伏如遊龍狀,遂改龍丘為龍遊。

宋宣和三年(1121),因有诏諱“龍”字,改名盈川縣。紹興元年(1131)複稱龍遊。元時隸屬江浙行省衢州路。朱元璋攻占衢州後,改衢州路為龍遊府,仍置縣。丙午年(1366)改龍遊府為衢州府,縣如舊。清沿明制。

民國2年(1913)龍遊縣直屬于省;3~15年(1914~1926)屬金華道;16~21年(1927~1932)又直屬于省。1949年5月6日,龍遊縣城解放,5月12日成立龍遊市人民政府,6月8日改為龍遊縣人民政府。1959年12月底,龍遊縣撤銷并入衢縣。1962年複制,1973年撤縣。

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恢複龍遊縣建制,屬金華地區。

1985年5月,金華地區撤銷,分設金華、衢州為省轄市,實行市管縣體制,龍遊縣歸屬衢州市領轄,縣境面積1138.72平方公裡。

1997年,轄9鎮、12鄉,總人口39.9167萬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龍遊縣總人口368157人,其中:龍遊鎮79640人,湖鎮鎮54508人,小南海鎮26597人,溪口鎮10827人,橫山鎮20732人,塔石鎮25415人,詹家鎮21599人,志棠鎮7860人,澤随鎮12962人,官潭鄉4757人,羅家鄉8695人,靈山鄉11973人,廟下鄉11689人,沐塵畲族鄉9086人,梧村鄉4443人,模環鄉11838人,石佛鄉15518人,蘭塘鄉9114人,社陽鄉9860人,士元鄉4748人,大街鄉6296人。

2005年12月,經衢州市政府批準,龍遊縣調整為轄2街道、6鎮、7鄉。

2008年8月,龍遊縣行政村規模調整,行政村數量由原來的432個調整為262個。

行政區劃

2002年,龍遊縣轄9個鎮、11個鄉、1個民族鄉:龍遊鎮、湖鎮鎮、溪口鎮、橫山鎮、塔石鎮、詹家鎮、志棠鎮、澤随鎮、小南海鎮、靈山鄉、廟下鄉、石佛鄉、模環鄉、蘭塘鄉、士元鄉、官潭鄉、羅家鄉、梧村鄉、社陽鄉、大街鄉、沐塵畲族鄉,共有18個居民區、431個行政村。

2005年,根據12月22日《衢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龍遊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衢政發[2005]62号)、12月23日《龍遊縣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龍遊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龍政發[2005]55号)精神:一、撤銷靈山鄉建制,将其行政區域與溪口鎮合并。調整後溪口鎮轄25個行政村、1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不變(曙光路157号)。二、撤銷士元鄉、蘭塘鄉建制,将其行政區域與模環鄉合并。調整後模環鄉轄4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龍遊經濟開發區金星大道。三、撤銷志棠鎮建制,将其行政區域與橫山鎮合并。調整後橫山鎮轄3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塔山南路6号)。四、撤銷澤随鎮建制,将其行政區域與塔石鎮合并。調整後塔石鎮轄4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塔興路3号)。五、撤銷梧村鄉建制,将其行政區域與沐塵畲族鄉合并。調整後沐塵畲族鄉轄23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地不變(木城村)。六、撤銷龍遊鎮、官潭鄉建制,在此區域内調整設立東華、龍洲2個街道辦事處,由龍遊縣人民政府直轄。(一)東華街道辦事處:管理原龍遊鎮靈山江以東行政區域,下轄東華、靈江2個社區和雞鳴、橋下等22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開發大道(城南工業區内)。(二)龍洲街道辦事處:管理原龍遊鎮靈山江以西行政區域和原官潭鄉行政區域,下轄興龍、清廉等5個社區和西門、北門等24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清廉路26号。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後,龍遊縣轄湖鎮、橫山、塔石、小南海、溪口、詹家6個鎮,模環、石佛、社陽、羅家、廟下、大街6個鄉和沐塵畲族鄉,城區設東華、龍洲2個街道辦事處。新成立的五個鄉鎮和兩個街道辦事處于12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

