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基本路線

黨的基本路線

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集中體現
黨章規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概括起來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中文名:黨的基本路線 外文名:Basic line of the Party 拼音:dǎng de jī běn lù xiàn 相關文件:《中國共産黨章程》 出自報告:《沿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一個中心

"一個中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由于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決定的。

兩個基本點

"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強國之路。黨的基本路線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路線。

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集中到一點,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一種科學認識,有其内在固有的規定性。黨的十八大賦予黨的基本路線以新的時代要求。新形勢下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必須站在新的時代高度,把握黨的基本路線的本質特征,增強貫徹落實的堅定性和自覺性。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三大确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中國共産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要抓緊時機,加快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産階級自由化。

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強國之路。要從根本上改革束縛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适應,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開放應當大膽探索,勇于開拓,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在實踐中開創新路。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

中共十九大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對黨的基本路線作出新的表述:“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在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中國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

把發展社會生産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中國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中國黨、中國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中國黨、中國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中國黨、中國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綱領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展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十五大提出的黨的基本綱領,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行動綱領。這個綱領的提出,使中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基本政策更具規範性和穩定性。牢牢把握和全面實施黨的基本綱領,對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奪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基本路線

八大正确路線的中斷表明,不嚴格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沒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缺少必要的制約機制,黨員的民主權利、黨内正常的政治生活還是得不到保障,黨内的正确意見還是無法及時有效地集中,黨内的錯誤意見也不可能得到堅決有力的抵制和糾正,黨的正确路線就無法在實踐中堅持下去。

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首先,必需完整、準确地理解和貫徹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嚴格執行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鑒于中國國家曆史上缺乏民主傳統,當前中國特别要注意到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是最高類型的民主,但在實踐中存在着民主不足的問題。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還處于發展中,還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其中也包括黨内民主不夠,這就要求中國黨的各級領導要自覺、主動地傾聽實踐的呼聲和群衆的正确意見,以疏通各種渠道,形成正确的集中。對于集中的理解,要強調少數服從多數、多數服從真理,服從一個統一的标準,而不是服從某一個人的意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黨先後強調“實踐标準”、“生産力标準”和“三個有利于的标準”,實際上是使黨的正确集中有所依憑、有所遵循,而不至于個人說了算,不至于以個人意志代替集體意志,主觀武斷地拍闆決策。正确的集中,應該是領導集體的集中,集體智慧和力量的集中,整體功能的集中。這樣,黨的正确決策才不因領導者個人看法和意志的改變而改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依靠民主集中制來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使黨的民主制度化、規範化,即制定正确規範黨内政治生活、處理黨内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具體制度,使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制度化。一方面,要根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對各級黨組織及班子成員的職權、工作範圍、決策程序等不斷進行充實和修訂,科學規範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運作程序,使其走上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要建立起一個完善、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把執行民主集中制的情況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學發展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在一定曆史時期指導全局的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的集中概括,是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集中體現。黨的基本路線同黨在一定時期的主要任務密切相連,同黨的事業密切相關。通常所說的黨的基本路線,即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中國黨經過幾十年艱苦探索才獲得的。

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黨把馬克思列甯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内,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總路線簡稱為“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促進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56年,黨的八大科學分析了生産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形勢,提出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但由于中國黨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準備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确意見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堅持。盡管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成就,但由于忽視了客觀規律,誇大了主觀意志的作用,在全國範圍内搞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遭到嚴重挫折。後來,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錯誤地堅持“以階級鬥争為綱”,直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抛棄“以階級鬥争為綱”這個不适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左”的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同時,中國黨針對撥亂反正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思潮,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開始形成,奠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基礎。黨的十三大作出中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并明确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鄧小平同志指出:“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黨全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黨的十四大将黨的基本路線首次寫入黨章。黨的十五大強調:“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黨的十六大強調:“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風險,都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關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江澤民同志鮮明地指出:“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的基本路線得到了進一步豐富發展。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進一步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标志着中國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内涵和現代化建設目标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黨的基本路線進一步豐富發展。

