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

黃帝内經

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
《黃帝内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黃帝内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内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内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一,2021年已經推出。
  • 作品名稱:黃帝内經
  • 作品别名:《内經》
  • 創作年代:先秦至漢
  • 類别:醫學
  • 地位: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醫學之祖”

作品簡介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

其中醫經有:《黃帝内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内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内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黃帝内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内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了。什麼是醫經呢?《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指出:“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劑和之所宜。至劑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這就是說:醫經是根據人身的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等情狀,用以闡發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線,而度用适當的針灸湯藥等治療方法以及如何調制各種适宜的藥劑。最好的藥劑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鐵一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高明的醫者違反醫學理論,緻使當愈者反劇,當生者反死。簡言之,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

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它很重要。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的“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之類。所以稱“内經”,并不是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内經合類》所稱“五内陰陽之謂内”,也不像張介賓《類經》所說“内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而已。

這和“韓詩内傳”、“韓詩外傳”,“春秋内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内篇》、《外篇》,《韓非子》的《内儲》、《外儲》之意相同,隻是《黃帝内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不可得見罷了。

作品曆史

名稱由來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黃帝内經》被收錄于“醫經”中。

所謂“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

之所以稱“内經”,并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内經合類》所稱“五内陰陽之謂内”,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内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

這和“韓詩内傳”、“韓詩外傳”,“春秋内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内篇》、《外篇》,《韓非子》的《内儲》、《外儲》之意相同,隻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成書時代

《黃帝内經》又稱《内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于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 。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黃帝内經》成書時代,古人主要有三種觀點:

先秦時期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晉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億、高保衡等。他們認為像黃帝内經這樣科學巨著,非通曉智慧的聖賢大智不能為之,所以必定是黃帝所作。

戰國時期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馬光、朱熹,明代的桑悅、方以智、方孝孺,清代的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黃帝内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内容,與《黃帝内經·素問》的内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内容卻比《黃帝内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内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後、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最後,以《黃帝内經》的文體為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先秦之文,多作韻語,而《素問》中韻語的文字特别多。

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因為《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就被許多人所接受。

西漢時期

明代郎瑛從夏禹時儀狄造酒的傳說和“羅”出現于漢代等證據推斷《素問》産生于西漢時期。

現代中醫學專家劉長林 、吳文鼎等人也持這種意見。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黃帝内經》全書約計20萬字,這在2000多年前可以說是一部巨著。編著這樣的醫籍需要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這在戰事連年、七雄割據的戰國時代是不可能辦到的。隻有在西漢時期,随着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才為醫學家編著醫籍提供了現實的條件;其二,西漢初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修務訓》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記之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黃帝内經》在書名和思想内容上與“黃老學派”的密切聯系,也為隻有在西漢“黃老學派”鼎盛時期才能成書提供了佐證;其三,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西漢初年名醫淳于意在接受老師公乘陽慶傳授給他的十種醫書中,竟沒有《黃帝内經》,這也足以說明《黃帝内經》不可能成書于西漢之前。

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黃帝内經》成書為戰國時期較為可信。但也不能認為《素問》、《靈樞》所有篇章盡出戰國。元末明初醫學家呂複對此發表過中肯的見解,認為内經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姚際恒《古今僞書考》、周木《素問糾略序》、程敏政《新安文獻集·運氣說》、黃省曾《五嶽山人集·内經注辨序》等人也贊同呂複。

比較科學的觀點是,《黃帝内經》并不是由一個作者完成于一個短時間内,是多個作者跨越了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集結而成:

一、先秦文體多韻語,而《黃帝内經》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韻語,這些章節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作品。

二、與1973年長沙馬王堆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1972年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壓藥簡牍、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盤”和“太乙九宮占盤”相比較,可知《靈樞》中有些篇章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有些成書于西漢更早。

三、《黃帝内經》中引用的一些文獻,如《上下經》、《睽度》等是戰國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用的“黔首”一詞,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而《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則是曹魏時期出現的官名。

五、《靈樞》中個别篇章晚出,如《陰陽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陽也”句,故可斷定成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0)頒布太初曆之後。

六、《素問》中一些篇章用幹支紀年,而采用幹支紀年是東漢之事。《素問》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據其先師張公秘本補入《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實際上是另一部醫書《陰陽大論》。以其用甲子紀年,便可斷定必在東漢漢章帝元和二年(085)頒布四分曆之後;以其曾被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張仲景之先。

七、《素問》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論》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論》,在王冰次注《素問》時已是有目無文,宋劉溫舒著《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時卻将該二篇作為《素問遺篇》陳列于後。可以認為這兩篇系唐宋間的僞作。