2007年12月8日,《衢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龍遊縣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衢政發[2007]68号):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龍遊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複》(浙政函[2007]170号)精神,一、将塔石鎮下章村劃歸小南海鎮管轄。調整後,小南海鎮轄4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光明路29号);塔石鎮轄4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塔興路3号)。二、将湖鎮鎮項家、槐王、童家、張王等4個行政村劃歸東華街道辦事處管理。調整後,湖鎮鎮轄2個居民區、6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解放路42号);東華街道辦事處管理2個社區、26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城南工業區開發大道2号)。三、将詹家鎮後廳村劃歸龍洲街道辦事處管理。調整後,詹家鎮轄2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浦山村);龍洲街道辦事處管理5個社區、25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清廉路26号)。

2014年,龍遊縣行政村規模調整,轄2街道、6鎮、7鄉、262個行政村。2街道:龍洲街道、東華街道。6鎮:湖鎮鎮、橫山鎮、塔石鎮、小南海鎮、溪口鎮、詹家鎮。7鄉:模環鄉、石佛鄉、社陽鄉、羅家鄉、廟下鄉、沐塵畲族鄉、大街鄉。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龍遊縣地處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總面積1138.72平方公裡。境内山脈、丘陵、平原、河流兼具。南仙霞嶺餘脈,北千裡崗餘脈,中部金衡盆地,衢江自西往東橫貫中部,流程28公裡。地形南、北高,中部低,呈馬鞍形。最高點縣西南茅山坑,海拔1442米。最低點縣東下童村,海拔33米。地勢南北高、中部低。中部為金衢盆地,衢江自西往東橫貫中部。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3℃,年降水量1621毫米。礦産有銅、硫鐵、石煤、花崗岩。山區盛産毛竹、松、杉木材。浙贛鐵路橫穿中部,衢江水道上通衢州、常山,下達蘭溪、杭州。名勝古迹有宋建湖鎮舍利塔、明建橫山塔、橫山東塢紹衣堂、龍遊民居苑、小南海、烏石山、白佛岩、真武山、三疊岩、沐塵、龍山等。

氣候特點

龍遊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盆地特征,光照、氣溫、降雨、溫度濕度等氣象因子都有明顯的變化,其特點是:溫度适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澇明顯。垂直差異明顯,春早秋短,夏冬長,春夏“雨勢同步”。冬秋“光溫互補”,氣候條件比較優越。根據龍遊縣氣象局的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17.1℃,最熱月的平均氣溫28.8℃,最冷月平均溫度5.0℃,極端最高氣溫41.0℃,極端最低氣溫為-11.4℃。全年無霜期為257天。≥10℃的活動積溫5441℃。年平均降雨量1602.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9%。全年日照數為1761.9小時,總輻射量110千卡/平方厘米。

水文狀況

衢江、靈山江穿城而過,衢江船廠沙洲、石窟沙洲靜卧縣城東西。

土壤類型

境内岩性複雜。地貌類型多種,加開發曆史悠久,形成土壤類型多樣。據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總面積1474123畝。分5土類,12亞類,43土屬,106土種。其中紅壤類796402畝,占總土壤面積54.03%;黃壤類123854畝,占8.40%;岩性土85442畝,占5.80%;潮土38986畝,占2.64%;水稻土429439畝,占29.13%。

全縣土壤以紅壤為主,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其分布規律大體上是:海拔600-650米以上的低中山基本上是黃壤,600-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大部分是紅壤,海拔100米以下的河谷平源是潮土和水稻田。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1989年動物協會諸葛考察小組在龍遊縣考察記載,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主要有35種(獸類31種、禽類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老虎、黑麂、花山雞三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穿山甲、大小靈貓、獐、蘇門羚、白烏6種,國家一般保護動物多種。

植物資源

龍遊縣在森林植被分區上屬中亞熱帶東部常綠闊葉林亞帶。由于南北光熱條件不同,又分為兩個植被區。北部的浙皖山丘青崗、苦槠植被區,南部的浙閩山丘甜槠、木荷植被區。天然闊葉林呈現次生狀态,主要植被類型大體有9種。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

2010年,龍遊縣常住人口36.24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6.82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0.58萬人,下降1.58%。全縣常住人口中縣外流入人口為3.06萬人,占8.44%。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遊縣常住人口360229人。

家庭戶人口

2010年,龍遊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2.8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32.79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9人減少0.44人。

