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說

龍的傳說

民間傳說
龍是一種神異生物。各地傳說豐富。龍是漢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征。龍的标準類型是有兩個杈角、蛇身、四足、鱗片、腥味濃烈,非标準類型還有獨角龍等。龍是漢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遠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創造了這樣一個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偶像,對其膜拜,祈求平安。[1]中國曆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傳說文獻更是龐大。古代最著名話題有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觀龍并令畫工當場繪像且令文臣對此吟詩作賦。有的地方還傳說天擊惡龍的故事。龍的傳說是中國民間一個文化倉庫。現代知名話題有鎖龍井故事、日本大阪市瑞龍寺的龍骨标本、1934年營川墜龍事件、1944年松花江陳家圍子村墜龍事件、1988年出土的邯鄲石龍、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龍柱傳說、2000年山東昌樂縣黑山子村墜龍說法、2007年出土的有雙角新中國龍、2007年高郵湖龍吸水視頻原始版、2010年西安上空出現2條盤旋的龍等。無論是否有龍,這些話題知名度較高是客觀事實。
    中文名:龍的傳說 外文名: 來源出處: 分 類:圖騰 地 區:中國 起 源:黃帝時代

來源

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遠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創造了這樣一個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偶像,對其膜拜,祈求平安。數千年來,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聖的,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圖騰代表。

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征:鹿角、牛頭、驢嘴、蝦眼、象耳、魚鱗、人須、蛇腹、鳳足。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經過戰争和聯合,龍的圖騰逐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

人們還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我們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龍是英勇善戰的,它什麼強暴也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高強,它能大能小,變化多端,興雲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又是正直的、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幹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常把世間的傑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諸葛亮号稱卧龍先生就是大家熟識的例子。

龍的影響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迹。衣有龍袍;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面、龍冠;建築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家具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舟。動物有龍馬、龍蚤;植物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天上和龍有關的名詞不下數百。一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龍并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于龍的神話傳說。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系的國家卻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帶有龍名的地方數以千計,其中又有以數字為題的,如吉林省的二龍、江西省的三龍、遼甯省的四龍;有些以龍的身體為題,如江西省的龍頭、四川省的龍角、貴州省的龍額、黑龍江省的龍爪;有些以龍群為題,可以組成龍母(龍族之主才可稱為龍母)、龍王(傳說中的龍王,其實是龍王爺)大龍、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等。中國含“龍”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個,而我們熟識的黃、青、赤、白、黑龍,就分别在四川省(黃龍河)、河北省(青龍河和赤龍河)、天津(青龍灣河和黑龍港河)、甘肅省(白龍江)、上海(白龍港河)和黑龍江省(黑龍江),有以他們命名的江河。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龍王廟。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縮小如蠶蟻,伸展能遮天。有時顯露于雲端,有時隐形入深淵。關于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于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典如《易經》,便将龍作了一完整系統的論述,并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除這之外,曆朝曆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條,隻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裡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随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反派的角色。在中國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其中亦不乏惡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傳說以前便有白龍為禍,後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産,并誕下了一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後白龍被除,人們為紀念黑龍而将江取名黑龍江。四川省的九寨溝有一卧龍湖,湖底有一金黃色石梁,傳說是白龍的化身。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一條叫黑水河,傳說以前住著一條大黑龍;一條白龍江,住著一條小白龍。傳說黑龍因妒忌九寨溝的風光而将那裡的水吸幹,小白龍知道後,便将白龍江的水噴灑到九寨溝,回複其美景。黑龍知道後便跟白龍展開惡鬥,黑龍在不敵時使計放毒,小白龍被逼逃到九寨溝其中一個湖泊中。

龍王形象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诎祠龍池,設壇官緻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緻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别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渡衆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佛教傳說

甯瑪大威德法主--瑪珠仁波切和晉美彭措法王互為師徒,1999年7月,東嘎寺蓮花光明宮舉行盛大的開光慶典,法會的第一天,日月星辰同時懸于空中,成為一大奇觀;之後幾天,護法龍天現身,各種瑞相頻現蒼穹。

又說(沒講具體時間):一次在青海大草原上,舉行數萬信衆參加的大法會,由于外道的幹擾,電閃雷鳴,風雨大作,緻使法會難以順利進行,因而瑪珠仁波切現起忿怒相,厲聲斥言外道定要将其擒伏于地面,随即将金剛杵抛擲天空,一片藍色龍形雲朵應聲而下,跌落于河邊,違緣應手遣除,待到法會圓滿結束後,仁波切方放其離開。象這般的神迹如非親身體驗,常人是無法接受的,但它确确實實為數萬信衆親眼所見,不知真假。

民間傳說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為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為害的。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

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别為:

老大囚牛(qiú niú)

老二睚眦(yá zì)

老三嘲風(cháo fēng)

老四蒲牢(pú láo)

老五狻猊(suān ní)

老六赑屃(bì xì)

老七狴犴(bì àn)

老八負屃(fù xì)

老九螭吻/鸱尾(chī wěn/chī wěi)

另有說法為:

老大赑屃(bì xì)

老二螭吻/鸱尾(chī wěn/chī wěi)

老三蒲牢(pú láo)

老四狴犴(bì àn)

老五饕餮(tāo tiè)

老六蚣蝮(gōng fù)又名趴蝮(bā xià)

老七睚眦(yá zì)

老八狻猊(suān ní)

老九椒圖(jiāo 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上一篇:女娲造人

下一篇:龍之九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