綜合論之,《黃帝内經》成書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其筆之于書,應在戰國,其個别篇章成于兩漢。至于王冰之所補與劉溫舒之所附不應視為《黃帝内經》文,但依慣例認為屬于内經亦無不可。

傳本演變

一、《素問》

日本早稻田大學藏的黃帝内經素問

日本早稻田大學藏的黃帝内經素問

《素問》之名最早見于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胪》、《藥錄》。”

林億、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說: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小大不同的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本義。隋代楊上善整理《内經》,迳稱為《黃帝内經太素》是頗有見地的。

《素問》自戰國時代成書到齊梁間全元起作《素問訓解》時,一直保持九卷的舊制,隻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王冰認為是“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的緣故。王冰自謂“得先師張公秘本”,“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補入了《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大論,并将《素問》全文廣為次注,所以才從原來的九卷大大地擴展為二十四卷,從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黃帝内經素問》。當然還有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統年間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内容、篇目次第并無變動,一如王冰舊作。

二、《靈樞》

《靈樞》最早稱《針經》。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相當于自我介紹。後來又稱為《九卷》,晉皇甫谧複又稱之為《針經》,再後又有《九虛》、《九靈》、《黃帝針經》等名。

《靈樞》一名,始見于王冰《素問》序及王冰的《素問》注語中。王冰在注《素問》時,曾兩次引用“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别者為孫絡”這句話,在《三部九候論》中引用時稱“《靈樞》曰”,在《調經論》中引用時又稱“《針經》曰”,可知《靈樞》即《針經》。而其他《素問》注中所引《針經》,皆為《靈樞》之文,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靈樞》名稱的演變大略如此,而其命名之義則需具體分析。馬翃和張介賓認為是因為樞機之玄奧。《靈樞》主要研究的是針刺問題,故稱《針經》;因其卷帙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靈》、《九虛》等名。

至于《靈樞》,雖有《九卷》、《九虛》、《九靈》和《針經》等幾個傳本系統,但隋唐以後都亡佚了。宋代林億、高保衡等人校正醫書時也因其殘缺過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所獻的《靈樞經》雖與王冰所引之《靈樞》及王唯一所引之《靈樞》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畢竟是存世的唯一版本。

史崧之所以将《靈樞》改成二十四卷,也隻是為了與王冰所注之《素問》卷數相同而别無深意。因為原本這兩部書都是九卷,所以最終都成了二十四卷。

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刊本将《靈樞》并為十二卷,也是與其所刊《素問》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明刊《道藏》本之《靈樞》隻有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則是因為《靈樞》較《素問》文字量少的緣故。

總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問》是現存最早、又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的版本。

史崧改編的二十四卷本《靈樞》是現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版本。

作品内容

《黃帝内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髒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内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髒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作品目錄

素問目錄

南朝·全元起篇

卷一,平人氣象論第一,決死生篇第二,髒氣法時論第三,宣明五氣篇第四,經合論第五,調經論第六,四時刺逆從論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變氣論第八,玉版論要篇第九,診要經終論第十,八正神明論第十一,真邪論第十二,标本病傳論第十三,皮部論第十四,氣穴論第十五,氣府論第十六,骨空論第十七,缪刺論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陰陽離合論第十九,十二髒相使篇第二十,六節藏象論第二十一,陽明脈解篇第二十二,五髒舉痛第二十三,長刺節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氣通天論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論第二十六,陰陽别論第二十七,經脈别論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表裡篇第三十,逆調論第三十一,痿論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髒别論第三十三,湯液醪醴論第三十四,熱論第三十五,刺熱篇第三十六,評熱病論第三十七,瘧論第三十八,腹中論第三十九,厥論第四十,病能論第四十一,奇病論第四十二,凡十篇。

卷六,脈要精微論第四十三,玉機真藏論第四十四,刺瘧篇第四十五,刺腰痛篇第四十六,刺齊論第四十七,刺禁論第四十八,刺志論第四十九,針解篇第五十,四時刺逆從論第五十一,凡八篇。

卷七,阙。

卷八,痹論第五十二,水熱穴論第五十三,從容别白黑第五十四,論過失第五十五,方論得失明著第五十六,陰陽類論第五十七,四時病類論第五十八,方盛衰論第五十九,方論解第六十,凡九篇。

卷九,上古天真論第六十一,四氣調神大論第六十二,陰陽應象大論第六十三,五髒生成篇第六十四,異法方宜論第六十五,咳論第六十六,風論第六十七,厥論第六十八,大奇論第六十九,脈解篇第七十,凡十篇。

以上八卷,合七十篇也。

唐·王冰篇

攝生,陰陽,髒腑,治法,脈法,病機,病證,刺法,精氣血,運氣,四診合參

卷一,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金匮真言論篇第四。

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離合論篇第六,陰陽别論篇第七。

卷三,靈蘭秘典論篇第八,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五藏生成篇第十,五藏别論篇第十一。