性别構成

龍遊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8.86萬人,占52.04%;女性人口為17.38萬人,占47.96%。總人口性别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61下降為108.52。

年齡構成

龍遊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22萬人,占14.40%;15-59歲人口為24.41萬人,占67.36%;60歲及以上人口為6.61萬人,占18.24%,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4.33萬人,占11.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4.56%,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0.22%,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3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6%。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龍遊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0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56萬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2.85萬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2.11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843人上升為565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9032人上升為1257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0980人上升為35462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1222人下降為33417人。

龍遊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68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0.39萬人,文盲率由8.34%下降為7.39%,下降0.95%。

城鄉構成

龍遊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2.97萬人,占35.7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3.27萬人,占64.21%。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4.64萬人,鄉村人口減少了5.22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3.17%。

民族

龍遊縣有少數民族人口1萬餘人,以畲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成份22個,全縣有24個民族村,沐塵畲族鄉是該縣也是衢州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鄉。到2007年12月份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為10700人。少數民族成份23個,分别為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水族、土族、仡佬族。

其中,居住曆史最悠久、人口也相對較集中的是畲族,人口為9325人。于清朝康熙、嘉慶年間從遂昌等地遷徙沐塵、坑頭等地,太平天國後,部分遷至縣西浦山、縣北小殿下等地,大多聚族而居。最少的是傈僳族,僅有1人。其中千人以上的鄉鎮有沐塵畲族鄉、溪口鎮和廟下鄉。沐塵畲族鄉是衢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建立于1985年3月。1992年,原坑頭鄉并入沐塵畲族鄉,2005年12月,原梧村鄉并入沐塵畲族鄉。按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該鄉少數民族人口為1553人。全縣有25個民族村,分别為:沐塵畲族鄉的社裡村、大坂村、大車村、西山面村、金岒腳村、上夫崗村,廟下鄉的八角殿村、闆角村、杆欄村、靖林寺村、陳村村、溪口鎮的眠犬形村、楓林村、長田坂村、羅林崗村、大安源村、步坑口村、大街鄉的大街村、東華街道的上圩頭村、龍洲街道的岑山村、占家鎮的浦山村、小南海鎮的雅塘村、模環鄉的上坂村橫山鎮的項家村、餘崗村。2008年3月,行政村撤并後,有民族村14個,分别是:龍洲街道:岑山村;東華街道:上圩頭;小南海鎮:雅塘村;詹家鎮:浦山村;上夫崗村、金嶺腳村;溪口鎮:楓林村;橫山鎮:餘崗村、項家村;廟下鄉:八角殿村、陳村村;大街鄉:大街村;沐塵鄉:社裡村、雙溪村。

經濟

綜述

2015年全縣生産總值達到195.9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0%,分别快于省、市平均水平1.8個和1.5%。實現财政總收入18.7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億元,年均分别增長15.9%和16.8%。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4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3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4.6億美元,較2010年分别增長1.8倍、1.9倍和2.2倍。工業經濟擴量增效,工業總産值突破400億元,年均增長12.6%,工業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貢獻率、工業投入占固定資産投資比重均超過50%。現代農業發展态勢良好,建成糧食生産功能區12萬畝、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産品基地1.4萬畝,9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精品園通過驗收,被列為省現代生态循環農業試點縣。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遊客接待數和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4%以上,網絡零售額突破14億元,浙西再生資源市場、龍遊電商城等一批服務業項目建成運營,跻身全國首批農村淘寶試點縣。服務業增加值80.7億元,年均增長11.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2.3%,三次産業結構優化為7.0:51.8:41.2。

2016年全縣生産總值達到209.9億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長8.7%。實現财政總收入20.1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億元,年均分别增長12.5%和14.6%。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61.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5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4.8億美元,年均分别增長11.7%、12.3%和1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3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1元,年均分别增長10.9%和10.6%。

2018年全縣實現生産總值242億元,增長7.6%,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9.6%,持續領跑全市;财政總收入27.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6億元,分别增長24.6%和19%;固定資産投資增長5%,4個結構性指标超額完成省定任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7億元,增長8.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46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分别增長8.7%和10.4%。

2020年,龍遊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47.61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5.23億元,同比增長-5.4%;第二産業增加值104.17億元,同比增長4.5%(工業增加值83.66億元,同比增長3.7%),第三産業增加值128.21億元,同比增長5.6%。