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集中起來,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

意義

生命之線

毛澤東同志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黨的基本路線就是總的政治路線,黨的政治路線決定着政策和策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生命線。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中國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産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的生産力基礎之上。中國正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任務。

發展,首先是發展經濟。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國際競争,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争。隻有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斷改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也才能在國際格局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首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中國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中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經驗的總結,是中國人民的曆史選擇。離開了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性質和政治基礎就會動搖。如果動搖了四項基本原則,中國就會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四項基本原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證,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必須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地堅持。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中國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新時期的鮮明特點,就世界而言是經濟全球化,而對中國而言則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确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移,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沖破了束縛生産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嶄新道路。在未來的發展中,要進一步解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在于它是有利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

總之,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須臾不可偏離、絲毫不可偏廢,必須全面堅持、一以貫之。”中國的經濟建設,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政治保證,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就失去了物質基礎;離開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喪失動力。隻有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今世界的深刻變動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中牢牢站穩腳跟,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

百年不動

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是基于曆史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的複雜情況作出的科學論斷,也是根據基本路線的特殊性和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得出的必然結論。黨的基本路線不同于黨的各項具體的工作路線和政策,它是總攬全局、統率黨的一切工作的路線和政策,也就是總路線和總政策.因此對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具有特殊的意義,曆來備受黨的高度重視和特别關注。

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闡發這個問題時指出,記住了黨的具體的個别的工作路線和政策,而忘記了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中國就将是一個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存執行具體工作路線和縣體政策的時候,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左右搖擺,就會贻誤工作。鄧小平1992年春的南方談話,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2001年4月,江澤民在全國治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把黨的基本路線稱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綱”。  民主革命的曆史曾反複證明,一旦黨的政治路線發生錯誤,黨的先進性就受到嚴重損害,黨的戰鬥力就受到嚴重削弱,黨的事業就受到嚴重挫折;而黨的政治路線走上正确的軌道,黨就定會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就具有克敵制勝的巨大力量,就能夠推動革命事業走向興旺發達。中國黨正是經過遵義會議和延安整風,制定了正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才取得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建國初期,黨制定了正确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才比較順利地實行“三大改造”,确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就使黨的先進性也随之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黨在人民中的威望空前提高。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黨的八大審時度勢,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制定了以發展生産力為中心任務的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确的政治路線。但是,後來卻發生了“大躍進”的重大失誤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

其重要原因,就是黨的政治路線從1957年下半年以後逐漸偏離馬克思主義的軌道,直至發展到形成以階級鬥争為綱的“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基本路線,在實踐上導緻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黨自身也大傷元氣,黨的先進性,黨的戰鬥力、号召力、凝聚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和損害。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逐漸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黨在政治路線上的撥亂反正。在它的指引下,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如今已邁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階段。這期間基本路線也受到過“左”和右的各種幹擾,但是由于黨采取了一系列正确、妥善的舉措,不斷排除這些幹擾,堅持了基本路線,才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健康地向前發展。然而這類幹擾不會銷聲匿迹,在一些同志中有時還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動搖,因此如何始終不渝地堅持基本路線,仍是需要經常注意的一個重大問題。

鄧小平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的論斷,正是根據新的曆史經驗和現實情況而作出的,絕不是杞天之慮,無的放矢。既然基本路線是關系全局、指導全局、決定全局的路線,就必須長期保持穩定。黨的各項具體工作路線一般說也要保持穩定,但是随着實踐和形勢的發展,難免及時做這樣那樣的調整,所以這種穩定隻能是相對的。基本路線則不然,它是黨的統領一切工作的總路線總政策,如果發生變化,必将對全局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和後果,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它的穩定是絕對的。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體上說,從上世紀50年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至少需要經曆上百年時間。基本路線既然要貫穿整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那麼也至少要堅持一百年不變。在這一長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可見,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絕非主觀的設想,而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決定的一種客觀必然性。

參考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2007年10月15日)

《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第10-16頁,第61-62頁

相關詞條

鄧小平理論、 社會主義、開放、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