卷四,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玉版論要篇第十五,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卷五,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卷六,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卷七,經脈别論篇第二十一,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八,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九,熱論篇第三十一,刺熱篇第三十二,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卷十,瘧論篇第三十五,刺瘧篇第三十六,氣厥論篇第三十七,咳論篇第三十八。

卷十一,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腹中論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十二,風論篇第四十二,痹論篇第四十三,痿論篇第四十四,厥論篇第四十五。

卷十三,病能論篇第四十六,奇病論篇第四十七,大奇論篇第四十八,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十四,刺要論篇第五十,刺齊論篇第五十一,刺禁論篇第五十二,刺志論篇第五十三,針解篇第五十四,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卷十五,皮部論篇第五十六,經絡論篇第五十七,氣穴論篇第五十八,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十六,骨空論篇第六十,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卷十七,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卷十八,缪刺論篇第六十三,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标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十九,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二十,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六元正經大論篇第七十一,刺法論篇第七十二(遺篇),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遺篇)。

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論篇第八十,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靈樞目錄

卷一、九針十二原第一,本輸第二,小針解第三,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卷二、根結第五,壽夭剛柔第六,官針第七,本神第八,終始第九。

卷三、經脈第十,經别第十一,經水第十二。

卷四、經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營第十五,營氣第十六,脈度第十七營衛生會第十八,四時氣第十九。

卷五、五邪第二十,寒熱病第二十一,癫狂第二十二,熱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病本第二十五,雜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口問第二十八。

卷六、師傳第二十九,決氣第三十,腸胃第三十一,平人絕谷第三十二,海論第三十三五亂第三十四,脹論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閱五使第三十七,逆順肥瘦第三十八血絡論第三十九,陰陽清濁第四十。

卷七、陰陽繋日月第四十一,病傳第四十二,淫邪發夢第四十三,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外揣第四十五,五變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

卷八、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論勇第五十,背俞第五十一,衛氣第五十二論痛第五十三,天年第五十四,逆順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水脹第五十七,賊風第五十八,衛氣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五禁第六十一動輸第六十二,五味論第六十三,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針第六十七,上膈第六十八,憂恚無言第六十九寒熱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官能第七十三,論疾診尺第七十四,刺節真邪第七十五,衛氣行第七十六,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卷十二、九針論第七十八,歲露論第七十九,大惑論第八十,癰疽第八十一。

曆史評價

北宋時,高麗國進獻《黃帝内經·靈樞》,要求以此交換中國曆代史等書。蘇轼五次奏本反對,皇帝仍堅持以《冊府元龜》等書換回《黃帝内經》。

2011年5月,《黃帝内經》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南懷瑾:《黃帝内經》,它不隻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

《黃帝内經》僅代表當時醫學理論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學的思維來解釋自然科學問題的理論假說,雖然發現了許多客觀的規律與結論,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黃帝内經》中概念多,但定義少,需要辯證體會;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與現代不同,要區别對待。

1.《内經》是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是醫學理論著作

《内經》分為《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養生防病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于人體解剖、髒腑經絡、腧穴針灸等。書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但它顯然以醫學内容為主,其它學科的内容也是為其醫學理論服務,所以應歸屬于醫學理論著作,是當時醫學成就的總結,也是中醫的理論源泉,是醫學從哲學及其它學科中開始分離的标志。

2.《内經》是醫家的集體智慧,但不代表中醫最高理論水平

《内經》成書于西漢中後期,是集當時衆多醫學家、哲學家的集體智慧而成,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在曆史上也是有重要價值的。它融合了那個時代其它學科的成就,如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恬淡虛無的道家養生觀等,無不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健康、疾病認識的最高水平。

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書中仍有很多正确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内經》代表了當時醫學最高的理論水平,但并不能代表目前中醫的最高水平。任何學科,學術水平整體都是不斷前進的,中醫自然也不例外。把《内經》當成聖經,把它的每一句話都當成真理或證據使用,并不符合科學精神。

3.《内經》是中醫學理論假說,不代表理論準繩

《内經》雖然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書中總結與發現了許多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律與結論,對中醫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但不可否認,書中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和牽強的解釋,很多理論僅是一種假說,需要後世來證實或證僞。

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内經》,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對人體進行深入、細微的本質研究,隻能從宏觀角度,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認識客觀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學的理論解釋自然科學的問題,這樣做的時候,雖然可以發現很多客觀規律和正确的猜測,但必然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與歪曲的解釋。今天不必也不能把《内經》當成寶典,而産生尊古賤今的思想,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上一篇:三星堆文明

下一篇:三俠五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