第一産業

1921-1949年:百廢待興新中國成立以前,經濟遭受嚴重破壞,龍遊陷入生産落後、百業蕭條、人民困苦的境地。1949年,全縣農業産值1333萬元,工業産值78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8萬元。全縣生産總值(GDP)隻有1295萬元,人均GDP隻有76元,農民每天收入僅能購米約500克。

1949-1978年:曲折前行新中國成立以後,龍遊取得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經濟逐步恢複。工農業總産值由1949年的1411萬元增加到1957年的2833萬元,年均增長9.1%,GDP年均增長11.1%。1958-1962年,受“大躍進”和3年自然災害影響,生産力發展受到挫折,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工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1.2%,GDP年均下降2.1%。1963-1965年,認真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生産發展得到恢複,逐步扭轉困難局面,工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23.1%,GDP年均增長21.9%。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經濟再次遭到破壞,工廠停産、農業停滞,社會需求短缺,工農業總産值年均僅增長4.7%,GDP年均增長4.8%。

1978-2012年:奮力奔跑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鄉鎮企業崛起,民營工業起步,商品和要素市場加快孕育。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後,緊緊抓住這一曆史機遇,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後,适時強化“工業立縣”戰略,經濟開發區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紮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取得較大進展。1978年-2012年,GDP年均增長11.2%。工業經濟迅猛發展,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9%,占GDP比重從1978年的20.5%提高到2012年的51.5%。

2012年至今: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龍遊積極适應經濟發展新常态,發展的質量效益不斷提高。大力推進“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行動,成功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家級衛生城市、省級示範文明城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引領,在全國率先創建“無證明縣”,獲評中國營商環境百佳示範縣。“龍遊通全民網格”等一批制度性創新成果走在前列,全力推進政府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2013-2020年,GDP年均增長7.4%,工業、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長7.1%和9.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1.8%,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長8.7%和9.9%。輝煌成就。

第二産業

綜合實力跨越發展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龍遊人民大力發展經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1949年GDP僅為0.13億元,恢複縣建制的1983年提升到1.66億元,1994年、2010年、2018年分别躍上10億元、100億元、200億元新台階,2020年達到247.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累計增長497倍,年均增長9.1%。人均GDP(常住人口)達65576元,年均增長7.8%。

工業支撐經濟發展龍遊工業脫胎于作坊加工,曆經80年代鄉鎮企業發展、90年代企業改制及“工業立縣”發展理念全面貫徹,工業經濟進入快車道。1949年-1999年,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18.5%;2000年-2010年,規模工業産值(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年均增長30.3%;随着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工業經濟發展速度趨于平穩,2020年,246家規模工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完成産值266.56億元。工業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力軍,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1%,增速比GDP高6個百分點。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随着經濟持續增長、收入水平提高,龍遊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198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億元,1995年突破10億元,2015年突破100億元,2020年增至161.36億元,年均增長11.2%。1985年獲得對外貿易自行進出口權,對外貿易日趨活躍,外貿出口額由1995年的0.03億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5.66億美元,年均增長23.6%。

投資建設碩果累累1949-1978年投資總量較小,30年累計僅為0.38億元;改革開放特别是恢複縣制後,投資建設規模迅速擴大,1979-2012年累計投資683億元,年均增長27.9%;十八大以來,堅持擴大有效投資,積極推進投資結構調整,2020年,全縣固定資産投資總額115.85億元,“41”投資結構中,民間投資、制造業投資和高技術投資增長較快。房地産業理性發展,1995-2020年,房地産開發投資規模從0.54億元擴大到24.25億元,累計投資235億元,年均增速達16.5%。

财政實力顯著增強1984年,财政總收入1616萬元,1999年超過億元,2011年超過10億元,2020年達到31.69億元,年均增長15.8%。1993年試行分稅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15萬元,2001年超過億元,2014年超過10億元,2020年達到19.63億元,年均增長17.7%。

交通運輸

公路建設

至2017年底,全縣通車裡程為1232.524公裡(其中村道526.702公裡),基本建成“二縱二橫一環十連”的公路主框架,基本實現了高速公路、國省道幹線、縣鄉公路、通村公路之間相互聯網的目标。杭金衢、龍遊支線、龍麗高速等三條高速公路呈“十”字交叉貫穿全境,總裡程達80.4公裡。龍遊境内的320國道、21省道、46省道等國省道相繼完成了路面“白改黑”工程,并且都達到二級加寬以上标準,目前隻有50省道為二級公路标準。全縣526.3公裡的縣鄉公路通過路面改造,已經全部實現硬化,并且都達到四級以上标準。通過康莊工程和聯網公路的建設,全縣建成通村水泥公路560多公裡,使全縣通行政村公路的等級率和硬化率達到實現“雙百”目标。公路事業的快速發展,特别是農村公路的建設,徹底改變了廣大農村的交通面貌,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催生了“農家樂”旅遊、“萬母西瓜”等農村新型産業。

水路建設

龍遊境内主要河流有衢江、靈山江等,其中衢江是錢塘江的源頭,在曆史上航運比較發達,曾經造就了明清十大商邦之一的“龍遊商邦”,但受各種原因影響逐步萎縮,目前隻有采砂船通行。根據《浙江省内河航運規劃》等規劃,衢江航道已經列入國家和省級規劃,将通過航道疏浚和梯級樞紐建設恢複通航,建設标準為四級500噸級。根據整體規劃,占地55公頃的龍遊港區選址已經完成,相關前期工作正在推進之中,為解決港區交通問題,我縣還規劃了2條通港公路,将龍遊港區、物流園區連為一體,計劃與港區同步實施。省交通廳要求衢江航道開發項目在年内動工,目前因項目工可沒有批複,一直未能正式啟動。

農村客運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農村客運經曆了“國營—個體一公司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階段,2000年,針對農村客運個體經營存在的“亂、小、差”等無序競争、服務質星差的局面,我縣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勇于革新,并于2001年7月較為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輪農村客運線路經營權的公司化改造,全縣形成9家農村客運公司,随後又整合至4家,分别經營溪口、湖鎮、橫山、塔石四大-片區的客運線路。2017年8月完成了第二輪城鄉客運線路經營權配駱暨公交化改造工作,在全省率先建

立農村客運經營權退出機制。同時,還會同教育、公安等部門共同制訂《周末學生接送車管理辦法》,采取客運公司配備專門車輛、财政定額貼補的辦法,實行周末學生集中接送确保學生安全。目前,全縣共有農村客運線路42條,客運車輛189輛計3532座;城區開通的10條公交線路基本覆蓋了整個縣城。

物流業發展

近年來,我縣通過推行規費優惠政策,不斷引導運輸企業向大型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運力增長速度較快,運力結構情況良好,特别是大噸位車輛增勢迅猛,能夠滿足社會運輸需求。2017年底,全縣擁有貨運汽車2142輛、總噸位7324噸,平均3.42噸/車(衢州市平均2.27,浙江省平均3.12,全國平均2.01),2017年龍遊縣貨運量為1519萬噸,(其中通過公路運輸1450萬噸,占93%)。全縣共有貨運戶2309戶,其中普通貨運1718戶,專用貨運2戶,危險品運輸5戶,大件運輸1戶、貨運代辦15戶、物流服務18戶。

機場連接線

龍遊縣境内沒有民用機場,其西距衢州機場26公裡,高速直達,航空運輸便利。

機場連接線一:龍豐公路為機場連接線,服務老城區及新城區的對外航空運輸需求,将龍豐公路提升為一級公路。

機場連接線二:楊士線東延線為服務湖鎮、城北工業園區的機場連接線,等級為一級公路。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12年,龍遊縣組織各類大中型勞務對接活動21場,達成就業意向1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6040人,實現再就業1840人,啟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新增職工養老、工傷、失業等各類保險1.4萬人次,城鎮和農村居民低保标準分别提高到每月312元和188元,全年發放低保金、困難群衆救助金等1640萬元,農村五保戶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分别達93.9%和100%,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貼标準和大病醫療救助标準,農民參保率達96%,第二輪參保農民健康體檢率達75.9%,農村危舊房救助1050戶,建成廉租房248套,全年民生支出9.36億元。

基礎設施

2012年,龍遊縣開展農村住房改造建設試點,晨東小區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公示安置下山脫貧農戶895戶。投資3500萬元,全面完成48個整治村、19個提升村的建設工作;着力改善9.67萬人飲用水條件,投資6282萬元,建成11個分散式農民飲用水工程,完成橫山自來水廠主體工程建設;投資6144萬元,完成14項“千庫保安”工程;投資3060萬元,新建農村聯網公路74公裡、林區道路102.8公裡;投資7435萬元,整治河道76.7公裡,防洪堤加固9.97公裡;投資3000萬元,完成24個村的新農村電氣化改造。

教育事業

龍遊縣有城區小學18所:龍遊實驗小學(北門小學)、西門小學(曆史悠久)、橋下小學、陽光小學(優質私立),城區初中11所:龍遊三中、龍遊縣城南初中、龍遊縣寺後初中、龍遊縣小南海初中、龍遊縣溪口初中、龍遊縣塔石初中、龍遊縣澤随初中、龍遊縣湖鎮初中、龍遊縣模環初中、龍遊華茂外國語學校龍遊華茂、龍遊縣詹家中學,普通高中5所:龍遊縣橫山中學、龍遊縣第二高級中學、龍遊縣樹人學校、龍遊縣職業技術學校、浙江省龍遊中學。

曆史文化

姑蔑文化

位于龍遊縣寺底袁村,總面積2000餘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此次考古,共發掘穿孔石器、紡輪、石刀、夾炭黑陶片等40餘件,其中一“豬頭”形象的石器表明浙西先人飼養豬的曆史長達4000多年。主要特征是地方文化内涵深厚,有着典型的良渚文化印記,對研究龍遊姑蔑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精美的玉器外,還有數以千計的碎陶片,這些“無字天書”還待考古工作者解讀。

姑蔑國在越國的西境(約當舊衢州府)。《國語越語上》說“勾踐之地,南至于句元,北至于禦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這說明姑蔑是越國西邊一地,其地理位置約當今浙江龍遊縣境,龍遊地處浙西金衢盆地,建縣始于秦,今隸浙江省衢州市。夏商時為越(于越)地,春秋為姑蔑,後屬越國。楚滅越,屬楚。約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始置太末(也作大末)縣,隸會稽郡,該地文化應屬于越文化。近來的考古證實了這一點。請看下面的材料,據《衢州志》記載,龍遊有衆多的古文化遺址,先摘錄如下:寺底袁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龍遊城東6公裡寺底袁村西南300米的黃土坡上。東西長50米,南北寬40米,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文化層殘存約0.3米。雞鳴山遺址(新石器時代—商)位于龍遊城南郊雞鳴山。南北寬25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水土流失嚴重,文化層基本破壞。牛形山遺址(商—周)位于龍遊上圩頭下楊村北牛形山上。面積約1500平方米,水土流失嚴重文化層遭破壞。今已種上柑橘。龍遊除了有悠久的古文化遺址外,近年來,又發現有許多古墓群和古墓,主要有:扁石墓葬群。位于龍遊溪口鎮扁石村,自溪口鎮大橋至扁石村一帶的黃土丘陵有衆多土墩墓。曾出土原始瓷豆、盂、尊、碗、筒形罐、印紋陶甕等。楊後殿山土墩墓群。位于龍遊上圩頭鄉下楊村楊後殿山的東北坡,總面積約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壞。散見有原始瓷片、印紋陶片、原始瓷。黃褐色釉已脫落。陶片有方格紋、曲折紋、席紋、回字紋、條紋及方格對角線加圓圈紋等。寺底袁古墓群。位于龍遊下庫鄉寺底袁村,遺物有西周時期印紋陶片、玉決、玉珠等器物。大部分器物被雨水沖平。值得一提的是,據民國《龍遊縣志》載:“在東華山下偃王别廟後,宋慶元間為人所發,古物充韌,随即灰散。惟數瓦缶不壞,貯水滿其中,衆并石毀之。”據考證,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姑蔑子墓。另據2001年1月2日的《衢州日報》報道,為配合浙贛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的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龍遊縣博物館,自8月1日起,對龍遊縣湖鎮鎮寺底袁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寺底袁村的六朝漢墓、龍遊鎮白羊壟的漢代窯址等重點發掘區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今将最近考古發掘記錄如下:位于龍遊縣城6公裡的寺底袁村,有着總面積2000餘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文化層殘存約0.3米。據當地百姓說,過去,農民在遺址範圍内取土時,常有陶瓷、玉器出土。此次考古,共發掘穿孔石器、紡輪、石刀、夾炭黑陶片等40餘件,其中一“豬頭”形象的石器表明浙西先人飼養豬的曆史長達4000多年。龍遊博物館副館長朱土生先生說,此次發掘是金衢盆地史前遺址的首次大規模發掘,填補了浙西文明史上的一段空白。其主要特征是地方文化内涵深厚,有着典型的良渚文化印記,對研究龍遊姑蔑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精美的玉器外,還有數以千計的碎陶片,這些“無字天書”還待考古工作者解讀。衆所周知,幾何印紋陶與原始青瓷是越文化的标志。而以上墓葬中都出有印紋陶和原始青瓷,這足以說明龍遊在很久以前就有我們的祖先生活着,不但是典型的越文化,而且是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地方特産

龍遊小辣椒

辣椒是蔬菜家族中極其普通的一員,可是1971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問我國時,品嘗了宴席上一盤色澤紫紅、清香異常、形似鐵釘的小辣椒後,竟贊不絕口。這就是聞名遐迩的“龍遊小辣椒”,是龍遊縣的傳統特産,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栽培加工曆史。龍遊小辣椒奇在小,貴在鮮,似辣非辣,開胃戒膩,味美可口,含胡蘿蔔素,抗環血酸等營養成分多種,堪稱佐食佳肴,曾是朝中貢品。在民間更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幾年,當地政府對開發這一曆史名優産品下了決心。經科技人員攻關,龍遊小辣椒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基礎上,開發出甜、酸、辣等系列産品,以适應不同地區的不同口味。與新加坡客商合資創辦的天倫小辣椒食品有限公司在解決防腐、保鮮等難題後,其産品已進入國際市場。

龍遊豆豉

豆豉(本地叫“豆絲”)是龍遊的一種傳統特産小吃,用南瓜幹、糯米粉、秘制辣豆醬、紅、白糖等用竹制蒸籠蒸熟,再烘幹而成,是居家旅遊的休閑零食!

龍遊石窟餅

龍遊石窟餅在松脆的外皮包裹着鮮香的蔥花菜餡兒,型意兼具。

龍遊米糊

龍遊名聲最大的早餐就是它了。一種吃了會上隐的好食物,味道鮮美,絕對稱得上極品!

龍遊發糕

傳明代民間有發糕,因風味獨特,制作精美,又音諧“福高”,象征吉利,遂成節日佳品。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蒸制發糕,用作點心,或饋贈親友,成特有風情。花色品種多樣,舊時多紅糖糕、青糕,現時蒸制白糖糕、桂花糕、核桃糕、紅棗糕、大栗糕。西鄉詹家、團石一帶喜做敷有冬筍肉絲鹹味焙糕。發糕加工精細,選用上白糯米搭配粳釉米,浸數十天後,用水漂清米泔味,磨成細粉或米漿瀝幹。按比例加豬油、白糖、酒酵調成糊狀,置墊荷葉蒸籠。先溫熱催酵,待發至滿籠,旺火蒸熟。趁熱印花紋圖案,或撒敷紅綠絲、桂花等,塗麻油或菜油。色澤晶亮如玉,孔細似針,荷香撲鼻,食之糯而不粘,甜而不膩。舊時多為家庭制作,自食或饋贈。1959年後龍遊食品廠等廠家加工應市。80年代起,配料更精細,色香味美,名聲大振。逢春節,外地人慕名紛往求購,食品飲食部門加工銷金、衡、杭、滬等地,供不應求。

風景名勝

竹林禅寺

竹林禅寺始建于唐貞觀七年(公元632年)迄今有1300多年曆史。竹林禅寺曆經百年滄桑、三落三起,現占地80畝,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

寺院門對衢江、靈山江,猶如雙龍襯托起一顆燦爛明珠、光耀四射、主殿“圓通寶殿”坐北朝南,高17.86米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郁閣重檐,黃琉璃頂,飛檐翹角,造型精美,别具一格,帶有濃厚的古刹神韻。

主殿台階由青石砌成十三級神龜階,稱“十三神龜階”,源于龍遊民間“神龜馱狀元”的傳說,相傳南宋狀元劉章(龍遊人)年少在寺院攻讀詩文,每年端午午夜,神龜洞中的千年神龜都要馱劉章過衢江逆靈山江回縣南寺下村探望母親,青石台階中間雕鑿“雙龍戲珠”,含二水繞古寺之奧妙,殿左右青石圍欄雕刻“唐僧三徒”等佛典浮雕。大殿正大門左右門根青石柱刻“神龍潛水、鯉魚跳龍門”、“神龍下凡、遊戲人間”文。另有柱刻戒成大法師撰寫的楹聯:瀫溪靈源二水繞古寺,鳳凰山麓間梵欠音聲。晨鐘暮鼓聲聲秋菩提,青燈黃卷寂寂悟禅機。

千古之謎--龍遊石窟

龍遊縣城北3公裡的小南海鎮,曆史上就是風景名勝區。1992年6月9日,當地農民吳阿奶、鄧壽富、陳龍根、毛榮貴動用四台水泵“四管齊下”,曆時十七晝夜,終于使一個世代傳說的“無底塘”水落洞出--誰都不敢相信,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又一個世奇觀--龍遊石窟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龍遊八塔

共有8個塔,分别是:舍利塔、橫山塔、湖岩塔、雞鳴塔、龍洲塔、浮杯塔、刹下塔、沐塵塔

浙西名居--民居苑

龍遊縣城的風光,當推城東最為人所注目:靈山江從南而至,繞廓北去,江中流水清清,江上三橋并列。有一山突兀臨江,與縣城隔水相對,江岸危岩壁立,濤穴幽邃,山上古增高聳,林木之中還隐隐約約地露出磚牆和翹檐瓦角,這就是雞鳴山。據載宋嘉佑末年,有名叫呂大防的人在此山設書院講學,一天聞棘叢中有雞鳴聲,大防感到奇怪,循聲而尋卻發現了一堆白銀,足有好幾百兩,他把這些銀兩都交給了官府用于接濟貧民,這事被傳為佳話,此山因此口叫雞鳴山。雞鳴山現為龍遊民居苑,高岡起風廳、靈山花廳、朔秀字、邵氏小廳、汪氏民居、巫氏斤等遷建于此,其中還保存了一部分古文物。

求佛勝地--烏石山

烏石山位于縣城北二十五公裡橫山鎮。海拔439米,居千裡崗山系,是縣界的北屏,與建德縣梅嶺關接壤。南坡有寺,從山腳沿一條七百多階的石階依着夾山溪澗盤繞而上,行至半途,山勢就突然陡峭起來,這裡稱“百步嶺”,上了百步嶺,可見一塊坪地,坪地上竹木成林,烏石寺便北靠青山座落坪間。寺建于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又名招慶寺,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自南至北分别為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東西兩側還有不少附屬建築,可謂是一個有悠久曆史和相當規模的古刹,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登臨遣興和求神拜佛的勝地

著名人物

南朝徐伯珍。箬葉學書,淹通經史。

唐詩人徐安貞,官至中書侍郎。

宋狀元劉章、汪應辰,相餘端禮,端明殿學士馬天駿。

宋末元初民間天文學家趙友欽,著有《革象新書》傳世。

明藏書家胡榮、童現,佛教大東傳燈。

現代有書畫家、方志學家餘紹宋,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著名學者華崗,創立河流泥沙學領域“何氏公式”著名水利專家何之泰等。

人傑地靈,古代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唐代著名詩人楊炯、舜宋抗金名将宗澤曾任縣宰。

加之山水售秀,顧況、孟郊、李商隐、羅隐、陸遊、楊萬裡、徐渭、郁達夫等曆代著名詩人為之傾倒,留下耕耘之作。

所獲榮譽

龍遊縣先後榮獲省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教育強縣、國家級生态示範區、中國十大商幫投資推薦城市、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中小城市等稱号。

2008年龍遊被評為浙江省十大新魅力城市。

2014年龍遊被評為浙江省十大美麗縣城。

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12位。

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2020年1月龍遊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獲得全國優秀健走單位獎。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人際信用百佳縣市。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确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20年8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2021年7月,入選浙江首批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首批試點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21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上一篇:貴陽學院

下一篇:安徽新華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